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体小说《青青子衿》后记
后记
这本书终于写完了。
我究竟是怎样想起写这本小说的呢?这还得追究起我涂抹诗词的满足感。为了治疗时间的感伤和生命的空虚,我在忙碌工作和琐碎生活的间隙,偶尔涂抹一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诗词的东西。每创作一篇精短文字的前后,我的生命力都异常饱满。这是我的精神食粮,我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细嚼慢咽之下,我有时一两个星期都沉醉在同一篇章里,有时甚至一个月。我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也为了充分享受每一粒粮食带来的欢愉,我的耕耘是不紧不慢的。但是更大的饥渴在我内心蔓延,这些小小的满足感已经不足以填补我精神的空虚。我消化的越来越快,一周、半周、两天、有时甚至写完即忘。所以我要找点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我要写个长篇小说。
写小说的手法与这个故事的形态有关,什么样的故事,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我所写的这个故事,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多,大部分时间两人又分处两地,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除了用书信体来表达还能怎样表达。而书信体又不完全是书信。故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形态。人物内心有些感受不想通过书信表达,那就变成日记体。人物很多话在QQ上说完了不会体现在书信里,那就变成聊天体。人物见了面不写信,那作者就要跳出来叙述。后来他们有了手机,书信体又一变而为短信体。
我喜欢书信以及所有以上这些交流方式。首先这些都不是正襟危坐的写作,就像随意的谈话。书信是与对方的谈话,日记是与自己的谈话,网络、手机也都只是谈话的工具而已。两个人的谈话不必太在意文学性,只要表达真实的感情,没有什么主题的经营,也不需要严密的逻辑,这种像蜜蜂酿蜜一样的自由随性反而更容易接近爱情和生命的本质问题。因此我也不把我的这本小说当作艺术作品看待,权当是两个人物隔着时空没完没了的对话吧。其次,我们透过两人的日记和书信来认识人物和交代情节,这就像隔着窗花看风景一样,他们的每一篇日记和书信中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中间间隔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这样的窗花细腻多样,一步一景,我相信自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这个故事再早两年不会发生,那时人们还不会上网。再晚两年也不会发生,因为那时人们不说人手一电脑,起码人手一手机。通信越来越方便了,很少有人再写书信和等书信了。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电脑还没有成为红薯,手机还没有成为白菜之时,仍在古典地坚持写书信的那小撮人中间。书信体这个题材原本就稀少,我想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份之后,书信体估计也要绝迹了,这或许会是这个世纪最后一本书信体小说。而这个世纪刚刚开始,这或许也会是这个世纪第一本书信体小说。这个故事跨越了文字的两个时代,见证了书信的没落,也见证了网聊和短信的成长。
本书取名《青青子衿》有多种含义。首先,当然是引用于《诗经》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中有几首诗歌是爱情最美丽的赞歌,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正在为书名发愁,想了好几个,都觉得不好。偶然翻起《诗经》,发现了这首诗。远古时代的爱情诗放在当今网络时代居然还是这么妥帖恰当,我十分惊异,也十分惊喜。于是我就选定了“青青子衿”做为书名。当时我已经想出了主人翁“子川”的名字,很自然,我就将另一个名字“衿兰”想出来了。以兰为衿,这是一个《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形象,我很是喜欢。而“青青子衿”这个名字,也是在说子川很青涩,衿兰很青涩,他们的爱情也很青涩。这是他们各自真正意义上的初恋,而又开始的太早,那时衿兰才上高三呢!放到古代,一个十八岁,一个二十岁,恰是发生爱情的最好年龄。但是到了竞争残酷的现代,这就太早了,他们还要读书,还要工作,还没有安身立命。“青青子衿”书名的另外一个含义,则是来源于方文山在《青花瓷》里化用的那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也把这种天青色拿来做为子川和衿兰的将来了。有趣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拼凑起来,居然是我的姓氏“念”字。我恍惚地想,是不是我命中注定就要写一本叫《青青子衿》的书呢?
