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力量------由杨绛先生的《洗澡》说开去(二)
关于《洗澡》
读杨绛先生的书,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好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微笑的看着你。你像一个孩子般,向她诉说着自己人生的一些小悲小感,而她,久经世事看透人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眼神里满是淡然,慈祥和包容。并且这个老太太,眼睛像孩子般明亮呢。性灵的人,杨绛是终极境界。
如果说钱钟书的文字是“放”的,杨绛的文字却是“收”的。杨绛的文字温婉却下笔敦厚,淡定中寄寓幽默,绝无刀锋闪烁的犀利。句句都是文化。文字简练,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却是字字含情,句句泣血。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莫过如此。我不禁要说,杨绛真的比钱钟书还要高呢。放易收难,况且世间能放者本不多,能收者又有几人?
对于小说中的故事我不想多说,总之是讲三反运动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没有曲折的情节,纵使时代激荡,小圈子内形势万变,里面的两位主角,姚宓和许彦成,还是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宓是杨绛最喜欢的小妹妹的名字。是安静的意思。书里的主人公姚宓,人如其名,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女孩。
“在这一刹那间,彦成仿佛眼前拨开了一层翳,也仿佛笼罩着姚宓的一重迷雾忽然消散,他看清了姚宓。她凭借朴素沉静,装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儿,其实是小女孩子谨谨慎慎地学做大人,怕人注意,怕人触犯,怕人识破她只是个娇嫩的女孩子。彦成常觉得没看清她,原来她是躲藏在自己幻出来的迷雾里,这样来保护自己的。料想她是稚年粹遭家庭的变故,一下子失去依傍,挑起养家奉母的担子,少不得学做大人。”是不是,姚宓其人,有杨绛自己的影子?
书里的爱情,伯拉图一般,是理想中的爱情。不想多写了,转载吧。
转自http://www.citychinese.com/bbs/dispbbs.asp?boardID=259&ID=375436&
------------------------
姚宓的力量——读杨绛的小说《洗澡》(重写)
某晚半宿没睡,读杨绛的小说《洗澡》,之后又读了一遍。
读了《红楼梦》的人,脑子里会印上黛玉宝玉的印记,很深。世上有林黛玉么?我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读了《洗澡》,我的脑子里印上了姚宓的印记,也是很深。宓,我查了字典,是安静的意思。我猜想,杨绛一定喜欢这个字,看她的《我们仨》,那是三位安静的学者。杨绛的文字,也是安静中透着深刻的力量和幽默的智慧,耐读也经读。什么样的女人才是有魅力的?她应该娴静深沉聪颖善学,而又不失真纯可爱的赤子之心,如姚宓。
姚宓的未婚夫不懂姚宓的可贵,在姚家突遇变故,姚宓最需要他的时候,很不仗义地飘洋国外。那是抗战胜利前夜,姚宓上大学二年级,父亲突然逝去,一贯养尊处优的母亲受不住打击,中风瘫痪。女孩姚宓忽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成了母亲唯一的依靠。尚不谙世事的姚宓顶得起吗?未婚夫说,母亲肯定治不好了,雇个人照顾她,你跟了我出国留洋去吧。姚宓的选择是离开了这个未婚夫,中断学业,变卖房产,中医西医地到处给母亲治病。姚宓的坚持让母亲起死回生,母亲慢慢地恢复了语言功能,甚至可以慢慢行动。于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和一个聪明的女儿,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安静地生活。
她们靠什么生活呢?姚宓父亲留下了一屋子藏书和一个国学专修社,姚宓在这个专修社做图书管理员。
姚宓没有完成大学的学业,也就没有学位。工作在父亲留下的书屋里,她潜心读书,读出了满腹学问。但她的学问只在腹里,积蓄成内心的力量,而不会外露成什么招牌。似乎,纤弱的她就是每天在一屋子书中来来去去和侍奉母亲。
她以一双冷眼和慧眼看世界,常常一眼就看透了那些小心机。她和母亲喜欢玩福尔摩斯的游戏,日子单纯却也有味道。
解放后,这个国学专修社变成文学研究社,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同事许彦成,遇到了一生的相知。
