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烂片——《花木兰》
我承认,我终于看了一部烂片。。。
本以为《花木兰》会给我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因为美国那部同名动画片的所带来的期待,但是,昨晚,我发现自己错了。不过说真的,中国《花木兰》一开始就模仿美国《花木兰》——说好听一点是很笨拙的模仿,说难听一点就是很中国特色的模仿。
一、外延模仿的笨拙
1、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有一批黑色的马,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也有一匹黑色的马。
美国动画里的那匹黑马,忠诚而有灵性,随时随地默契地配合着、保护着花木兰。当然,这是美国式动画的一种模式,很多片子都会用到,但这种模式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完全没有做作和刻意的痕迹。
反观中国的这部《花木兰》,黑色的马,样子是一样了。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却只有开篇花木兰自言自语式的人马对话,以及后半部分的杀马一个情节。在导演眼里,这匹马连动物都不是了,木然的,什么表现都没有——导演也没打算给这畜生任何表现的机会。于是这就变得很滑稽了,总共就两个镜头来表现那匹马,马还是木然的,何来最后杀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人马情”?把花木兰哭晕过去。我不由得感叹,天上掉下来段“人马情”啊!
2、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邂逅了一个年轻的军官,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也遇上了一个年轻的军官(只不过这位年轻的军官换了下身份,由将军的儿子成为了皇帝的儿子——中国人历来钟情于皇帝)。
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与年轻军官之间从一开始就是军队里的战友情——由蔑视进而惊讶,由惊讶进而钦佩,又由钦佩自然而然的成为友情。到后来,又因为友情、因为花木兰的身份暴露,产生了矛盾冲突,最后随着匈奴的解决,二人又释然,最终又是钦慕,于是爱恋。——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反观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花木兰与文泰(拓跋弘)之间的感情,剧情的安排显然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与王子,一见钟情啊!命中注定啊!文泰一开始就是突然出现的,没有任何铺垫,还假装成一个小兵,突然就出现在花木兰身旁,然后就屁颠屁颠跟随着花木兰。花木兰身份一暴露(花木兰居然还是模仿美国动画——一到军营就忙着去洗澡),二人杀退敌军,两人就彼此爱慕了。导演和编剧太急不可耐了,一点前戏都没有,所以整部片子从此就开始早泄了。
哎,欲加之爱,何患无镜头。。。
3、美国动画里有雪崩,中国电影里就搞了一个沙尘暴——超级沙尘暴——毒龙。
力求壮观的场面,但却没有力求合理。普天盖地的沙尘暴,把2万魏军吹得七零八落、七死八伤,风暴过后就只幸存数千人士兵。而20万柔然大军居然嘛事也没有,沙尘暴到来的那一瞬间,20万柔然大军“嗖”的一声,没了;沙尘暴过后,20万柔然大军又齐刷刷冒出来了,抖一抖,没沾上一粒尘土,又黑压压杀过来了。我内牛满面,先进的中原王朝,居然没有学到柔然先进的防沙技术。。。
4、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在中国皇宫里独斗匈奴大单于,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在柔然帐篷里独斗柔然小单于。
中国电影和美国动画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美国动画里是匈奴大单于在战败后,和少数几个幸存士兵混入中国皇宫试图胁迫皇帝已达到战场上无法达到的目的。我姑且意淫一下,可能是中国导演和编剧们觉得让“蛮夷”来胁迫天朝和天子,太没面子,不够威风,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动画对天朝的污蔑,也为了审查能过得去,于是“与时俱进”,创新一下,花木兰孤身进入柔然大本营。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和编剧的思维,花木兰是怎么找到柔然那飘忽不定的大本营的?柔然的大本营可不像中国皇帝的皇宫那样是固定的。这些姑且不论,导演和编剧又安排了一个柔然公主,一个渴望和平的公主,一个做梦都想着成为北魏皇后的公主。这是一个最最弱智的构想:杀了弑父的篡位的小单于,公主就可以成为柔然的领袖,然后公主嫁给文泰,柔然和北魏联姻,战争消弭。我的问题是,小单于死了,柔然公主有资格领导整个柔然?即便有资格,公主嫁给文泰,柔然是与北魏合并?还是又有新单于?——新单于会听命于出嫁了的公主而不进攻北魏?