既然翻开了《诗经》,我不止看到了《子衿》,还看到了《蒹葭》、《关雎》等等情诗。我再次惊异地发现,每一首情诗几乎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印证。比如《蒹葭》这首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朦胧诗,用来形容当今时代虚幻的网络恋情,不还是那么恰如其分吗?这些古老的诗歌带着最本真的力量,穿过重重历史帷幔,到了今天读来依然历久弥新。爱情啊爱情,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果然没错!人们心中那些爱情中的感受,经过了几千年竟然都没有变过!这种超越时空的回应在我心中激荡,于是我想,能不能将每一个章节都用一首《诗经》中的诗歌来做标题呢?这个想法对我有着巨大的美的诱惑,但是当我真的到《诗经》中来找寻可以做为标题并且跟故事情节刚好印证的诗歌时,我才突然发现了真正的困难。整部《诗经》分《风》、《雅》、《颂》几个部分,只有《风》有情诗,《大雅》、《小雅》和《颂》中都没有。而《风》中的情诗,在除掉怨妇诗、婚后诗、谴责负心人的诗等等之后,还要去掉意境重叠的诗,最后剩下的情诗,也就十来首了。我怎么能保证剩下的情诗排列组合一下,刚好可以讲完这个故事呢?带着这样惶恐的心情,我忙不迭地整理。最后的框架居然还真和书中所有故事情节对应上了,我万分惊喜,不得不说这真是天意!
《诗经》从第一篇《关雎》开始,这本书的第一章,也从《关雎》开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侧重于男方对女方的爱慕和追求。第二章《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侧重于女方对于男方人品和文采的激赏。第三章《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残酷的现实和渺茫的未来第一次在这场虚幻的恋爱中若隐若现。第四章《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男方第一次见到女方的照片,月亮终于出来了,但思念已经多了痛苦而少了一些柔美了。第五章《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女方参加高考的恐惧和进入大学后的失落,让这段感情中的问题彻底暴露无遗,遥远的距离和漫长的时间,就像横在他们之间的河汉,不可泳思。第六章《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男方面对女方的一次次拒绝,投桃报李,依然给予女方一往无前的爱。第七章《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不知不觉间,女方被男方的爱所感动,内心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开始做关于他们未来的好梦。第八章《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男方孤独地行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终于遇到了一个知己,获得更多向前的勇气。第九章《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人终于见面了,女方却又徘徊不肯相见。第十章《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人尝试了第一次见面的青涩,也尝试了第一次离别的痛苦。第十一章《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女方主动来找男方,他们第二次见面,抵足而眠。第十二章《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女方见到男方不再是横眉怒对,而是心花怒放。第十三章《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男方参加工作,进入职场的不适应让他忧愁悲伤,身边却又无人理解。第十四章《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男方在工作中无暇关心女方,女方对男方开始了无止境的思念。最后一章《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终于,两人的爱情战胜了时间和空间,最终走到了一起,本故事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章节分定,本书的架构也就明晰了。而书名与第十四章节略有重叠,又构成一种结构上的妙趣。本书仿佛到了第十四章才真正开始,一切仿佛都在为了第十四章的到来而做准备。《子衿》这首古诗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口气写的,其内容一字以蔽之:等。我们的第十四章也是完全女性笔触的一章,衿兰在无尽的时空中沉默等待,偶吐心声。这一章节的字数是不多的,但是这一章节的内容却最厚重的,无尽留白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一章节大发其言,爱情与现实的大战,这时才无声无息地开始。能够表达的痛苦不算痛苦,不能表达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这段爱情要战胜外在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首先要战胜内心观念和思想的困扰。几乎可以说,衿兰才是本书的主角,子川只是领路人。且看衿兰如何从害怕阳光的游魂,蜕变成敢于接受幸福的活人。这个故事完全是一部内心的戏剧。本书旨在描写人物内心的一系列斗争和变化,而这一切,在子川和衿兰最初的四次见面之后已经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空间继续争辩吧,我们戛然而止。因此当现实的狰狞面目真实展现出来之后,我没有仔细描绘,那已经不在本书的范畴之内了,再写,就是另外一本书了。
