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育,更是一种责任——记第一次读书会
本不是一个擅长总结的人,但今天真的很高兴,参加了大爱微行的第一次读书会,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大爱微行小组不过几个周的时间,也没有做太多的事情。但参加了两次活动,让我开始明白公益,明白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也让我认识了那么多对公益抱有热情、善意与爱心的人们。不管我们来自于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以前有过什么经历,我们聚集到了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同一个方向而努力。大爱微行的宗旨或许也就在于此:不在乎向别人展现了多么大的爱,而只关注于我们自身做了多少的善,给予了别人多少的帮助。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公益 生活 儿童”。围绕这些我们探讨了给打工子弟办的杂志《元素 太阳花》杂志,谈到了打工子弟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受教育的机会,由于打工子弟的流动性强和许多学校校舍被拆、资金运转艰难面临随时被取缔的问题,打工子弟孩子的教育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再者不稳定的支教团队,以及缺乏音乐、美术、艺术类的相关支教者,都构成了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上的缺失。另一方面,支教团队经验上的缺乏和短时性、变动性都给志愿公益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一点上,我们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拥有爱心与奉献精神的人们,但是怎样能够让公益不只是停留在感性的情感层面,而是从理性务实的角度去帮助弱势群体,持续下去是我们都在努力思考的问题。
从人力、物力、体制、NGO各个层面来说,公益真的是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的一件事情。这种难不是指个体投身于善事的难,而是一个群体面对另一个群体所能够做的持续发挥作用的难。这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信任问题,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情感信任问题,还有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了解熟悉度。当如今更多的儿童已经见过惯成年人利用其自身的困境做各种各样的慈善秀,已逐渐地对各种各样的“捐助”麻木不仁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这一切与我们都没有关系。他们缺少的可能并不是物质,或者物质缺乏并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而是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导向与关注。关注儿童心理、给予其尊重、尊严与平等,是我们一直在谈的问题。但怎样去做,怎样从语言和行为上去规避一些敏感点,作为非专业人员,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还记得参加刘小英老师讲绘本的那期活动,她对我说过的那句话:“打工子弟学校相对还是比较好介入的。”我明白她的意思,因为打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它吸引了一大批愿意为其服务奉献爱心的志愿者,但我们并不能够因为其介入的容易与简单,就把它当作一个简单与容易的事情来做。教育关乎人的一生,尤其是面对一些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判断能力的孩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能都是来自于第一线的老师、家长与朋友,这些人是他们最值得信任的人,也是从这些人当中得到有关自我的第一手认识与反馈。因此,这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一种责任。
另外,成员还分享了一些书与生活状况,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一共参会的人员10个。比较遗憾的是后半部分由于话题的转换,并没有太多的围绕书进行,也没有对书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小范围的就书谈了一些问题。而比较好的是,大家开场谈论的很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公益或者一些社会问题,都引起了我的思考,比如以怎样的心态做公益?当面临一些状况,比如屡次被骗、情感上受到伤害的时候,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做公益?公益的终极目的?怎样去平衡个人和公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简言之,个人收获颇丰。
P.S: 在读书会将近结束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本书《我的朋友基督耶稣》。作为译者,姐姐曾经问过我,主人公前后巨大的差异(由堕落的暴力分子转变为一个温良从善的人),怎么他遇见的人就都是好人呢?我记得当时回答她,不是因为他遇到的都是好人,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被人需要的一面,他们在组成一个团队帮助主人翁完成救赎的时候,其实也发掘了自身的善。众人的力量是伟大的,沿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这种善会发挥其最大的威力。我想这也是团队组建的一个初衷吧。公益需要传播,爱与善也需要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说,公益是对自我的一种教育,也更是一种责任。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公益 生活 儿童”。围绕这些我们探讨了给打工子弟办的杂志《元素 太阳花》杂志,谈到了打工子弟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受教育的机会,由于打工子弟的流动性强和许多学校校舍被拆、资金运转艰难面临随时被取缔的问题,打工子弟孩子的教育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再者不稳定的支教团队,以及缺乏音乐、美术、艺术类的相关支教者,都构成了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上的缺失。另一方面,支教团队经验上的缺乏和短时性、变动性都给志愿公益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一点上,我们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拥有爱心与奉献精神的人们,但是怎样能够让公益不只是停留在感性的情感层面,而是从理性务实的角度去帮助弱势群体,持续下去是我们都在努力思考的问题。
从人力、物力、体制、NGO各个层面来说,公益真的是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的一件事情。这种难不是指个体投身于善事的难,而是一个群体面对另一个群体所能够做的持续发挥作用的难。这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信任问题,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情感信任问题,还有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了解熟悉度。当如今更多的儿童已经见过惯成年人利用其自身的困境做各种各样的慈善秀,已逐渐地对各种各样的“捐助”麻木不仁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这一切与我们都没有关系。他们缺少的可能并不是物质,或者物质缺乏并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而是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导向与关注。关注儿童心理、给予其尊重、尊严与平等,是我们一直在谈的问题。但怎样去做,怎样从语言和行为上去规避一些敏感点,作为非专业人员,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还记得参加刘小英老师讲绘本的那期活动,她对我说过的那句话:“打工子弟学校相对还是比较好介入的。”我明白她的意思,因为打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它吸引了一大批愿意为其服务奉献爱心的志愿者,但我们并不能够因为其介入的容易与简单,就把它当作一个简单与容易的事情来做。教育关乎人的一生,尤其是面对一些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判断能力的孩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能都是来自于第一线的老师、家长与朋友,这些人是他们最值得信任的人,也是从这些人当中得到有关自我的第一手认识与反馈。因此,这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一种责任。
另外,成员还分享了一些书与生活状况,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一共参会的人员10个。比较遗憾的是后半部分由于话题的转换,并没有太多的围绕书进行,也没有对书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小范围的就书谈了一些问题。而比较好的是,大家开场谈论的很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公益或者一些社会问题,都引起了我的思考,比如以怎样的心态做公益?当面临一些状况,比如屡次被骗、情感上受到伤害的时候,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做公益?公益的终极目的?怎样去平衡个人和公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简言之,个人收获颇丰。
P.S: 在读书会将近结束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本书《我的朋友基督耶稣》。作为译者,姐姐曾经问过我,主人公前后巨大的差异(由堕落的暴力分子转变为一个温良从善的人),怎么他遇见的人就都是好人呢?我记得当时回答她,不是因为他遇到的都是好人,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被人需要的一面,他们在组成一个团队帮助主人翁完成救赎的时候,其实也发掘了自身的善。众人的力量是伟大的,沿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这种善会发挥其最大的威力。我想这也是团队组建的一个初衷吧。公益需要传播,爱与善也需要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说,公益是对自我的一种教育,也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