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尽在此楼

这篇剧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开年看了人艺跨年经典大剧《天下第一楼》,有多经典呢?至今六版演员阵容演了550 余场,还被选入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被拍成影视剧。整场戏足足三个小时,京味儿台词信息密度很大,清末民初的动荡中尽显各式人物的悲欢。
整场剧共有三幕,第二幕分为上下两场,是重头戏。接下来从人物刻画、剧情细节、京腔京味、历史变迁等角度简单剖析这部经典剧目。

一、人物刻画生动
剧中的主线人物就是主人公卢孟实,其次是福聚德的跑堂常贵、后面的账房修鼎新、柜台王子西、烤鸭师傅罗大头、卢孟实的相好&得力助手玉雏儿,还有福聚德的两位“不学无术”的两位少爷、随时变换政治立场的克五,以及来来往往的各种宾客等。
关于剧中人物的串连和经营的智慧,编剧借修鼎新之口点了题:经营饭馆好比大厨掌勺,得巧妙地调用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才能烹制出好吃的事物。卢孟实这位福聚德的“掌勺”掌柜有能干给力的常贵(酸)、相好能提供情绪价值更有精通堂子菜的玉雏儿(甜)、懂吃有智慧的修鼎新(苦)、有本事但脾气暴烈的罗大头(辣)等,通过各种经营的智慧才能让福聚德一度经营的名噪京华。
因篇幅有限,居中人物不一一展开,主要讲印象最深刻的卢孟实和常贵。
卢孟实
先来说卢孟实,用当代的话说属于白手起家的职业经理人,之前在“玉升楼”做柜台,但是苦于那家掌柜不把店员当人看,每天员工都要上称看看有没有偷店里东西,见过这种不尊重人的场面,加上父亲也曾被无辜受害过,他的内心始终有股信念:身为五子行的人,要为自己挣尊严。誓要做出一番生意。
他确实比较聪慧,也懂得抓住机会。第一幕见老掌柜,表达自己的经营想法;见大少爷,懂得聊他感兴趣的戏剧,迎合他的喜好惹他欢喜。但那时他更多的是小聪明,后来在经营中逐渐显现大智慧。
正式接管福聚德后,先是顶着亏空硬生生将三间老屋翻修成二层楼,足见其不惜代价搏一番事业的志向。懂得在店里搞抽奖,招揽顾客,知道打点重点宾客军官,讨其欢心换来军队上下一场又一场的生意,再巧妙地利用“生意繁荣”的表象,用上好的米、一沓沓黄金(实则都是黄土)演了一场空城计,让前来催账的人不催反而更巴结。
除了经营的智慧,让这个人物更闪光的是他出于为五子行挣尊严信念的坚守,对店员也是充满尊重,暖心而有担当,比如常贵家小五发烧派人送钱、力挺福顺大胆尝试上炉练手艺,最出彩的当然是最后为保罗大头挺身而出,添了一份英雄的弧光。
这一版的演员是王雷,低调的实力派,最近演绎的比较熟知的角色是《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篇章中的李延年。刚刚度过39岁生日的他,正值事业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采访里说自己更喜欢刻画正面角色,觉得正面角色刻画的难度不比反面角色简单,也很清楚演员需要凭演技见真章,对其正派挺拔的形象还是挺欣赏的。
常贵
虽然是小人物出身,家里五个孩子穷酸得很,但却凭借出色的跑堂本事成为福聚德经营不可或缺的角色。虽为跑堂,身份低微,但他硬生生的在这个领域做成了堂头,知道各位主顾的喜好、上菜的讲究,更重要的怎么与主顾沟通说到心坎上,也是一门本领。
这种不吝身份凭本事吃饭在当代没问题,但在那个时代受限于旧的社会观念,从事五子行的人(指从事厨子、戏子、窑子、澡堂子、剃头挑子的人)不受尊重,也因之这种观念将最后的戏剧冲突达到顶点:常贵本分做事一心为家,长大的儿子小五想进瑞蚨祥做伙计,却因为常贵做跑堂的身份被拒绝。小五过来福聚德找常贵出气,他虽然心酸但仍然不放弃试着让大少爷帮跟内联升的四爷求情,这场戏是常贵最出彩的一场,从“受不得小的骂老的”被儿子骂的悲痛到伺候孟四爷的笑脸相迎,再到站在二楼台子上唱小调的喜转悲,不能喝酒也得喝孟四爷的劝酒的决绝,到最后当面被孟四爷拒绝时的隐忍,最后因为喝酒在端盘走菜时引发不适而气绝身亡,临死还在伸着指头报菜名,这整场戏让人看完鼻头特别酸。演员雷佳的演绎让人印象很深刻,节奏很好,把这个低微的小人物演出了神韵。
二、剧情细节讲究
除了人物塑造到位,剧中的细节描述也很讲究。小到跑堂擦桌子、给客人递擦手巾等,大到饮食文化、后厨师徒尊卑讲究。
比如堂头常贵报菜名时凉菜热菜的量数搭配、比如“酒过一巡上烤鸭”等上菜顺序的讲究。再比如伙计准备上菜的时候,还卷着袖子,堂头常贵特意叮嘱楼上有女客,要把袖子放下来。
还提到烤鸭子的师傅要七十才能教徒弟掌杆的传统;以及饭馆排位“堂柜厨”,现在通常认为厨子比跑堂(吆喝接客、上菜)的更加重要,其实在那时候堂头是第一位,很多老客户就是冲堂头的服务去的。
这是在看这部剧时收获的饮食及背后的文化知识,也很长见识,让人觉得编剧的功底深厚,各种饮食及文化讲究是做了功课的。
果然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了解到本剧的编剧何冀平为了写好这部剧,在北京最好的烤鸭店观察体验了三年,甚至考取了二级厨师证。她说过:“我真觉得他们(指烤鸭师傅)是不亚于演奏巴赫乐曲的音乐家”,正是凭着这份实地的体验和观察,才能写出地道真实的北京烤鸭文化,这份做事的细致值得我辈好好学习。
三、京腔京味十足
作为人艺四大名剧(其他三部为:《茶馆》《李白》《窝头会馆》)之一,比较突出的一大特色便是京味十足,其中不乏很多地道名词,需要仔细咂摸学习,才能品出味道。
剧院在宣传单上专门为观众放了名词注解,方便更好地理解台词和语言,能看出剧院的贴心之余,也足见语言的特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好好品一品。

