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世界
想写蒙克,是有段时间的事情了。
可是,有几次提笔,就有几次停辍。
以至于这个想法一度成了我不可企及的理想。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倒不是因为一贯的惰性,而是面对他总感觉自己的文字是那样匮乏,笔触是那样无力。
一直以为,不管是作家还是画家,更或者其他门类的创作者,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素材的,这样产生的作品才更具真实性,即便作者做了足够的渲染或者极尽铺陈,把原本平白的生活片段加工成了极其典雅的艺术品,有心的观众终归能够剥开表面在行进的路途中直抵作品的内心,那时候就有了最让人愉悦的创作者与感受者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
当我第一次面对他的名作《呐喊》,面对那一幅浑然的、由许多冲撞的、对比强烈的色带将天空、大地、桥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怪异的画面,我无从探寻他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是什么样的状态促使他创作了这幅作品?那一个个彩色的怪异的圈环绕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呐喊者。而呐喊者呢?一对深陷的空洞的眼窝,一张张成O形的嘴,以及贴合手掌的如锁匙孔的腮。我真的担心他会被怪异的外部世界吞噬,而且整个过程迅疾且悄无声息。
但当我再次面对这幅作品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恐惧感攫住了我。那个瘦弱的呐喊者自顾地呐喊着,不在乎后边的听众,不在乎混沌一片的外部环境。然而,那些貌似强大的色彩汇成的河流屈服了,天空屈服了,大地屈服了,还有桥梁和微不足道的听众,他们更是毫无余地地屈服在他的呐喊声中。正因为他们的屈服,一切都变了颜色。他执着地喊着,周围的一切变得浑浑噩噩,一切仿佛都变得失重,那些压抑的混沌的物件连同空气返回来压在他瘦弱的身体上。我也仿佛置身画中,我听见了绵延不绝的声音,他的呐喊像一根钝针毫不留情地刺着我的耳鼓,我的耳朵嗡嗡着,头莫名地疼痛起来,精神的焦虑更是如影随形,那些彩色的河流像茧一样无休止地缠绕着我,一圈圈,一层层,密密匝匝。
于是,我急于去触摸蒙克的灵魂了。可是,这又怎么是凡俗的我能够达到的境界呢?我只能亦步亦趋地靠近他的生命,那个敏感的被死亡和创痛重重包围的生命。蒙克说:“我继承了人类最可怕的敌人—遗传性的肺结核和精神错乱症,疾病、疯狂和死亡是自幼就缠绕在我身上的三大恶魔。”
蒙克的生命始终和死亡纠缠在一起。他的母亲、姐姐、祖父、父亲的相继离去,注定了他对生命的黑色注解。那些浓的化不开的悲伤与恐惧,时时刻刻陪伴着他,左右着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焦虑、恐惧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主角。那些无法触摸,无法摆脱的状态让他脱离现实,走向空旷。真的仅只是空旷吗?那些足够艳丽的色块、色带带给人们的没有丝毫愉悦,相反是一望无际的虚无,无限的虚无,它让你掉落其中,无法摆脱。这就是恐惧吧!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画布展示出来,很多观众也许不感兴趣,他们可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可能对无法表述的画面嗤之以鼻。可是,正是他的作品正视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不敢暴露出来的痛楚。他说:“我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自愿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关系的自我剖白,我常常希望通过我的艺术可以帮助其他的人更清楚地了解我。”
除此之外,还有一幅画是我想要描摹,或者述说的。1894年产生的画作《斯芬克斯》,画作又叫《女人》。左面被光明笼罩着的白衣金发女子是侧身的,她正迈步向前,在她的右边站着一个正面的裸体女子,她把胳膊放在脑后,保持着很自然放松的状态。她们看上去是安适的、和谐的。而紧挨着的右面没有任何过度地沉入阴暗、枯寂中。他们是那样鲜明地对立着,突兀的感觉,却又有着极致的融合。最右边的女子除了大大的无神的眼睛,和那张淡金属色的脸,完全隐没在黑暗中。在她的旁边是一段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的树干,介于裸体女人和树干之间的女人是个修女,她能够指引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吗?还是……据说,正是这幅画作给了易卜生创作《当死者复生的时候》一剧的灵感。是啊,生命予人的启迪从不赘言。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著名的画家。十九世纪的北欧出现过两个异常杰出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写出了《娜拉》的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另一个当之无愧就是蒙克。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之后,我觉得自己能够清晰地听到这位现代大师的心音由远及近。
