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书摘】热门商品投资-供需本质,不过时的经典
前言
好光景不会永远继续,市场从来如此。18年对于市场来说已经很长——实际上,算是20世纪股票大牛市、商品大牛市的平均寿命吧。
我把注意力从股市转回到《CRB商品年鉴》和其他资料中,包括农产品、能源、金属和牲畜市场。事实表明,这些东西的市值被难以置信地低估。实际上,一旦你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来,商品的价格正处在大萧条以来从未见过的低点。(现在农产品好像不是了吧,没涨个十倍,也涨了不少了)
【
投资第一课——逢低吸纳,搜寻那些资产被低估的市场,客观说,没有多少股票值得你看第二眼。
之后,订阅CRB商品年鉴,通过分析供需来研究曲线走势,紧盯着农作物的成熟迹象,金属矿藏的新发现等。关注气象报告,历史政治,各类事件对华尔街的影响。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在铺天盖地的市场歇斯底里中,失去的是钱,失去的是理智。给好几人美国总统当过顾问的华尔街传奇人物——伯纳德 巴鲁克,在路上擦皮鞋后回办公室将股票抛售一空。
商品指数基金 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
经验是:把该做的功课做完,一旦意识到供应和需求极不正常,就采取行动,肯定会非常走运。
】
第一章
耶鲁国际金融研究中心(ICF)题目为《商品期货的事实与幻象》(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Commodity Futures)的一项研究中,基于1959年7月到2004年3月的期货合同,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商品回报率指数。他们发现【投资商品的回报率与股票回报率(还有债券回报率)呈现“负相关”】
上一个商品牛市,从1968年持续到1982年,其间头三年商品价格轻微地起起落落,随后CRB 指数飙涨超过200%,下跌了一点,然后又上扬了一点——次年急降53%。到1977年,在CRB上,商品又有了22%的增长,随后一年又丢掉了15%。在同一幅度内起起落落5年之后,有人可能认为商品市场就这样停滞不前了。但这样想的人完全错了——他会错过另一个104%的飙涨,那是在牛市结束前的 1982年。
当你看到新闻头条上有关新的石油储层被发现,或者风车农场在主要城市突然出现;当你看到新的矿藏供应市场;当你发现所有商品的库存都在增加,这些就是基本转变——就是你把钱从商品投资中抽走的时候。牛市就会结束。
【
牛市商品——原材料、自然资源、硬性资产和实物——那些不仅仅是你生活中而且是世界上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必需品包括石油、天然气、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铝、铜、银、黄金、牛、猪、猪腩、糖、咖啡、可可、大米、羊毛、橡胶、木材等(为毛没提到盐啊,太便宜了吗)
】
第二章
即便是一项与特定商品生产相关的技术革命突破,也不必然导致更低的价格。数十年来,1524米以下的钻井或者近海钻井事实上都不可能。到了20世纪60年代,休斯金刚石钻头得以为以发明,带来了石油钻井技术进步和随后的勘探技术进步大爆发。在这项技术突破前,钻井效率和可钻探的石油储层都是不可想象的。很快世界就有了7620米的深井和近海石油钻探平台。
石油价格从1965年到1980年这15年间,上涨还是超过了1000%。在原材料【供需严重紊乱】的时候,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使其很快恢复平衡。自然,技术在改变,例如技术能让经济更少依赖石油。但是只要油价不涨得那么过分,我们仍会大量使用石油。
交易每种商品都需要花时间去寻找、培植、生产和运输。【能源产品和金属】的勘探和生产要花数十年。北海油田在1969年被发现,上市是在1977年;阿拉斯加北坡石油是1968年,花了9年时间石油才被运到市场。即便一头1200磅的食用牛,从阉割到屠宰也要两年;一棵咖啡树要花3-5年时间生长,才能结出咖啡果。
这就是为什么商品牛市会持续那么长时间的原因:当商品供应因没有新的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变得衰竭时,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更不用说将产量提升到与需求相匹配的水平了。
第三章
个性造就差异。你必须透过镜子,彻底洞察你对风险的态度,洞察对已犯下错误的容忍能力,洞察你是否情愿离群。如果你难以容忍错误,商品投资跟其他投资领域一样,会是个残酷的学堂。有经验的商品交易商知道他们会多次犯错。
核对供需:
1、 全球的产量有多大?
1) 这些矿是如何生产的? 2)生产地区可能经历混乱吗?3)储层上是富矿还是贫矿?4)储量有多少? 5)现有库存是多少?
