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匠(已用过)
有一次我在百花井二路车站碰到一个做手艺的人。他站在我前面。穿一件鼠灰色的夹克,领口磨得用点毛。我怎么知道他是做手艺的呢?因为他背着一个很大的木箱子。木箱子上插着许多钢丝的伞骨。木箱子上用毛笔写着“五十朵金花”。很潇洒的毛笔字。他的手里还拎着一只小马扎,这个人脸型长得很有点意思。怎么说呢?一看就知道是做手艺的人,头发浓密,眼睛小、单眼皮,脸上的皮肤因为风吹日晒很黑。皮鞋上布满了皱纹。他挤在等车的人堆里,遇到一辆车来就跑上前去看一看,但都不是他要坐的车。他在人群里显得有得茫然和局促。后来他回过头来问我:“师傅,到火车路坐那路车”。我说你坐801就行了。你随着我就行了。这一回他不乱跑了,规规矩矩站在我旁边。
我问他:“听你口音象是江南人?”他说我是枞阳的。车还没来。我问他修伞生意怎么样?他说:“不好!现在人不修伞了。乡下头还是修的”。车来了,他随我上了车,还在后面找到一个座位。然后伸出脑袋对我笑笑。我说你坐到底站下!他说路我晓得的。
听老辈人说合肥过去到了梅雨季节街上多见的是修伞的和茅匠。合肥县的前大街、鼓楼、明教寺附近多的是草房子。梅雨季节的时候急需是这种两种手艺人。修伞的人穿街过巷,身后挂着一把木伞骨。一边走一边喊:“修淋雨伞嗷——”“修淋雨伞嗷——”。茅匠在街上走不喊。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茅匠。他们背着一套特有的家伙。好几把长短不一的木耙子和一块象锅盖一样的园板。很沉默的在街上疾走。他们的做的活是趁着骤雨初晴的功夫帮人把漏了的草屋修补起来。或者用草绳子把草屋络起来,使大风不能把草卷走。草屋不怕雨,怕风。小时候我在乡下的时候,一刮风了。我叔叔就骑到屋顶上压草。怕大风把草给刮走了。
因为附近有水塘,草刮到水塘里就不好弄了。唐诗中《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老杜就说的是这种苦况。风把草刮到树梢上,沉到塘里。有的被乡里顽童拿柴耙子耙走烧锅去了。气得老杜大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其实都是苦人。茅屋除去怕刮大风以外。住还是不错的。前年我到马鞍山的采石矶去行脚。林散之纪念馆“江上草堂”就是几大间草房子。上面苫了草。进到里面一看到还是蛮轩敞的。房子里面的结构还是水泥浇注的。地上乱石铺阶,后面有一个石壁。上面长了许多细草。草的尖部稍带紫色。结了许多黑色的果子。
茅草房子的优点是节能。冬暖夏凉。夏天傍晚热得牛、狗都把舌头拖出来。喝一碗绿豆粥。往茅草房一钻,通体舒泰。放下蚊帐,摇一把蒲扇。一枕黄粱到天亮。冬天再冷,茅屋中有一只火盆也是一室春气。火盆中埋数枚花生芋头,听到噼噼啪啪的爆响。差不多就熟了。就是没有火盆也能过得去。白天晒了一天的茅草黄昏的时候把热量放出来。大被而眠,也堪称香美。
做茅草房子要好茅匠。家里要盖茅草屋一般选在秋天动工。这时候雨水少。好茅匠是年前就约好的。带了徒弟和家什来。盖茅屋最上等的材料是山茅草。一般人家用不起。山茅草粗硬扎手,毛匠的手皮糙肉厚,不怕扎。先把山茅草择成小把子,一把一把放在条凳上。根梢顺方向梳齐。象梳头发一样细心的梳。师傅上到房顶上苫草,小徒弟在下面往房上扔草束。草屋是七分水。七分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草房子坡度要做得陡一点。以利排水。瓦屋是五分水,各占一半。坡度要小一点。瓦屋年久失修了,也要请泥瓦匠来“捡漏”,把被猫踏风刮弄乱了的小瓦理理好。不然雨一大了,家里会进水。《儒林外传》中曾写过一个叫赵铁臂的人,自吹轻功好。结果踏得人家“一片瓦响”轻功可想而知。茅屋如果不精心修理,那就如合肥俗谚所说的:“外面大下,家里小下”。一到梅雨季节的连阴雨天,家里床头屋角。碗盆齐鸣。
秋天。天气初肃。阳光象金子一样。茅匠站在房桁上把山茅草一层一层苫上去。然后拿木耙子耙,一根一根要理通。如果有横逆的草,家里会进水的。草梳好了。就要用那个大园木饼子压,以使草密实。茅匠坐在房顶上一边理,一边小声唱歌。小徒弟在下面听了一边扎草也一边随了师傅唱。中午修房的人家烧了大肉。一人一块。横搭在碗上,多的一头还搭到碗外面去了。一咬一嘴的油。猫狗弓了背在桌子底下抢食。愤怒的狗呜呜地哼着。一副做家人热闹的景象。我们这里对在外漂乡做手艺的人很敬重说亏什么人也不能亏茅匠。因为茅匠要使坏太容易了。而且你一点也看不出来。等到他走了,你发现屋漏可也就晚了。
