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德的神性与人性
古尔德是个天才,这点从他的成长经历和后世对他的评价中已得到证明。尽管一些不喜欢他的人只承认他是怪才,但丝毫不影响他与他的艺术的独立性。
其实我对他也无半点偏爱,不管别人怎么将他的《平均律》与《哥德堡》奉为圣经,我也只愿赖在李赫特的《平均律》中尽享阳光沙滩,躺在图蕾克的《哥德堡》中品味月光倾城。直到前日Sun的老师让她试着以古尔德的方式处理巴赫的《第二帕蒂塔》,我还大惑不解:“非要给这么柔美的曲子‘变性’么。”找来古尔德的录音听了几遍,还是不理解为何仅为了追求羽管键琴的复古效果而让整部曲子的柔美韵味尽失。可第二天在琴房听Sun以截然不同的古氏触键方式弹了一遍第一乐章之后,我便如麦兜看见了麦子显灵一般心潮澎湃加大彻大悟。音乐作品本无性别之分,只是在后人的诠释中成为各不相同的特定印象。但演奏一部作品则须针对谱面的暗含之意选择各不相同的演奏方式,以适应作品不同部分变幻莫测的情感指向。
言归正传,准确的说是Sun弹到第三部分赋格段时我才领会到古尔德的良苦用心——对于巴赫的赋格来说,对声部独立性近乎苛刻的追求是必须的。再细听一遍古尔德,得出如下结论:在古尔德弹奏的巴赫中,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最美妙的音符游戏,什么叫最宏伟的流动建筑。
古灵精怪的古尔德一生特立独行,对于音乐有着圣人般的自我追求,他隐于世外,只将自己的琴声封存在一张张CD中,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以古怪姿势随琴声发出的如梦呓般的浅吟低唱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说琴艺,单从人性角度来说,古尔德大概是与巴赫音乐精神最为贴近的一位钢琴家了。然而,就像巴赫一样,最接近上帝的人同时也蕴藏着最深厚的人情味。
四年前偶然听到古尔德弹的勃拉姆斯间奏曲,犹记得第一个乐句尚未落下我已泪眼朦胧。我无法用文字形容其中的境界,只觉短短四分钟的小品已含有普鲁斯特整部《追忆似水年华》之意境。当时唏嘘于勃拉姆斯笔法之精微,忙找来乐谱研究,确是古尔德擅长的复杂织体。可当我找来肯普夫等一帮德奥版本再听,却不见了丁点古尔德版本中的随性萧瑟,方才发现古尔德竟然是以如此随性的方式弹着勃拉姆斯,而肯普夫等一干老教授向来是照着谱面一板一眼地弹,自然没有凸出这首小品潜在的沧桑感。后来了解到古尔德的这个录音曾被很多电影拿去作背景音乐,这恐怕是很多古尔德迷们未曾料到的吧。
可以说,古尔德的神性体现在他演奏的巴洛克古代作品中,而人性则体现在他演奏的浪漫主义作品中。与上例相似的还有他演奏的斯克里亚宾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部奏鸣曲创作于1897年,是斯克里亚宾早期对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之作,颇有肖邦和勃拉姆斯式的哀思之感。在这个录音中,尽管一如古尔德特有的精致层次和随性之感,但极富晚期浪漫主义特征的宣泄情感还是让我怀疑这还是那个极端理性的古尔德么。但他的“伴唱”声让我确定,这还是那个古尔德,并且在俄国人深情的旋律中,他比弹巴赫时唱的好听多了。对不同的乐章,他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触键方式和基本情调,向那些批评他“乱弹琴”的“正统钢琴家”们证明了,他其实会“好好”弹琴,只是对于不同的作品,他坚持着自己的美学标准罢了。
人性是多重的,音乐正是表现多重人性的最好载体。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演奏出不同作品的不同深意,最难的是如何游刃于阿波罗式的神性与狄俄尼索斯式的人性之间而不迷失自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古尔德在各个领域都尝试一番后,晚年又回到了巴洛克的神殿中,并重新录制了巴赫的作品。将死之才总能感受到神的指引,他独自追随而去,留下传世神作供众生瞻仰。然而,令我们感到亲切的却是他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人性,无论善与恶,终究是可爱的。
古尔德演奏勃拉姆斯《间奏曲》
古尔德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录音)
李赫特演奏巴赫《平均律》第一卷
