无论遇到什么,总还是会有种精神传承下来的
2016年第70届托尼奖,《汉密尔顿》创造提名记录的那届,主持人詹姆斯·柯登在去颁奖礼现场的路上又呈现了一期《拼车卡拉秀》,3:50秒,前奏只响起了两个和弦,全车人都知道是哪首歌了。
那首歌,就是《RENT》的《Seasons of Love》。
作者乔纳森·拉森 (Jonathan Larson)历经七年,从普契尼的经典歌剧《 波西米亚人 》改编而来了音乐剧《RENT》,成为一代经典。虽然《RENT》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虽然它是24年前的剧了,但它的那种穿越时空的感情和精神,至今还是会触动某个地方。
这里不详述剧情和边缘人群的话题,这些在隔壁评论里都有。我想讲的是《RENT》上演后在美国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其中,就有一个17岁的少年,叫林漫威(Lin-Manuel Miranda)。
林漫威14年在纽约时报写了篇《Pursuing the Muse Against the Clock》讲了这件事:
1997年,他17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RENT》, 故事中那些角色忧虑的也正是他所忧虑的:寻找归属感,做一个艺术家,以及,在纽约活下去。最重要的是,《RENT》让他觉得也能写所在社区的故事。
艺术作品,并不是必须得有剧院的幽灵、巴黎的革命或者月下的猫 ,可以是身边的真实故事。
于是就有了林漫威的第一部托尼奖作品《 In the Heights》,写的就是他身边的街区的事。改编的电影据说2020年会上映。
后来, 2001年,林漫威21岁,当时《身在高地》的光环大概过去了,林漫威又陷入了艺术家的困境。这时候他去看了乔纳森自传体音乐剧《Tick, Tick ... Boom!》,他写道:
就像那时《RENT》抓住17岁的我宣告“这才是你应该做的!”那样,《Tick, Tick ...Boom!》一把抓住了我21岁的心就再也不放手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自画像,这简直是预演了我二十多岁时的情形:剧本朗读会和戏剧工作坊毫无进展;没个稳定工作;女朋友散了,因为我把写作放第一位,但写作必须永远以及绝对是第一位的;眼看着才华横溢的朋友们改变他们的梦想,在其他稳定的工作中享受人生乐趣。每一个年轻艺术家都得面对这些现实,乔纳森把它们清晰明确、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是他一直没放弃,咬牙坚持,鼓舞了一代剧作人跟随他的脚步,而我也是其中一个。
再后来,林漫威花了6年时间,创作出了《汉密尔顿》。再后来大家就都知道了。改编的电影据说2021年上映。
梳理下时间轴的话:
1896年2月1日,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大获成功。爱迪生曾给普契尼写信讲道:“人会死去,政权会更迭,而《波西米亚人》的精神将永远活着。”
1996年,乔纳森的《RENT》在百老汇首演,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论坛奖最佳音乐剧奖,以及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托尼奖四项大奖。 到现在24年了,还在全世界不同版本上演,全世界人们还在不停地哭。
2016年,开头说的第70届托尼奖,林漫威的《汉密尔顿》创记录地获得16项提名,最终获11个奖项,至今一票难求,称之为当前最火的音乐剧不为过。
有种精神,不管你叫他波西米亚精神也好,叫他汉密尔顿精神也好,永远活着。
2036年,眨眼就到了,希望你是下一位普契尼,下一位乔纳森,下一位林漫威。
(btw那期拼车秀有林漫威也有摩登家庭的Jesse,有Hamilton也有大悲的one day more,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