历史告诉我们,从来都是中原王朝主动与少数民族政权联姻以求得边疆的安宁,但是在中国导演和编剧的乾坤大挪移招数下,一个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的剧情就诞生了。
二、内涵模仿的中国特色
和以往的任何学习借鉴一样,美国动画里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电影里没有模仿;美国动画里对自由的向往,中国电影里没有模仿;美国动画里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快乐,中国电影里没有模仿;美国动画里对友情的歌颂,中国电影里还是没有模仿(因为才开始,花木兰的女儿身就暴露了,就只剩下男女情了)。
既然美国动画里的精华咱都不屑于模仿,那我们来看看中国《花木兰》里独创了些什么内涵。
1、天生的拽人
什么叫拽人,关羽、张飞那般的万人敌就是拽人。花木兰也是。一入军营,遇到敌军偷袭,翻身上马,冲入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拽不拽?太拽了!更何况这种“拽”还是天生的。
花木兰的父亲一个退伍老兵,花木兰从小就很能打,第一次上战场就能将敌军主将砍翻。为什么?我只能说是天生的——他爹教不了,也没那本事。反正没有成长的过程,一蹴而就了。中国历来都有宣样“天生圣人”的传统,只不过这次成了“天生拽人”。
2、狭隘的情感
整部片子泛滥的都是花木兰和文泰的男女私情,唯一的友情只不过是和小虎那轻描淡写的交代——小时候帮他打过架,而且住在一个村,仅此而已,熟悉而已,严格来说也谈不上友情。大家没有共同学习过,没有互相帮助过,没有彼此经历过患难,哪来的友情?只有如同内战片中国民党军官的那种“弟兄们,给我冲”!
3、泛滥的和平
本来,花木兰这个角色,从小处说是因为替父从军,从大处说是为了保家卫国,正是基于此,花木兰才是值得歌颂的。而中国电影《花木兰》,却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大谈和平,不断流淌和平的眼泪。
第一仗,要不是文泰喊出“军令”,花木兰可能是要手软放过柔然大将。
战事正酣之时,花木兰又为了死去的士兵和装死的文泰,整日面对着那一块块木牌郁郁寡欢,一副厌倦杀戮的样子。似乎这样就和平了。殊不知,当她这样的时候,如果敌军来袭,活着的将士怎么办?如果敌军大举南侵,百姓会怎么样?似乎自己主动放下武器,抱着脑袋,就表示热爱和平了。
到了片子快结束的时候,花木兰居然把自己定义为“屠夫”,导演和编剧这样登峰造极的安排,似乎就是为了表明热爱和平。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抵抗杀戮而杀戮、抵抗侵略而杀戮就是屠夫,那么文泰也是屠夫,所有抵抗柔然侵略的北魏士兵都是屠夫,再看看历史,抗日战争期间,万千将士杀了那么多日本侵略者,这些将士也是屠夫。而秦桧、汪精卫之流就成了和平主义者,就不是屠夫了!
我真搞不懂,导演和编剧居然是这么理解和平的!花木兰一句“屠夫”,完全否定了众多士兵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成果,似乎只有这样,花木兰就升华了。升华个屁!
三、其他
还有很多,我都不由得要和美国动画《花木兰》作比较。慈祥得祖父班的皇帝,到了中国影片里却成了得意洋洋的君主——胆小的大将军我处置了,我还赦你花木兰女扮男装无罪,看看,天子多伟大!
说实话,这部片子我昨晚没有看下去,不忍再看,不忍在看到中国的传奇人物居然成了这么一个样子。但今早为了写这篇影评,我又坚持看完了结尾。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都难以表现出那种人性的光辉?是不是中国导演和编剧们的内心深处就没有那种光辉?我不敢想下去,但我真的愤怒了,愤怒到无奈。
我们老说祖宗的东西被洋人抢去了,《花木兰》如此,《功夫熊猫》如此,可好容易到我们手里了,又被我们糟蹋了。那我们在洋人面前应该是愤怒还是害臊?——估计很多人还是愤怒——拍不出来就怪你们洋鬼子,你们拍出来了不就反衬出我们拍不出来么?打倒帝国主义!
扯远了,我要说的就一句话,中国《花木兰》是一部视觉上不刺激、心灵上不震撼、灵魂里不反思的超级烂片!