2、 有新的供应资源吗?
1) 旧矿扩建还是新勘探?2)何时动工?3)花费要多少?4)产生增量多少?5)进入市场要多少时间?
1、 这类商品大多用来做什么?
2、 当前的用途中,哪项用途会继续?(无线应用革命淘汰了对电话线的需求,而电话线用铜)
3、 如果铜价涨得太高,何种替代品能有效替代铜(例如,塑料管替代了铜管)
4、 有什么新技术进步可能需要这种商品,而以前不存在这种需要(例如,计算机创造了新需求,而系统部件有的用铜;电缆系统填补了电话线对铜需求的损失)
判断出供需失衡后,要做的决定就是以哪种方式介入到这种失衡里去并获利:
1、买入生产商品的公司的股票,或者服务那些企业的公司的股票;
2、投资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商品丰富的国家与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相比,在零售业、餐饮和宾馆连锁业都会做得更好,商品出口国与商品进口国相比,货币表现也会更好;
3、投资商品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
4、买入商品——全球有数十只铜公司的股票,你要全部分析一遍,分析其不同的管理、资产负债表、合并、养老金计划、政府、当地股市、不同的会计体系、环保主义者等等,要做这些细活的工作量可能是无休无止的。所以直接买商品是个好主意。
具体做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设个人帐户;
2、管理帐户——允许别人来管理的个人帐户,经你书面委托授权,你的帐户在期货经理的指导下进行买卖交易;
3、交易期货选择权;
4、购买商品基金和共同基金;
5、指数投资。
不要去卖空什么,除非其价格令人难以置信地高昂。
第五章
美国在走向繁荣富强时也经历过几次挫折。例如,在 1907年就在20世纪美国开始主宰世界时——华尔街和美国政府导致金融崩溃。过去60年日本创造了崛起的神话,然而也就是在1966年,其开始跻身世界最富的国家时,日本的整个金融体系崩溃了。但一看到美国和日本遇到挫折就卖掉对应资产,显然是个严重的错误。
第六章
金.哈伯特是世界上唯一注意到阿拉斯加州之外美国本土石油供应走向萎缩的人。今天,世界上有一群新哈伯特,他们是专业的地球物理学家和能源分析师,他们预测全球的石油供应已经过了顶点。
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一般水平的油田,其产出每年递减4.8%。在2000年,全世界石油日产量7700万桶;以此推算,到2005年现有油田日产量6000万桶;到2010年,4700万桶。美国油田产量萎缩已经30年了,英国的储量正在锐减;在2004年,分析师预测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不算俄罗斯)石油净增长为零。
这个零增长局面致使一些分析师认定石油输出国组织储量增长是假冒的,纯粹是“纸上数字”,这些石油只存在石油生产国的脑子里。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限额是基于每个成员国的储量,所以每个国家都想把储量报得更高。
Simmons & Company International的首席执行官,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Matthew Simmons的结论是,沙特油田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油田一样已经过了鼎盛时期。几十年来,石油公司的执行官们向我们保证,石油钻探“技术革命”——三维地震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多边油井合采、深海生产技术会轻松保持供应量增加,但“换句话说,正是技术革命造就了可怕的衰竭速度”。
第七章
巴西人种植甘蔗主要是为了国内消费,以及用来制成酒精这种石油替代品。但随着由于巴西石油汽油便宜、货币疲软,对巴西有经济意义的是增加出口。
结论
你会知道牛市何时结束的,你会注意到【产量在增加,并且需求在下降】,即便随后市场经常会上涨一段时间。记得在1978年,石油产量超过需求,但天价石油还是持续了两三年,因为很少人注意或关心。政治家、分析员以及饱学的教授,都一本正经地预言油价在1980年代末会涨到100美元。牛市总是以【歇斯底里】收场。
商品会按自己的疯狂方式上演。在《财富》或《商业周刊》的封面上,你会看到昔日的首席执行官、风险投资家们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的、满面笑容的农民和石油钻探平台。在CNBC频道的“金钱甜心”节目上,或许在播放来自芝加哥的猪楠期货交易场,或许在播放超市里的女士们谈论他们如何在大豆期货上赚了一大笔钱。小型轿车会成为标准,家庭取暖温度比现在低5度,我们有可能看见小镇外不远处有风车农场。
