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国际顶级期刊作者抄袭还是清华博士的抄袭?
最近总是出这种事,清华真的是龙蛇混杂啊。
出这样的人,不能要求清华负完全的责任;
出了这样的事情不处理,清华不负责任只能说明清华的没落。
后面有几个跟帖的ID,怀疑就是于博士本人。
------------------------------------------------------------------------------------------------------------------------
前段时间做相关课题找到的,大家看看是谁抄谁的?我给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发了函,据博士论文作者解释是老外作者在抄袭。请原谅我注册了一个马甲发文,安全第一啊(声明:我绝对没有任何私人攻击的意图)。
电子邮件全文如下:
第一封(我发出的,学术委员会和导师各一封邮件):
我是外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下载了贵院学生于君博的博士论文,发现该博士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与最新一期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论文中的理论模型(包括附录)基本上完全一致,且并未有任何文献引注。具体博士论文的页数为60-66页,附录中的181页。
鉴于该博士论文发表于2007年,而英文文章发表于2010年,也存在国外剽窃国内的可能,您是公管学院的学术委员,特将此事向您报告。清华大学是国内的一流大学,且公共管理学院更是对诚信有着特别的关注,希望此事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如果方便,也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回复。
附件中为两篇论文,博士论文的相应页数的公式已经被我标亮。
祝好!
青衫
2010.6.10
第二封(导师转发给我的学生解释):
于老师:
感谢您的通报。
我对我博士论文的模型在荷兰(2007年7月,当时您也参加了会议)和美国的学术会议(2008年2月)上都做过报告。而这篇刚刚发表的论文的作者我并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参加过当时的会议。因此,我也无法确定他们是通过何种渠道掌握了我的模型。我已经直接发信给JBV的编辑,向他们说明了这一情况,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他们的解释。
至于这封来信,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说我2007年发表的文章与三年后发表的文章“雷同”,却不实事求是的说这篇国外文章与我的论文模型雷同——我的模型当然没有办法参考一篇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期刊论文!
如果您还保留有来信人的email,可以将我的回复直接转发给对方。
再次感谢您及时的通告。
学生 于君博
第三封(院方的回复):
清衫老师:
您于6月10日发给我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的电子邮件已经收到。此事已经交给学院有关人员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在此感谢您对我院学术诚信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
联系人 兰国梅
2010年6月11日
迄今为止,院方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回馈。而我也并未在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期刊上看到进一步的剽窃声明(该期刊是创业,企业家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之一,该文章发表于2010年5月)。
----------------------------------------------------------------------------------------------------------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nectar和zerana网友提供的证据。
nactar,第六楼
关注中。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这篇文章的交流记录。刚才查了一下该文章作者的简历(http://research.schulich.yorku.ca/pdf/faculty/cv/mlevesque.pdf),她这篇文章的会议宣读记录是
Minniti, M. and M. Lévesque. “Entrepreneurial Typ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FORMS Annual Meeting, Seattle, WA, 2007.
根据http://meetings2.informs.org/Conf/Seattle07/callforpapers.html,INFORMS2007年会的Preliminary Deadline: May 15, 2007。藉此,可以合理推断该文章应该是在2007年5月之前完成的。
zerana,第九十五楼
在第二作者的简历上还有一篇会议论文
Minniti, M. and M. Lévesque. “Innovation, Imit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INFORMS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 2005.
在第一作者的简历上的论文名字是: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M. Levesque. INFORMS, November 2005, S. Francisco.
中国作者的现状是: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区域研究所做博士后。
主页在于:
http://www.rri.wvu.edu/vita/yu.htm
这事情要是老外抄袭的话,几乎可以肯定人家要被开了。
---------------------------------------------------------------------------------------------------------
此外,我提醒大家注意的还有两点:其一,该理论部分是于君博博士论文的理论核心部分,而且做得非常精彩(可能有些朋友没有读附件中的两篇文章,其实辨别这两篇文章的抄袭无需任何专业知识,因为理论模型中的相关公式完全相同,包括数学符号),期刊方面2010年5月在JBV上发表,通过将企业家精神分为自主创新型(research based)和模仿型(imitators),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Abstract部分就引用了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例子,最近我已经看到相关国际论文对这篇论文的引用了,但是却没有找到于君博的相关working paper,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其二,由于发表出来的是合作作者,如果大家查过作者的资料,一个终身教授(在美国),一个助理教授(在加拿大),她们一起合作抄袭于君博的博士论文(或者是找不到的那篇被两次报告过的working paper)?而且丝毫不差地抄袭?我想,这被查处后她们所付出的成本应该是非常高昂的。
当然,以上还是我的主观推测(因为以上国外作者简历中提及的会议论文我并未找到原文),希望于君博或者清华官方能做出回应,否则只有发函给期刊编辑和相关作者,如果是国外抄袭国内当然是皆大欢喜,于博士也算是为国争光,但如果结果是相反的,我想国内自己处理要比国外发函过来的效果要更好。老实说,我这是管闲事,但中国的文人,虽然知道明哲保身的重要性,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点道德感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48712&page=1&fromuid=5631
出这样的人,不能要求清华负完全的责任;
出了这样的事情不处理,清华不负责任只能说明清华的没落。
后面有几个跟帖的ID,怀疑就是于博士本人。
------------------------------------------------------------------------------------------------------------------------
前段时间做相关课题找到的,大家看看是谁抄谁的?我给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发了函,据博士论文作者解释是老外作者在抄袭。请原谅我注册了一个马甲发文,安全第一啊(声明:我绝对没有任何私人攻击的意图)。
电子邮件全文如下:
第一封(我发出的,学术委员会和导师各一封邮件):
我是外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下载了贵院学生于君博的博士论文,发现该博士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与最新一期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论文中的理论模型(包括附录)基本上完全一致,且并未有任何文献引注。具体博士论文的页数为60-66页,附录中的181页。
鉴于该博士论文发表于2007年,而英文文章发表于2010年,也存在国外剽窃国内的可能,您是公管学院的学术委员,特将此事向您报告。清华大学是国内的一流大学,且公共管理学院更是对诚信有着特别的关注,希望此事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如果方便,也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回复。
附件中为两篇论文,博士论文的相应页数的公式已经被我标亮。
祝好!
