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的文字之 波普(东早2005)
波普论剑
1963年的秋天可谓暗流汹涌。此前两年,波普一派锲而不舍地蚕食江湖地盘,搞得抽象表现主义一帮老家伙们渐有招架不住之势。及至这年11月,《艺术新闻》刊登了四位波普愣青的访谈,次年2月号又登台亮相了四位,两期文章合称《八位艺术家对“波普是什么”的回答》。这篇名为访谈实为檄文的东东一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艺术的城头已是“变换大王旗”了。
波普是什么?八大金刚的回答各有各的风格,今天回过头再看,绝对是话中有话,明着说波普,暗地里狠狠摆了抽象表现主义一道,一个个全不是善茬儿。
最不客气的是奥登伯格和印第安纳,基本上等于指着抽象表现主义那帮老家伙的鼻子开骂。奥登伯格说他“追求一种艺术,它是政治的——色情的——神秘的,而不是一屁股坐在博物馆里……它自由生长而全然不知自身是一种艺术。”谁都知道抽象表现主义和政治、色情不搭界,而且特别喜欢“一屁股坐在博物馆里”指点江山说别家的孩子都不是艺术。印第安纳则是一副准备接管地盘的乐观腔调,他评论波普艺术“是美国的梦”,并且宣布在展览和收藏中,波普艺术都将替代抽象表现主义。
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尔走的是阴毒的路子。前者那句著名的“要想获得一幅可鄙得无人想挂的画也是十分困难的”就是出自这次访谈。当时抽象表现主义门徒总是嘲笑说没人会把波普作品挂在家里的墙上,利希滕斯坦的思路就是,你丫不是踩我吗,我先把自己打一头破血流——所以他接着上面那句名言继续说:“人人都挂绘画……商业艺术是人人厌恶的,但是厌恶得还不够……它(波普艺术)涉及到我们文化中我认为是最厚颜无耻和威胁性的特征。”访谈结尾编辑问他波普艺术是不是美国的,这家伙抖了一个包袱,比印第安纳还狠——“波普艺术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由于是著名专业杂志访谈,加之当时还是毛头小子,沃霍尔没把他那一套你问什么都“哦哦哦啊啊啊”的应答套路搬出来,不过其十三点的嘴脸还是暴露无遗。沃霍尔一上来就说“人人都应当像一部机器,人人都应当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美妙的幻想”,接着沃霍尔开始暗地里捅刀子了:“要富有创造性很难,而认识你所做的缺乏创造性则更难,不被人家称赞有创造性也很难,因为人人都在谈论创造性和个性。人人都总是有创造性的。”话里话外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创造性嗤之以鼻。
罗森奎斯特一直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讲他的创作过程,不过中间趁人不注意还是捎带了一句:“随着艺术的狂妄行为与时间齐头并进,艺术应该怎样的观念变化了……(狂妄是)一种新的眼光或新的表达方法,它的价值恰好适合于当代。”意思是,我们波普是狂妄的,老家伙们边儿呆着去吧。处于波普边缘的吉姆•戴恩不太想得罪人,但当编辑问他是否和抽象表现主义有着理论上的联系时,他毫不犹豫地予以了否认。贾斯珀•琼斯和韦塞尔曼一致反对给他们贴上波普这张标签,除了思考得比较深入,看透了江湖上没有长盛不衰的门派之外,对抽象表现主义乱发标签的反感也是一个原因。八大金刚中,要说还是这个贾斯珀和抽象表现主义结下的梁子最深呢。
文章面世后,抽象表现主义众人这叫一个胸闷,百爪挠心之下,把当年麦卡锡主义当道时指责本门的法子改头换面转给了波普们,他们说种种现象——包括《艺术新闻》为波普造势以及本派收入锐减在内——都是一个大阴谋,是由一小撮艺术经纪人和有社会关系的人一手操纵的,其目的是推翻正确的评判标准,从而控制艺术市场。这“一小撮艺术经纪人和有社会关系的人”当然是有所指的,那是一个名叫利奥•卡斯蒂里的画廊老板。