研究所那一拨有着各式各样经历的旧时代文人,有的是一身仕侩气,有的是一身旧文人的酸腐气,唯有许彦成是一心做学问且有学问的沉静纯真的学者。对彼此学问和性情的认知使他们很容易地有了很深的默契,许多人中,两人的眼睛总是很快地找到对方,然后同时很亮一下。他们浑不自知这是为什么。
在研究所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们都以低调的方式处事,保全自己,和保全做学问的权利。
许彦成有夫人了。标准美人杜丽琳,当年略施小计,懵懂的许彦成和她结了婚。
已婚的许彦成遇到姚宓,才体会到放不下的滋味。彦成约姚宓去爬香山,约完之后,忽然明白自己是爱上她了,如果,和她去香山,他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赶到汽车站,面对着她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有事去不成了。
姚宓明白,可她还是流泪,她也不应该去的,可她赌气似的,一个人坐车往香山去。他不放心,偷偷在后面跟着,姚宓其实看见了他跟着,却偏偏躲着他。他跟丢了姚宓,失魂落魄地回到姚家,看姚宓回来了没有。
他们唯一的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在姚宓的图书室里,姚宓的脸靠在许彦成的膝上。这唯一的场景,却让杜丽琳发现了。杜丽琳是不会离婚的,姚宓也不会苟且,她告诉杜丽琳:请你相信我,我绝不会走到你们中间的,绝不破坏你们家庭。
许彦成说:我绝不会做对不起你,对不起她,对不起姚伯母的事,请你相信我。
杜丽琳并不相信,她严密看守着许彦成。
许彦成每天去姚家,去和姚伯母说话,听音乐。而姚宓在研究所里,研究所不用坐班,下午基本没有人去,只有姣宓在,在安静地看书。她知道彦成在她家,她坚定地不回去,不给别人口实。
彦成也知道她在所里,他也不去找她,他只是坚持每天去她家,和她的妈妈说话。
晚上,杜丽琳会去姚家接许彦成,彦成走了,姚宓才回家。
他们不单独见面。在公开场合,看见了也像没看见一样。一切都在心里。在心里,他们的想法和想念彼此都知道。
他们在心里相互搀扶着向上走,绝不向下滑。
洗澡,是新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思想改造。按照杨绛的写法,每个知识分子必得往死里剖析自己,深挖自己的丑恶,才能勉强过关。
在这样的洗澡面前,研究所的每个人都一次次地揭露自己的过去,甚至自己的妻子孩子也会揭发你,这样的揭发使得每个人的过去都一览无余,没有秘密。杜丽琳威胁许彦成——你们的事看你怎么办。他们看到,所里某人为证明自己接受改造的决心和觉悟,坦白自己过去的恋情,把过去的自己和恋人全部否定。许彦成当然不会说,可是,杜丽琳说,你能保证她不说吗?现在都是人人自保,你怎么知道她不会背叛?她先背叛,你就会被动。许彦成无语,他们要是能单独见一面就好了,给彼此一些力量。可是他们不能,于是,他们只能单打独斗,凭借各自的力量固守住最后的美好,熬过这一关。
他们熬过去了,他们的秘密洗不掉,固执地在两颗心中坚持。
或者,这两颗心早已熔为一颗了吧?
我问水风,这样两个爱情的苦行僧,是不是太傻?
水风问,你知道让苦行僧坚持的力量是什么?
是什么?
-----------------------
多说几句,这样两个人,心灵想通情投意合,却苦于环境,无法见面,无法用言语直接交流,唯一的直接交流,即是一闪的眼神中的微笑。悲得美的可叹。
只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如此美好的爱情,终以悲剧收场。可贵的是,纵使是悲剧,主人公淡然得,连叹息都没有。真爱莫过如此。真是淡极始知花更艳,道是无情却有情。
其他人物也都栩栩如生的,男主人公许彦成,一举一动都别有一番厚道、雅正。姚母也是绝顶聪明平淡之人。连书中的俗人,标准美人“杜丽琳”都俗得高雅。她对待丈夫,对待小三的态度,也是如今的一些怨妇们所不可比的。对待书中人物,杨绛没有一丝讽刺,哀矜还是有的吧,幽默的。此谓大爱也。
一本小书写尽人间百态,平淡中见珍奇,怎一个高了得。
读杨绛先生的书,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好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微笑的看着你。你像一个孩子般,向她诉说着自己人生的一些小悲小感,而她,久经世事看透人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眼神里满是淡然,慈祥和包容。并且这个老太太,眼睛像孩子般明亮呢。性灵的人,杨绛是终极境界。
如果说钱钟书的文字是“放”的,杨绛的文字却是“收”的。杨绛的文字温婉却下笔敦厚,淡定中寄寓幽默,绝无刀锋闪烁的犀利。句句都是文化。文字简练,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却是字字含情,句句泣血。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莫过如此。我不禁要说,杨绛真的比钱钟书还要高呢。放易收难,况且世间能放者本不多,能收者又有几人?
