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废话
禅宗美学;尼采的循环世界;小丑苏格拉底
东方思想中要说最可取之处在于它对美的体验。它纯然是超验的,又纯然是经验的,恰好与美的特征相应。西方人连篇累牍、叠床架屋说了一大通,还是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美;东方人要么无言,要么聊聊数语,则美于大片空白之中款款走来,令人不可抗拒。……禅宗之顿悟,与对美之会心,天然相亲。……在于任何至高至空之“理念”,都不落言筌。……所以观张旭的草书,观明清文人画,寥寥,复寥寥,但韵味无穷。这种形式的简约既符合东方人的“生产和消费习惯”(简约之,但绝不简陋,更不粗鄙),也刚好和现代文明的简洁高效精神相契。
对美的体验,重在直觉灵机的一刹那,本不可言说,然“撞击”力量绝对不小。这是静穆的美,和平、恬淡的美,尼采如果理解禅宗,决然不会把话说得那么绝。……因为东方美学精神要旨在于通过不可避免的“有”来启发无限度的“无”,从而实现质上(意义上)的充盈。看西方人物画,再看看东方人物画(不是山水嵌入),则妙不可言之意溢于言表。
譬如熠熠秋阳之下,寂寞银杏树荫之旁,一位僧人沉在最底部的枯寂中体味着,品咂着;你却突然跑过去要拍张照,认为“这个样子”很美(这你已体会到禅的第一步,形式之美),却鼓鼓噪躁,显然是没能与他共享禅的精神。……禅,即是瞬间。旨在瞬间之中包囊无极的宇宙,而在如此的美妙之中你竟不能竟如禅境,则旁的一切(不只是美妙景色本身的无限美妙,所有感官体验的饱满)当然还有僧人心中所及的一切禅意,你都无法倾听了。
【邪恶的教父】
马克斯韦伯讲“超凡魅力型”权力,很有见地。他显然是参照了基督教早期及罗马帝国早期甚至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的事例,说服力很强。……有一点,魅力型权力向平凡的行政权力的转化,在富于宗教和暴力气息的事例中这个转化并不非常绝对。他们总是在寻求超凡魅力型人物并且热衷于使之更具有“超凡魅力”,他显然低估了现代国家机器在“宣传”和“制造”(放大,甚至于无中生有)魅力的能力。希特勒、斯大林、fuck m的魅力有多大程度上本身的真实的领袖魅力,有多少是源自机器的放大功能?在以形式(具有能力的样子)俘获人心的事件中仅仅几部印刷机器、几个擅长表演的煽动者就足够了。因为媒介太丰富(媒介无处不在,人人都植入了信息网络),而群体太容易被操纵了(小民社会唯一的好处就是信息流通的缓慢,虽然有舛误可能,但有留给人天然的反思时\空间)。所以在这样的极特别事例中(即群众选择的彻底失败),超凡魅力型(被制造的超凡魅力型)会借着手中的机器(暴力机关和宣传机关)和“信众”(盲从者)打击异己(这已经成为他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以不断增进自己的魅力(因为他容不得一点的怀疑,他需要如同持续而亢奋的宗教笃信一样持续的疯狂),他最热衷于滥用暴力并且最可能把暴力至上的原则推到极致。……所以只有极特别的情况下他能够持续蒙骗众人(就是众人还摄于他的余威,并且在以他的超凡魅力为基础的非法统治之下),并且不断被后继者神化、利用;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他的罪行不会因为时间的持续而被泯灭而只可能因为暴行的延续而更大。他的罪恶不仅是犯了罪,更在于开创并持续纵容了以他为教主的犯罪集团甚至犯罪本身。他的罪恶将会被成千上万倍积累而不会丝毫磨灭。这就是他的意义上的永垂不朽。(他的罪越久,这个民族的病越深,所受的伤害越重。而集权者(丧失了任何道义力量)所使用的手段越卑鄙、恶毒。)
尼采的世界是个循环体,这种循环态势是他最基本的动力因和形式因。高等贵族压迫着低贱的下等人,被低贱的下等人以“极端恶毒”的方式给与同化、欺骗、打击和憎恶,然后随着高等贵族的觉醒(亢奋的金发野兽),转而消灭或打击了劣等人的存在(不可能消灭),完成率最初始一环的循环,并且借由这个路径世界无穷往复,绵延不绝。虽然不觉枯燥,但起码换得了高等种族的若干年统治。
尼采的愤激,也可视作对伪君子(法利赛人、文本家)的惩治。……整个西方文化是对东方虚无主义的回应。
看《梵高传》,再想想他的画,想想他的癫痫病,总不免要把他与巫师相提并论。……他的画以激情的色调预见到了我们这个疯狂的又充满压抑的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艺术过了一千年,还是艺术,更是艺术。
东方伦理学(儒道)(形式伦理学、美学伦理学)是西方价值伦理的的艺术(剧场)状态。……内心心理空间的有限性,目的上的功效性(类似于在剧场里浑浑噩噩、时梦时醒地表演)。是金字塔式的伦理学。所以皇帝的伦理和臣子、下民的伦理在结构上贯穿(仁义主线)着,但在方式上决然相异。身份感的绝对区分。皇帝的伦理是超结构或者原结构的伦理学,而下面的伦理学范例也未始不会对皇帝造成影响。
哲学匠人:只会使用沉得拿不动的榔头而不会使用斧头、凿子的人,
已经丧失了思想的轻快和愉悦,变得滞重而扭曲。