青衫
2010.6.10
第二封(导师转发给我的学生解释):
于老师:
感谢您的通报。
我对我博士论文的模型在荷兰(2007年7月,当时您也参加了会议)和美国的学术会议(2008年2月)上都做过报告。而这篇刚刚发表的论文的作者我并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参加过当时的会议。因此,我也无法确定他们是通过何种渠道掌握了我的模型。我已经直接发信给JBV的编辑,向他们说明了这一情况,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他们的解释。
至于这封来信,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说我2007年发表的文章与三年后发表的文章“雷同”,却不实事求是的说这篇国外文章与我的论文模型雷同——我的模型当然没有办法参考一篇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期刊论文!
如果您还保留有来信人的email,可以将我的回复直接转发给对方。
再次感谢您及时的通告。
学生 于君博
第三封(院方的回复):
清衫老师:
您于6月10日发给我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的电子邮件已经收到。此事已经交给学院有关人员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在此感谢您对我院学术诚信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
联系人 兰国梅
2010年6月11日
迄今为止,院方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回馈。而我也并未在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期刊上看到进一步的剽窃声明(该期刊是创业,企业家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之一,该文章发表于2010年5月)。
----------------------------------------------------------------------------------------------------------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nectar和zerana网友提供的证据。
nactar,第六楼
关注中。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这篇文章的交流记录。刚才查了一下该文章作者的简历(http://research.schulich.yorku.ca/pdf/faculty/cv/mlevesque.pdf),她这篇文章的会议宣读记录是
Minniti, M. and M. Lévesque. “Entrepreneurial Typ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FORMS Annual Meeting, Seattle, WA, 2007.
根据http://meetings2.informs.org/Conf/Seattle07/callforpapers.html,INFORMS2007年会的Preliminary Deadline: May 15, 2007。藉此,可以合理推断该文章应该是在2007年5月之前完成的。
zerana,第九十五楼
在第二作者的简历上还有一篇会议论文
Minniti, M. and M. Lévesque. “Innovation, Imit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INFORMS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 2005.
在第一作者的简历上的论文名字是: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M. Levesque. INFORMS, November 2005, S. Francisco.
中国作者的现状是: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区域研究所做博士后。
主页在于:
http://www.rri.wvu.edu/vita/yu.htm
这事情要是老外抄袭的话,几乎可以肯定人家要被开了。
---------------------------------------------------------------------------------------------------------
此外,我提醒大家注意的还有两点:其一,该理论部分是于君博博士论文的理论核心部分,而且做得非常精彩(可能有些朋友没有读附件中的两篇文章,其实辨别这两篇文章的抄袭无需任何专业知识,因为理论模型中的相关公式完全相同,包括数学符号),期刊方面2010年5月在JBV上发表,通过将企业家精神分为自主创新型(research based)和模仿型(imitators),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Abstract部分就引用了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例子,最近我已经看到相关国际论文对这篇论文的引用了,但是却没有找到于君博的相关working paper,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其二,由于发表出来的是合作作者,如果大家查过作者的资料,一个终身教授(在美国),一个助理教授(在加拿大),她们一起合作抄袭于君博的博士论文(或者是找不到的那篇被两次报告过的working paper)?而且丝毫不差地抄袭?我想,这被查处后她们所付出的成本应该是非常高昂的。
当然,以上还是我的主观推测(因为以上国外作者简历中提及的会议论文我并未找到原文),希望于君博或者清华官方能做出回应,否则只有发函给期刊编辑和相关作者,如果是国外抄袭国内当然是皆大欢喜,于博士也算是为国争光,但如果结果是相反的,我想国内自己处理要比国外发函过来的效果要更好。老实说,我这是管闲事,但中国的文人,虽然知道明哲保身的重要性,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点道德感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48712&page=1&fromuid=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