对于小说中的故事我不想多说,总之是讲三反运动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没有曲折的情节,纵使时代激荡,小圈子内形势万变,里面的两位主角,姚宓和许彦成,还是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宓是杨绛最喜欢的小妹妹的名字。是安静的意思。书里的主人公姚宓,人如其名,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女孩。
“在这一刹那间,彦成仿佛眼前拨开了一层翳,也仿佛笼罩着姚宓的一重迷雾忽然消散,他看清了姚宓。她凭借朴素沉静,装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儿,其实是小女孩子谨谨慎慎地学做大人,怕人注意,怕人触犯,怕人识破她只是个娇嫩的女孩子。彦成常觉得没看清她,原来她是躲藏在自己幻出来的迷雾里,这样来保护自己的。料想她是稚年粹遭家庭的变故,一下子失去依傍,挑起养家奉母的担子,少不得学做大人。”是不是,姚宓其人,有杨绛自己的影子?
书里的爱情,伯拉图一般,是理想中的爱情。不想多写了,转载吧。
转自http://www.citychinese.com/bbs/dispbbs.asp?boardID=259&ID=375436&
------------------------
姚宓的力量——读杨绛的小说《洗澡》(重写)
某晚半宿没睡,读杨绛的小说《洗澡》,之后又读了一遍。
读了《红楼梦》的人,脑子里会印上黛玉宝玉的印记,很深。世上有林黛玉么?我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读了《洗澡》,我的脑子里印上了姚宓的印记,也是很深。宓,我查了字典,是安静的意思。我猜想,杨绛一定喜欢这个字,看她的《我们仨》,那是三位安静的学者。杨绛的文字,也是安静中透着深刻的力量和幽默的智慧,耐读也经读。什么样的女人才是有魅力的?她应该娴静深沉聪颖善学,而又不失真纯可爱的赤子之心,如姚宓。
姚宓的未婚夫不懂姚宓的可贵,在姚家突遇变故,姚宓最需要他的时候,很不仗义地飘洋国外。那是抗战胜利前夜,姚宓上大学二年级,父亲突然逝去,一贯养尊处优的母亲受不住打击,中风瘫痪。女孩姚宓忽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成了母亲唯一的依靠。尚不谙世事的姚宓顶得起吗?未婚夫说,母亲肯定治不好了,雇个人照顾她,你跟了我出国留洋去吧。姚宓的选择是离开了这个未婚夫,中断学业,变卖房产,中医西医地到处给母亲治病。姚宓的坚持让母亲起死回生,母亲慢慢地恢复了语言功能,甚至可以慢慢行动。于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和一个聪明的女儿,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安静地生活。
她们靠什么生活呢?姚宓父亲留下了一屋子藏书和一个国学专修社,姚宓在这个专修社做图书管理员。
姚宓没有完成大学的学业,也就没有学位。工作在父亲留下的书屋里,她潜心读书,读出了满腹学问。但她的学问只在腹里,积蓄成内心的力量,而不会外露成什么招牌。似乎,纤弱的她就是每天在一屋子书中来来去去和侍奉母亲。
她以一双冷眼和慧眼看世界,常常一眼就看透了那些小心机。她和母亲喜欢玩福尔摩斯的游戏,日子单纯却也有味道。
解放后,这个国学专修社变成文学研究社,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同事许彦成,遇到了一生的相知。
研究所那一拨有着各式各样经历的旧时代文人,有的是一身仕侩气,有的是一身旧文人的酸腐气,唯有许彦成是一心做学问且有学问的沉静纯真的学者。对彼此学问和性情的认知使他们很容易地有了很深的默契,许多人中,两人的眼睛总是很快地找到对方,然后同时很亮一下。他们浑不自知这是为什么。
