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给文青们的会心一击
在youtube上搜索关于《写作课》的内容,会发现宣传亮点基本都是剧中老师Lenard和学生之一Douglas的对话段落。在接受了一通对自己小说的溢美之词后,Douglas傲娇地要求一点“建设性批评意见”,Lenard想了想,说:“技术完美,没有内心。你写得很好,但是很婊。”(原句是:It's perfect, in a whorish way.)
走出剧场回味一番,会发现《写作课》本身也带有一丝作者嘲弄的,biao的意味。在剧中Lenard建议Douglas去好莱坞发展事业,凭借他的写作风格可以赚大钱。而现实生活中,这部有趣味无深意的喜剧也颇受欢迎,在百老汇2012年结束首演季即收获了“外围剧评人奖”和“戏剧联盟奖”的最佳剧本提名。
编剧Theresa Rebeck正是缔造了NBC热门剧集《SMASH》(《名声大噪》)的人,作为创作者和执行制片人,她为这部讲述百老汇音乐剧幕后制作故事的剧集设计了一出完美的戏中戏,因为太过完美,这出讲述玛丽莲·梦露生平的戏中戏《Bombshell》反而进入了制作人们的视野,即将被改编搬上舞台。
《写作课》是在戏剧与影视领域都很多产的Theresa Rebeck的最新作品之一,百老汇的两个制作版本均有实力演员加盟。《侏罗纪公园》系列和《独立日》的男主角Jeff Goldblum“教过一阵子课”,而在2011年的首演版本中,扮演“风趣而龟毛的写作老师”的则是大名鼎鼎的斯内普教授Alan Rickman。
这是一出关于文艺青年的戏。四个想要在写作上更加精进,取得成功的年轻人付了五千美元参加曾红极一时的小说家Lenard的“写作课”。这位名声在外的“文艺中年”如今是一名编辑,老师,并长期游走于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和记录人们的生存状况。
Kate出生在上东区的富裕家庭,大方地把自己家拿出来当教室。她在同一个故事上工作了六年,拿出手时却只得到一句“卧槽这是啥玩意儿!”Douglas有一个哈佛毕业的剧作家叔叔,自己在写作上也小有成就,在老师眼中他的作品“很好但是很婊”。Izzy是个亚裔姑娘,人与写作都很性感,唯二两名男同学都钟情于她连老师也没有幸免。Martin倾家荡产来参加这门课,却迟迟不愿拿出自己的作品因为那感觉是“交付自己的灵魂”。
全剧的场景以一次次课程串联,剧情上并无主线。观众除了期待Lenard对每个人作品的评价,顺便看看五个人的N角恋(如果能算得上是恋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享受机智的台词和微妙的现场气氛。
这样靠台词抖机灵和表演节奏建立起的喜剧,一来算不上高级的喜剧,二来会非常依赖演员的现场表现。好在我看的这个版本演Lenard的也是个戏骨,否则只靠剩下四个气质平平的年轻演员,这部剧的笑料还要再打折扣。(更不要提平庸的导演和毫无亮点的舞美了)。
如果你也是个写作的人,这部剧的某些段落和台词应该会令你“感同身受”。在自负与自卑中摇摆的自我,对同行文人相轻式的嫉妒,对认同与理解的渴望,被权威批评时的沮丧与愤怒。Theresa Rebeck入行多年,对这些情绪仍能刻画得如此细腻准确,大概这些敏感的触角会永远伴随着一个创作的人:感知多少,就要承受多少。
在每一次课程的言辞交锋之中,作者也借这五个身份与背景各异的创作者让我思考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在评价作品时能有多大程度的客观?对同行适时而虚伪的表扬是不是利人利己的行为?也许根本不会有人在乎你内心的真实感受?
最重要的,也许我们都不该去招惹文青。
因为他们要么是谎话精,要么是神经病。
走出剧场回味一番,会发现《写作课》本身也带有一丝作者嘲弄的,biao的意味。在剧中Lenard建议Douglas去好莱坞发展事业,凭借他的写作风格可以赚大钱。而现实生活中,这部有趣味无深意的喜剧也颇受欢迎,在百老汇2012年结束首演季即收获了“外围剧评人奖”和“戏剧联盟奖”的最佳剧本提名。
编剧Theresa Rebeck正是缔造了NBC热门剧集《SMASH》(《名声大噪》)的人,作为创作者和执行制片人,她为这部讲述百老汇音乐剧幕后制作故事的剧集设计了一出完美的戏中戏,因为太过完美,这出讲述玛丽莲·梦露生平的戏中戏《Bombshell》反而进入了制作人们的视野,即将被改编搬上舞台。
《写作课》是在戏剧与影视领域都很多产的Theresa Rebeck的最新作品之一,百老汇的两个制作版本均有实力演员加盟。《侏罗纪公园》系列和《独立日》的男主角Jeff Goldblum“教过一阵子课”,而在2011年的首演版本中,扮演“风趣而龟毛的写作老师”的则是大名鼎鼎的斯内普教授Alan Rickman。
这是一出关于文艺青年的戏。四个想要在写作上更加精进,取得成功的年轻人付了五千美元参加曾红极一时的小说家Lenard的“写作课”。这位名声在外的“文艺中年”如今是一名编辑,老师,并长期游走于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和记录人们的生存状况。
Kate出生在上东区的富裕家庭,大方地把自己家拿出来当教室。她在同一个故事上工作了六年,拿出手时却只得到一句“卧槽这是啥玩意儿!”Douglas有一个哈佛毕业的剧作家叔叔,自己在写作上也小有成就,在老师眼中他的作品“很好但是很婊”。Izzy是个亚裔姑娘,人与写作都很性感,唯二两名男同学都钟情于她连老师也没有幸免。Martin倾家荡产来参加这门课,却迟迟不愿拿出自己的作品因为那感觉是“交付自己的灵魂”。
全剧的场景以一次次课程串联,剧情上并无主线。观众除了期待Lenard对每个人作品的评价,顺便看看五个人的N角恋(如果能算得上是恋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享受机智的台词和微妙的现场气氛。
这样靠台词抖机灵和表演节奏建立起的喜剧,一来算不上高级的喜剧,二来会非常依赖演员的现场表现。好在我看的这个版本演Lenard的也是个戏骨,否则只靠剩下四个气质平平的年轻演员,这部剧的笑料还要再打折扣。(更不要提平庸的导演和毫无亮点的舞美了)。
如果你也是个写作的人,这部剧的某些段落和台词应该会令你“感同身受”。在自负与自卑中摇摆的自我,对同行文人相轻式的嫉妒,对认同与理解的渴望,被权威批评时的沮丧与愤怒。Theresa Rebeck入行多年,对这些情绪仍能刻画得如此细腻准确,大概这些敏感的触角会永远伴随着一个创作的人:感知多少,就要承受多少。
在每一次课程的言辞交锋之中,作者也借这五个身份与背景各异的创作者让我思考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在评价作品时能有多大程度的客观?对同行适时而虚伪的表扬是不是利人利己的行为?也许根本不会有人在乎你内心的真实感受?
最重要的,也许我们都不该去招惹文青。
因为他们要么是谎话精,要么是神经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