本以为《花木兰》会给我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因为美国那部同名动画片的所带来的期待,但是,昨晚,我发现自己错了。不过说真的,中国《花木兰》一开始就模仿美国《花木兰》——说好听一点是很笨拙的模仿,说难听一点就是很中国特色的模仿。
一、外延模仿的笨拙
1、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有一批黑色的马,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也有一匹黑色的马。
美国动画里的那匹黑马,忠诚而有灵性,随时随地默契地配合着、保护着花木兰。当然,这是美国式动画的一种模式,很多片子都会用到,但这种模式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完全没有做作和刻意的痕迹。
反观中国的这部《花木兰》,黑色的马,样子是一样了。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却只有开篇花木兰自言自语式的人马对话,以及后半部分的杀马一个情节。在导演眼里,这匹马连动物都不是了,木然的,什么表现都没有——导演也没打算给这畜生任何表现的机会。于是这就变得很滑稽了,总共就两个镜头来表现那匹马,马还是木然的,何来最后杀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人马情”?把花木兰哭晕过去。我不由得感叹,天上掉下来段“人马情”啊!
2、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邂逅了一个年轻的军官,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也遇上了一个年轻的军官(只不过这位年轻的军官换了下身份,由将军的儿子成为了皇帝的儿子——中国人历来钟情于皇帝)。
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与年轻军官之间从一开始就是军队里的战友情——由蔑视进而惊讶,由惊讶进而钦佩,又由钦佩自然而然的成为友情。到后来,又因为友情、因为花木兰的身份暴露,产生了矛盾冲突,最后随着匈奴的解决,二人又释然,最终又是钦慕,于是爱恋。——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反观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花木兰与文泰(拓跋弘)之间的感情,剧情的安排显然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与王子,一见钟情啊!命中注定啊!文泰一开始就是突然出现的,没有任何铺垫,还假装成一个小兵,突然就出现在花木兰身旁,然后就屁颠屁颠跟随着花木兰。花木兰身份一暴露(花木兰居然还是模仿美国动画——一到军营就忙着去洗澡),二人杀退敌军,两人就彼此爱慕了。导演和编剧太急不可耐了,一点前戏都没有,所以整部片子从此就开始早泄了。
哎,欲加之爱,何患无镜头。。。
3、美国动画里有雪崩,中国电影里就搞了一个沙尘暴——超级沙尘暴——毒龙。
力求壮观的场面,但却没有力求合理。普天盖地的沙尘暴,把2万魏军吹得七零八落、七死八伤,风暴过后就只幸存数千人士兵。而20万柔然大军居然嘛事也没有,沙尘暴到来的那一瞬间,20万柔然大军“嗖”的一声,没了;沙尘暴过后,20万柔然大军又齐刷刷冒出来了,抖一抖,没沾上一粒尘土,又黑压压杀过来了。我内牛满面,先进的中原王朝,居然没有学到柔然先进的防沙技术。。。
4、美国动画里的花木兰在中国皇宫里独斗匈奴大单于,中国电影里的花木兰在柔然帐篷里独斗柔然小单于。
中国电影和美国动画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美国动画里是匈奴大单于在战败后,和少数几个幸存士兵混入中国皇宫试图胁迫皇帝已达到战场上无法达到的目的。我姑且意淫一下,可能是中国导演和编剧们觉得让“蛮夷”来胁迫天朝和天子,太没面子,不够威风,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动画对天朝的污蔑,也为了审查能过得去,于是“与时俱进”,创新一下,花木兰孤身进入柔然大本营。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和编剧的思维,花木兰是怎么找到柔然那飘忽不定的大本营的?柔然的大本营可不像中国皇帝的皇宫那样是固定的。这些姑且不论,导演和编剧又安排了一个柔然公主,一个渴望和平的公主,一个做梦都想着成为北魏皇后的公主。这是一个最最弱智的构想:杀了弑父的篡位的小单于,公主就可以成为柔然的领袖,然后公主嫁给文泰,柔然和北魏联姻,战争消弭。我的问题是,小单于死了,柔然公主有资格领导整个柔然?即便有资格,公主嫁给文泰,柔然是与北魏合并?还是又有新单于?——新单于会听命于出嫁了的公主而不进攻北魏?