普通人家修不起山茅草的屋子,只能采办来麦秸苫房子。本地大量产山茅草也只有大蜀山了。原材料少,一般盖麦秸的较多。麦秸中空,不耐腐。三五年就要重修了。过去我老家有个地主叫张百应。也只盖得起山茅草的房子。这在当地就算顶好的房子了。他家开的有糟坊、糖坊。可日子过得俭省。三个儿子全下地跟家里长工一起做活。吃饭也随长工一起吃。老地主晚上搬把凳子在外面吃。一个咸鸭蛋,一碟辣椒酱。上面浇了点麻油。乡人看见了,就啧嘴说:“张百应真会吃!”现要我家里晚上总要炒两个菜才吃晚饭。我老爹就说:“哎,过去张百应也真苦。你瞧瞧你,比地主过得还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餐没肉你都不行。搁过去,你这就是大地主呀!”说得我很惭愧呢。
我问他:“听你口音象是江南人?”他说我是枞阳的。车还没来。我问他修伞生意怎么样?他说:“不好!现在人不修伞了。乡下头还是修的”。车来了,他随我上了车,还在后面找到一个座位。然后伸出脑袋对我笑笑。我说你坐到底站下!他说路我晓得的。
听老辈人说合肥过去到了梅雨季节街上多见的是修伞的和茅匠。合肥县的前大街、鼓楼、明教寺附近多的是草房子。梅雨季节的时候急需是这种两种手艺人。修伞的人穿街过巷,身后挂着一把木伞骨。一边走一边喊:“修淋雨伞嗷——”“修淋雨伞嗷——”。茅匠在街上走不喊。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茅匠。他们背着一套特有的家伙。好几把长短不一的木耙子和一块象锅盖一样的园板。很沉默的在街上疾走。他们的做的活是趁着骤雨初晴的功夫帮人把漏了的草屋修补起来。或者用草绳子把草屋络起来,使大风不能把草卷走。草屋不怕雨,怕风。小时候我在乡下的时候,一刮风了。我叔叔就骑到屋顶上压草。怕大风把草给刮走了。
因为附近有水塘,草刮到水塘里就不好弄了。唐诗中《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老杜就说的是这种苦况。风把草刮到树梢上,沉到塘里。有的被乡里顽童拿柴耙子耙走烧锅去了。气得老杜大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其实都是苦人。茅屋除去怕刮大风以外。住还是不错的。前年我到马鞍山的采石矶去行脚。林散之纪念馆“江上草堂”就是几大间草房子。上面苫了草。进到里面一看到还是蛮轩敞的。房子里面的结构还是水泥浇注的。地上乱石铺阶,后面有一个石壁。上面长了许多细草。草的尖部稍带紫色。结了许多黑色的果子。
茅草房子的优点是节能。冬暖夏凉。夏天傍晚热得牛、狗都把舌头拖出来。喝一碗绿豆粥。往茅草房一钻,通体舒泰。放下蚊帐,摇一把蒲扇。一枕黄粱到天亮。冬天再冷,茅屋中有一只火盆也是一室春气。火盆中埋数枚花生芋头,听到噼噼啪啪的爆响。差不多就熟了。就是没有火盆也能过得去。白天晒了一天的茅草黄昏的时候把热量放出来。大被而眠,也堪称香美。
做茅草房子要好茅匠。家里要盖茅草屋一般选在秋天动工。这时候雨水少。好茅匠是年前就约好的。带了徒弟和家什来。盖茅屋最上等的材料是山茅草。一般人家用不起。山茅草粗硬扎手,毛匠的手皮糙肉厚,不怕扎。先把山茅草择成小把子,一把一把放在条凳上。根梢顺方向梳齐。象梳头发一样细心的梳。师傅上到房顶上苫草,小徒弟在下面往房上扔草束。草屋是七分水。七分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草房子坡度要做得陡一点。以利排水。瓦屋是五分水,各占一半。坡度要小一点。瓦屋年久失修了,也要请泥瓦匠来“捡漏”,把被猫踏风刮弄乱了的小瓦理理好。不然雨一大了,家里会进水。《儒林外传》中曾写过一个叫赵铁臂的人,自吹轻功好。结果踏得人家“一片瓦响”轻功可想而知。茅屋如果不精心修理,那就如合肥俗谚所说的:“外面大下,家里小下”。一到梅雨季节的连阴雨天,家里床头屋角。碗盆齐鸣。
秋天。天气初肃。阳光象金子一样。茅匠站在房桁上把山茅草一层一层苫上去。然后拿木耙子耙,一根一根要理通。如果有横逆的草,家里会进水的。草梳好了。就要用那个大园木饼子压,以使草密实。茅匠坐在房顶上一边理,一边小声唱歌。小徒弟在下面听了一边扎草也一边随了师傅唱。中午修房的人家烧了大肉。一人一块。横搭在碗上,多的一头还搭到碗外面去了。一咬一嘴的油。猫狗弓了背在桌子底下抢食。愤怒的狗呜呜地哼着。一副做家人热闹的景象。我们这里对在外漂乡做手艺的人很敬重说亏什么人也不能亏茅匠。因为茅匠要使坏太容易了。而且你一点也看不出来。等到他走了,你发现屋漏可也就晚了。
