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门恐惧症咨询笔录【家庭妇女体习作-_,-】
2010年11月10日 上午 朱小姐 23岁 北京
朱小姐的恐惧来源是公司的玻璃门。她在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担任前台接待,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公司的对开自动玻璃门。朱小姐说,当她埋头工作时,经常会听到玻璃门打开的时候发出的有节律的声响,这种声音让她恐慌。另一些时候,门在打开前会发出“哔”的一声刷卡提示音,说明是公司员工刷门禁卡开门,这“哔”的一声就是她每天唯一的安慰。
朱小姐这个案例中,对门的恐惧表现在开门的声音上,说明症状已经渗入到主动回避阶段。与其他许多案例不同,朱小姐实际上的恐惧来源是开门后进来的人。经过深入沟通了解到,朱小姐供职的投资顾问公司因为投资失败,所管理的资本已经从多家企业撤资,而这些企业突然被抽空后无法支付债务或员工薪水,常常会派人上门交涉,有时甚至会发生暴力冲突。
诊疗建议:
朱小姐目前采取的对策是埋头工作,不去抬头看门。这已经违背了前台的工作纪律,并且会造成症状进一步恶化。正确的做法是拿出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这份工作,说服自己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自己只管接待,有更高层的人解决实际问题。当面对情绪不稳定的来访者时,应及时通知公司同事集体处理。从朱小姐依赖门禁刷卡提示音这一点来看,她对同事有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向他们寻求帮助,在心理上是容易接受的。在内心深处,朱小姐有着“我一直独自面对这一切”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受伤心态,这点需要有效地调节。
2010年11月10日 下午 秦小姐 22岁 北京
秦小姐的恐惧来源是电梯门。与上午的案例类似,这也是一起职场案例。秦小姐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每天早上需要乘坐电梯到达位于27层的公司。由于来得早,往往是独自乘梯。漫长的电梯行程中,秦小姐会对打开电梯门的一瞬间产生深深的恐惧。
本案例十分简单。表层的原因是对刚刚接触的工作以及广阔的未知领域的恐惧,而深层原因则是秦小姐没有在公司交到朋友,没有可以信赖的人。经过沟通了解得知,秦小姐每天都是独自工作8个小时,除了领导布置工作时应答以外,几乎不和人说话。三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秦小姐却没有得到一个朋友。
诊疗建议:
秦小姐目前最需要的,是在公司建立自己的人脉,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如果自己的直接领导看上去性格还不错,他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公司的环境不再陌生冷酷时,秦小姐对打开电梯那一刻的恐惧就会自然消除。道理是,秦小姐现在必须在打开电梯门之前,快速调整好心态乃至表情,进入上班的状态,而她又不知道该做给谁看。在公司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后,就不需要刻意调整什么表情了,电梯门打开时,她应该可以自信地迈步前行。
2010年11月13日 下午 尤先生 31岁 北京
尤先生恐惧的来源是车门。他非常惧怕自己的车关门时那“砰”的一声。
最初分析认为,这种案例一般发源于一个特殊事件造成的心理阴影。为了找到这个阴影,我和尤先生开车出行进行了实际测试。我们模拟了许多场景,当然都是尤先生自己在车内进行,却发现几乎没有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唯一的结论是下车关门时的声音不会引起恐慌。
经过推理排查认为,尤先生恐惧的根源很可能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关门声,重点是模拟时没有涉及的场景和时间。经过深入沟通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早晨上班时上车的关门声。造成这一奇妙现象的根源也很有趣:尤先生是个极度恋家的人。他一刻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早晨上班时关闭车门的声音带来了一种仪式感:我即将离开她们。
