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白马张氏研究之一
起源与分布(一)
白马张氏世居胡田。元朝时,先祖居于益都县从政乡的上胡田庄,但土地在栾王庄(在张赵村旁)。明朝天顺、成化时,始祖居于益都县仁智乡的张赵店,又在胡田有土地和庄园。胡田和张赵两村相距四公里,在明清时都隶属于仁智乡(元朝时为从政乡),现在是淄博市张店区的湖田镇和沣水镇的一部分。明朝正德年间,白马张氏二世一支徙居益都县的颜神镇。颜神镇清朝中期改为博山县,即现今的淄博市博山区。因此,过去的青州白马张氏现在实际是淄博白马张氏。
张氏居于张赵店最早的文字记载,目前已知是唐朝初叶。据1907年《益都县图志》载,“石塔颂,在张赵店,开元七年七月。大唐开元七年(719年)岁次鹑火,张赵村清信佛弟子□水张元兴、张广智、张名丘、张良贤、张乹达……,一十二人等,为遭□□□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记□大□。”张赵村系张、赵两姓立村,该村至今仍以赵张两姓为主。石塔寺原址在张赵村大东门里,面积约六市亩,寺内立六棱石塔,塔高约十米,塔上有碑记,石塔颂是其中之一。但这时的张氏,是否为白马张氏先祖,尚需考证,
元朝泰定三年(1326)四月上旬,居于益都县从政乡上胡田庄的张八公(文胜)和妻子赵氏,在一面石槽上刻纪了张氏八兄弟的名讳:彬、从道、复礼、德瑞、德誉、德隣、玉良、文胜。这是白马张氏已知最早的谱系记录。据1853年《笼水白马张氏族谱》记载,这面石槽当时存于张赵店八世祖张应举家中。白马张氏以八兄弟作为先祖。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在1347年(元朝至正七年)重修武安王庙时,捐助人名单中有下胡田庄的张复礼(见卷二十八金石志“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并阴”一篇),按时间看,很可能就是八兄弟中的老三。
1348年爆发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红巾军起义,与元军多次在淄博激战。大概这期间,因战乱和灾荒,张氏八兄弟及其后人离开了淄博祖籍,迁徙各地。白马张氏四世张尧封在明朝万历年间记载,“时遇东土岁歉,百里罕烟,难以孤立,因计避荒,各适外境,随所在创业为家焉。”张氏族人分赴费县、日照和省外等地(山东的东部受战乱影响小一些)。等到明朝建立以至稳定,大量的移民来到淄博之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八兄弟的后人张忠回到原籍,居住于张赵店,现在淄博的白马张氏,都是张忠的后人,以张忠为白马张氏始祖。
始祖张忠有五子,长子竗亮出家,就在石塔寺住持,次子张新、三子张迪留居张赵店,四子张玘、五子张云于1560年左右徙居颜神镇,至此白马张氏分为两大支,分别在淄博市的张店区和博山区。
白马张氏从明朝天顺年间(1460年左右)迁回原籍的始祖张忠开始,至1906年第二次修谱时,四百四十余年,已延续到十九世,族谱中记录的人数为:二世5人,三世2人,四世10人,五世18人,六世31人,七世60人,八世96人,九世136人,十世170人,十一世246人,十二世302人,十三世343人,十四世418人,十五世406人,十六世282人,十七世62人,十八世12人,十九世3人。第二次修谱距今又有一百多年,目前在淄博辈分最高的是十五世。
白马张氏主要居住于淄博市的张店区和博山区。在张店的主要居住地有:湖田镇、下湖田村、张赵村、漫泗河村、张炳村、沣水庄、大高村、南沣村、大张村、刘西村。在博山的主要居住地有:城里辘辘把街、大街张家大门、大桥村、李家窑、五龙村、安上村、万山村、乔家庄、西石马庄、桥东村、沙井庄、山头镇。另外在淄川的双泉庄,在莱芜市与博山石马、沙井邻近的和庄、佛羊庄、张家台,在蒙阴县的张庄、桃树梁庄,在日照五莲安木头庄,都有白马张氏后人居住。此外有白马张氏族人迁居,但地址不详的有:临淄、日照、峰县、费县、沂水、蒙阴、平度,省外的有:辽东、山西、陕西、江南、海州、绍兴。
