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化的时代
标签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认为它的流行可以追溯到人类心理的本源。
尽管客观地来讲,它其实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们都对旗语有所了解。茫茫大海上两艘船若不借助旗语,哇啦哇啦互相乱喊一通无济于事。目前社会之浮躁,已经和茫茫大海类似,你要是慢条斯理,抽丝剥茧地讲话,听的人早就跑光了,谁听你唠叨啊。于是人们发明了一样东西,类似于旗语。这个就是标签。标签以其对大众的极易可识别性,就作为了快餐式沟通的利器。
你说了一大堆内心涌动,嘴巴不语,不语了但还心有不甘,晦涩徘徊,谁理解你啊?你说打酱油不就完事了嘛?这样的标签,迫于无奈之下的黑色幽默,也是有情可原。
你有欧米茄我也得有一个,或者我弄个卡地亚。你有LV我也得弄一个,哪怕弄个真假莫辩的。今天流行某某风,我也得赶一下,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其实也是一种“旗语”,意思是说,你看,我和你是同类,我们有共同语言,物质的语言。
而于思想言论上,标签更是遍地都是。社会浮躁到都不想费时间费心力去稍微深入几步理解原委和来龙去脉,便要为其归类,贴上标签。于是,各个年龄,各个时代,各个职业,各个群落,都是各取所需,各贴标签。殊不知思想和言论是具体的,一旦归类,便是对原意的扭曲。标签化的行为一旦被一个人数足够大的群体所熟练掌握,其压迫性的力量有时就显得可怕了。这时候,标签就不是旗语那么轻松好玩了。它会变成群体误读再误读的惯性放大,因为群众通常对显著的标签怀有激动的反应,而对内中的原委无兴趣。
国人的价值观中依然缺乏对自身和别人独特性的尊重。关照自己,害怕自己脱离群体,和别人不一样。针对别人,对超出群体之外的真实存在口诛笔伐。标签的武断性和压迫性,在这里起了很恶劣的帮凶的作用。
人们忘了,除了A和B,世界上还有α,β,和乃至无数变化的其他。
尽管客观地来讲,它其实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们都对旗语有所了解。茫茫大海上两艘船若不借助旗语,哇啦哇啦互相乱喊一通无济于事。目前社会之浮躁,已经和茫茫大海类似,你要是慢条斯理,抽丝剥茧地讲话,听的人早就跑光了,谁听你唠叨啊。于是人们发明了一样东西,类似于旗语。这个就是标签。标签以其对大众的极易可识别性,就作为了快餐式沟通的利器。
你说了一大堆内心涌动,嘴巴不语,不语了但还心有不甘,晦涩徘徊,谁理解你啊?你说打酱油不就完事了嘛?这样的标签,迫于无奈之下的黑色幽默,也是有情可原。
你有欧米茄我也得有一个,或者我弄个卡地亚。你有LV我也得弄一个,哪怕弄个真假莫辩的。今天流行某某风,我也得赶一下,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其实也是一种“旗语”,意思是说,你看,我和你是同类,我们有共同语言,物质的语言。
而于思想言论上,标签更是遍地都是。社会浮躁到都不想费时间费心力去稍微深入几步理解原委和来龙去脉,便要为其归类,贴上标签。于是,各个年龄,各个时代,各个职业,各个群落,都是各取所需,各贴标签。殊不知思想和言论是具体的,一旦归类,便是对原意的扭曲。标签化的行为一旦被一个人数足够大的群体所熟练掌握,其压迫性的力量有时就显得可怕了。这时候,标签就不是旗语那么轻松好玩了。它会变成群体误读再误读的惯性放大,因为群众通常对显著的标签怀有激动的反应,而对内中的原委无兴趣。
国人的价值观中依然缺乏对自身和别人独特性的尊重。关照自己,害怕自己脱离群体,和别人不一样。针对别人,对超出群体之外的真实存在口诛笔伐。标签的武断性和压迫性,在这里起了很恶劣的帮凶的作用。
人们忘了,除了A和B,世界上还有α,β,和乃至无数变化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