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 备忘
1、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2、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俊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
3、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4、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5、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6、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著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7、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8、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個人體會:王陽明在這裡僅僅看到認識和愛憎行為之間的緊密聯繫,而忽視了根塵相觸產生識之後,也可以不起愛憎,僅僅是了別,僅僅是知。故,其后言知孝知悌必是已曾行孝行悌,知痛必已自痛,知寒必已自寒,知飢必已自飢,在認知上,完全可能是見人孝悌而知孝悌再而後行孝悌,見人嚷痛便已知痛,見人冷而知寒,見人餓而知飢,未必全得由己親自經歷方有認知。)
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爲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個人體會:此語或于當時苦究學問而不肯實行的風氣而說,故后言“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從體相用上來說,知的功能和行的功能都發乎一心,但仍舊有先後的次序和互相影響乃至於隨其習性與發心而呈現各種行為的可能。)
10、格物是至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個人體會:王陽明的行是在倫理選擇之下的至善之行,而不是廣泛的基於人性豐富性和多樣性之下的普遍行為。)
11、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沒有盡心。知天的知猶如知州知縣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困勉的意在。
12、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體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是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1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4、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15、禮字即是理字。(個人體會:此處似乎可見王陽明對周敦頤的繼承)
16、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于文,便是約禮的功夫。博文便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個人體會:很類似禪宗的保任)
17、心一也,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18、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啟之。
19、聖人述六經,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則嘗言之。或因人請問,各隨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恐人專求之言語。故曰‘予欲無言’。若是一切縱人欲滅天理的事,又安肯詳以示人,是長亂導奸也。……聖人只是要去繁文,后儒卻只要添上。
20、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業。後世儒者許多講來講去,只是講得個伯術。(個人體會:陽明先生強調因時致治,返本還淳之外,也還強調其變通與靈活)
21、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為異?
22、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誡,善可為訓者,特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23、格物是誠意的工夫,明善是誠身的工夫,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約禮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24、無事時存善,有事時省察。
25、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26、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7、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28、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29、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30、《禮記-曲禮上》: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31、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模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2、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33、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34、徒如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5、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至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3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7、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38、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9、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40、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用力,漸漸盈科而進。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是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
41、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42、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工。此是為學頭腦處。
43、虛靈不昧之心體,眾理具備而萬事由此產生。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44、心即性,性即理。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45、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46、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47、仁、义、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予人也謂之性,主于身也謂之心。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只一性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引以往,至于無窮,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粲然。
48、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姑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暫釘截鐵,不可故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供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49、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人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貨,即是貨鬼迷;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50、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51、若論本體,原是無出無入的。
52、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一陰一陽之謂道,但仁者見之便謂之仁,知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仁、智豈可不謂之道,但見得偏了,便有弊病。
53、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54、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55、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5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57、徐爱曰: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58、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59、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欲探欲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2、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俊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
3、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4、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5、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6、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著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7、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8、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個人體會:王陽明在這裡僅僅看到認識和愛憎行為之間的緊密聯繫,而忽視了根塵相觸產生識之後,也可以不起愛憎,僅僅是了別,僅僅是知。故,其后言知孝知悌必是已曾行孝行悌,知痛必已自痛,知寒必已自寒,知飢必已自飢,在認知上,完全可能是見人孝悌而知孝悌再而後行孝悌,見人嚷痛便已知痛,見人冷而知寒,見人餓而知飢,未必全得由己親自經歷方有認知。)
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爲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個人體會:此語或于當時苦究學問而不肯實行的風氣而說,故后言“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從體相用上來說,知的功能和行的功能都發乎一心,但仍舊有先後的次序和互相影響乃至於隨其習性與發心而呈現各種行為的可能。)
10、格物是至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個人體會:王陽明的行是在倫理選擇之下的至善之行,而不是廣泛的基於人性豐富性和多樣性之下的普遍行為。)
11、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沒有盡心。知天的知猶如知州知縣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困勉的意在。
12、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體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是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1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4、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15、禮字即是理字。(個人體會:此處似乎可見王陽明對周敦頤的繼承)
16、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見于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于文,便是約禮的功夫。博文便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個人體會:很類似禪宗的保任)
17、心一也,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18、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啟之。
19、聖人述六經,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則嘗言之。或因人請問,各隨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恐人專求之言語。故曰‘予欲無言’。若是一切縱人欲滅天理的事,又安肯詳以示人,是長亂導奸也。……聖人只是要去繁文,后儒卻只要添上。
20、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業。後世儒者許多講來講去,只是講得個伯術。(個人體會:陽明先生強調因時致治,返本還淳之外,也還強調其變通與靈活)
21、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為異?
22、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誡,善可為訓者,特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23、格物是誠意的工夫,明善是誠身的工夫,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約禮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24、無事時存善,有事時省察。
25、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26、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7、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28、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29、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30、《禮記-曲禮上》: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31、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模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2、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33、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34、徒如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5、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至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3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7、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38、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9、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40、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用力,漸漸盈科而進。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是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
41、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42、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工。此是為學頭腦處。
43、虛靈不昧之心體,眾理具備而萬事由此產生。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44、心即性,性即理。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45、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46、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47、仁、义、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予人也謂之性,主于身也謂之心。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只一性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引以往,至于無窮,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粲然。
48、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姑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暫釘截鐵,不可故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供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49、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人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貨,即是貨鬼迷;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50、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51、若論本體,原是無出無入的。
52、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一陰一陽之謂道,但仁者見之便謂之仁,知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仁、智豈可不謂之道,但見得偏了,便有弊病。
53、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54、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55、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5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57、徐爱曰: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58、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59、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欲探欲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