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现代人的赎罪方式?
2009-4
“碳中和”这个概念推出至今,已经有12年了。缘起于伦敦未来森林公司的企划,大意可以总结为:“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我们来抵消”。这个创意与当年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不无关系。在被《议定书》指明为发达国家的各国在签不签字的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碳中和”愈演愈烈,本身成了一种运动,未来森林公司都改名为碳中和公司。等到2003年,英国推出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率先给予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极大的国家重视。
在建筑设计方面,“低碳设计”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毕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世界能量的50%,对于人类以石油为重头戏的能越架构来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想而知,“低碳设计”寄望于能够建筑材料的制造到建筑建成运行以至维护、报废,实现全面的低能耗和“0”温室气体排放。2008广州设计周,组委会与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在这一领域,英国政府一路走在前沿,已经明确要求全国在2016年必须实现所有新建建筑“无碳”的目标--合作推出了低碳设计竞赛、相关展览、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参赛者们大多提出以风能、太阳能、潮汐能作为建筑运转的能量来源,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天马行空的味道,鲜有令人眼前一亮、普适性及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不久前,丹麦BIG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公布了阿塞拜疆“齐拉岛”(Zira Island)的设计方案。据称,这是亚洲第一个“碳中和”规划,方案计划在里海的小岛上建成1 000 000m2的建筑,届时岛上将形成7座“山峰”,每一座都将覆盖上太阳能加热板和光电池板,海上加设风力农场,而人类生活产生的固体废物将成为蔬菜种植的肥料。如果真的得以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齐拉岛将会达到自产自“消”的“碳中和”效果。
就中国来说,能够彻底实现自给自足式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目前还没有。近期比较知名的是URBN酒店,号称将在中国各地设分店,目前仅在上海建成了一栋,只有26个房间。从设计和建造上,它选用了尽量低碳设计,建造上使用循环或本地采购的建材,用过的硬木及老上海砖纷纷上阵--木材的空气污染指数只是46%,而老砖省去了烧制过程,又节约了运费,--再配以无源太阳能天窗及水系统空调,尽可能实现低能耗生态化。与此同时,URBN与专为企业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的Climate Bridge公司达成协议,将酒店的能源消耗量、员工交通、餐饮输送和入住宾客消耗的能源进行记录与计算的“碳追踪”,由URBN投资国内绿色能源发展及能源减排项目来购买“碳配额”。
购买“碳配额”,这是非常典型的是碳中和方式,后“京都”时代,“善于”制造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不发达国家购买自己的碳配额,有钱人捐款到那些可以植树造林的地区进行所谓的“中和”。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就出了一大笔钱用于在墨西哥植树,以抵消他个人产生的二氧化碳。许多公司更旗帜鲜明地变身为“碳中和企业”,号称出资抵消员工乘坐交通工具或生产行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的国际活动重视起“碳中和”问题,去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2000多名各国官员,以每吨28美元的价格购买自己在交通过程和会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氧化碳,换得了写着“我已抵消”的别针;之前的都灵冬运会、德国世界杯以及北京奥运会都宣称赛会将有不同的方式进行碳中和。
就连去年非常热门的“呼吸税”事件,中科院蒋有绪院士所说的“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其实也带有着购买碳配额的意味,他说,每个活人都是二氧化碳排放者,理应为节能减排有所表示。地球另一方向的澳大利亚正在大力推广袋鼠肉取代大家都爱吃的牛羊肉,那些反刍动物不得已打嗝放屁排出的甲烷甚至比二氧化碳还更有害于我们的环境。
