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
来日方长,只是浮生。你我永世都在跪拜时间的塔,却不明为何所以,就像K要接近的那个“城堡”。无疑的,尽管“城堡”形象鲜明地流传于村民口中,却可能只是海市中的蜃楼或者深井中的明月,它仅仅是虚幻之象——
一天夜里,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地村子里投宿,因无城堡统治者伯爵的居留许可证,没人肯收留。他伪称应伯爵之命来当土地测量员,几经周折,才允许暂住。第二天,他拟与城堡当局联系,却找不到一个官员,更无法见到城堡办事处负责人克拉姆。他千方百计想进入城堡,或者希望得到村民的认同,在村里合法地安顿下来,但他到处碰壁,不为村民所接受,他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荒诞的现实,他始终只是个“局外人”。到了第六天他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K的困境并不能很好解释他接近“城堡”的强烈渴望和孤独现实,可是为什么他依然还要像飞蛾扑火一般?和K一样,在卡夫卡的现实中,父亲的形象俨如一座城堡。卡夫卡永远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父亲使他虚弱、卑微、孤独,他的世界被冬天覆盖,他的灵魂被寒冷囚禁。
那么K的困境能否归根于交流的障碍?这无疑是鼠目寸光的结论,但是无数的证词已经表达了,作为其主人或对手的卡卡夫的困境正在于此。卡夫卡说:“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摧毁了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摧毁了我。”[见《卡夫卡书信日记选》一书]
语言及身份成了他们共同的问题,“正是语言使卡夫卡开始思考他与母亲、他与父亲的关系,以及“他是谁”、犹太人的归属问题。” [《西方后现代主义研究》]卡夫卡的写作充满了宗教感,所以卡夫卡自认为“写作是一种祈祷形式”。[《卡夫卡书信日记选》]他的写作穿过表象世界进入深渊的境界,是典型的宗教思维方式。在这里,卡夫卡的写作实质上类比于神话世界中的仪式,不同的是卡夫卡没有能够拯救自我的神,他精神中的上帝死了,他的信仰彷佛水消失在水中,消失在虚无的时间之外。
对此,卡夫卡的同胞本雅明说:“(卡夫卡)他的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所做的是,让人摸不清经历者的面目,把它隐藏在平凡琐事的中心,是他显得邈远。姓名缩写K——他的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以此为名——不过是人们通常可以在手帕上或帽檐内侧看到的标记,而人们无法由此查明已消逝了的主人。”[见本雅明《经验与贫乏》一书]
作为卡夫卡时代的知己,本雅明的一生亦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在此就获得了某种暖味的伦理态度。
与卡夫卡一样,暖味正是本雅明的特牲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不是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景和一个思考空间。
为此,在这部意义难以穷尽的《城堡》中,我曾有过这样的猜疑:父与子的冲突作为古典神话中恒久的母题模式之一,“城堡”之于K可否理解为“父亲”之于卡夫卡?从原型角度看,“有关父亲——神的论调属于这样的语言:它提供了前定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概念,一个已完成的世界形成并占据了自己的位置,正如自然神宙斯的世界是一个已完成的世界。并且,如果你另造生命参与其中,那么这注定是一种反抗的行为。”(Blumenberg,Hans.Work on Myth.) [见《反思审美神话》一文]
作为一个自传性极其强烈的作家,《城堡》成了卡夫卡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映照。这个丰富却孤独的情感世界深藏在冷漠的语言结构里,无论文本象征了什么,它终究不会远离卡夫卡自己的现实遭遇,而父亲在现实世界中给卡夫卡带来的深远影响,必将在《城堡》这样的现代主义叙事文本中发出回响,《城堡》叙述了卡夫卡深海般的内心。
读《城堡》,会使愚者畏惧不敢前行,聪明之人则又愈加困惑,仿佛电影《加勒比海盗》中航船在世界尽头航行的境况一样。这是两个自我的对话,你想这容易吗?道可道,非常道。显然,我的猜疑是一种无知的强暴行为,而这又是所有读者参与其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臆断,我恨自己不能免俗。