感情故事的最初几步走的都是特别的慢,第一次相逢,第一次打电话,第一次给对方写信,第一次生气,第一次吵架,第一次给对方唱歌,第一次为对方流泪,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离别,第一次高考,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步入社会,第一次跳槽,第一次……太多第一次了,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第一次生命体验,才构成了这本书。时空的距离让故事中的人物能够仔细体会感情路上的每一步,也让他们的故事走的更慢。故事几乎每向前走一步,他们都要为此辩论争执好长的时间。时空给他们架起了辩论台,将爱情的一分一寸都拿出来充分考验论证。这段感情就这样走向了极致,走向了纯粹。为了表达这样的极致和纯粹,值得大费笔墨,将他们所思所想尽量充分地表达出来。
我把子川当成一条江河式的人物来塑造,一路走来他产生了很多感情与思想的支流。很多时候为了保证人物的完整性,我选择保留那些看似无关的思想支流,这同时也牺牲了故事情节的紧凑性。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对爱情的信仰与坚持,而一个把爱情当成信仰的人,必须得有一座巍峨的思想宫殿才能撑得起这个信仰,因此我想那些大大小小的思想枝节都不会是无意义的。
我十分固执地认为,这本书的结构是泼墨山水画的笔法。前面两三年的故事恣意泼洒,浓墨重彩,后面三四年的故事轻描淡写,大量留白。但是仔细读每个章节,每一句话,却又并非那么中国化。有的朋友说本书读起来像一部翻译小说。的确,我翻译小说读的太多,写法上自然有所感染。
我同意王小波的观点,翻译小说才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们最好的文字。中国古典诗词文学固然有别样的美感,但却一步步走向雕琢之路,禁锢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大部分中国文人最大的成就只是诗词,而诗词大多是仕途不得志,抒发牢骚之作,没有多少思想性。诗歌的美长时间查封了中国人的哲学店铺。直到诗词在元明清逐渐衰落,中国才出现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文学,以及以四大名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学。这样的煌煌巨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太少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写法简练、含蓄、丰富、自有韵致。白话文写作则大多有气无力,读之无味。中国近现代最有才华的文字作者,傅雷、查良铮、王道乾、朱生豪等,因为时代的关系,选择了翻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而未留下自己的原创文字。我凭着性情选择阅读那些充满热情和力量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它们最得我心。而在这些翻译作品中我体会到的那种恣意汪洋奔腾横溢的感觉,我认为跟中国泼墨画的精神是相通的。
写作上是欧洲风,纲目和结构上又是中国风,欧洲的血肉,中国的风骨,这种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关系令我着迷。上世纪中叶,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把自己定义为世界公民,在与鲁迅、傅雷等中国青年作家诗人的交流中,他发现了中国人和法国人内在的相似性。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会如此一代代风靡了。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这么钟爱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和罗曼•罗兰所创造的法国文学了。我无意妄称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只是想为本书的结构设置找一点渊源。