但我很怀疑这些能不能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碳中和”本身,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它一边消费一边排放一边付账的行为,多多少少带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在几千甚至上万公里外的地方种一片不知是否能成活的树木是真的会“中和”掉当下驾车、开空调、坐飞机产生的温室气体吗?如果将地球想成一个生物体,那空中塞满温室气体的地区无异于一个个脓包,即便那些有着茂密森林的地区仍维持着很好的生长状态,个别极恶劣的溃烂也将是致命。生活在温室气体集聚地区的人们势必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气候的恶化。这不是给点儿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那种“寄给我碳中和账单就可以了”的想法,是气候不可能得以改善的原因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实际问题暗藏在“低碳”、“无碳”之中,仅仅以建筑业举例吧。比如,通过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 Design)认证的建筑,时不常会爆出实际使用了高能耗建筑材料的丑闻,也有原设计声称全部引入自然风绝不用空调,导致夏天室内温度极高的可悲事件--自然这后续只能是耗巨资加装空调,人是不甘心有钱活受罪的。英国的“严格无碳”设计目标,也遭到了从专家到市民的强烈质疑:整个国家年新建建筑不足国内总建筑面积的1%,也就是说,无碳限制不适用于那已然存在的99%的建筑,它们仍然可以恣无忌惮地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这种“无碳”设计简直是杯水车薪;而无碳示范建筑的造价是传统建筑的2倍,这也让不够慷慨的私人业主望而却步,如果2016年强制实行“无碳设计”,估计会有不少建筑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真正具借鉴意义的是德国的经验,“低能耗建筑”运动意味着让新老建筑都能减少气体排放量,以提高气密性改善保温性能的方式,只用少量成本,令排放量减低10%甚至20%,而从建筑内部收集暖浊气体等措施能让业主在冬天节约取暖成本。政府通过补助、贷款、鼓励政策,确保让开放商、装修商和住户各方短期或长期都能从这项运动中获益。工作做到这个地步,谁好意思拒绝呢?只是在经济危机的现阶段,不知严谨的德国人是否仍在按部就班地推广这个计划。
追本溯源,“碳”问题的解决可能还要有赖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能源构成,虽然不是随处都能像冰岛那样方便地采集地热资源,但还是大有可为,像海洋能源工业,一直存在着发展缺口,即使是叫得最欢的英国政府,数年来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如花在伦敦歌剧院上的钱多。相比之下,英国石油公司的心思就活络多了,要在未来10年投资8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创新性与危机意识并重,或许几年后它就改名为“未来能源公司”,重新把持了新能源。
[·万科周刊]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u1eyed.blogbus.com/logs/44409061.html
“碳中和”这个概念推出至今,已经有12年了。缘起于伦敦未来森林公司的企划,大意可以总结为:“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我们来抵消”。这个创意与当年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不无关系。在被《议定书》指明为发达国家的各国在签不签字的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碳中和”愈演愈烈,本身成了一种运动,未来森林公司都改名为碳中和公司。等到2003年,英国推出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率先给予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极大的国家重视。
在建筑设计方面,“低碳设计”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毕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世界能量的50%,对于人类以石油为重头戏的能越架构来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想而知,“低碳设计”寄望于能够建筑材料的制造到建筑建成运行以至维护、报废,实现全面的低能耗和“0”温室气体排放。2008广州设计周,组委会与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在这一领域,英国政府一路走在前沿,已经明确要求全国在2016年必须实现所有新建建筑“无碳”的目标--合作推出了低碳设计竞赛、相关展览、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参赛者们大多提出以风能、太阳能、潮汐能作为建筑运转的能量来源,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天马行空的味道,鲜有令人眼前一亮、普适性及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不久前,丹麦BIG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公布了阿塞拜疆“齐拉岛”(Zira Island)的设计方案。据称,这是亚洲第一个“碳中和”规划,方案计划在里海的小岛上建成1 000 000m2的建筑,届时岛上将形成7座“山峰”,每一座都将覆盖上太阳能加热板和光电池板,海上加设风力农场,而人类生活产生的固体废物将成为蔬菜种植的肥料。如果真的得以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齐拉岛将会达到自产自“消”的“碳中和”效果。