四、尽显历史变迁
故事的结局可以说是个悲剧,就在福聚德在卢孟实的一番经营之下渐渐生意兴隆的时候,唐家两位少爷准备抢走饭店的经营权。加之侦缉队在店中查出罗大头藏有烟土,即将被带走,关键时刻卢孟实挺身而出,愿意承担一切。最后,卢孟实知道无力挽回便离开福聚德回到山东老家。
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除了跟被雇用的掌柜卢孟实很难拗得过真正的掌柜唐家二位少爷阶层之差有关系,更与那个动荡的时代不无关联。那时正值清末民初,恰逢“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乱时候。乱世之中,店与人都是势如危卵,难以抗衡。在乱世的刻画上,编剧巧妙地利用巡长来让饭店挂换不同的旗、各式食客的身份、落魄王爷克五随时变幻的“政治角色”在颠来倒去的岁月里摸爬滚打来展示那个时代的荒诞与动乱。
这部分刻画最精彩的当属清政府包哈局(宫里御膳房负责烧烤食品的部门)大执事与军阀副官新旧交锋的戏码。两方见面,既行民国的军礼,又行清朝的请安礼,包袱不断。更搞笑的是有人打电话订烤鸭,结果按地址送到后却没人,原来那个电话是任性的皇上打着玩的。
五、鸡蛋里挑骨头的不足之初
整体剧目都很精彩,不管是扎实的剧本、可圈可点的人物、演员的精彩演绎,都做得很用心很到位。
如果非要说什么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一点在看剧的时候觉得不太舒服,那就是对于玉雏儿这个为数不多的人物描写,剧中写卢孟实在老家已有妻室,却仍与她相好,没有名分,却享受玉雏儿给他带来的各种价值,包括情绪价值(陪伴他开导他),包括经营的好点子(比如把鸭的各种零碎做出卤味小吃卖),包括做一手好堂子菜的厨艺,包括她玲珑应变的智慧等,但最后回到老家时也并无带走她或是有其他交代。虽然也有少量篇幅刻画她的能干与智慧,但更多感觉像是助攻卢孟实进阶而存在的工具人。
此外,或许跟这部剧的题材有关,整体来看,整部剧还是偏向刻画卢孟实等男性角色,女性角色较少,且戏码不多。包括我爱的大樱子张晔子饰演的五姑娘,虽然出场很经验,但能露脸说话的时间也屈指可数。

但瑕不掩瑜,作为人艺出品的经典剧目,还是值得花上三小时沉浸式观看和体味的。
本次观剧唯一遗憾的是买的剧院二楼的票,无法完全看清楚演员脸上表情的变化,如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买一层前排的票或是准备一个高倍望远镜,可以欣赏到更细腻的表演,观看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