当你看见所有这些的时候,就是你带上钱退出商品市场的时候。牛市就会结束。
好光景不会永远继续,市场从来如此。18年对于市场来说已经很长——实际上,算是20世纪股票大牛市、商品大牛市的平均寿命吧。
我把注意力从股市转回到《CRB商品年鉴》和其他资料中,包括农产品、能源、金属和牲畜市场。事实表明,这些东西的市值被难以置信地低估。实际上,一旦你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来,商品的价格正处在大萧条以来从未见过的低点。(现在农产品好像不是了吧,没涨个十倍,也涨了不少了)
【
投资第一课——逢低吸纳,搜寻那些资产被低估的市场,客观说,没有多少股票值得你看第二眼。
之后,订阅CRB商品年鉴,通过分析供需来研究曲线走势,紧盯着农作物的成熟迹象,金属矿藏的新发现等。关注气象报告,历史政治,各类事件对华尔街的影响。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在铺天盖地的市场歇斯底里中,失去的是钱,失去的是理智。给好几人美国总统当过顾问的华尔街传奇人物——伯纳德 巴鲁克,在路上擦皮鞋后回办公室将股票抛售一空。
商品指数基金 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
经验是:把该做的功课做完,一旦意识到供应和需求极不正常,就采取行动,肯定会非常走运。
】
第一章
耶鲁国际金融研究中心(ICF)题目为《商品期货的事实与幻象》(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Commodity Futures)的一项研究中,基于1959年7月到2004年3月的期货合同,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商品回报率指数。他们发现【投资商品的回报率与股票回报率(还有债券回报率)呈现“负相关”】
上一个商品牛市,从1968年持续到1982年,其间头三年商品价格轻微地起起落落,随后CRB 指数飙涨超过200%,下跌了一点,然后又上扬了一点——次年急降53%。到1977年,在CRB上,商品又有了22%的增长,随后一年又丢掉了15%。在同一幅度内起起落落5年之后,有人可能认为商品市场就这样停滞不前了。但这样想的人完全错了——他会错过另一个104%的飙涨,那是在牛市结束前的 1982年。
当你看到新闻头条上有关新的石油储层被发现,或者风车农场在主要城市突然出现;当你看到新的矿藏供应市场;当你发现所有商品的库存都在增加,这些就是基本转变——就是你把钱从商品投资中抽走的时候。牛市就会结束。
【
牛市商品——原材料、自然资源、硬性资产和实物——那些不仅仅是你生活中而且是世界上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必需品包括石油、天然气、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铝、铜、银、黄金、牛、猪、猪腩、糖、咖啡、可可、大米、羊毛、橡胶、木材等(为毛没提到盐啊,太便宜了吗)
】
第二章
即便是一项与特定商品生产相关的技术革命突破,也不必然导致更低的价格。数十年来,1524米以下的钻井或者近海钻井事实上都不可能。到了20世纪60年代,休斯金刚石钻头得以为以发明,带来了石油钻井技术进步和随后的勘探技术进步大爆发。在这项技术突破前,钻井效率和可钻探的石油储层都是不可想象的。很快世界就有了7620米的深井和近海石油钻探平台。
石油价格从1965年到1980年这15年间,上涨还是超过了1000%。在原材料【供需严重紊乱】的时候,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使其很快恢复平衡。自然,技术在改变,例如技术能让经济更少依赖石油。但是只要油价不涨得那么过分,我们仍会大量使用石油。
交易每种商品都需要花时间去寻找、培植、生产和运输。【能源产品和金属】的勘探和生产要花数十年。北海油田在1969年被发现,上市是在1977年;阿拉斯加北坡石油是1968年,花了9年时间石油才被运到市场。即便一头1200磅的食用牛,从阉割到屠宰也要两年;一棵咖啡树要花3-5年时间生长,才能结出咖啡果。
这就是为什么商品牛市会持续那么长时间的原因:当商品供应因没有新的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变得衰竭时,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更不用说将产量提升到与需求相匹配的水平了。
第三章
个性造就差异。你必须透过镜子,彻底洞察你对风险的态度,洞察对已犯下错误的容忍能力,洞察你是否情愿离群。如果你难以容忍错误,商品投资跟其他投资领域一样,会是个残酷的学堂。有经验的商品交易商知道他们会多次犯错。
核对供需:
1、 全球的产量有多大?
1) 这些矿是如何生产的? 2)生产地区可能经历混乱吗?3)储层上是富矿还是贫矿?4)储量有多少? 5)现有库存是多少?
