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第二卷)
波普尔的雄心同样宏大,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他纵览古希腊到现代20世纪的政治思想发展史,通过对柏拉图、黑格尔与马克思三位思想家的批判,表达自己对自由民主社会的全心向往。
沃尔兹因其理论构建而闻名遐迩,相较而言,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多进行的是先贤的理论树立,并在不断的驳论中论证了自己的命题。当然其中的反驳也会有牵强之处,但仅从该书详尽的脚注就能看出作者的功夫之深,至少有关于柏拉图、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著作,波普尔几乎全部研读。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作者浓厚的学术兴趣,更反映出作者对人类过往及前途的深深关注。
波普尔的总命题为: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是极权社会产生的思想根源,他们都是开放社会的敌人,作者要对他们进行一一反驳,以证明开放的民主自由社会是引领人类走向美好明天的可行之路。
波普尔对柏拉图:柏拉图的哲学基础在于其悲观的历史主义观,他认为人类历史从一个完美的本原(形式)逐渐堕落,相应的,政体也会从哲学王统治到贵族统治,在堕落到民主或僭主统治。因此静止优于变化,静止的社会能够保持它良好的品行,正义就存在于最初的形式。那么,为了保证正义,国家就应该由哲学王进行统治,并且阻止一切变化,“主人生而高贵,奴隶制代为奴”。波普尔指出,在柏拉图时代,能够加之于哲学王桂冠的,其实只有柏拉图本人。因此,波普尔一语点破柏拉图的真正目的,即自己成为统治者。而他所谓的形式中的正义,最终也胁变成“哲学王”一人的命令。从这个角度看,柏拉图确实是极权主义的最初思想源泉。
波普尔对黑格尔:黑格尔对人类历史发展认识的基本起点在亚里士多德,他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完美的形式起点。与柏拉图不同的是,黑格尔并没有悲观到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堕落的过程。相反,他将历史和人类经历的过程看作是向“完美形式起点”靠近的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目的因”,事物向着自己目的因的方向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辩证法”论证了“正题”与“反题”的同一。因此,国家向着自由和平等发展的终点则成了其对立面——极权;正义和善发展的后果就是当下的状态(现在是过往发展的结果),也即:强权即正义。接着,波普尔指责黑格尔为当时强权头子服务的本质,而世人则受尽蒙蔽还将黑格尔视为信奉自由的哲学家。黑格尔对事物“目的因”的论证,赋予德意志民族优越感和实现自身强大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德国极权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波普尔对马克思:波普尔对马克思的反对主要在于革命论与零星社会改造学的不同主张。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为:剩余价值论、阶级分化论和社会革命论。波普尔对马克思这三个理论基点进行了逐一反驳,认为马克思激情澎湃的革命论主张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而正确的做法在于对民主自由社会的制度建设,将统治者或者国家的恶降至最低,在零星的改造中求得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美好的生活。
由于这部巨著涉及很多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知识,有些地方我读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论证马克思理论的部分,理解的很不到位。但隐约感到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驳不太能站得住脚,而且他本人在书中对马克思的态度还算宽容,也许他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够完全驳倒吧。这个我还得回头再读再想,现在还处于囫囵吞枣的阶段。
沃尔兹因其理论构建而闻名遐迩,相较而言,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多进行的是先贤的理论树立,并在不断的驳论中论证了自己的命题。当然其中的反驳也会有牵强之处,但仅从该书详尽的脚注就能看出作者的功夫之深,至少有关于柏拉图、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著作,波普尔几乎全部研读。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作者浓厚的学术兴趣,更反映出作者对人类过往及前途的深深关注。
波普尔的总命题为: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是极权社会产生的思想根源,他们都是开放社会的敌人,作者要对他们进行一一反驳,以证明开放的民主自由社会是引领人类走向美好明天的可行之路。
波普尔对柏拉图:柏拉图的哲学基础在于其悲观的历史主义观,他认为人类历史从一个完美的本原(形式)逐渐堕落,相应的,政体也会从哲学王统治到贵族统治,在堕落到民主或僭主统治。因此静止优于变化,静止的社会能够保持它良好的品行,正义就存在于最初的形式。那么,为了保证正义,国家就应该由哲学王进行统治,并且阻止一切变化,“主人生而高贵,奴隶制代为奴”。波普尔指出,在柏拉图时代,能够加之于哲学王桂冠的,其实只有柏拉图本人。因此,波普尔一语点破柏拉图的真正目的,即自己成为统治者。而他所谓的形式中的正义,最终也胁变成“哲学王”一人的命令。从这个角度看,柏拉图确实是极权主义的最初思想源泉。
波普尔对黑格尔:黑格尔对人类历史发展认识的基本起点在亚里士多德,他也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完美的形式起点。与柏拉图不同的是,黑格尔并没有悲观到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堕落的过程。相反,他将历史和人类经历的过程看作是向“完美形式起点”靠近的过程。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目的因”,事物向着自己目的因的方向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辩证法”论证了“正题”与“反题”的同一。因此,国家向着自由和平等发展的终点则成了其对立面——极权;正义和善发展的后果就是当下的状态(现在是过往发展的结果),也即:强权即正义。接着,波普尔指责黑格尔为当时强权头子服务的本质,而世人则受尽蒙蔽还将黑格尔视为信奉自由的哲学家。黑格尔对事物“目的因”的论证,赋予德意志民族优越感和实现自身强大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德国极权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波普尔对马克思:波普尔对马克思的反对主要在于革命论与零星社会改造学的不同主张。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为:剩余价值论、阶级分化论和社会革命论。波普尔对马克思这三个理论基点进行了逐一反驳,认为马克思激情澎湃的革命论主张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而正确的做法在于对民主自由社会的制度建设,将统治者或者国家的恶降至最低,在零星的改造中求得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美好的生活。
由于这部巨著涉及很多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知识,有些地方我读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论证马克思理论的部分,理解的很不到位。但隐约感到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驳不太能站得住脚,而且他本人在书中对马克思的态度还算宽容,也许他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够完全驳倒吧。这个我还得回头再读再想,现在还处于囫囵吞枣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