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偷窃及其他
上公交的时候,前面挤上来的一个女孩儿突然惊慌失措的向同伴说,我手机掉了。接着几个女孩叽叽喳喳分析手机会丢在哪,最后得出结论,手机被偷了。丢手机的女孩一路都絮絮叨叨说,明明在兜里的,挤了一下就掉了。每周返回学校坐这趟车,几乎都有人丢手机,心里突然对这个或者这帮窃贼莫名的忿恨。然后不知怎么,想起高中老师在黑板上写过的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知道多年后,才发现它出自《史记》的《游侠列传序》,然后在今天这个场景,莫名的闯入脑海里。并不想讨论什么窃钩窃国的事情,这事儿几千年前就有定论了。
那时候上高中,语文课是最开心的,因为语文老师从来不会让睡着的同学回答问题,也不会刻意维持课堂秩序,而神奇的是大家的语文成绩都出奇的好。我还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大家都说她是如李清照一般,从书里走出来的女子。第一节课,她在黑板上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后每节课前,都会用几分钟在黑板上写下一句格言什么的,现在能依稀回忆起来的,只剩下不多几句。
回到失窃的问题上。我们都会对失窃的人抱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会同情他,一方面有责怪他自己不小心。身边有人丢东西的时候,不外乎这两种声音。对于偷窃,向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即使是偷香窃玉这样的典故,加上偷窃两个字,也让人觉得不是什么正经勾当。
人们似乎总是同情受害者,于是这时就是两害相权取其“重”了,谁的损失大,大家就会同情谁。例如小偷偷了面包,但是为了给病重的母亲吃,大家大概都会说他孝顺,而忽略了偷窃是事实。而小偷若是偷了谁的救命钱,那大家会群情激愤,恨不得将小偷挫骨扬灰吧。在人们的正义感与善良面前,无论偷与被偷,大概都可以成为同情的对象,大家只是在心里比较谁更值得同情一点,虽然犯了罪,但如果他更可怜,那他的罪在大家心里就会小很多,若是他可怜的无以复加,那大家在同情的时候,大概都恨不得被他偷一次了吧。
PS :刚回宿舍就被情书感动了一把,冬天其实也没那么冷。
那时候上高中,语文课是最开心的,因为语文老师从来不会让睡着的同学回答问题,也不会刻意维持课堂秩序,而神奇的是大家的语文成绩都出奇的好。我还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大家都说她是如李清照一般,从书里走出来的女子。第一节课,她在黑板上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后每节课前,都会用几分钟在黑板上写下一句格言什么的,现在能依稀回忆起来的,只剩下不多几句。
回到失窃的问题上。我们都会对失窃的人抱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会同情他,一方面有责怪他自己不小心。身边有人丢东西的时候,不外乎这两种声音。对于偷窃,向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即使是偷香窃玉这样的典故,加上偷窃两个字,也让人觉得不是什么正经勾当。
人们似乎总是同情受害者,于是这时就是两害相权取其“重”了,谁的损失大,大家就会同情谁。例如小偷偷了面包,但是为了给病重的母亲吃,大家大概都会说他孝顺,而忽略了偷窃是事实。而小偷若是偷了谁的救命钱,那大家会群情激愤,恨不得将小偷挫骨扬灰吧。在人们的正义感与善良面前,无论偷与被偷,大概都可以成为同情的对象,大家只是在心里比较谁更值得同情一点,虽然犯了罪,但如果他更可怜,那他的罪在大家心里就会小很多,若是他可怜的无以复加,那大家在同情的时候,大概都恨不得被他偷一次了吧。
PS :刚回宿舍就被情书感动了一把,冬天其实也没那么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