尤其指那些使不动北方铁器的纤弱的东方人。
东方思想中要说最可取之处在于它对美的体验。它纯然是超验的,又纯然是经验的,恰好与美的特征相应。西方人连篇累牍、叠床架屋说了一大通,还是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美;东方人要么无言,要么聊聊数语,则美于大片空白之中款款走来,令人不可抗拒。……禅宗之顿悟,与对美之会心,天然相亲。……在于任何至高至空之“理念”,都不落言筌。……所以观张旭的草书,观明清文人画,寥寥,复寥寥,但韵味无穷。这种形式的简约既符合东方人的“生产和消费习惯”(简约之,但绝不简陋,更不粗鄙),也刚好和现代文明的简洁高效精神相契。
对美的体验,重在直觉灵机的一刹那,本不可言说,然“撞击”力量绝对不小。这是静穆的美,和平、恬淡的美,尼采如果理解禅宗,决然不会把话说得那么绝。……因为东方美学精神要旨在于通过不可避免的“有”来启发无限度的“无”,从而实现质上(意义上)的充盈。看西方人物画,再看看东方人物画(不是山水嵌入),则妙不可言之意溢于言表。
譬如熠熠秋阳之下,寂寞银杏树荫之旁,一位僧人沉在最底部的枯寂中体味着,品咂着;你却突然跑过去要拍张照,认为“这个样子”很美(这你已体会到禅的第一步,形式之美),却鼓鼓噪躁,显然是没能与他共享禅的精神。……禅,即是瞬间。旨在瞬间之中包囊无极的宇宙,而在如此的美妙之中你竟不能竟如禅境,则旁的一切(不只是美妙景色本身的无限美妙,所有感官体验的饱满)当然还有僧人心中所及的一切禅意,你都无法倾听了。
【邪恶的教父】
马克斯韦伯讲“超凡魅力型”权力,很有见地。他显然是参照了基督教早期及罗马帝国早期甚至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的事例,说服力很强。……有一点,魅力型权力向平凡的行政权力的转化,在富于宗教和暴力气息的事例中这个转化并不非常绝对。他们总是在寻求超凡魅力型人物并且热衷于使之更具有“超凡魅力”,他显然低估了现代国家机器在“宣传”和“制造”(放大,甚至于无中生有)魅力的能力。希特勒、斯大林、fuck m的魅力有多大程度上本身的真实的领袖魅力,有多少是源自机器的放大功能?在以形式(具有能力的样子)俘获人心的事件中仅仅几部印刷机器、几个擅长表演的煽动者就足够了。因为媒介太丰富(媒介无处不在,人人都植入了信息网络),而群体太容易被操纵了(小民社会唯一的好处就是信息流通的缓慢,虽然有舛误可能,但有留给人天然的反思时\空间)。所以在这样的极特别事例中(即群众选择的彻底失败),超凡魅力型(被制造的超凡魅力型)会借着手中的机器(暴力机关和宣传机关)和“信众”(盲从者)打击异己(这已经成为他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以不断增进自己的魅力(因为他容不得一点的怀疑,他需要如同持续而亢奋的宗教笃信一样持续的疯狂),他最热衷于滥用暴力并且最可能把暴力至上的原则推到极致。……所以只有极特别的情况下他能够持续蒙骗众人(就是众人还摄于他的余威,并且在以他的超凡魅力为基础的非法统治之下),并且不断被后继者神化、利用;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他的罪行不会因为时间的持续而被泯灭而只可能因为暴行的延续而更大。他的罪恶不仅是犯了罪,更在于开创并持续纵容了以他为教主的犯罪集团甚至犯罪本身。他的罪恶将会被成千上万倍积累而不会丝毫磨灭。这就是他的意义上的永垂不朽。(他的罪越久,这个民族的病越深,所受的伤害越重。而集权者(丧失了任何道义力量)所使用的手段越卑鄙、恶毒。)
尼采的世界是个循环体,这种循环态势是他最基本的动力因和形式因。高等贵族压迫着低贱的下等人,被低贱的下等人以“极端恶毒”的方式给与同化、欺骗、打击和憎恶,然后随着高等贵族的觉醒(亢奋的金发野兽),转而消灭或打击了劣等人的存在(不可能消灭),完成率最初始一环的循环,并且借由这个路径世界无穷往复,绵延不绝。虽然不觉枯燥,但起码换得了高等种族的若干年统治。
尼采的愤激,也可视作对伪君子(法利赛人、文本家)的惩治。……整个西方文化是对东方虚无主义的回应。
看《梵高传》,再想想他的画,想想他的癫痫病,总不免要把他与巫师相提并论。……他的画以激情的色调预见到了我们这个疯狂的又充满压抑的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艺术过了一千年,还是艺术,更是艺术。
东方伦理学(儒道)(形式伦理学、美学伦理学)是西方价值伦理的的艺术(剧场)状态。……内心心理空间的有限性,目的上的功效性(类似于在剧场里浑浑噩噩、时梦时醒地表演)。是金字塔式的伦理学。所以皇帝的伦理和臣子、下民的伦理在结构上贯穿(仁义主线)着,但在方式上决然相异。身份感的绝对区分。皇帝的伦理是超结构或者原结构的伦理学,而下面的伦理学范例也未始不会对皇帝造成影响。
哲学匠人:只会使用沉得拿不动的榔头而不会使用斧头、凿子的人,
已经丧失了思想的轻快和愉悦,变得滞重而扭曲。
尤其指那些使不动北方铁器的纤弱的东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