诊疗建议:
尤先生对于家人的极端依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惧怕一个人独处的表现。在一天之中,他只有在车上的时间算是独处。因此应从这点下手,克服这种心理恐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给妻子打电话。经过沟通得知,尤先生白天并不和家人联系,理由是担心同事笑话他不够男人,婆婆妈妈。这个理由是非常可笑的。
2010年11月16日 上午 许女士 40岁 成都
这是一次电话诊疗。许女士的恐惧来源是冰箱门。“打开冰箱门”这个主妇每天都要进行多次的动作,对她来说无异于一次次巨大的挑战。
由于恐惧来源比较特殊,分析起来反而相对简单,只需顺藤摸瓜推下去即可大概知晓。许女士的丈夫十分懒惰,从不参与家务。不但不贡献体力,连脑力都懒得贡献,这就造成了每天必须进行的这样的对话:“晚饭吃什么?”“随便。”日复一日,许女士对这种选择产生了障碍。
这种障碍的根源是对独自面对一项长达一生的事务的恐惧和厌烦。
诊疗建议:
经过沟通了解到,许女士的丈夫并不是穷凶极恶之徒,相反,他是个性情温和、心胸开阔的男人,只不过在做家务这件事上没有概念而已。而许女士虽然对冰箱门如此恐惧,却宁可来诊所,也从未就此跟丈夫沟通过。因此,应该先进行交流,要求丈夫参与到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来,避免独自面对生活的某个组成部分。
2010年11月16日 下午 何小姐 13岁 芜湖
这是一次网络诊疗。何小姐的恐惧根源是自己卧室的门。与多数案例相反,她畏惧的不是进入一个人面对一切的境地,而是打开门迎接其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何小姐表示,自己的父母是自己压力的最大来源。她陈述了许多父母的所谓罪行,当然其中不乏孩子气的说法,但确实令旁观者都感到压力很大。何小姐在自己的卧室中可以获得一方安静的天地,但只要一开门,父亲或者母亲的脸就会出现在门缝里,随着门的打开,门缝逐渐变大,他们的脸也被拉宽拉长,异常恐怖。并且他们会全自动地开始说教和训斥。
最恐怖的不是自己打开门出去,而是父母有时会不敲门就开门进来。经过沟通了解到,何小姐有两次被母亲破门而入的极端不愉快回忆:一次是在看一本男同性恋题材的漫画,一次是在自慰。对于这两件事,何小姐的母亲都采用了非常错误的做法来处理。
诊疗建议:
我建议何小姐不要关闭自己的卧室门。这个案例实际上与我的专长无关,没有更好的建议。更好的建议是找儿童教育专家而不是我。
2010年11月17日 上午 匿名(男) 不详 不详
这是一次电话诊疗。准确地说,这不是一次完整的诊疗。患者说到一半突然哭了,接着就挂了电话。从声音判断是个年轻的男孩子。描述断断续续,大意似乎是跟工作有关,他非常惧怕自己的工作,却又身不由己。自己的工作里涉及到一扇神秘的门,每天都会被强行打开,听起来他对这种暴力的开门方式十分恐惧,但又吞吞吐吐,好像有难言之隐。
诊疗建议:
无。
2010年11月17日 下午 施先生 30岁 北京
施先生的恐惧来源是最为常见的——家门。
每天回家时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会给施先生造成巨大的压力,有时他甚至会放弃开门,转身到外面去吃饭或喝咖啡。沟通得知,施先生长期独自居住,正是症结所在。
施先生的主动表达意愿很强。他表示,自己非常惧怕的,实际上是开门那一瞬间的安静。在他的记忆中,家这个场所的门一旦打开,里面理所应当传出电视的声音,交谈声,咳嗽声,炒菜声,拖鞋摩擦地板的声音,凡此种种。而他自己的家则只会用亘古不绝的沉默回应他。
不仅如此,在晚上回家的时候,除了沉默以外,迎接他的还有带着明显恶意的漆黑。这种黑,这种安静,每天都在提示着他,接下来你将独自度过十几个小时。这种黑和安静混合成一种粘稠的、可触摸的物质,一旦进门就会被其包裹,虽然不至于窒息,却足以造成手足无措的恐慌。
他有时会坐在客厅里脱鞋用的板凳上,在黑暗中看着手表上的荧光指针,长达十分钟。有时唱歌,有时故意出声咳嗽。有时用手机打家里的电话。有时会拉开冰箱门,看着里面的食物发呆。因为总是吃不完。冰箱的灯在墙壁上投下他的影子,一动不动。
诊疗建议:
