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何必轻俗《邯郸记》
演出:广州话剧艺术中心
时间:2016/10/13 19:45
地点:广州话剧艺术中心13号剧院
13号剧院的话剧版《邯郸记》,是少见的在立意与形式上,全方位尝试与汤显祖原作精神产生对话的作品,对于一部小剧场制作而言,它并没有顺势而为在“小”处着墨,而是从原著的立意优先入手。
剧中的最大改动,是将原著中意欲“度脱”卢生登仙的吕洞宾,改换成了一位清远道人(汤显祖,号清远道人)。亦即,主创想借由汤显祖“本人”现身说法。导演(王筱頔女士)认为,《邯郸记》作为汤显祖退隐后写就《临川四梦》的最后一梦,作品中纵有对现世官场的抨击与愤懑,此时也应是有所冲淡的。“如果汤公只是想表达胸中愤慨,为何不退隐之后第一梦就写《邯郸记》?那应当是他胸臆最难平的时候。”
故而在剧中,时时有意安排清远道人与卢生互相“看取”、错身、对话,仿佛相互打照。结尾处,清远道人将玉枕抛给卢生,并不意在“度脱”卢生去体会人生那“须臾如幻,似黄粱一炊熟”的虚无本质,换言之,此一版本并不着重于“觉与梦”这种“庄周梦蝶”式的哲学探问,而是将现世的“抉择”重新抛给卢生、抛给在场观众,抛给了“自己”。
我们仿佛看到玉茗堂主扪心自问:那“邯郸道”尽头,纵有人生得意、出将入相、荣辱浮沉,而我清远道人“玉茗堂四梦”的志业,则也未必尽显愤懑难平、失意寂寥,其中自有一番度曲者自度(“懂世故却不世故”、“能出世也随时能入世”)的况味与超脱。
基于此种“超脱”,势必带来一种“俯瞰”的视角。
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穷达之间的那种“高”之于“低”,而是跳脱开来,以另一种评价体系来“界定”人生抉择的“高贵”与“低贱”。是故场上除了清远道人这一全然“无疵”的道德形象,其余人物的“行径”,仿若一概与“鸡、狗、驴”无异。
且看卢生,其仕宦起点虽不光彩(借力了“孔方兄”与妻族荫蔽),至少在汤显祖笔下,尚非卖妻求荣之辈;甚或在不得已奉帝命征西时,还能将“邯郸”这个古来燕赵之地的“任侠”之气发挥一把(亲上战场英勇退敌,敬敌方首将英勇,放其逃生)。
原著卢生之复杂,在于其有才有干之余,又不死守书生迂阔之道,于权奸当道的时势中屈伸得当,守住一定“做人”底线,故而自有他的一番荣辱得丧。而这种起起伏伏之间的“惊险”与真实感(连贴身亲眷也是鸡、犬、驴所变),方令到梦醒后的卢生虚汗一把、怅叹良久,凝神于一种“梦”与“醒”之间的遽然反差,方悟得“岂有真实相乎?其间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
到了此版《邯郸记》,人物均似“萎缩”成“邯郸道”乃龌龊不堪之俗世的证明尔尔,鸡犬、青驴,在“度脱剧”中往往体现某种闲适朴拙的村野意蕴,也仅被动物化为贬抑了的“人格”。结尾处,叫卢生提点自己由“鸡、狗、驴”扮演的儿子,寓意又何在?莫不是,只要尚身处于这条“邯郸道”上,便必然鸡飞狗跳,人仰驴翻,嘶嘶闹闹,一地鸡毛?
俗,于是成了这样的“俗”:将入世直等于一场鸡犬不宁的喧闹嘈杂,而出世,便如同清远道人始终“临上下俯”那舞台上一掠而过的写意简笔村庄布景,既然本意是要叫清远道人现身说法,又如何好似这般“片叶不沾身”地居高俯瞰,任由笔下人物命运“沦为鸡犬”?