就中国来说,能够彻底实现自给自足式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目前还没有。近期比较知名的是URBN酒店,号称将在中国各地设分店,目前仅在上海建成了一栋,只有26个房间。从设计和建造上,它选用了尽量低碳设计,建造上使用循环或本地采购的建材,用过的硬木及老上海砖纷纷上阵--木材的空气污染指数只是46%,而老砖省去了烧制过程,又节约了运费,--再配以无源太阳能天窗及水系统空调,尽可能实现低能耗生态化。与此同时,URBN与专为企业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的Climate Bridge公司达成协议,将酒店的能源消耗量、员工交通、餐饮输送和入住宾客消耗的能源进行记录与计算的“碳追踪”,由URBN投资国内绿色能源发展及能源减排项目来购买“碳配额”。
购买“碳配额”,这是非常典型的是碳中和方式,后“京都”时代,“善于”制造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不发达国家购买自己的碳配额,有钱人捐款到那些可以植树造林的地区进行所谓的“中和”。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就出了一大笔钱用于在墨西哥植树,以抵消他个人产生的二氧化碳。许多公司更旗帜鲜明地变身为“碳中和企业”,号称出资抵消员工乘坐交通工具或生产行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的国际活动重视起“碳中和”问题,去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2000多名各国官员,以每吨28美元的价格购买自己在交通过程和会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氧化碳,换得了写着“我已抵消”的别针;之前的都灵冬运会、德国世界杯以及北京奥运会都宣称赛会将有不同的方式进行碳中和。
就连去年非常热门的“呼吸税”事件,中科院蒋有绪院士所说的“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其实也带有着购买碳配额的意味,他说,每个活人都是二氧化碳排放者,理应为节能减排有所表示。地球另一方向的澳大利亚正在大力推广袋鼠肉取代大家都爱吃的牛羊肉,那些反刍动物不得已打嗝放屁排出的甲烷甚至比二氧化碳还更有害于我们的环境。
但我很怀疑这些能不能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碳中和”本身,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它一边消费一边排放一边付账的行为,多多少少带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在几千甚至上万公里外的地方种一片不知是否能成活的树木是真的会“中和”掉当下驾车、开空调、坐飞机产生的温室气体吗?如果将地球想成一个生物体,那空中塞满温室气体的地区无异于一个个脓包,即便那些有着茂密森林的地区仍维持着很好的生长状态,个别极恶劣的溃烂也将是致命。生活在温室气体集聚地区的人们势必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气候的恶化。这不是给点儿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那种“寄给我碳中和账单就可以了”的想法,是气候不可能得以改善的原因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实际问题暗藏在“低碳”、“无碳”之中,仅仅以建筑业举例吧。比如,通过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 Design)认证的建筑,时不常会爆出实际使用了高能耗建筑材料的丑闻,也有原设计声称全部引入自然风绝不用空调,导致夏天室内温度极高的可悲事件--自然这后续只能是耗巨资加装空调,人是不甘心有钱活受罪的。英国的“严格无碳”设计目标,也遭到了从专家到市民的强烈质疑:整个国家年新建建筑不足国内总建筑面积的1%,也就是说,无碳限制不适用于那已然存在的99%的建筑,它们仍然可以恣无忌惮地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这种“无碳”设计简直是杯水车薪;而无碳示范建筑的造价是传统建筑的2倍,这也让不够慷慨的私人业主望而却步,如果2016年强制实行“无碳设计”,估计会有不少建筑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真正具借鉴意义的是德国的经验,“低能耗建筑”运动意味着让新老建筑都能减少气体排放量,以提高气密性改善保温性能的方式,只用少量成本,令排放量减低10%甚至20%,而从建筑内部收集暖浊气体等措施能让业主在冬天节约取暖成本。政府通过补助、贷款、鼓励政策,确保让开放商、装修商和住户各方短期或长期都能从这项运动中获益。工作做到这个地步,谁好意思拒绝呢?只是在经济危机的现阶段,不知严谨的德国人是否仍在按部就班地推广这个计划。
追本溯源,“碳”问题的解决可能还要有赖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能源构成,虽然不是随处都能像冰岛那样方便地采集地热资源,但还是大有可为,像海洋能源工业,一直存在着发展缺口,即使是叫得最欢的英国政府,数年来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如花在伦敦歌剧院上的钱多。相比之下,英国石油公司的心思就活络多了,要在未来10年投资8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创新性与危机意识并重,或许几年后它就改名为“未来能源公司”,重新把持了新能源。
[·万科周刊]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u1eyed.blogbus.com/logs/44409061.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