关于本书开篇的空间地理图和时间天文图,我再多说几句。它们纯粹来自一个偶然的想法。起初我只是萌生了画一个空间图的想法,毕竟爱情在这五个城市之间奔走有点错综复杂,能用一张图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我觉得很好玩。以成都为圆心,昆明、西安、深圳、杭州依次越来越远,爱得越深,空间的离心力却越强,故事也正是这般螺旋展开的。空间图画定,那为什么不能画一张一目了然的时间图呢?于是我开始研究七年时光能画成一个什么图,很自然我就想到了北斗七星。进一步琢磨之后我惊异地发现,这七年时光的爱情节奏跟北斗七星的线条曲折简直是一一对应!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相爱的过程是这样的:2002年,相识相知。2003年相恋相惜。从02年到03年是爱情的早期上升阶段。2004年,相思相持。03年到04年爱情开始触礁,因为衿兰在高考与上大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想法,而让两人为见面而相思相持,感情跌入低谷。05年相逢相别。04年到05年之间,两人终于见面,但见后之后的离别又将情绪拉低,相逢相别两相抵消,整体呈现微微上扬的趋势,故事毕竟是向前流动了。06年相隔相望。05年到06年,子川进入社会工作,在痛苦的挣扎中爱情跌入谷底的最深处。我们的故事也是在这个地方开始留白的,北斗七星结束斗柄进入勺子阶段,有一种东西被挖空,也有一种东西被盛装。07年相处相待。06年到07年,子川和衿兰慢慢调整出了心态面对时空,感情在谷底略微走高。07年衿兰结束了大学生活,开始了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日子,他们在学着相处相待。08年相携相守。07年到08年,感情在矫正轨道后朝着最好的方向突飞猛进,一路高歌,达到了故事的最高潮,我们也在这个地方结束本书。而在北斗七星这个方向的远处,有一颗永恒的北极星。假如将北极星的永恒定义为幸福的无穷大,那么我们便得以在时间轴上画一条垂直的幸福指数线,北斗七星的走向节奏正好印证了这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其实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以更达观的态度来看,故事中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而拥有这些财富的当时都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时间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年份之间我也画的长长短短,而其实北斗七星的距离在天上也在发生着缓慢的演变,没有定数。当然图中所画时间和幸福都只是个大概意思,不可深究,权当一笑罢了。
还是回到这本书。书中人物衿兰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子川则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你可能会从衿兰身上找到很多共鸣,也可能会觉得子川的很多想法都好像在跟不存在的风车斗争。你还可能会觉得这两个人的故事充满太多波折和戏剧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但是我们要永远相信,真正的生活永远都比小说精彩,生活中的伏笔与戏剧性永远是个人想象所难以企及的。在我这里,真实和虚构没有多少区别,即便我杜撰一个看似完全不可能的故事,我也相信这个故事曾经现在或者将来会在某时某地发生。事物往往都有多种可能,历史和现实却只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想象力就是要重塑事物的多种可能性。
概而论之,这本书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探索之旅,是对于信仰与坚持的透彻演绎,是充满痛苦与欢乐的生命乐章。什么是爱情?什么又是生命?这样的命题在书中进行了反复讨论与实践验证,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书中主人翁的胡说八道了。他说的可能有一定道理,也可能大有谬误,或深刻,或荒唐,或狂妄,或可笑,这仅仅是一个过程。爱情和生命都是一种体验,没有人能给你想要的答案,答案只有自己去寻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我从不赞成将一种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本书不提供格言警句式的结论,只提供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能够引起你的思索,拨动你的心弦,我觉得就足够了。
写作一个长篇是痛苦的。由于工作关系,我不可能像有些作者那样闭关写作,我只能在时间的夹缝中调整状态涂抹文字。有的时候时间是有了,但状态还没调整出来,不能写。有的时候状态刚刚调整出来,时间又没了,也不能写。一般而言,周一和周五的晚上我没有多少状态和时间来写作,到了周末我积蓄了一周对时间流逝的愧疚而大写一番,一天保持着一个姿势拼命劳作,结果却累得我第二天一个字也不想写,有气无力地躺着动也不动。十一假期我终于得暇好好耕耘,完成了作品的大部分内容。接着我奋起猛进,几乎完全辜负了西湖的美丽秋色。天气渐渐入冬,写作越来越让人感觉寒冷,有一次我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脑袋消耗热量过多,没有得到及时供应和保护,竟然着凉病倒了。
写作一个长篇也是幸福的。我长期沉浸在这部作品里面,我的生命因此也变得丰硕完满。因为写作的缓慢与工程的浩大,起初我有些许的急躁和担忧,慢慢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我头一次体会到写作长篇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这完全不同于写一首精短的诗词。我仿佛为自己的精神仓库创造了无尽的食粮,我不再感到空虚和伤感,一次次遐想和回味在这部作品当中。这是一本让我想起就心头一动的书,我给自己生命的这个阶段做了一个美好的交代。
