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日记---最后的猎人
![]() |
2010.11.14,看了法国电影《最后的猎人》。
猎人,顾名思义就是在森林里依靠打猎为生的人。
打猎,或许已成为当今的一种奢侈消费,但是当它还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生存方式的时候,它的魅力和真谛才能得以显示。
现在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真正以打猎为生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原因很简单:一是,人们破坏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生活的环境;二是,打猎的微薄无法满足人们膨胀的贪欲。那片森林消失了,动物被迫的迁徙,土地变得贫瘠,大自然偷偷的哭泣,这不是一个猎人的悲哀,而是所有人的悲哀啊。
很感谢这部电影,带我走进了梦想的天堂。把我的心绪带到那纯美、自然、和谐的天堂,那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那是少数的几个人坚守猎人哲学的地方……
春天,沉睡的群山换上了新装,融化的冰变成了时而潺潺时而湍急萦绕在山脚的溪流,鱼儿欢愉的游戏,冬眠的棕熊醒来了趟着河捕捉狡猾的鱼儿,……一个猎人带着他心爱的哈士奇,或乘着一叶独木舟,漂流在峡谷,或穿梭于群山之中,追寻动物的踪迹。
冬天,冰雪封住了上山下山的路,封住了出来活动的动物,封住了一切,却封不住猎人的脚步,因为冬天的打猎是必须的,没有猎物,猎人们就要饿死、冻死在这深山里,猎人乘着狗儿拉着的雪橇,开始了艰难的狩猎……
驾雪橇在寒天中长途跋涉,划独木舟在激流中奔流而下,在雄伟的峡谷中遭灰熊与野狼攻击……这样的生活可不是闹着玩的,狗儿拉着雪橇在冰面上飞快地跑着,突然间,一处没有冻结实的冰面塌陷了,几只狗儿掉进了冰窟,猎人也掉进了冰窟,拴在一起的狗儿们相互帮衬着爬上了冰面,惊慌失措的逃跑了,留下了独自在冰窟窿里拼命挣扎的猎人,任凭猎人怎么呼唤领头的老狗,也不见狗儿们回头,径直的走远,绝望的猎人终于喊出了自己最不信任的新来的“阿巴士”,狗儿们只有这只新来的小狗听出了主人的呼救,硬是倔强的拉回了狗儿们,把主人拽出了冰窟窿……真是感人啊,信任何须语言啊!!
阿巴什,一只哈士奇狗,因为猎人原来最钟爱的哈士奇“纳努克”在大雪封山之前随猎人进城时,不小心被汽车压死了,那可是猎人的命根子啊,就这样的死了……临走的时候,城里的好朋友送来了一只和“纳努克”很像的“阿巴士”,可是一时间猎人怎么也不能相信,这只新来乍到的小狗能和自己失去的爱犬比,似乎越看见他就越想原来的“纳努克”。
狗永远都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聪明狗儿总是能够了解主人的心思,就这样默默地,爱着主人,保护着主人。
在这部电影里,最最多余的就是人类的语言,猎人熟悉这片山这片水的一切声响并能熟练的模仿,得以共存和谋生。更为叫绝的就是电影的配乐,从始至终无论怎样得风云变幻四季更替,华丽动人的管弦乐都极尽所能地刻画了北方极地的静谧光影与壮丽之极地景观,撩人心弦的音乐片段深刻的描绘了对自然、动物的尊重与共处的智慧,交织而成一段荡气回肠、缭绕人心画面。
最为可敬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最后一个坚守猎人精神者,依旧生活在大自然中,坚守古老的猎人哲学。这名最后的猎人名叫诺曼,50岁,与伴侣涅芭斯卡生活在一起。诺曼在影片里说了一句这样简单而又发人深省的话:“我的幸福取决于,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我喜欢大自然,而且我也是她的一部份,人类和自然已经脱离关系了,我需要和大自然交换、分享……如果人类详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破坏它”
诺曼设陷阱诱捕动物许多年,并不需要社会所能提供给他的东西。他和自己养的狗吃猎捕来的动物或鱼,他的雪橇、球拍、小屋、独木舟,全都是自己用森林砍伐来的木头制作而成。皮革是伴侣涅芭斯卡(印第安人)用古老的方法为他鞣制,就像古代的塞坎尼印第安人那样,从动物的脑中抽取鞣酸,之后再以烟薰毛皮。猎捕山猫、河狸、貂、狼、狼獾,则为他们提供其他所需。每年春季来临,他都会前往白马镇或道森镇贩卖毛皮,并添购一些生活所需:菸丝、弹药、需要更换的陷阱、面粉、火柴、蜡烛,以及无线电用的电池……。
8年前,他因为诱捕动物赚了不少钱,于是他添购一部雪地自行车,不过他很快便放弃了:雪地自行车太吵、太昂贵,寒冷的天气也无法发动。后来有一天,他差点因为它而丧命:一场大风雪中,它在一片荒芜的高原上故障。他徒步穿越风雪,往有树木的地方走去,否则将面临冻死的命运。他一直没有回去找那部雪地自行车,而是回去找他的哈士奇猎犬们,它们不会故障并且忠心不语,就是这些让诺曼舍不得退出。
诺曼与涅芭斯卡明白,大地如果失去了动物、植物、河流、风,甚至颜色,就一无所有。诺曼跟踪一头动物时,会长时间观察它,理解它对周遭环境的认知:即印第安人所谓野生动物的「周围世界」。涅芭斯卡说,「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好比白人并不会循着各种动物的认知来分析空间。他们只会应付一种环境,人类的环境。」了解这一点,感受这种特殊的大地气息,也就能了解为何诺曼是拒绝现代生活,并成为最后一位诱捕猎人,
电影里有一句话挺有意思的,就是当诺曼拿着毛皮到镇上的收毛皮的店里时,店里的活计一个黑人说“现在一个白人再把毛皮卖给印第安人。”是啊,这个世界变了,我深深地记得,第一次认识猎人就是在一个《探索》的节目里,真实记录了一个印第安人生存经历,在茫茫日益恶化的沙漠里,动物越来越稀少,要捕获一只动物是相当的艰难,不停得辨认着动物留下的任何痕迹,脚印、粪便、咬过的草或者树叶……我不记得那个印第安人为了追那头羊在炎炎的太阳下跑了多远,只记得羊累的已经跑不动了,很无奈或许更有点狠钦佩的对视着没有丝毫放弃欲望的印第安人,想必死在这样的猎人手里也是一种光荣吧。
猎人,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不取决于你猎到了什么动物,更是一种生活经历。诺曼拒绝现代生活,并成为最后一位诱捕猎人,是因为诺曼了解现代生活对他而言犹如蒙住了眼睛滑下山坡。诺曼是一种哲学家,坚定地相信与大自然共享及交流的观念,对位居食物链顶端的奇怪动物--人类的平衡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我知道我没有办法成为像诺曼一样的猎人,因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诱捕猎人是需要很多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在一个纯朴原始的环境下生存,虽然我们都能在所谓的文明社会里赚到钱,但是我们并不具备生存的能力,像你我有谁会把一个种子种下让它开花结果?当钱换不来我们所需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更不用说野外生存的能力了。我知道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安宁、自由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但是我怎么也融入不了,一切只能是梦想——如果有一天不再为儿女、父母操劳的时候,我和我的爱人,能找到一个小村庄,过一段自给自足的生活,享受一下生命的安宁与自由,哪怕只有一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