古尔德演奏巴赫《平均律》第一卷
古尔德演奏巴赫《第二帕蒂塔》
阿格里奇演奏巴赫《第二帕蒂塔》
其实我对他也无半点偏爱,不管别人怎么将他的《平均律》与《哥德堡》奉为圣经,我也只愿赖在李赫特的《平均律》中尽享阳光沙滩,躺在图蕾克的《哥德堡》中品味月光倾城。直到前日Sun的老师让她试着以古尔德的方式处理巴赫的《第二帕蒂塔》,我还大惑不解:“非要给这么柔美的曲子‘变性’么。”找来古尔德的录音听了几遍,还是不理解为何仅为了追求羽管键琴的复古效果而让整部曲子的柔美韵味尽失。可第二天在琴房听Sun以截然不同的古氏触键方式弹了一遍第一乐章之后,我便如麦兜看见了麦子显灵一般心潮澎湃加大彻大悟。音乐作品本无性别之分,只是在后人的诠释中成为各不相同的特定印象。但演奏一部作品则须针对谱面的暗含之意选择各不相同的演奏方式,以适应作品不同部分变幻莫测的情感指向。
言归正传,准确的说是Sun弹到第三部分赋格段时我才领会到古尔德的良苦用心——对于巴赫的赋格来说,对声部独立性近乎苛刻的追求是必须的。再细听一遍古尔德,得出如下结论:在古尔德弹奏的巴赫中,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最美妙的音符游戏,什么叫最宏伟的流动建筑。
古灵精怪的古尔德一生特立独行,对于音乐有着圣人般的自我追求,他隐于世外,只将自己的琴声封存在一张张CD中,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以古怪姿势随琴声发出的如梦呓般的浅吟低唱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说琴艺,单从人性角度来说,古尔德大概是与巴赫音乐精神最为贴近的一位钢琴家了。然而,就像巴赫一样,最接近上帝的人同时也蕴藏着最深厚的人情味。
四年前偶然听到古尔德弹的勃拉姆斯间奏曲,犹记得第一个乐句尚未落下我已泪眼朦胧。我无法用文字形容其中的境界,只觉短短四分钟的小品已含有普鲁斯特整部《追忆似水年华》之意境。当时唏嘘于勃拉姆斯笔法之精微,忙找来乐谱研究,确是古尔德擅长的复杂织体。可当我找来肯普夫等一帮德奥版本再听,却不见了丁点古尔德版本中的随性萧瑟,方才发现古尔德竟然是以如此随性的方式弹着勃拉姆斯,而肯普夫等一干老教授向来是照着谱面一板一眼地弹,自然没有凸出这首小品潜在的沧桑感。后来了解到古尔德的这个录音曾被很多电影拿去作背景音乐,这恐怕是很多古尔德迷们未曾料到的吧。
可以说,古尔德的神性体现在他演奏的巴洛克古代作品中,而人性则体现在他演奏的浪漫主义作品中。与上例相似的还有他演奏的斯克里亚宾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部奏鸣曲创作于1897年,是斯克里亚宾早期对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之作,颇有肖邦和勃拉姆斯式的哀思之感。在这个录音中,尽管一如古尔德特有的精致层次和随性之感,但极富晚期浪漫主义特征的宣泄情感还是让我怀疑这还是那个极端理性的古尔德么。但他的“伴唱”声让我确定,这还是那个古尔德,并且在俄国人深情的旋律中,他比弹巴赫时唱的好听多了。对不同的乐章,他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触键方式和基本情调,向那些批评他“乱弹琴”的“正统钢琴家”们证明了,他其实会“好好”弹琴,只是对于不同的作品,他坚持着自己的美学标准罢了。
人性是多重的,音乐正是表现多重人性的最好载体。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演奏出不同作品的不同深意,最难的是如何游刃于阿波罗式的神性与狄俄尼索斯式的人性之间而不迷失自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古尔德在各个领域都尝试一番后,晚年又回到了巴洛克的神殿中,并重新录制了巴赫的作品。将死之才总能感受到神的指引,他独自追随而去,留下传世神作供众生瞻仰。然而,令我们感到亲切的却是他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人性,无论善与恶,终究是可爱的。
古尔德演奏勃拉姆斯《间奏曲》
古尔德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录音)
李赫特演奏巴赫《平均律》第一卷
古尔德演奏巴赫《平均律》第一卷
古尔德演奏巴赫《第二帕蒂塔》
阿格里奇演奏巴赫《第二帕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