我不是作家,写作只是一种自我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人。而写作的过程无论怎样都是孤独的,寒冷的。感谢这一路上在精神上支持我的朋友们。我更要感谢我的妻子,没有她在各个方面的的大力支持,我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有时她仅仅是那么简单地在我身边存在着,也足够让我在孤独的旅程中感到一丝贴心的温暖了。
最后,愿这本书能给所有读到他的朋友们带去一丝温暖。
念才
二零零九年平安夜
这本书终于写完了。
我究竟是怎样想起写这本小说的呢?这还得追究起我涂抹诗词的满足感。为了治疗时间的感伤和生命的空虚,我在忙碌工作和琐碎生活的间隙,偶尔涂抹一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诗词的东西。每创作一篇精短文字的前后,我的生命力都异常饱满。这是我的精神食粮,我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细嚼慢咽之下,我有时一两个星期都沉醉在同一篇章里,有时甚至一个月。我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也为了充分享受每一粒粮食带来的欢愉,我的耕耘是不紧不慢的。但是更大的饥渴在我内心蔓延,这些小小的满足感已经不足以填补我精神的空虚。我消化的越来越快,一周、半周、两天、有时甚至写完即忘。所以我要找点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我要写个长篇小说。
写小说的手法与这个故事的形态有关,什么样的故事,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我所写的这个故事,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多,大部分时间两人又分处两地,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除了用书信体来表达还能怎样表达。而书信体又不完全是书信。故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形态。人物内心有些感受不想通过书信表达,那就变成日记体。人物很多话在QQ上说完了不会体现在书信里,那就变成聊天体。人物见了面不写信,那作者就要跳出来叙述。后来他们有了手机,书信体又一变而为短信体。
我喜欢书信以及所有以上这些交流方式。首先这些都不是正襟危坐的写作,就像随意的谈话。书信是与对方的谈话,日记是与自己的谈话,网络、手机也都只是谈话的工具而已。两个人的谈话不必太在意文学性,只要表达真实的感情,没有什么主题的经营,也不需要严密的逻辑,这种像蜜蜂酿蜜一样的自由随性反而更容易接近爱情和生命的本质问题。因此我也不把我的这本小说当作艺术作品看待,权当是两个人物隔着时空没完没了的对话吧。其次,我们透过两人的日记和书信来认识人物和交代情节,这就像隔着窗花看风景一样,他们的每一篇日记和书信中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中间间隔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这样的窗花细腻多样,一步一景,我相信自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这个故事再早两年不会发生,那时人们还不会上网。再晚两年也不会发生,因为那时人们不说人手一电脑,起码人手一手机。通信越来越方便了,很少有人再写书信和等书信了。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电脑还没有成为红薯,手机还没有成为白菜之时,仍在古典地坚持写书信的那小撮人中间。书信体这个题材原本就稀少,我想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份之后,书信体估计也要绝迹了,这或许会是这个世纪最后一本书信体小说。而这个世纪刚刚开始,这或许也会是这个世纪第一本书信体小说。这个故事跨越了文字的两个时代,见证了书信的没落,也见证了网聊和短信的成长。
本书取名《青青子衿》有多种含义。首先,当然是引用于《诗经》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中有几首诗歌是爱情最美丽的赞歌,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正在为书名发愁,想了好几个,都觉得不好。偶然翻起《诗经》,发现了这首诗。远古时代的爱情诗放在当今网络时代居然还是这么妥帖恰当,我十分惊异,也十分惊喜。于是我就选定了“青青子衿”做为书名。当时我已经想出了主人翁“子川”的名字,很自然,我就将另一个名字“衿兰”想出来了。以兰为衿,这是一个《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形象,我很是喜欢。而“青青子衿”这个名字,也是在说子川很青涩,衿兰很青涩,他们的爱情也很青涩。这是他们各自真正意义上的初恋,而又开始的太早,那时衿兰才上高三呢!放到古代,一个十八岁,一个二十岁,恰是发生爱情的最好年龄。但是到了竞争残酷的现代,这就太早了,他们还要读书,还要工作,还没有安身立命。“青青子衿”书名的另外一个含义,则是来源于方文山在《青花瓷》里化用的那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也把这种天青色拿来做为子川和衿兰的将来了。有趣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拼凑起来,居然是我的姓氏“念”字。我恍惚地想,是不是我命中注定就要写一本叫《青青子衿》的书呢?