在研究所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们都以低调的方式处事,保全自己,和保全做学问的权利。
许彦成有夫人了。标准美人杜丽琳,当年略施小计,懵懂的许彦成和她结了婚。
已婚的许彦成遇到姚宓,才体会到放不下的滋味。彦成约姚宓去爬香山,约完之后,忽然明白自己是爱上她了,如果,和她去香山,他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赶到汽车站,面对着她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有事去不成了。
姚宓明白,可她还是流泪,她也不应该去的,可她赌气似的,一个人坐车往香山去。他不放心,偷偷在后面跟着,姚宓其实看见了他跟着,却偏偏躲着他。他跟丢了姚宓,失魂落魄地回到姚家,看姚宓回来了没有。
他们唯一的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在姚宓的图书室里,姚宓的脸靠在许彦成的膝上。这唯一的场景,却让杜丽琳发现了。杜丽琳是不会离婚的,姚宓也不会苟且,她告诉杜丽琳:请你相信我,我绝不会走到你们中间的,绝不破坏你们家庭。
许彦成说:我绝不会做对不起你,对不起她,对不起姚伯母的事,请你相信我。
杜丽琳并不相信,她严密看守着许彦成。
许彦成每天去姚家,去和姚伯母说话,听音乐。而姚宓在研究所里,研究所不用坐班,下午基本没有人去,只有姣宓在,在安静地看书。她知道彦成在她家,她坚定地不回去,不给别人口实。
彦成也知道她在所里,他也不去找她,他只是坚持每天去她家,和她的妈妈说话。
晚上,杜丽琳会去姚家接许彦成,彦成走了,姚宓才回家。
他们不单独见面。在公开场合,看见了也像没看见一样。一切都在心里。在心里,他们的想法和想念彼此都知道。
他们在心里相互搀扶着向上走,绝不向下滑。
洗澡,是新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思想改造。按照杨绛的写法,每个知识分子必得往死里剖析自己,深挖自己的丑恶,才能勉强过关。
在这样的洗澡面前,研究所的每个人都一次次地揭露自己的过去,甚至自己的妻子孩子也会揭发你,这样的揭发使得每个人的过去都一览无余,没有秘密。杜丽琳威胁许彦成——你们的事看你怎么办。他们看到,所里某人为证明自己接受改造的决心和觉悟,坦白自己过去的恋情,把过去的自己和恋人全部否定。许彦成当然不会说,可是,杜丽琳说,你能保证她不说吗?现在都是人人自保,你怎么知道她不会背叛?她先背叛,你就会被动。许彦成无语,他们要是能单独见一面就好了,给彼此一些力量。可是他们不能,于是,他们只能单打独斗,凭借各自的力量固守住最后的美好,熬过这一关。
他们熬过去了,他们的秘密洗不掉,固执地在两颗心中坚持。
或者,这两颗心早已熔为一颗了吧?
我问水风,这样两个爱情的苦行僧,是不是太傻?
水风问,你知道让苦行僧坚持的力量是什么?
是什么?
-----------------------
多说几句,这样两个人,心灵想通情投意合,却苦于环境,无法见面,无法用言语直接交流,唯一的直接交流,即是一闪的眼神中的微笑。悲得美的可叹。
只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如此美好的爱情,终以悲剧收场。可贵的是,纵使是悲剧,主人公淡然得,连叹息都没有。真爱莫过如此。真是淡极始知花更艳,道是无情却有情。
其他人物也都栩栩如生的,男主人公许彦成,一举一动都别有一番厚道、雅正。姚母也是绝顶聪明平淡之人。连书中的俗人,标准美人“杜丽琳”都俗得高雅。她对待丈夫,对待小三的态度,也是如今的一些怨妇们所不可比的。对待书中人物,杨绛没有一丝讽刺,哀矜还是有的吧,幽默的。此谓大爱也。
一本小书写尽人间百态,平淡中见珍奇,怎一个高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