2009.6
一天夜里,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地村子里投宿,因无城堡统治者伯爵的居留许可证,没人肯收留。他伪称应伯爵之命来当土地测量员,几经周折,才允许暂住。第二天,他拟与城堡当局联系,却找不到一个官员,更无法见到城堡办事处负责人克拉姆。他千方百计想进入城堡,或者希望得到村民的认同,在村里合法地安顿下来,但他到处碰壁,不为村民所接受,他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荒诞的现实,他始终只是个“局外人”。到了第六天他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K的困境并不能很好解释他接近“城堡”的强烈渴望和孤独现实,可是为什么他依然还要像飞蛾扑火一般?和K一样,在卡夫卡的现实中,父亲的形象俨如一座城堡。卡夫卡永远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父亲使他虚弱、卑微、孤独,他的世界被冬天覆盖,他的灵魂被寒冷囚禁。
那么K的困境能否归根于交流的障碍?这无疑是鼠目寸光的结论,但是无数的证词已经表达了,作为其主人或对手的卡卡夫的困境正在于此。卡夫卡说:“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摧毁了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摧毁了我。”[见《卡夫卡书信日记选》一书]
语言及身份成了他们共同的问题,“正是语言使卡夫卡开始思考他与母亲、他与父亲的关系,以及“他是谁”、犹太人的归属问题。” [《西方后现代主义研究》]卡夫卡的写作充满了宗教感,所以卡夫卡自认为“写作是一种祈祷形式”。[《卡夫卡书信日记选》]他的写作穿过表象世界进入深渊的境界,是典型的宗教思维方式。在这里,卡夫卡的写作实质上类比于神话世界中的仪式,不同的是卡夫卡没有能够拯救自我的神,他精神中的上帝死了,他的信仰彷佛水消失在水中,消失在虚无的时间之外。
对此,卡夫卡的同胞本雅明说:“(卡夫卡)他的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所做的是,让人摸不清经历者的面目,把它隐藏在平凡琐事的中心,是他显得邈远。姓名缩写K——他的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以此为名——不过是人们通常可以在手帕上或帽檐内侧看到的标记,而人们无法由此查明已消逝了的主人。”[见本雅明《经验与贫乏》一书]
作为卡夫卡时代的知己,本雅明的一生亦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在此就获得了某种暖味的伦理态度。
与卡夫卡一样,暖味正是本雅明的特牲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不是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景和一个思考空间。
为此,在这部意义难以穷尽的《城堡》中,我曾有过这样的猜疑:父与子的冲突作为古典神话中恒久的母题模式之一,“城堡”之于K可否理解为“父亲”之于卡夫卡?从原型角度看,“有关父亲——神的论调属于这样的语言:它提供了前定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概念,一个已完成的世界形成并占据了自己的位置,正如自然神宙斯的世界是一个已完成的世界。并且,如果你另造生命参与其中,那么这注定是一种反抗的行为。”(Blumenberg,Hans.Work on Myth.) [见《反思审美神话》一文]
作为一个自传性极其强烈的作家,《城堡》成了卡夫卡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映照。这个丰富却孤独的情感世界深藏在冷漠的语言结构里,无论文本象征了什么,它终究不会远离卡夫卡自己的现实遭遇,而父亲在现实世界中给卡夫卡带来的深远影响,必将在《城堡》这样的现代主义叙事文本中发出回响,《城堡》叙述了卡夫卡深海般的内心。
读《城堡》,会使愚者畏惧不敢前行,聪明之人则又愈加困惑,仿佛电影《加勒比海盗》中航船在世界尽头航行的境况一样。这是两个自我的对话,你想这容易吗?道可道,非常道。显然,我的猜疑是一种无知的强暴行为,而这又是所有读者参与其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臆断,我恨自己不能免俗。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