可是,有几次提笔,就有几次停辍。
以至于这个想法一度成了我不可企及的理想。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倒不是因为一贯的惰性,而是面对他总感觉自己的文字是那样匮乏,笔触是那样无力。
一直以为,不管是作家还是画家,更或者其他门类的创作者,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素材的,这样产生的作品才更具真实性,即便作者做了足够的渲染或者极尽铺陈,把原本平白的生活片段加工成了极其典雅的艺术品,有心的观众终归能够剥开表面在行进的路途中直抵作品的内心,那时候就有了最让人愉悦的创作者与感受者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
当我第一次面对他的名作《呐喊》,面对那一幅浑然的、由许多冲撞的、对比强烈的色带将天空、大地、桥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怪异的画面,我无从探寻他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是什么样的状态促使他创作了这幅作品?那一个个彩色的怪异的圈环绕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呐喊者。而呐喊者呢?一对深陷的空洞的眼窝,一张张成O形的嘴,以及贴合手掌的如锁匙孔的腮。我真的担心他会被怪异的外部世界吞噬,而且整个过程迅疾且悄无声息。
但当我再次面对这幅作品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恐惧感攫住了我。那个瘦弱的呐喊者自顾地呐喊着,不在乎后边的听众,不在乎混沌一片的外部环境。然而,那些貌似强大的色彩汇成的河流屈服了,天空屈服了,大地屈服了,还有桥梁和微不足道的听众,他们更是毫无余地地屈服在他的呐喊声中。正因为他们的屈服,一切都变了颜色。他执着地喊着,周围的一切变得浑浑噩噩,一切仿佛都变得失重,那些压抑的混沌的物件连同空气返回来压在他瘦弱的身体上。我也仿佛置身画中,我听见了绵延不绝的声音,他的呐喊像一根钝针毫不留情地刺着我的耳鼓,我的耳朵嗡嗡着,头莫名地疼痛起来,精神的焦虑更是如影随形,那些彩色的河流像茧一样无休止地缠绕着我,一圈圈,一层层,密密匝匝。
于是,我急于去触摸蒙克的灵魂了。可是,这又怎么是凡俗的我能够达到的境界呢?我只能亦步亦趋地靠近他的生命,那个敏感的被死亡和创痛重重包围的生命。蒙克说:“我继承了人类最可怕的敌人—遗传性的肺结核和精神错乱症,疾病、疯狂和死亡是自幼就缠绕在我身上的三大恶魔。”
蒙克的生命始终和死亡纠缠在一起。他的母亲、姐姐、祖父、父亲的相继离去,注定了他对生命的黑色注解。那些浓的化不开的悲伤与恐惧,时时刻刻陪伴着他,左右着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焦虑、恐惧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主角。那些无法触摸,无法摆脱的状态让他脱离现实,走向空旷。真的仅只是空旷吗?那些足够艳丽的色块、色带带给人们的没有丝毫愉悦,相反是一望无际的虚无,无限的虚无,它让你掉落其中,无法摆脱。这就是恐惧吧!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画布展示出来,很多观众也许不感兴趣,他们可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可能对无法表述的画面嗤之以鼻。可是,正是他的作品正视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不敢暴露出来的痛楚。他说:“我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自愿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关系的自我剖白,我常常希望通过我的艺术可以帮助其他的人更清楚地了解我。”
除此之外,还有一幅画是我想要描摹,或者述说的。1894年产生的画作《斯芬克斯》,画作又叫《女人》。左面被光明笼罩着的白衣金发女子是侧身的,她正迈步向前,在她的右边站着一个正面的裸体女子,她把胳膊放在脑后,保持着很自然放松的状态。她们看上去是安适的、和谐的。而紧挨着的右面没有任何过度地沉入阴暗、枯寂中。他们是那样鲜明地对立着,突兀的感觉,却又有着极致的融合。最右边的女子除了大大的无神的眼睛,和那张淡金属色的脸,完全隐没在黑暗中。在她的旁边是一段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的树干,介于裸体女人和树干之间的女人是个修女,她能够指引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吗?还是……据说,正是这幅画作给了易卜生创作《当死者复生的时候》一剧的灵感。是啊,生命予人的启迪从不赘言。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著名的画家。十九世纪的北欧出现过两个异常杰出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写出了《娜拉》的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另一个当之无愧就是蒙克。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之后,我觉得自己能够清晰地听到这位现代大师的心音由远及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