既然翻开了《诗经》,我不止看到了《子衿》,还看到了《蒹葭》、《关雎》等等情诗。我再次惊异地发现,每一首情诗几乎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印证。比如《蒹葭》这首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朦胧诗,用来形容当今时代虚幻的网络恋情,不还是那么恰如其分吗?这些古老的诗歌带着最本真的力量,穿过重重历史帷幔,到了今天读来依然历久弥新。爱情啊爱情,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果然没错!人们心中那些爱情中的感受,经过了几千年竟然都没有变过!这种超越时空的回应在我心中激荡,于是我想,能不能将每一个章节都用一首《诗经》中的诗歌来做标题呢?这个想法对我有着巨大的美的诱惑,但是当我真的到《诗经》中来找寻可以做为标题并且跟故事情节刚好印证的诗歌时,我才突然发现了真正的困难。整部《诗经》分《风》、《雅》、《颂》几个部分,只有《风》有情诗,《大雅》、《小雅》和《颂》中都没有。而《风》中的情诗,在除掉怨妇诗、婚后诗、谴责负心人的诗等等之后,还要去掉意境重叠的诗,最后剩下的情诗,也就十来首了。我怎么能保证剩下的情诗排列组合一下,刚好可以讲完这个故事呢?带着这样惶恐的心情,我忙不迭地整理。最后的框架居然还真和书中所有故事情节对应上了,我万分惊喜,不得不说这真是天意!
《诗经》从第一篇《关雎》开始,这本书的第一章,也从《关雎》开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侧重于男方对女方的爱慕和追求。第二章《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侧重于女方对于男方人品和文采的激赏。第三章《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残酷的现实和渺茫的未来第一次在这场虚幻的恋爱中若隐若现。第四章《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男方第一次见到女方的照片,月亮终于出来了,但思念已经多了痛苦而少了一些柔美了。第五章《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女方参加高考的恐惧和进入大学后的失落,让这段感情中的问题彻底暴露无遗,遥远的距离和漫长的时间,就像横在他们之间的河汉,不可泳思。第六章《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男方面对女方的一次次拒绝,投桃报李,依然给予女方一往无前的爱。第七章《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不知不觉间,女方被男方的爱所感动,内心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开始做关于他们未来的好梦。第八章《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男方孤独地行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终于遇到了一个知己,获得更多向前的勇气。第九章《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人终于见面了,女方却又徘徊不肯相见。第十章《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人尝试了第一次见面的青涩,也尝试了第一次离别的痛苦。第十一章《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女方主动来找男方,他们第二次见面,抵足而眠。第十二章《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女方见到男方不再是横眉怒对,而是心花怒放。第十三章《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男方参加工作,进入职场的不适应让他忧愁悲伤,身边却又无人理解。第十四章《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男方在工作中无暇关心女方,女方对男方开始了无止境的思念。最后一章《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终于,两人的爱情战胜了时间和空间,最终走到了一起,本故事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章节分定,本书的架构也就明晰了。而书名与第十四章节略有重叠,又构成一种结构上的妙趣。本书仿佛到了第十四章才真正开始,一切仿佛都在为了第十四章的到来而做准备。《子衿》这首古诗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口气写的,其内容一字以蔽之:等。我们的第十四章也是完全女性笔触的一章,衿兰在无尽的时空中沉默等待,偶吐心声。这一章节的字数是不多的,但是这一章节的内容却最厚重的,无尽留白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一章节大发其言,爱情与现实的大战,这时才无声无息地开始。能够表达的痛苦不算痛苦,不能表达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这段爱情要战胜外在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首先要战胜内心观念和思想的困扰。几乎可以说,衿兰才是本书的主角,子川只是领路人。且看衿兰如何从害怕阳光的游魂,蜕变成敢于接受幸福的活人。这个故事完全是一部内心的戏剧。本书旨在描写人物内心的一系列斗争和变化,而这一切,在子川和衿兰最初的四次见面之后已经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空间继续争辩吧,我们戛然而止。因此当现实的狰狞面目真实展现出来之后,我没有仔细描绘,那已经不在本书的范畴之内了,再写,就是另外一本书了。
