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眷村在哪里
看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这是第一次接触“眷村”这个词
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台湾某个小村庄的名字 跟张村李村一样 没什么特别
直到昨晚偶尔看到纪实频道一档《风言锋语》-邓丽君的眷村什么样
才发现 眷村其实指的就是当时逃往台湾的国名党军属村
当时蒋介石为了安抚军心 在各个兵种的军营附近造了很多家眷村
条件都比较艰苦 因为当时逃到台湾的军民都以为很快就会回(大陆)去
却没有想到一别竟是天涯两隔 甚至沦为永诀
节目嘉宾张嫱聊到 当时的眷村里住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大家都没有亲戚 只有邻居 邻居就成了亲人 表哥堂妹都只是传说
眷村里有各种方言 和各色小吃
这些眷村的“外省人”就是连说带比划地把许多地方小吃手把手教给了“本省人”
而眷村的孩子们也就用着不带闽南腔的普通话 将自己的方言也淡淡消融在他乡
也许正如主持人所说的那样 迁徙 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特征
这档节目 不禁让人想起我们父辈的那次大迁徙 上山下乡
在陌生的山村里 他们也是用的各地的方言交流着 住的也是家属村
当地的老乡总是当他们是城市里来的 或厌弃或认其为非我族类
随着时间推移 渐渐的 他们融入了当地 甚至跟当地人结了婚 生了BB
也许听上去这就是结局 然而却远远不是
远方的城市里的父母生病了 他们不能在榻前照顾 要申请探亲假才能回家
最最担心的孩子们怕在当地学习水平不高 求着城市里的亲戚收容 在学校借读
原本小小的简单的孝道 现在变成了需要辗转申请才能得以实现
原本该有同样成长背景的童年 却变成陌生的城市里小心翼翼的插班生
当这些插班生们懵懂地猜想着周围同学陌生的方言到底在说些什么的时候
他们小小的被冷落的心里一定在问 究竟哪里是他们的故乡
我的父辈们 从小在石库门唧唧喳喳的沪语里长大
喝着黄浦江的水 叫的是孃孃姑父 吃的是大饼油条
他们在生他养他的地方自由自在的成长
却在山高水远的他乡 度尽青春年华
在寂寞高远的日子里 多少无助的 来自不同家庭和成长背景的爱情 代替了乡愁肆意生长
而又有多少爱情在回乡的希望到来时 土崩瓦解
谁又能怪他们 他们只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回家
这让我看到帝企鹅迁徙的纪录片时心潮澎湃热泪满盈
动物界尚且如此 何况人乎
时至今日 年逾60的父辈们终于告老还乡
而望穿了眼的爷爷奶奶们终于没能看到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齐济一堂
这种悲哀 就叫作 子欲养 亲不在
今天 也许台湾同胞们因为眷村的拆毁而在怀父辈们的旧 怀童年的旧
我们 又何尝没有旧可怀
请问 有多少城市家庭 父母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的 他们谁没有上山下乡
而逢年过节的时候 他们哪一次没有聊起在东北 在陕西 在五湖四海建设祖国
他们现在都回来了 两鬓苍苍
看着我的父亲 我就在想
四十多年在外 他还是一回来就是一口沪语 乡音不改
只有偶尔飙出的 有别于本地老人们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才昭示着他曾背井离乡 四海为邻
而曾经帮他挡风遮雨的 在大山的厂里的家属村呢 它们是否还在
依然斑驳的水泥地板 时常停水停电停煤的窘况
这也是他的“眷村”呀 而那些他年轻时的伙伴 是否也老病之后
四散回乡 零落各方
还有我们这些蒙祖父辈庇佑 有幸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孩子
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每年付出的借读费可以证明
原来 我们是付了钱才可以在城市读书的
谁管你是不是出生在这里 谁管你是不是跟当地小孩无异
你 就是父母不在身边 户口不在这里
你就是必须考高中 不能读当地的中专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 很多中专因为工作出路好 比高中考分还高
很多家境拮据的孩子都愿意早早地毕业工作走上社会
但是“借读”的知青孩子们就不可以
不管父母在山区的收入比城市低多少
不管他们多年来回乡探亲付出了多少路费盘缠
没有人会考虑你的父母们把你养大付出了比别人多多少的精力金钱
你只有继续读书 继续耗尽父母的财资
你帮不了他们 读书才是你们唯一的留下来的理由
只有考了大学 你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户口变成本地人
你才可以工作 自给自足
这一切的付出 一切的额外努力
也更加地让我怀疑 我 究竟属于哪里 我们 究竟是为什么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当时我多想也飞去我的“眷村” 跟父母们在一起
现在想想 其实真去了又怎样呢 难道当地的孩子们会接纳你
你能够跟他们交流自如 心无隔阂吗
归属感 正是很多父母是知青或支内回城的孩子们共同的缺失
一切都没有错 这 只是迁徙的代价
而我们正是这群迁徙的人
而已
注:文中所提考高中的问题,也许看客会问,不是有知青子女十六岁回城的政策,这里我作一下说明——当时的政策只是针对“知青”子女,而笔者的父亲是“支内(支援内地建设)”,所以没资格享受,而后来支内子女也可回城的政策来的时候,我已经读高二了。
