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谷雨”演唱会的总结与说明
前两天实在太忙了,现在才有空来总结一下。
先说一下办这场演出的初衷。与以往演出的最大不同可能在于场地的变化,以往是在酒吧,这次是在小剧场。我个人认为,民谣,特别是云蓬大哥的音乐,是比较自省、积极的,而酒吧的环境相对嘈杂、喧嚣,环境与音乐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
我自己不会抽烟,也不好喝酒,很多次去酒吧看民谣演出都挤在一个角落里,被烟熏得喘不过气,想看舞台也看不到,听得也不算舒服。还有几次碰到一些喝醉的朋友,大声喊叫着要求歌手唱《两只蝴蝶》《青藏高原》,不唱就要掀桌子、摔酒瓶。
我原本是做话剧演出的,话剧的主要阵地是在剧场,因此我也更熟悉这样的环境。剧场里视角很好,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舞台,很安静,也很干净。来剧场看民谣演出不是为了抽烟喝酒,不是为了谈生意,也不是为了泡妞、傍大款,大家都很明确,就是为了音乐而来。我认为这是对音乐的一种尊重。(当然肯定有些朋友不同意我的想法,可以反驳。)
剧场与酒吧相比也有很大的局限。首先,观演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酒吧,观众和演员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大家是一个整体,可以自由交流,可以亲密互动,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坐在舞台上听或者走到话筒前唱。而在剧场,有了非常明确,甚至是对立的观演关系。这种距离感来自空间本身,是一种缺憾,这也是很多剧场工作者努力克服和破除的东西。(小剧场比起大剧场和体育馆来,在这一点上还算不错了。)
其次,剧场的限制比较多。一般的剧场,不论是行政的、商业的、艺术的剧场,都有很多规定。比如,严格控制演出的时间和人数,预订票只保留到开场,曲目之间才可以进出,不许打电话,不许吃东西,不许这不许那……可能很多朋友对这些规定比较抵触,但这些习惯也是世界通行的,是多年经验的积累,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也不难遵守。在其他国家很多音乐演出也是在剧场里举办的,大家也都能接受。
20日演出当天出现了一些状况,如有些迟到的观众、没有预定票的观众没能顺利入场,经协调只看了后半场的演出。我之前没有特别说明剧场的规定,有一定责任,希望大家理解和谅解。我今后也希望继续在剧场举办更多的民谣演唱会,作为酒吧常规演出的一种补充。喜欢酒吧的观众可以去酒吧,喜欢剧场的观众也可以去剧场,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下面总结一下设备的状况,我自己不太懂技术,也是听大家的一些反映。剧场本身的声场条件一般,四周没有吸音的设施,音箱安装的位置也略高。云蓬的很多曲目低频比较多,音箱太高会更加突出低频,使高频削弱,影响了歌词的清晰度。照这么说来,可能挂票的听觉效果更佳。阿兰同学(就是中场休息时演奏指弹吉他的帅哥)无偿提供了前集效果器、电容麦克等周边设备,使乐器的音效发挥得很好,在此对阿兰同学表示感谢。
票务方面:
座位票83张 83张*30元=2490元
马扎票16张 16张*30元=480元
加票6张 6张*30元=180元
半场加票12张 12张*15元=180元
工作票5张
票房总额:3330元
演出成本:
场地租金:1500元
宣传品印刷:350元(与“每日·种树”印在一起,共700元)
杂项:约150元
利润:1330元(已全部交由云蓬大哥支配)
云蓬自己还有一些成本,如排练的费用,演出往返的路费,请了专业的摄影师来录像等等,估计最后到自己手里的钱也没有多少了。希望以后大家多多支持他的演出。
总结完毕,想起什么再补充。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各种经验教训对今后的演出都有帮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