“自度”的逻辑,仿佛等同于只要离了“邯郸道”,便如何如何的文人自矜……照此,夫子自度,本为远离尘俗,偏也绕开了原著的“仙意”,通过陷刻人物丑行,将雅俗与谐趣一锅端出,卢生复杂的梦中世情,被化约为怪诞迷离的俗世寓言,换言之,重“邯郸道”之现世含义,轻“黄粱梦”之哲理内涵,改动的分量足,立意的范式浅,虽可谓耳目一新,却也未必比原著更“颠覆”。
值得注意的是,主创团队提出“词剧”一说。词剧在这里,是指剧中主要角色的“话剧”对白,几乎“挪用”自汤显祖原作的曲词、对白、定场诗,以及每出戏末尾的“題目正名”等等,仅于文字上作了微调与修改;而剧中增添的合唱与独唱部分,也基本取自原著文字。故而,若说这是一版足以“颠覆传统”的“话剧”演绎,则仍似与原作离得太“近”?是否拿来戏词说成“话”,糅之以戏曲身段,再添几段动物拟人化的肢体剧,便算作“颠覆”了?或仅是基于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各取其艺术元素进行的一次含混“打包”?均有待一番辨析与考察。
时间:2016/10/13 19:45
地点:广州话剧艺术中心13号剧院
13号剧院的话剧版《邯郸记》,是少见的在立意与形式上,全方位尝试与汤显祖原作精神产生对话的作品,对于一部小剧场制作而言,它并没有顺势而为在“小”处着墨,而是从原著的立意优先入手。
剧中的最大改动,是将原著中意欲“度脱”卢生登仙的吕洞宾,改换成了一位清远道人(汤显祖,号清远道人)。亦即,主创想借由汤显祖“本人”现身说法。导演(王筱頔女士)认为,《邯郸记》作为汤显祖退隐后写就《临川四梦》的最后一梦,作品中纵有对现世官场的抨击与愤懑,此时也应是有所冲淡的。“如果汤公只是想表达胸中愤慨,为何不退隐之后第一梦就写《邯郸记》?那应当是他胸臆最难平的时候。”
故而在剧中,时时有意安排清远道人与卢生互相“看取”、错身、对话,仿佛相互打照。结尾处,清远道人将玉枕抛给卢生,并不意在“度脱”卢生去体会人生那“须臾如幻,似黄粱一炊熟”的虚无本质,换言之,此一版本并不着重于“觉与梦”这种“庄周梦蝶”式的哲学探问,而是将现世的“抉择”重新抛给卢生、抛给在场观众,抛给了“自己”。
我们仿佛看到玉茗堂主扪心自问:那“邯郸道”尽头,纵有人生得意、出将入相、荣辱浮沉,而我清远道人“玉茗堂四梦”的志业,则也未必尽显愤懑难平、失意寂寥,其中自有一番度曲者自度(“懂世故却不世故”、“能出世也随时能入世”)的况味与超脱。
基于此种“超脱”,势必带来一种“俯瞰”的视角。
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穷达之间的那种“高”之于“低”,而是跳脱开来,以另一种评价体系来“界定”人生抉择的“高贵”与“低贱”。是故场上除了清远道人这一全然“无疵”的道德形象,其余人物的“行径”,仿若一概与“鸡、狗、驴”无异。
且看卢生,其仕宦起点虽不光彩(借力了“孔方兄”与妻族荫蔽),至少在汤显祖笔下,尚非卖妻求荣之辈;甚或在不得已奉帝命征西时,还能将“邯郸”这个古来燕赵之地的“任侠”之气发挥一把(亲上战场英勇退敌,敬敌方首将英勇,放其逃生)。
原著卢生之复杂,在于其有才有干之余,又不死守书生迂阔之道,于权奸当道的时势中屈伸得当,守住一定“做人”底线,故而自有他的一番荣辱得丧。而这种起起伏伏之间的“惊险”与真实感(连贴身亲眷也是鸡、犬、驴所变),方令到梦醒后的卢生虚汗一把、怅叹良久,凝神于一种“梦”与“醒”之间的遽然反差,方悟得“岂有真实相乎?其间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
到了此版《邯郸记》,人物均似“萎缩”成“邯郸道”乃龌龊不堪之俗世的证明尔尔,鸡犬、青驴,在“度脱剧”中往往体现某种闲适朴拙的村野意蕴,也仅被动物化为贬抑了的“人格”。结尾处,叫卢生提点自己由“鸡、狗、驴”扮演的儿子,寓意又何在?莫不是,只要尚身处于这条“邯郸道”上,便必然鸡飞狗跳,人仰驴翻,嘶嘶闹闹,一地鸡毛?
俗,于是成了这样的“俗”:将入世直等于一场鸡犬不宁的喧闹嘈杂,而出世,便如同清远道人始终“临上下俯”那舞台上一掠而过的写意简笔村庄布景,既然本意是要叫清远道人现身说法,又如何好似这般“片叶不沾身”地居高俯瞰,任由笔下人物命运“沦为鸡犬”?
“自度”的逻辑,仿佛等同于只要离了“邯郸道”,便如何如何的文人自矜……照此,夫子自度,本为远离尘俗,偏也绕开了原著的“仙意”,通过陷刻人物丑行,将雅俗与谐趣一锅端出,卢生复杂的梦中世情,被化约为怪诞迷离的俗世寓言,换言之,重“邯郸道”之现世含义,轻“黄粱梦”之哲理内涵,改动的分量足,立意的范式浅,虽可谓耳目一新,却也未必比原著更“颠覆”。
值得注意的是,主创团队提出“词剧”一说。词剧在这里,是指剧中主要角色的“话剧”对白,几乎“挪用”自汤显祖原作的曲词、对白、定场诗,以及每出戏末尾的“題目正名”等等,仅于文字上作了微调与修改;而剧中增添的合唱与独唱部分,也基本取自原著文字。故而,若说这是一版足以“颠覆传统”的“话剧”演绎,则仍似与原作离得太“近”?是否拿来戏词说成“话”,糅之以戏曲身段,再添几段动物拟人化的肢体剧,便算作“颠覆”了?或仅是基于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各取其艺术元素进行的一次含混“打包”?均有待一番辨析与考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