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需要勇气——写给以“疯子”之名的《天堂隔壁是疯人院》
人生中,真的似由一个个巧合组成的。碰巧来到世上,碰巧来到这里,碰巧遇到你、他和她。张爱玲说的好:“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在去看话剧《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的路上,无所事事,就给小禹发短信,谈论最近正在看的残雪的短篇。小禹回道:
“卡夫卡的小说晦涩不是浅显的,但人家的小说故事很明白,让任何人看了都能按自己理解有所悟,内涵丰富。残雪学卡夫卡,写内心深处的梦魇,却全是象征,这个就不好了。”
没想到,这样一段话,却也成了《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的偈语。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小说、电影、话剧等等,都是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一个完整的故事。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没有被人认可,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就是因为那些作家们还只是在搞形式上的游戏,比之于卡夫卡、马尔克斯、贝克特等人的现代主义,还差好远。
有朋友跟我说,《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是属于荒诞派的,所以你不要去细究剧情了。但如果想想《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就可以看得出,前者和后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荒诞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剧情可以“荒诞”“晦涩”,但必须清晰。
其实,对于《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你说它没有深刻的内涵,没有寄寓的东西,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导演的意图,对于戏中人物之种种、行为之种种,我不敢说完全懂得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象征意义上的东西,但大概还算有自己的理解。
孤独而无奈的吴所,胆小而谨慎的顾忌,善良而俗气的咪咪,心高气傲而怀才不遇的里白,官气十足的副处长贾货,被人调包而积郁成疾的高中生周文天,母体文化休克的假洋鬼子律师杨仁……众多人物,性格各异,各种缘由,粉墨登场。
导演真聪明,真的。他单知道在这个时代里某些问题的出现让人恶心,让人气愤,或者让人痛哭;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批判或控诉,却又有很多的担心。于是,导演就把很多的“目睹之怪现状”的巧克力,借一个“疯人院”的盒子送给大家。殊不知,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你遇到什么味道可以是随机的,但话剧却不能,它更像一篇叙事的文章,需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有些地方必须用墨如泼,有些地方必须惜墨如金,或者干脆不写。处处着力,就不见亮点了。
吴所这个人物,应该是导演重点塑造的一个人物,或者可以说他就是导演本人的映射——对未来的期冀和对现实的无奈。
“我想要说话!”一声呐喊,包含着怎样的酸楚、怎样的愤怒、怎样的无奈和怎样的良知,还有最重要的——勇气。
但作为话剧,只有勇气是不够的。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也不想以最“坏”的想法来揣测《天堂隔壁是疯人院》,宁肯相信是导演自己称作的“泛人类”作品,表现了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种种不适应和社会病。
但在我心里,我宁愿相信这是很牵强的,这是很浮于表面;我宁愿相信这是口是心非的。
只可惜,剧情的零零碎碎,人物行为的断断续续,音乐的莫名其妙……让一盒本该甜美的巧克力,成了一盘色彩斑斓的大拌菜。
两条线索或者多线索发展故事,这是有很多很多的例子的,如鲁迅的《药》、安德森的《木兰花》、桑特的《大象》,但每条线索下描述的故事都是清晰的,所有的故事又如一颗颗山楂被一根竹签签成一支糖葫芦。
在《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中,只能找到语言的游戏:俏皮话、顺口溜、Rap、方言和外语等等。只能找到熟悉却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音乐:《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Just Blue》等等。只能找到缺少铺垫而突如其来的爱情,病人毫无征兆地出院,律师莫名其妙地死亡等等。
扯淡和荒诞完全是两个概念。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舞台背景,巨大的活动的书架代表了两栋楼,园中一棵枝叶参天的树,我想这代表了智慧和希望吧。
坐在首都剧场里,看到戏中出现的“杰克船长”“杰克逊舞蹈”……听着观众听到“lity”“咔咔咔”等时的笑声,我觉得很悲哀。
我们都是普通的,编剧是,导演是,观众是,人艺也是。
在去看话剧《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的路上,无所事事,就给小禹发短信,谈论最近正在看的残雪的短篇。小禹回道:
“卡夫卡的小说晦涩不是浅显的,但人家的小说故事很明白,让任何人看了都能按自己理解有所悟,内涵丰富。残雪学卡夫卡,写内心深处的梦魇,却全是象征,这个就不好了。”
没想到,这样一段话,却也成了《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的偈语。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小说、电影、话剧等等,都是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一个完整的故事。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没有被人认可,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就是因为那些作家们还只是在搞形式上的游戏,比之于卡夫卡、马尔克斯、贝克特等人的现代主义,还差好远。
有朋友跟我说,《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是属于荒诞派的,所以你不要去细究剧情了。但如果想想《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就可以看得出,前者和后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荒诞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剧情可以“荒诞”“晦涩”,但必须清晰。
其实,对于《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你说它没有深刻的内涵,没有寄寓的东西,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导演的意图,对于戏中人物之种种、行为之种种,我不敢说完全懂得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象征意义上的东西,但大概还算有自己的理解。
孤独而无奈的吴所,胆小而谨慎的顾忌,善良而俗气的咪咪,心高气傲而怀才不遇的里白,官气十足的副处长贾货,被人调包而积郁成疾的高中生周文天,母体文化休克的假洋鬼子律师杨仁……众多人物,性格各异,各种缘由,粉墨登场。
导演真聪明,真的。他单知道在这个时代里某些问题的出现让人恶心,让人气愤,或者让人痛哭;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批判或控诉,却又有很多的担心。于是,导演就把很多的“目睹之怪现状”的巧克力,借一个“疯人院”的盒子送给大家。殊不知,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你遇到什么味道可以是随机的,但话剧却不能,它更像一篇叙事的文章,需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有些地方必须用墨如泼,有些地方必须惜墨如金,或者干脆不写。处处着力,就不见亮点了。
吴所这个人物,应该是导演重点塑造的一个人物,或者可以说他就是导演本人的映射——对未来的期冀和对现实的无奈。
“我想要说话!”一声呐喊,包含着怎样的酸楚、怎样的愤怒、怎样的无奈和怎样的良知,还有最重要的——勇气。
但作为话剧,只有勇气是不够的。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也不想以最“坏”的想法来揣测《天堂隔壁是疯人院》,宁肯相信是导演自己称作的“泛人类”作品,表现了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种种不适应和社会病。
但在我心里,我宁愿相信这是很牵强的,这是很浮于表面;我宁愿相信这是口是心非的。
只可惜,剧情的零零碎碎,人物行为的断断续续,音乐的莫名其妙……让一盒本该甜美的巧克力,成了一盘色彩斑斓的大拌菜。
两条线索或者多线索发展故事,这是有很多很多的例子的,如鲁迅的《药》、安德森的《木兰花》、桑特的《大象》,但每条线索下描述的故事都是清晰的,所有的故事又如一颗颗山楂被一根竹签签成一支糖葫芦。
在《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中,只能找到语言的游戏:俏皮话、顺口溜、Rap、方言和外语等等。只能找到熟悉却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音乐:《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Just Blue》等等。只能找到缺少铺垫而突如其来的爱情,病人毫无征兆地出院,律师莫名其妙地死亡等等。
扯淡和荒诞完全是两个概念。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舞台背景,巨大的活动的书架代表了两栋楼,园中一棵枝叶参天的树,我想这代表了智慧和希望吧。
坐在首都剧场里,看到戏中出现的“杰克船长”“杰克逊舞蹈”……听着观众听到“lity”“咔咔咔”等时的笑声,我觉得很悲哀。
我们都是普通的,编剧是,导演是,观众是,人艺也是。
-
Dua小木o_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1-25 14: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