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前+映后Talk一些被戳中的点
大概2018年的时候,我还没接触到音乐剧、也不认识导演,而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先听到了同名专辑。一首一首随机播放,突然间被“我们会一起看鲸鱼吗?”戳中。后来看到导演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解释说,这里的鲸鱼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只是觉得有些东西出现的时候,你不希望只有自己一个人看到,这就是一种少女心。” 当时就觉得,哇哦,好细腻。
循环了很多遍同名专辑,后来有机会看了导演的舞台剧《聊斋Why we chat》(非常喜欢!)演出结尾时得知《梁祝的继承者们》会在次年四月上演,于是对于春天充满了期待。但在可能那时候太年轻,很多地方都没有看懂。这次有机会再看一遍重映的版本,又听了林导映前和映后的Talk,虽然不能说全部都看懂了,但至少比起上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这里就简单记录一些导演Talk的内容吧(不一定准确)。
1. 林导放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邵氏电影,优酷视频可看)中“草桥结拜”的片段,这是一个“破冰”的场景,祝英台主动而梁山伯被动。林导从中领悟到的人生使命是,把生命中那些直男从“梁山伯”变成“祝英台”,与其被动地抒情,不如主动地创造经历,多做那个推开门的人。
2. 放映《梁祝》“十八相送”的片段,一个“依依不舍”的分别场景。但人生的很多相遇就是这样,仅仅是“走一段”,没有后续。
3.《梁祝》中最打动林导的一句台词是“本该把终生事对他讲”。当你面对比自己更强大、更包容的人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讲述的欲望。而在将来的某个瞬间,你自己又有可能成为那个人,包容和倾听那些比你脆弱的人,让Ta知道自己不会被拒绝。这就是一种成长。林导提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恐惧并抗拒与他人接触、交流,正是因为害怕被拒绝,然后通过消费性的体验(而不是真正的经历)来弥补因为被拒绝或无法言说带来的创伤。
4. 谈创作。在《梁祝》“十八相送”的片段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词吟唱,见一樵夫路过,祝英台“他为何人把柴打,你为何人下山岗”,梁山伯给出的回答分别是是“妻子”和“兄弟”,祝英台说不对,“他为兄弟把柴打,你为妻子下山岗”,呆头鹅梁山伯说,“为兄尚未成婚配,胡言乱语你太荒唐”。后来路过池塘,祝英台又将成双成对的鲤鱼比作具有爱情象征意味的比目鱼,梁山伯同样不解。从这段对话中,林导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创作idea,来源于祝英台有意使用的“错置”(displacement)和“比喻”(metaphor),在《围裙》这首歌的创作中亦有体现。很多创作和观众就像是直男梁山伯,在意的是事实和真相,仿佛拿着Checklist做“对照”,但祝英台所做的事情是“启蒙”,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观众未必能够在当下理解,但就像梁山伯一样,会在多年以后的某个瞬间突然领会,这就是创作的意义。
5. 谈期许。祝英台问梁山伯“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意配鸳鸯”,梁山伯说“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林导认为,这种期许因而是对方投影的问题,而不是你本身的问题。
6. 回到林导创作的《梁祝的继承者们》,这场戏不是要给出答案,而是要问问题。在有剧本之前,林导先写了18首歌的歌名,再写歌,然后在房间里创作剧本(“我如果没有白板和贴纸就过不了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们就先练习各种肢体动作,结果最后都没用到哈哈哈。
7.映后Talk的部分,林导先小跑上来讲了一段,然后说这不是他原本准备要讲的话,所以小跑回后台又重新上场(太可爱了!)后面这段内容有发布在林导自己的微博,不过前面那段话也很打动我。林导说,不要因为害怕被拒绝,就先拒绝了自己。也不要把被拒绝当成是受伤害,因为每个人都有Ta的理由,或者也有可能只是因为Ta拒绝了自己,这种拒绝不是在伤害我们,而是在帮助我们。天呐,听到这里真的泪眼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