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星回于天,大地不死【转】
转自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50-action-viewspace-itemid-19369
星回于天 大地不死
——自然神性与灰娃诗歌的原创性
刘晓峰
待到星回于天 岁将零
原野沉睡中梦着雷霆的
回声呼啸着冲向天空
传遍大地海洋——万物永恒的家乡
——灰娃《待到星回于天……》
这首《待到星回于天……》,是我最喜欢的灰娃诗作之一。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回忆,一个经历了烽火岁月的灵魂在沉思。回忆充满困惑,“把梦留在高原/却不知怎样命名”?沉思依旧深情,“仰仗大地/爱着每一天”。透过“星辰永在回旋冰冷无情的游戏/催促日月裁减生命昼夜不舍/于是大地把忧伤隐起/大地为什么不把创伤裸露?/为什么不去原野痛哭”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老骥伏枥,诗人的血性仍在。而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星回于天”,这一出现在2006年灰娃的诗作中意象非常富于冲击力,它大气而典雅。大气在四个字不仅直接把大自然的四季循环带入诗中,而且与紧承在后的“岁将零”浑然一体,共同把时空之转换做出鲜明交待。雅在“星回于天岁将零”是有出处的说法。《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灰娃的诗典源于《月令》中这段关于季冬的说法,交代的也是大自然一年的循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不是生硬的称引,而是创造性地活用——她把“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后面的“数将几终”四个字,改为了“岁将零”。原来平稳的“四四”句式,在这里发生完全不同的转换,即口语又短促精炼,让诗句内部节奏凭空添出了一份紧张。如此把精粹的古典真正活化成自己的诗句,这是灰娃高强的本领。
不朽的作品必有神性。灰娃的诗有一个重要侧面,我称之为自然神性,或称之为神性的自然。“星回于天”这样的句子,在灰娃诗中很特别。我们知道灰娃不是古典的学者,她的诗中出现这样深的出典非常引人注目。因为这里所使用的《月令》是古代中国人理解自然变迁最重要的文献。灰娃诗中对于古典这样异例的引用,反映出的是自然界时间变迁在灰娃诗中重要的地位。屠岸说,灰娃的诗“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这一评价一语中的。在信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拥有并且维持一份原创性绝非易事。阅读《灰娃的诗》,我感觉到作为诗人灰娃确实自始至终做到了这一点。通篇阅读过灰娃的诗作后,我意识到这原创性之所在,在于从根本上对大自然内在生命力的体悟。灰娃诗中的自然有三重特征。
第一,超越性。大地不死,自然永恒,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原点。“静夜里星群浮动,月神正徜徉树顶,何来这万千令人陶醉昏迷的音乐回环荡漾,流过朦胧如夜的景色?”(《野土》)在原野听过秋虫低唱的人,在江南水乡听取过蛙声一片的人,会立即对这“万千令人陶醉昏迷的音乐回环荡漾”有直接的感应。大自然魅力无尽,具有超越性价值,是灰娃所有作品中正面吟咏的主体之一。与之对立的是“废墟”、是“生的虚假”(《我怎样再听一次》),是“熙攘的人世”,是“受苦的尘寰”(《不要玫瑰》),是“毫无价值的嘴脸和社交”(《山谷啊山谷》)。这样的二极,呈现在灰娃很多最优秀的诗歌中。在灰娃的诗歌中,自然具有超越性价值,它与人世关系的凌磔与无望构成尖锐对立,为灰娃很多优秀作品提供了内在的结构张力。
第二,秩序性。万物随季节而荣枯,与时序而迁化。万象变化循环却秩序森然。生灵与草木生生不息,在季节变化中经历萌芽、繁盛于枯败。我们周围这一与人类一直伴随的色彩万千的世界,也是被混凝土和柏油路,被汽车和高楼阻挡住的世界,在灰娃这里却依旧是鲜活的,灵动的。举凡天上的星辰日月,地上春华秋实,鸟鸣虫吟,似乎一直簇拥着在灰娃的周围,随时都听从她诗笔的召唤,走进诗行。并且这些在我们周围寻常可见的事物,一旦变成汉字出现在她的诗句中,立即就变得如一颗颗宝石发出灿烂的光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灰娃诗歌中的自然,是有秩序的,是可理解的。这秩序是星回于天、这秩序是月流有声,这秩序是深沉的寂静:
