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一起谈起过
新得一册《<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除了前边近八十页的论说,全本译载了伏尔泰改撰纪君祥《赵氏孤儿》而成的《中国孤儿》剧本,书的作者兼译者范希衡,早先即印象深刻,当然是为他译了卢梭《忏悔录》的后半部。
《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真是一个难得的中国文学移植欧陆的故事,之前读到的最详尽的研究出自范存忠教授之笔。那还是刚进大学不久,在张隆溪等编的《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里看过《<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之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这篇文章大约是那本书里篇幅最长的。再晚些年,又在《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里翻过有关的两章。范存忠先生算是博雅之士,据程千帆先生自己说,他刚从武汉到南京大学任教,头一堂上大一语文,与校长匡亚明一同来听课的就有范先生,最初程先生的文章给南大学报,也经范的审读(《劳生志略》,载《桑榆忆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关于《赵氏孤儿》流衍欧陆的情况,范先生的讨论虽以英国为主,却也涉及了伏尔泰,当然,没有这另一位范先生范希衡讨论得详细,毕竟后者在比利时卢汶大学以优等获得通过的博士论文即是《伏尔泰与纪君祥——对<中国孤儿>的研究》。
浏览之时忽然想起,他们都与南京大学有缘,因顺手一查,范存忠先生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回国,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超过半个世纪,而范希衡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期曾一度在重庆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书,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至1958年成为“历史反革命”之间在南京大学教法国语言文学:两位考索《赵氏孤儿》西传史事的重要学者同姓,且曾是同事,倒也颇有意思。
回溯两位最初的研究,范存忠先生1931年以《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在美洲的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范希衡先生于大西洋另一边完成博士论文则在1932年,他们之间互不相知,那是可以想见的。后来,六十年代范译《中国孤儿》并撰写长篇序言时,曾加有一注,指示有关纪君祥一剧在欧洲的留传可以参阅1942年商务印书馆版张若谷节译《中国孤儿》的译者跋和范存忠1957年发表的论文(即《<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这也很自然。只不知,两位范先生在当初同事的那些年里,是否一起谈起过这个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题目?
《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真是一个难得的中国文学移植欧陆的故事,之前读到的最详尽的研究出自范存忠教授之笔。那还是刚进大学不久,在张隆溪等编的《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里看过《<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之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这篇文章大约是那本书里篇幅最长的。再晚些年,又在《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里翻过有关的两章。范存忠先生算是博雅之士,据程千帆先生自己说,他刚从武汉到南京大学任教,头一堂上大一语文,与校长匡亚明一同来听课的就有范先生,最初程先生的文章给南大学报,也经范的审读(《劳生志略》,载《桑榆忆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关于《赵氏孤儿》流衍欧陆的情况,范先生的讨论虽以英国为主,却也涉及了伏尔泰,当然,没有这另一位范先生范希衡讨论得详细,毕竟后者在比利时卢汶大学以优等获得通过的博士论文即是《伏尔泰与纪君祥——对<中国孤儿>的研究》。
浏览之时忽然想起,他们都与南京大学有缘,因顺手一查,范存忠先生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回国,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超过半个世纪,而范希衡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期曾一度在重庆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书,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至1958年成为“历史反革命”之间在南京大学教法国语言文学:两位考索《赵氏孤儿》西传史事的重要学者同姓,且曾是同事,倒也颇有意思。
回溯两位最初的研究,范存忠先生1931年以《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在美洲的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范希衡先生于大西洋另一边完成博士论文则在1932年,他们之间互不相知,那是可以想见的。后来,六十年代范译《中国孤儿》并撰写长篇序言时,曾加有一注,指示有关纪君祥一剧在欧洲的留传可以参阅1942年商务印书馆版张若谷节译《中国孤儿》的译者跋和范存忠1957年发表的论文(即《<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这也很自然。只不知,两位范先生在当初同事的那些年里,是否一起谈起过这个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