通过他的表达得知,要解决孤独本身,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这类患者的症状已经到了第三阶段:他们不畏惧门本身,不畏惧门的声音和打开的过程,甚至也不畏惧打开后的结果,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严格来说,第三期已经错过了治愈的机会,应该采取保守的表层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延长寿命。
具体来说,我对他提供了三条建议:
1、出门时不关闭客厅的灯。这很不环保,但对病人来说没有其他办法。
2、在客厅放一台一直开着的收音机。这个方案被施先生拒绝了。他觉得太过做作,只能加剧病情。
3、养一缸鱼。鉴于施先生的实际情况,猫狗之类的宠物没有时间照顾,而鱼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鱼是朋友,不是食物。它们会默默地陪伴你,却不会伤害你。最重要的是,养鱼的设备会源源不断地发出温和的灯光和嗡嗡地声响,你一进门就会感受到。
2010年11月17日 凌晨 张先生 MOA-2007-BLG-192-Lb
这是一次超空间通信诊疗。因为通信手段莫名其妙,我也搞不清楚这位张先生到底身处何地。
张先生的恐惧来源是空间传送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他的工作是在MOA-2007-BLG-192-Lb 上定期打开这个传送门,迎接地球送来的物资和人员补充。因为传送门会消耗巨大的能量,不能保持打开的状态,因此张先生需要按照规定时间操作传送门使其打开。
张先生表示,传送门的功能是传送“物资和人员”,但“人员”一次也没见到,整个MOA-2007-BLG-192-Lb 上只有他一个人。最开始他每次打开传送门时,都带着期待和喜悦,准备用一个蹒跚的拥抱迎接新来的兄弟,结果一个也没来。传送门打开时发出的巨大电流声成了失望的标尺。
张先生在MOA-2007-BLG-192-Lb 的生活十分单调,主要内容是开着探测器兜风,向远处撒尿等等,据说这些非规定动作的灵感是参考了一部名为《七龙珠》的漫画得来的。
诊疗建议:
张先生告诉我,超空间通信不但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还有很长很长的延迟。“当你听完这段话时,说不定我已经死了,”他说,“不必给建议了,谢谢。”
朱小姐的恐惧来源是公司的玻璃门。她在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担任前台接待,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公司的对开自动玻璃门。朱小姐说,当她埋头工作时,经常会听到玻璃门打开的时候发出的有节律的声响,这种声音让她恐慌。另一些时候,门在打开前会发出“哔”的一声刷卡提示音,说明是公司员工刷门禁卡开门,这“哔”的一声就是她每天唯一的安慰。
朱小姐这个案例中,对门的恐惧表现在开门的声音上,说明症状已经渗入到主动回避阶段。与其他许多案例不同,朱小姐实际上的恐惧来源是开门后进来的人。经过深入沟通了解到,朱小姐供职的投资顾问公司因为投资失败,所管理的资本已经从多家企业撤资,而这些企业突然被抽空后无法支付债务或员工薪水,常常会派人上门交涉,有时甚至会发生暴力冲突。
诊疗建议:
朱小姐目前采取的对策是埋头工作,不去抬头看门。这已经违背了前台的工作纪律,并且会造成症状进一步恶化。正确的做法是拿出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这份工作,说服自己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自己只管接待,有更高层的人解决实际问题。当面对情绪不稳定的来访者时,应及时通知公司同事集体处理。从朱小姐依赖门禁刷卡提示音这一点来看,她对同事有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向他们寻求帮助,在心理上是容易接受的。在内心深处,朱小姐有着“我一直独自面对这一切”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受伤心态,这点需要有效地调节。
2010年11月10日 下午 秦小姐 22岁 北京
秦小姐的恐惧来源是电梯门。与上午的案例类似,这也是一起职场案例。秦小姐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每天早上需要乘坐电梯到达位于27层的公司。由于来得早,往往是独自乘梯。漫长的电梯行程中,秦小姐会对打开电梯门的一瞬间产生深深的恐惧。