普通人家修不起山茅草的屋子,只能采办来麦秸苫房子。本地大量产山茅草也只有大蜀山了。原材料少,一般盖麦秸的较多。麦秸中空,不耐腐。三五年就要重修了。过去我老家有个地主叫张百应。也只盖得起山茅草的房子。这在当地就算顶好的房子了。他家开的有糟坊、糖坊。可日子过得俭省。三个儿子全下地跟家里长工一起做活。吃饭也随长工一起吃。老地主晚上搬把凳子在外面吃。一个咸鸭蛋,一碟辣椒酱。上面浇了点麻油。乡人看见了,就啧嘴说:“张百应真会吃!”现要我家里晚上总要炒两个菜才吃晚饭。我老爹就说:“哎,过去张百应也真苦。你瞧瞧你,比地主过得还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餐没肉你都不行。搁过去,你这就是大地主呀!”说得我很惭愧呢。
-
游冶章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6 09:00:45
-
吃核桃的房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6 22:42:05
-
天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5 20:04:49
-
fakeshoweas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5 20:04:33
-
慢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5 14:54:55
-
锡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5 14:35:13
-
成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23:02:33
-
十七世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21:33:00
-
Ja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20:58:32
-
Nathali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19:30:57
-
夏清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16:25:41
-
木有人能看见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12:04:33
-
yibanyiha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4 00:15:01
-
林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23:07:11
-
蝉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22:22:25
-
Lenni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21:46:56
-
TheEn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20:51:16
-
希尔达不卖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17:48:02
-
学而时习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17:30:03
-
肥鼠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17:06:28
-
寒号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03 15: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