昨夜
寂静何其深沉
声息何其奇异
宇宙一样永恒
参与了鬼神的秘密
——《寂静何其深沉》
第三,物我两通。诗人的生命也毫无隔碍地与自然融合于一。她体会自然,融入自然,认同自然与自己为一体,在一个活的自然中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她与自然的沟通具有神性,在她那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可以融入进去的,甚至连寂静都可以谛听。在《月流有声》中,诗人在喧嚣的人世中试图只用光阴一寸暂且“活回自己”。审视一下这个“自己的世界,“那里有“冬之魅正谋算来年风雨”,那里星子们穿越虚空垂崔落下、冬的安谧悬在天体浑圆无垠,一朵白莲于天际悄然游移。自然地神性,与这种神性内在的沟通,如一条暗河,隐藏于灰娃诗作的内部。这不死的神性的自然,与我们今天的尘世形成对峙,这是灰娃诗歌原创性之所在,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我最后想要强调的是,灰娃诗歌中的自然神性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阅读新出版的灰娃自叙传记《我额头青枝绿叶》后我意识到,灰娃诗歌中的自然,其实与其童年那段乡村生活记忆有直接关系。《我怎么能说清》《我怎么能忘怀》等作品中,所描写的都是早期乡村生活的特殊回忆。具有同样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我想很多,但这种生活经历在灰娃最后能够升华为自己诗歌艺术的灵魂,是缘于在走向延安后她经历的波澜万丈的人生中,这种原初的生命记忆,被人世的动荡与动荡人世中灵魂的丑恶和扭曲所刺激,不断得到了发酵和提纯。灰娃在《我怎样再听一次》中写道:
有如星星沉落深邃的海
我沉迷在这蓝色幽冥的忧郁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灰娃的诗歌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份源自自然神性的“蓝色幽冥的忧郁”。星回于天,大地不死,我坚信这份蓝色幽冥的忧郁,会一直打动千万读者的心灵最深处。
2010.11.10
星回于天 大地不死
——自然神性与灰娃诗歌的原创性
刘晓峰
待到星回于天 岁将零
原野沉睡中梦着雷霆的
回声呼啸着冲向天空
传遍大地海洋——万物永恒的家乡
——灰娃《待到星回于天……》
这首《待到星回于天……》,是我最喜欢的灰娃诗作之一。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回忆,一个经历了烽火岁月的灵魂在沉思。回忆充满困惑,“把梦留在高原/却不知怎样命名”?沉思依旧深情,“仰仗大地/爱着每一天”。透过“星辰永在回旋冰冷无情的游戏/催促日月裁减生命昼夜不舍/于是大地把忧伤隐起/大地为什么不把创伤裸露?/为什么不去原野痛哭”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老骥伏枥,诗人的血性仍在。而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星回于天”,这一出现在2006年灰娃的诗作中意象非常富于冲击力,它大气而典雅。大气在四个字不仅直接把大自然的四季循环带入诗中,而且与紧承在后的“岁将零”浑然一体,共同把时空之转换做出鲜明交待。雅在“星回于天岁将零”是有出处的说法。《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灰娃的诗典源于《月令》中这段关于季冬的说法,交代的也是大自然一年的循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不是生硬的称引,而是创造性地活用——她把“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后面的“数将几终”四个字,改为了“岁将零”。原来平稳的“四四”句式,在这里发生完全不同的转换,即口语又短促精炼,让诗句内部节奏凭空添出了一份紧张。如此把精粹的古典真正活化成自己的诗句,这是灰娃高强的本领。