本案例十分简单。表层的原因是对刚刚接触的工作以及广阔的未知领域的恐惧,而深层原因则是秦小姐没有在公司交到朋友,没有可以信赖的人。经过沟通了解得知,秦小姐每天都是独自工作8个小时,除了领导布置工作时应答以外,几乎不和人说话。三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秦小姐却没有得到一个朋友。
诊疗建议:
秦小姐目前最需要的,是在公司建立自己的人脉,找到可以信赖的人。如果自己的直接领导看上去性格还不错,他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公司的环境不再陌生冷酷时,秦小姐对打开电梯那一刻的恐惧就会自然消除。道理是,秦小姐现在必须在打开电梯门之前,快速调整好心态乃至表情,进入上班的状态,而她又不知道该做给谁看。在公司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后,就不需要刻意调整什么表情了,电梯门打开时,她应该可以自信地迈步前行。
2010年11月13日 下午 尤先生 31岁 北京
尤先生恐惧的来源是车门。他非常惧怕自己的车关门时那“砰”的一声。
最初分析认为,这种案例一般发源于一个特殊事件造成的心理阴影。为了找到这个阴影,我和尤先生开车出行进行了实际测试。我们模拟了许多场景,当然都是尤先生自己在车内进行,却发现几乎没有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唯一的结论是下车关门时的声音不会引起恐慌。
经过推理排查认为,尤先生恐惧的根源很可能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关门声,重点是模拟时没有涉及的场景和时间。经过深入沟通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早晨上班时上车的关门声。造成这一奇妙现象的根源也很有趣:尤先生是个极度恋家的人。他一刻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早晨上班时关闭车门的声音带来了一种仪式感:我即将离开她们。
诊疗建议:
尤先生对于家人的极端依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惧怕一个人独处的表现。在一天之中,他只有在车上的时间算是独处。因此应从这点下手,克服这种心理恐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给妻子打电话。经过沟通得知,尤先生白天并不和家人联系,理由是担心同事笑话他不够男人,婆婆妈妈。这个理由是非常可笑的。
2010年11月16日 上午 许女士 40岁 成都
这是一次电话诊疗。许女士的恐惧来源是冰箱门。“打开冰箱门”这个主妇每天都要进行多次的动作,对她来说无异于一次次巨大的挑战。
由于恐惧来源比较特殊,分析起来反而相对简单,只需顺藤摸瓜推下去即可大概知晓。许女士的丈夫十分懒惰,从不参与家务。不但不贡献体力,连脑力都懒得贡献,这就造成了每天必须进行的这样的对话:“晚饭吃什么?”“随便。”日复一日,许女士对这种选择产生了障碍。
这种障碍的根源是对独自面对一项长达一生的事务的恐惧和厌烦。
诊疗建议:
经过沟通了解到,许女士的丈夫并不是穷凶极恶之徒,相反,他是个性情温和、心胸开阔的男人,只不过在做家务这件事上没有概念而已。而许女士虽然对冰箱门如此恐惧,却宁可来诊所,也从未就此跟丈夫沟通过。因此,应该先进行交流,要求丈夫参与到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来,避免独自面对生活的某个组成部分。
2010年11月16日 下午 何小姐 13岁 芜湖
这是一次网络诊疗。何小姐的恐惧根源是自己卧室的门。与多数案例相反,她畏惧的不是进入一个人面对一切的境地,而是打开门迎接其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何小姐表示,自己的父母是自己压力的最大来源。她陈述了许多父母的所谓罪行,当然其中不乏孩子气的说法,但确实令旁观者都感到压力很大。何小姐在自己的卧室中可以获得一方安静的天地,但只要一开门,父亲或者母亲的脸就会出现在门缝里,随着门的打开,门缝逐渐变大,他们的脸也被拉宽拉长,异常恐怖。并且他们会全自动地开始说教和训斥。