1963年的秋天可谓暗流汹涌。此前两年,波普一派锲而不舍地蚕食江湖地盘,搞得抽象表现主义一帮老家伙们渐有招架不住之势。及至这年11月,《艺术新闻》刊登了四位波普愣青的访谈,次年2月号又登台亮相了四位,两期文章合称《八位艺术家对“波普是什么”的回答》。这篇名为访谈实为檄文的东东一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艺术的城头已是“变换大王旗”了。
波普是什么?八大金刚的回答各有各的风格,今天回过头再看,绝对是话中有话,明着说波普,暗地里狠狠摆了抽象表现主义一道,一个个全不是善茬儿。
最不客气的是奥登伯格和印第安纳,基本上等于指着抽象表现主义那帮老家伙的鼻子开骂。奥登伯格说他“追求一种艺术,它是政治的——色情的——神秘的,而不是一屁股坐在博物馆里……它自由生长而全然不知自身是一种艺术。”谁都知道抽象表现主义和政治、色情不搭界,而且特别喜欢“一屁股坐在博物馆里”指点江山说别家的孩子都不是艺术。印第安纳则是一副准备接管地盘的乐观腔调,他评论波普艺术“是美国的梦”,并且宣布在展览和收藏中,波普艺术都将替代抽象表现主义。
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尔走的是阴毒的路子。前者那句著名的“要想获得一幅可鄙得无人想挂的画也是十分困难的”就是出自这次访谈。当时抽象表现主义门徒总是嘲笑说没人会把波普作品挂在家里的墙上,利希滕斯坦的思路就是,你丫不是踩我吗,我先把自己打一头破血流——所以他接着上面那句名言继续说:“人人都挂绘画……商业艺术是人人厌恶的,但是厌恶得还不够……它(波普艺术)涉及到我们文化中我认为是最厚颜无耻和威胁性的特征。”访谈结尾编辑问他波普艺术是不是美国的,这家伙抖了一个包袱,比印第安纳还狠——“波普艺术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由于是著名专业杂志访谈,加之当时还是毛头小子,沃霍尔没把他那一套你问什么都“哦哦哦啊啊啊”的应答套路搬出来,不过其十三点的嘴脸还是暴露无遗。沃霍尔一上来就说“人人都应当像一部机器,人人都应当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美妙的幻想”,接着沃霍尔开始暗地里捅刀子了:“要富有创造性很难,而认识你所做的缺乏创造性则更难,不被人家称赞有创造性也很难,因为人人都在谈论创造性和个性。人人都总是有创造性的。”话里话外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创造性嗤之以鼻。
罗森奎斯特一直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讲他的创作过程,不过中间趁人不注意还是捎带了一句:“随着艺术的狂妄行为与时间齐头并进,艺术应该怎样的观念变化了……(狂妄是)一种新的眼光或新的表达方法,它的价值恰好适合于当代。”意思是,我们波普是狂妄的,老家伙们边儿呆着去吧。处于波普边缘的吉姆•戴恩不太想得罪人,但当编辑问他是否和抽象表现主义有着理论上的联系时,他毫不犹豫地予以了否认。贾斯珀•琼斯和韦塞尔曼一致反对给他们贴上波普这张标签,除了思考得比较深入,看透了江湖上没有长盛不衰的门派之外,对抽象表现主义乱发标签的反感也是一个原因。八大金刚中,要说还是这个贾斯珀和抽象表现主义结下的梁子最深呢。
文章面世后,抽象表现主义众人这叫一个胸闷,百爪挠心之下,把当年麦卡锡主义当道时指责本门的法子改头换面转给了波普们,他们说种种现象——包括《艺术新闻》为波普造势以及本派收入锐减在内——都是一个大阴谋,是由一小撮艺术经纪人和有社会关系的人一手操纵的,其目的是推翻正确的评判标准,从而控制艺术市场。这“一小撮艺术经纪人和有社会关系的人”当然是有所指的,那是一个名叫利奥•卡斯蒂里的画廊老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