感情故事的最初几步走的都是特别的慢,第一次相逢,第一次打电话,第一次给对方写信,第一次生气,第一次吵架,第一次给对方唱歌,第一次为对方流泪,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离别,第一次高考,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步入社会,第一次跳槽,第一次……太多第一次了,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第一次生命体验,才构成了这本书。时空的距离让故事中的人物能够仔细体会感情路上的每一步,也让他们的故事走的更慢。故事几乎每向前走一步,他们都要为此辩论争执好长的时间。时空给他们架起了辩论台,将爱情的一分一寸都拿出来充分考验论证。这段感情就这样走向了极致,走向了纯粹。为了表达这样的极致和纯粹,值得大费笔墨,将他们所思所想尽量充分地表达出来。
我把子川当成一条江河式的人物来塑造,一路走来他产生了很多感情与思想的支流。很多时候为了保证人物的完整性,我选择保留那些看似无关的思想支流,这同时也牺牲了故事情节的紧凑性。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对爱情的信仰与坚持,而一个把爱情当成信仰的人,必须得有一座巍峨的思想宫殿才能撑得起这个信仰,因此我想那些大大小小的思想枝节都不会是无意义的。
我十分固执地认为,这本书的结构是泼墨山水画的笔法。前面两三年的故事恣意泼洒,浓墨重彩,后面三四年的故事轻描淡写,大量留白。但是仔细读每个章节,每一句话,却又并非那么中国化。有的朋友说本书读起来像一部翻译小说。的确,我翻译小说读的太多,写法上自然有所感染。
我同意王小波的观点,翻译小说才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们最好的文字。中国古典诗词文学固然有别样的美感,但却一步步走向雕琢之路,禁锢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大部分中国文人最大的成就只是诗词,而诗词大多是仕途不得志,抒发牢骚之作,没有多少思想性。诗歌的美长时间查封了中国人的哲学店铺。直到诗词在元明清逐渐衰落,中国才出现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文学,以及以四大名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学。这样的煌煌巨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太少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写法简练、含蓄、丰富、自有韵致。白话文写作则大多有气无力,读之无味。中国近现代最有才华的文字作者,傅雷、查良铮、王道乾、朱生豪等,因为时代的关系,选择了翻译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而未留下自己的原创文字。我凭着性情选择阅读那些充满热情和力量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它们最得我心。而在这些翻译作品中我体会到的那种恣意汪洋奔腾横溢的感觉,我认为跟中国泼墨画的精神是相通的。
写作上是欧洲风,纲目和结构上又是中国风,欧洲的血肉,中国的风骨,这种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关系令我着迷。上世纪中叶,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把自己定义为世界公民,在与鲁迅、傅雷等中国青年作家诗人的交流中,他发现了中国人和法国人内在的相似性。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会如此一代代风靡了。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这么钟爱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和罗曼•罗兰所创造的法国文学了。我无意妄称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只是想为本书的结构设置找一点渊源。
关于本书开篇的空间地理图和时间天文图,我再多说几句。它们纯粹来自一个偶然的想法。起初我只是萌生了画一个空间图的想法,毕竟爱情在这五个城市之间奔走有点错综复杂,能用一张图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我觉得很好玩。以成都为圆心,昆明、西安、深圳、杭州依次越来越远,爱得越深,空间的离心力却越强,故事也正是这般螺旋展开的。空间图画定,那为什么不能画一张一目了然的时间图呢?于是我开始研究七年时光能画成一个什么图,很自然我就想到了北斗七星。进一步琢磨之后我惊异地发现,这七年时光的爱情节奏跟北斗七星的线条曲折简直是一一对应!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相爱的过程是这样的:2002年,相识相知。2003年相恋相惜。从02年到03年是爱情的早期上升阶段。2004年,相思相持。03年到04年爱情开始触礁,因为衿兰在高考与上大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想法,而让两人为见面而相思相持,感情跌入低谷。05年相逢相别。04年到05年之间,两人终于见面,但见后之后的离别又将情绪拉低,相逢相别两相抵消,整体呈现微微上扬的趋势,故事毕竟是向前流动了。06年相隔相望。05年到06年,子川进入社会工作,在痛苦的挣扎中爱情跌入谷底的最深处。