最恐怖的不是自己打开门出去,而是父母有时会不敲门就开门进来。经过沟通了解到,何小姐有两次被母亲破门而入的极端不愉快回忆:一次是在看一本男同性恋题材的漫画,一次是在自慰。对于这两件事,何小姐的母亲都采用了非常错误的做法来处理。
诊疗建议:
我建议何小姐不要关闭自己的卧室门。这个案例实际上与我的专长无关,没有更好的建议。更好的建议是找儿童教育专家而不是我。
2010年11月17日 上午 匿名(男) 不详 不详
这是一次电话诊疗。准确地说,这不是一次完整的诊疗。患者说到一半突然哭了,接着就挂了电话。从声音判断是个年轻的男孩子。描述断断续续,大意似乎是跟工作有关,他非常惧怕自己的工作,却又身不由己。自己的工作里涉及到一扇神秘的门,每天都会被强行打开,听起来他对这种暴力的开门方式十分恐惧,但又吞吞吐吐,好像有难言之隐。
诊疗建议:
无。
2010年11月17日 下午 施先生 30岁 北京
施先生的恐惧来源是最为常见的——家门。
每天回家时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会给施先生造成巨大的压力,有时他甚至会放弃开门,转身到外面去吃饭或喝咖啡。沟通得知,施先生长期独自居住,正是症结所在。
施先生的主动表达意愿很强。他表示,自己非常惧怕的,实际上是开门那一瞬间的安静。在他的记忆中,家这个场所的门一旦打开,里面理所应当传出电视的声音,交谈声,咳嗽声,炒菜声,拖鞋摩擦地板的声音,凡此种种。而他自己的家则只会用亘古不绝的沉默回应他。
不仅如此,在晚上回家的时候,除了沉默以外,迎接他的还有带着明显恶意的漆黑。这种黑,这种安静,每天都在提示着他,接下来你将独自度过十几个小时。这种黑和安静混合成一种粘稠的、可触摸的物质,一旦进门就会被其包裹,虽然不至于窒息,却足以造成手足无措的恐慌。
他有时会坐在客厅里脱鞋用的板凳上,在黑暗中看着手表上的荧光指针,长达十分钟。有时唱歌,有时故意出声咳嗽。有时用手机打家里的电话。有时会拉开冰箱门,看着里面的食物发呆。因为总是吃不完。冰箱的灯在墙壁上投下他的影子,一动不动。
诊疗建议:
通过他的表达得知,要解决孤独本身,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这类患者的症状已经到了第三阶段:他们不畏惧门本身,不畏惧门的声音和打开的过程,甚至也不畏惧打开后的结果,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严格来说,第三期已经错过了治愈的机会,应该采取保守的表层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延长寿命。
具体来说,我对他提供了三条建议:
1、出门时不关闭客厅的灯。这很不环保,但对病人来说没有其他办法。
2、在客厅放一台一直开着的收音机。这个方案被施先生拒绝了。他觉得太过做作,只能加剧病情。
3、养一缸鱼。鉴于施先生的实际情况,猫狗之类的宠物没有时间照顾,而鱼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鱼是朋友,不是食物。它们会默默地陪伴你,却不会伤害你。最重要的是,养鱼的设备会源源不断地发出温和的灯光和嗡嗡地声响,你一进门就会感受到。
2010年11月17日 凌晨 张先生 MOA-2007-BLG-192-Lb
这是一次超空间通信诊疗。因为通信手段莫名其妙,我也搞不清楚这位张先生到底身处何地。
张先生的恐惧来源是空间传送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他的工作是在MOA-2007-BLG-192-Lb 上定期打开这个传送门,迎接地球送来的物资和人员补充。因为传送门会消耗巨大的能量,不能保持打开的状态,因此张先生需要按照规定时间操作传送门使其打开。
张先生表示,传送门的功能是传送“物资和人员”,但“人员”一次也没见到,整个MOA-2007-BLG-192-Lb 上只有他一个人。最开始他每次打开传送门时,都带着期待和喜悦,准备用一个蹒跚的拥抱迎接新来的兄弟,结果一个也没来。传送门打开时发出的巨大电流声成了失望的标尺。
张先生在MOA-2007-BLG-192-Lb 的生活十分单调,主要内容是开着探测器兜风,向远处撒尿等等,据说这些非规定动作的灵感是参考了一部名为《七龙珠》的漫画得来的。
诊疗建议:
张先生告诉我,超空间通信不但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还有很长很长的延迟。“当你听完这段话时,说不定我已经死了,”他说,“不必给建议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