历史告诉我们,从来都是中原王朝主动与少数民族政权联姻以求得边疆的安宁,但是在中国导演和编剧的乾坤大挪移招数下,一个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的剧情就诞生了。
二、内涵模仿的中国特色
和以往的任何学习借鉴一样,美国动画里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电影里没有模仿;美国动画里对自由的向往,中国电影里没有模仿;美国动画里个人成长的艰辛与快乐,中国电影里没有模仿;美国动画里对友情的歌颂,中国电影里还是没有模仿(因为才开始,花木兰的女儿身就暴露了,就只剩下男女情了)。
既然美国动画里的精华咱都不屑于模仿,那我们来看看中国《花木兰》里独创了些什么内涵。
1、天生的拽人
什么叫拽人,关羽、张飞那般的万人敌就是拽人。花木兰也是。一入军营,遇到敌军偷袭,翻身上马,冲入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拽不拽?太拽了!更何况这种“拽”还是天生的。
花木兰的父亲一个退伍老兵,花木兰从小就很能打,第一次上战场就能将敌军主将砍翻。为什么?我只能说是天生的——他爹教不了,也没那本事。反正没有成长的过程,一蹴而就了。中国历来都有宣样“天生圣人”的传统,只不过这次成了“天生拽人”。
2、狭隘的情感
整部片子泛滥的都是花木兰和文泰的男女私情,唯一的友情只不过是和小虎那轻描淡写的交代——小时候帮他打过架,而且住在一个村,仅此而已,熟悉而已,严格来说也谈不上友情。大家没有共同学习过,没有互相帮助过,没有彼此经历过患难,哪来的友情?只有如同内战片中国民党军官的那种“弟兄们,给我冲”!
3、泛滥的和平
本来,花木兰这个角色,从小处说是因为替父从军,从大处说是为了保家卫国,正是基于此,花木兰才是值得歌颂的。而中国电影《花木兰》,却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大谈和平,不断流淌和平的眼泪。
第一仗,要不是文泰喊出“军令”,花木兰可能是要手软放过柔然大将。
战事正酣之时,花木兰又为了死去的士兵和装死的文泰,整日面对着那一块块木牌郁郁寡欢,一副厌倦杀戮的样子。似乎这样就和平了。殊不知,当她这样的时候,如果敌军来袭,活着的将士怎么办?如果敌军大举南侵,百姓会怎么样?似乎自己主动放下武器,抱着脑袋,就表示热爱和平了。
到了片子快结束的时候,花木兰居然把自己定义为“屠夫”,导演和编剧这样登峰造极的安排,似乎就是为了表明热爱和平。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抵抗杀戮而杀戮、抵抗侵略而杀戮就是屠夫,那么文泰也是屠夫,所有抵抗柔然侵略的北魏士兵都是屠夫,再看看历史,抗日战争期间,万千将士杀了那么多日本侵略者,这些将士也是屠夫。而秦桧、汪精卫之流就成了和平主义者,就不是屠夫了!
我真搞不懂,导演和编剧居然是这么理解和平的!花木兰一句“屠夫”,完全否定了众多士兵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成果,似乎只有这样,花木兰就升华了。升华个屁!
三、其他
还有很多,我都不由得要和美国动画《花木兰》作比较。慈祥得祖父班的皇帝,到了中国影片里却成了得意洋洋的君主——胆小的大将军我处置了,我还赦你花木兰女扮男装无罪,看看,天子多伟大!
说实话,这部片子我昨晚没有看下去,不忍再看,不忍在看到中国的传奇人物居然成了这么一个样子。但今早为了写这篇影评,我又坚持看完了结尾。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都难以表现出那种人性的光辉?是不是中国导演和编剧们的内心深处就没有那种光辉?我不敢想下去,但我真的愤怒了,愤怒到无奈。
我们老说祖宗的东西被洋人抢去了,《花木兰》如此,《功夫熊猫》如此,可好容易到我们手里了,又被我们糟蹋了。那我们在洋人面前应该是愤怒还是害臊?——估计很多人还是愤怒——拍不出来就怪你们洋鬼子,你们拍出来了不就反衬出我们拍不出来么?打倒帝国主义!
扯远了,我要说的就一句话,中国《花木兰》是一部视觉上不刺激、心灵上不震撼、灵魂里不反思的超级烂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