白马张氏世居胡田。元朝时,先祖居于益都县从政乡的上胡田庄,但土地在栾王庄(在张赵村旁)。明朝天顺、成化时,始祖居于益都县仁智乡的张赵店,又在胡田有土地和庄园。胡田和张赵两村相距四公里,在明清时都隶属于仁智乡(元朝时为从政乡),现在是淄博市张店区的湖田镇和沣水镇的一部分。明朝正德年间,白马张氏二世一支徙居益都县的颜神镇。颜神镇清朝中期改为博山县,即现今的淄博市博山区。因此,过去的青州白马张氏现在实际是淄博白马张氏。
张氏居于张赵店最早的文字记载,目前已知是唐朝初叶。据1907年《益都县图志》载,“石塔颂,在张赵店,开元七年七月。大唐开元七年(719年)岁次鹑火,张赵村清信佛弟子□水张元兴、张广智、张名丘、张良贤、张乹达……,一十二人等,为遭□□□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记□大□。”张赵村系张、赵两姓立村,该村至今仍以赵张两姓为主。石塔寺原址在张赵村大东门里,面积约六市亩,寺内立六棱石塔,塔高约十米,塔上有碑记,石塔颂是其中之一。但这时的张氏,是否为白马张氏先祖,尚需考证,
元朝泰定三年(1326)四月上旬,居于益都县从政乡上胡田庄的张八公(文胜)和妻子赵氏,在一面石槽上刻纪了张氏八兄弟的名讳:彬、从道、复礼、德瑞、德誉、德隣、玉良、文胜。这是白马张氏已知最早的谱系记录。据1853年《笼水白马张氏族谱》记载,这面石槽当时存于张赵店八世祖张应举家中。白马张氏以八兄弟作为先祖。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在1347年(元朝至正七年)重修武安王庙时,捐助人名单中有下胡田庄的张复礼(见卷二十八金石志“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并阴”一篇),按时间看,很可能就是八兄弟中的老三。
1348年爆发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红巾军起义,与元军多次在淄博激战。大概这期间,因战乱和灾荒,张氏八兄弟及其后人离开了淄博祖籍,迁徙各地。白马张氏四世张尧封在明朝万历年间记载,“时遇东土岁歉,百里罕烟,难以孤立,因计避荒,各适外境,随所在创业为家焉。”张氏族人分赴费县、日照和省外等地(山东的东部受战乱影响小一些)。等到明朝建立以至稳定,大量的移民来到淄博之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八兄弟的后人张忠回到原籍,居住于张赵店,现在淄博的白马张氏,都是张忠的后人,以张忠为白马张氏始祖。
始祖张忠有五子,长子竗亮出家,就在石塔寺住持,次子张新、三子张迪留居张赵店,四子张玘、五子张云于1560年左右徙居颜神镇,至此白马张氏分为两大支,分别在淄博市的张店区和博山区。
白马张氏从明朝天顺年间(1460年左右)迁回原籍的始祖张忠开始,至1906年第二次修谱时,四百四十余年,已延续到十九世,族谱中记录的人数为:二世5人,三世2人,四世10人,五世18人,六世31人,七世60人,八世96人,九世136人,十世170人,十一世246人,十二世302人,十三世343人,十四世418人,十五世406人,十六世282人,十七世62人,十八世12人,十九世3人。第二次修谱距今又有一百多年,目前在淄博辈分最高的是十五世。
白马张氏主要居住于淄博市的张店区和博山区。在张店的主要居住地有:湖田镇、下湖田村、张赵村、漫泗河村、张炳村、沣水庄、大高村、南沣村、大张村、刘西村。在博山的主要居住地有:城里辘辘把街、大街张家大门、大桥村、李家窑、五龙村、安上村、万山村、乔家庄、西石马庄、桥东村、沙井庄、山头镇。另外在淄川的双泉庄,在莱芜市与博山石马、沙井邻近的和庄、佛羊庄、张家台,在蒙阴县的张庄、桃树梁庄,在日照五莲安木头庄,都有白马张氏后人居住。此外有白马张氏族人迁居,但地址不详的有:临淄、日照、峰县、费县、沂水、蒙阴、平度,省外的有:辽东、山西、陕西、江南、海州、绍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