我们的故事也是在这个地方开始留白的,北斗七星结束斗柄进入勺子阶段,有一种东西被挖空,也有一种东西被盛装。07年相处相待。06年到07年,子川和衿兰慢慢调整出了心态面对时空,感情在谷底略微走高。07年衿兰结束了大学生活,开始了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日子,他们在学着相处相待。08年相携相守。07年到08年,感情在矫正轨道后朝着最好的方向突飞猛进,一路高歌,达到了故事的最高潮,我们也在这个地方结束本书。而在北斗七星这个方向的远处,有一颗永恒的北极星。假如将北极星的永恒定义为幸福的无穷大,那么我们便得以在时间轴上画一条垂直的幸福指数线,北斗七星的走向节奏正好印证了这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其实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以更达观的态度来看,故事中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而拥有这些财富的当时都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时间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年份之间我也画的长长短短,而其实北斗七星的距离在天上也在发生着缓慢的演变,没有定数。当然图中所画时间和幸福都只是个大概意思,不可深究,权当一笑罢了。
还是回到这本书。书中人物衿兰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子川则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你可能会从衿兰身上找到很多共鸣,也可能会觉得子川的很多想法都好像在跟不存在的风车斗争。你还可能会觉得这两个人的故事充满太多波折和戏剧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但是我们要永远相信,真正的生活永远都比小说精彩,生活中的伏笔与戏剧性永远是个人想象所难以企及的。在我这里,真实和虚构没有多少区别,即便我杜撰一个看似完全不可能的故事,我也相信这个故事曾经现在或者将来会在某时某地发生。事物往往都有多种可能,历史和现实却只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想象力就是要重塑事物的多种可能性。
概而论之,这本书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探索之旅,是对于信仰与坚持的透彻演绎,是充满痛苦与欢乐的生命乐章。什么是爱情?什么又是生命?这样的命题在书中进行了反复讨论与实践验证,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书中主人翁的胡说八道了。他说的可能有一定道理,也可能大有谬误,或深刻,或荒唐,或狂妄,或可笑,这仅仅是一个过程。爱情和生命都是一种体验,没有人能给你想要的答案,答案只有自己去寻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我从不赞成将一种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本书不提供格言警句式的结论,只提供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能够引起你的思索,拨动你的心弦,我觉得就足够了。
写作一个长篇是痛苦的。由于工作关系,我不可能像有些作者那样闭关写作,我只能在时间的夹缝中调整状态涂抹文字。有的时候时间是有了,但状态还没调整出来,不能写。有的时候状态刚刚调整出来,时间又没了,也不能写。一般而言,周一和周五的晚上我没有多少状态和时间来写作,到了周末我积蓄了一周对时间流逝的愧疚而大写一番,一天保持着一个姿势拼命劳作,结果却累得我第二天一个字也不想写,有气无力地躺着动也不动。十一假期我终于得暇好好耕耘,完成了作品的大部分内容。接着我奋起猛进,几乎完全辜负了西湖的美丽秋色。天气渐渐入冬,写作越来越让人感觉寒冷,有一次我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脑袋消耗热量过多,没有得到及时供应和保护,竟然着凉病倒了。
写作一个长篇也是幸福的。我长期沉浸在这部作品里面,我的生命因此也变得丰硕完满。因为写作的缓慢与工程的浩大,起初我有些许的急躁和担忧,慢慢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我头一次体会到写作长篇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这完全不同于写一首精短的诗词。我仿佛为自己的精神仓库创造了无尽的食粮,我不再感到空虚和伤感,一次次遐想和回味在这部作品当中。这是一本让我想起就心头一动的书,我给自己生命的这个阶段做了一个美好的交代。
我不是作家,写作只是一种自我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人。而写作的过程无论怎样都是孤独的,寒冷的。感谢这一路上在精神上支持我的朋友们。我更要感谢我的妻子,没有她在各个方面的的大力支持,我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有时她仅仅是那么简单地在我身边存在着,也足够让我在孤独的旅程中感到一丝贴心的温暖了。
最后,愿这本书能给所有读到他的朋友们带去一丝温暖。
念才
二零零九年平安夜
念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煮茶论数
- 登玲珑山(和东坡韵)
- 行香子•烟雨论数 (5人喜欢)
- 西江月•茶词(和东坡韵) (1人喜欢)
- 西江月•醉卧梅花(和东坡韵)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