2、 有新的供应资源吗?
1) 旧矿扩建还是新勘探?2)何时动工?3)花费要多少?4)产生增量多少?5)进入市场要多少时间?
1、 这类商品大多用来做什么?
2、 当前的用途中,哪项用途会继续?(无线应用革命淘汰了对电话线的需求,而电话线用铜)
3、 如果铜价涨得太高,何种替代品能有效替代铜(例如,塑料管替代了铜管)
4、 有什么新技术进步可能需要这种商品,而以前不存在这种需要(例如,计算机创造了新需求,而系统部件有的用铜;电缆系统填补了电话线对铜需求的损失)
判断出供需失衡后,要做的决定就是以哪种方式介入到这种失衡里去并获利:
1、买入生产商品的公司的股票,或者服务那些企业的公司的股票;
2、投资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商品丰富的国家与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相比,在零售业、餐饮和宾馆连锁业都会做得更好,商品出口国与商品进口国相比,货币表现也会更好;
3、投资商品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
4、买入商品——全球有数十只铜公司的股票,你要全部分析一遍,分析其不同的管理、资产负债表、合并、养老金计划、政府、当地股市、不同的会计体系、环保主义者等等,要做这些细活的工作量可能是无休无止的。所以直接买商品是个好主意。
具体做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设个人帐户;
2、管理帐户——允许别人来管理的个人帐户,经你书面委托授权,你的帐户在期货经理的指导下进行买卖交易;
3、交易期货选择权;
4、购买商品基金和共同基金;
5、指数投资。
不要去卖空什么,除非其价格令人难以置信地高昂。
第五章
美国在走向繁荣富强时也经历过几次挫折。例如,在 1907年就在20世纪美国开始主宰世界时——华尔街和美国政府导致金融崩溃。过去60年日本创造了崛起的神话,然而也就是在1966年,其开始跻身世界最富的国家时,日本的整个金融体系崩溃了。但一看到美国和日本遇到挫折就卖掉对应资产,显然是个严重的错误。
第六章
金.哈伯特是世界上唯一注意到阿拉斯加州之外美国本土石油供应走向萎缩的人。今天,世界上有一群新哈伯特,他们是专业的地球物理学家和能源分析师,他们预测全球的石油供应已经过了顶点。
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一般水平的油田,其产出每年递减4.8%。在2000年,全世界石油日产量7700万桶;以此推算,到2005年现有油田日产量6000万桶;到2010年,4700万桶。美国油田产量萎缩已经30年了,英国的储量正在锐减;在2004年,分析师预测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不算俄罗斯)石油净增长为零。
这个零增长局面致使一些分析师认定石油输出国组织储量增长是假冒的,纯粹是“纸上数字”,这些石油只存在石油生产国的脑子里。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限额是基于每个成员国的储量,所以每个国家都想把储量报得更高。
Simmons & Company International的首席执行官,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Matthew Simmons的结论是,沙特油田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油田一样已经过了鼎盛时期。几十年来,石油公司的执行官们向我们保证,石油钻探“技术革命”——三维地震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多边油井合采、深海生产技术会轻松保持供应量增加,但“换句话说,正是技术革命造就了可怕的衰竭速度”。
第七章
巴西人种植甘蔗主要是为了国内消费,以及用来制成酒精这种石油替代品。但随着由于巴西石油汽油便宜、货币疲软,对巴西有经济意义的是增加出口。
结论
你会知道牛市何时结束的,你会注意到【产量在增加,并且需求在下降】,即便随后市场经常会上涨一段时间。记得在1978年,石油产量超过需求,但天价石油还是持续了两三年,因为很少人注意或关心。政治家、分析员以及饱学的教授,都一本正经地预言油价在1980年代末会涨到100美元。牛市总是以【歇斯底里】收场。
商品会按自己的疯狂方式上演。在《财富》或《商业周刊》的封面上,你会看到昔日的首席执行官、风险投资家们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的、满面笑容的农民和石油钻探平台。在CNBC频道的“金钱甜心”节目上,或许在播放来自芝加哥的猪楠期货交易场,或许在播放超市里的女士们谈论他们如何在大豆期货上赚了一大笔钱。小型轿车会成为标准,家庭取暖温度比现在低5度,我们有可能看见小镇外不远处有风车农场。
当你看见所有这些的时候,就是你带上钱退出商品市场的时候。牛市就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