不朽的作品必有神性。灰娃的诗有一个重要侧面,我称之为自然神性,或称之为神性的自然。“星回于天”这样的句子,在灰娃诗中很特别。我们知道灰娃不是古典的学者,她的诗中出现这样深的出典非常引人注目。因为这里所使用的《月令》是古代中国人理解自然变迁最重要的文献。灰娃诗中对于古典这样异例的引用,反映出的是自然界时间变迁在灰娃诗中重要的地位。屠岸说,灰娃的诗“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这一评价一语中的。在信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拥有并且维持一份原创性绝非易事。阅读《灰娃的诗》,我感觉到作为诗人灰娃确实自始至终做到了这一点。通篇阅读过灰娃的诗作后,我意识到这原创性之所在,在于从根本上对大自然内在生命力的体悟。灰娃诗中的自然有三重特征。
第一,超越性。大地不死,自然永恒,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原点。“静夜里星群浮动,月神正徜徉树顶,何来这万千令人陶醉昏迷的音乐回环荡漾,流过朦胧如夜的景色?”(《野土》)在原野听过秋虫低唱的人,在江南水乡听取过蛙声一片的人,会立即对这“万千令人陶醉昏迷的音乐回环荡漾”有直接的感应。大自然魅力无尽,具有超越性价值,是灰娃所有作品中正面吟咏的主体之一。与之对立的是“废墟”、是“生的虚假”(《我怎样再听一次》),是“熙攘的人世”,是“受苦的尘寰”(《不要玫瑰》),是“毫无价值的嘴脸和社交”(《山谷啊山谷》)。这样的二极,呈现在灰娃很多最优秀的诗歌中。在灰娃的诗歌中,自然具有超越性价值,它与人世关系的凌磔与无望构成尖锐对立,为灰娃很多优秀作品提供了内在的结构张力。
第二,秩序性。万物随季节而荣枯,与时序而迁化。万象变化循环却秩序森然。生灵与草木生生不息,在季节变化中经历萌芽、繁盛于枯败。我们周围这一与人类一直伴随的色彩万千的世界,也是被混凝土和柏油路,被汽车和高楼阻挡住的世界,在灰娃这里却依旧是鲜活的,灵动的。举凡天上的星辰日月,地上春华秋实,鸟鸣虫吟,似乎一直簇拥着在灰娃的周围,随时都听从她诗笔的召唤,走进诗行。并且这些在我们周围寻常可见的事物,一旦变成汉字出现在她的诗句中,立即就变得如一颗颗宝石发出灿烂的光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灰娃诗歌中的自然,是有秩序的,是可理解的。这秩序是星回于天、这秩序是月流有声,这秩序是深沉的寂静:
昨夜
寂静何其深沉
声息何其奇异
宇宙一样永恒
参与了鬼神的秘密
——《寂静何其深沉》
第三,物我两通。诗人的生命也毫无隔碍地与自然融合于一。她体会自然,融入自然,认同自然与自己为一体,在一个活的自然中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她与自然的沟通具有神性,在她那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可以融入进去的,甚至连寂静都可以谛听。在《月流有声》中,诗人在喧嚣的人世中试图只用光阴一寸暂且“活回自己”。审视一下这个“自己的世界,“那里有“冬之魅正谋算来年风雨”,那里星子们穿越虚空垂崔落下、冬的安谧悬在天体浑圆无垠,一朵白莲于天际悄然游移。自然地神性,与这种神性内在的沟通,如一条暗河,隐藏于灰娃诗作的内部。这不死的神性的自然,与我们今天的尘世形成对峙,这是灰娃诗歌原创性之所在,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我最后想要强调的是,灰娃诗歌中的自然神性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阅读新出版的灰娃自叙传记《我额头青枝绿叶》后我意识到,灰娃诗歌中的自然,其实与其童年那段乡村生活记忆有直接关系。《我怎么能说清》《我怎么能忘怀》等作品中,所描写的都是早期乡村生活的特殊回忆。具有同样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我想很多,但这种生活经历在灰娃最后能够升华为自己诗歌艺术的灵魂,是缘于在走向延安后她经历的波澜万丈的人生中,这种原初的生命记忆,被人世的动荡与动荡人世中灵魂的丑恶和扭曲所刺激,不断得到了发酵和提纯。灰娃在《我怎样再听一次》中写道:
有如星星沉落深邃的海
我沉迷在这蓝色幽冥的忧郁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灰娃的诗歌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份源自自然神性的“蓝色幽冥的忧郁”。星回于天,大地不死,我坚信这份蓝色幽冥的忧郁,会一直打动千万读者的心灵最深处。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