另:政策一直在调整和补偿,我知道这需要很大的财力和精力,期待着在医疗和养老等方面对这一代人的更多关注。至少,让他们的心更暖一些:)
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台湾某个小村庄的名字 跟张村李村一样 没什么特别
直到昨晚偶尔看到纪实频道一档《风言锋语》-邓丽君的眷村什么样
才发现 眷村其实指的就是当时逃往台湾的国名党军属村
当时蒋介石为了安抚军心 在各个兵种的军营附近造了很多家眷村
条件都比较艰苦 因为当时逃到台湾的军民都以为很快就会回(大陆)去
却没有想到一别竟是天涯两隔 甚至沦为永诀
节目嘉宾张嫱聊到 当时的眷村里住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大家都没有亲戚 只有邻居 邻居就成了亲人 表哥堂妹都只是传说
眷村里有各种方言 和各色小吃
这些眷村的“外省人”就是连说带比划地把许多地方小吃手把手教给了“本省人”
而眷村的孩子们也就用着不带闽南腔的普通话 将自己的方言也淡淡消融在他乡
也许正如主持人所说的那样 迁徙 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特征
这档节目 不禁让人想起我们父辈的那次大迁徙 上山下乡
在陌生的山村里 他们也是用的各地的方言交流着 住的也是家属村
当地的老乡总是当他们是城市里来的 或厌弃或认其为非我族类
随着时间推移 渐渐的 他们融入了当地 甚至跟当地人结了婚 生了BB
也许听上去这就是结局 然而却远远不是
远方的城市里的父母生病了 他们不能在榻前照顾 要申请探亲假才能回家
最最担心的孩子们怕在当地学习水平不高 求着城市里的亲戚收容 在学校借读
原本小小的简单的孝道 现在变成了需要辗转申请才能得以实现
原本该有同样成长背景的童年 却变成陌生的城市里小心翼翼的插班生
当这些插班生们懵懂地猜想着周围同学陌生的方言到底在说些什么的时候
他们小小的被冷落的心里一定在问 究竟哪里是他们的故乡
我的父辈们 从小在石库门唧唧喳喳的沪语里长大
喝着黄浦江的水 叫的是孃孃姑父 吃的是大饼油条
他们在生他养他的地方自由自在的成长
却在山高水远的他乡 度尽青春年华
在寂寞高远的日子里 多少无助的 来自不同家庭和成长背景的爱情 代替了乡愁肆意生长
而又有多少爱情在回乡的希望到来时 土崩瓦解
谁又能怪他们 他们只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回家
这让我看到帝企鹅迁徙的纪录片时心潮澎湃热泪满盈
动物界尚且如此 何况人乎
时至今日 年逾60的父辈们终于告老还乡
而望穿了眼的爷爷奶奶们终于没能看到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齐济一堂
这种悲哀 就叫作 子欲养 亲不在
今天 也许台湾同胞们因为眷村的拆毁而在怀父辈们的旧 怀童年的旧
我们 又何尝没有旧可怀
请问 有多少城市家庭 父母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的 他们谁没有上山下乡
而逢年过节的时候 他们哪一次没有聊起在东北 在陕西 在五湖四海建设祖国
他们现在都回来了 两鬓苍苍
看着我的父亲 我就在想
四十多年在外 他还是一回来就是一口沪语 乡音不改
只有偶尔飙出的 有别于本地老人们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才昭示着他曾背井离乡 四海为邻
而曾经帮他挡风遮雨的 在大山的厂里的家属村呢 它们是否还在
依然斑驳的水泥地板 时常停水停电停煤的窘况
这也是他的“眷村”呀 而那些他年轻时的伙伴 是否也老病之后
四散回乡 零落各方
还有我们这些蒙祖父辈庇佑 有幸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孩子
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每年付出的借读费可以证明
原来 我们是付了钱才可以在城市读书的
谁管你是不是出生在这里 谁管你是不是跟当地小孩无异
你 就是父母不在身边 户口不在这里
你就是必须考高中 不能读当地的中专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 很多中专因为工作出路好 比高中考分还高
很多家境拮据的孩子都愿意早早地毕业工作走上社会
但是“借读”的知青孩子们就不可以
不管父母在山区的收入比城市低多少
不管他们多年来回乡探亲付出了多少路费盘缠
没有人会考虑你的父母们把你养大付出了比别人多多少的精力金钱
你只有继续读书 继续耗尽父母的财资
你帮不了他们 读书才是你们唯一的留下来的理由
只有考了大学 你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户口变成本地人
你才可以工作 自给自足
这一切的付出 一切的额外努力
也更加地让我怀疑 我 究竟属于哪里 我们 究竟是为什么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当时我多想也飞去我的“眷村” 跟父母们在一起
现在想想 其实真去了又怎样呢 难道当地的孩子们会接纳你
你能够跟他们交流自如 心无隔阂吗
归属感 正是很多父母是知青或支内回城的孩子们共同的缺失
一切都没有错 这 只是迁徙的代价
而我们正是这群迁徙的人
而已
注:文中所提考高中的问题,也许看客会问,不是有知青子女十六岁回城的政策,这里我作一下说明——当时的政策只是针对“知青”子女,而笔者的父亲是“支内(支援内地建设)”,所以没资格享受,而后来支内子女也可回城的政策来的时候,我已经读高二了。
另:政策一直在调整和补偿,我知道这需要很大的财力和精力,期待着在医疗和养老等方面对这一代人的更多关注。至少,让他们的心更暖一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