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与书信
![]() |
在一次去温州的动车上,后座是几个外国朋友。一路上都非常安静,一个人是在翻阅纸书,另外的两人虽然笔记本是打开的,但在键盘上却铺开带格子的信笺,在写着什么。
这个影像在我脑子里很深刻。在这个电子时代,阅读习惯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那斜斜地靠在床边,恰好又有几缕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懒懒地翻着一本书的日子一去不返,海量的电子信息使得我们甚至害怕过了一夜就会被世界遗忘。
当下的阅读变成了屏幕阅读,即使是声音、图像、动画等使阅读成了多媒体性质,但依旧是平面化的世界。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阅读拒绝深度,拒绝深度就是拒绝思考,而思考,依靠理性的头脑,而过多先入为主的图像信息只会让我们右脑兴奋,左脑关闭,不难想像,这必将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什么都是过眼烟云,一笑而过。你要谈思想吗?没有自己的,不需要自己的,我们被图像、声音、动画所控制,思想已经被植入,因为我们未曾穿越过一本书,未曾真正吸收过思想的营养,未曾真正从理性的角度去互动过。
日本一位营销大家的秘诀是——把顾客当白痴!只需要一遍遍用声音和图像来刺激就可以了,每个“白痴”都会被俘获。
我不是瞎操心。今天之所以想到这件事儿,是想到了书信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最难得的交流方式,似乎和当前的各类方式比较起来,书写更容易触及心灵。当然,年轻的一代可能不赞同,我能理解。
答应女儿要一起写博客,不能食言,今天就再当个“话痨”,典型博客控,呵呵
对我自己而言,在成长的过程里日记、书信始终相伴,这大概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日记是私人化的成长史,在那里可以完全面对真实的自己。书信是思想与情感的流淌,那支笔就和心灵有最近的距离。所以,我认为自己此后人生中的困境里,都可以从早期的这些日记和书信经历里来找到答案或力量。甚至,在女儿出生后,我会认为,童年是一个人的前半生。当下,在心理与科学层面,都已经找到证据,你不信也不行。这和日记与书信有什么关系?运动记忆或者说是体觉记忆是最深刻的,书写是多种感官的组合,是一个多通道记忆的过程啊。
在日记里,我有多个身份,某一段时间我是自己的长者,另一段时间我又是自己的下一辈,还有很多时候,我直呼自己的名字,或鼓励,或为自己羞愧。今天看,这样的角色特征是一种换位式的自我反思。坚持多年,你真的要背叛自己那得有多难?那些已经是“古董”,留给女儿看吧,她从老爹的成长经历里感悟多少都无所谓。但是,我觉得有责任告诉他我是怎么回事,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甚至这个家庭的上一代又曾经历了怎样的迁徙,让她知道自己的来路,说得理想化一些:可以安然地去寻找自己精神的原乡…
在与父母的书信里,我们都向对方报喜不报忧,又都被对方识破,这个过程里我学会了体谅,学会了承担。即使我们见了面更多情况下是沉默寡言人,但在书信里却无所不可言及,甚至,我可以很“肉麻”地表达关爱。这些书信可以表达语言所无法涵盖的信息。它们承载了我的成长岁月,所以,既使是漂泊的时日也始终完好保存,以至于被妻子读到竟泪流满面。某一时刻送给女儿,算是无言的家庭教育。
和兄长们的书信是另一种风格,有青涩,有困惑,有反叛,有青春的秘密,各飞东西的时候,依然迷恋旧巢,除了本能,还有就是能够维系情感的那些东西。
和童年、青年时代的朋友的书信,友谊是一个主题,我们似乎并不知道友谊是什么,但同窗之情又有什么可以替代呢?我们描述“三点一线”的时光,说说一起熬夜或跑步的场景,调侃一下曾经的汪国真、席慕容式“诗作”……
工作了,除了日记、家书,我也给学生们提出记日(周)记、给父母写信的要求,当他们上了大学、毕业了,又把书信写给我。而近年来,学生们一届届不一样了,我依然“强制”他们来写周记,鼓励多数人来写日记。甚至为了让他们学会写信我在班会上铺垫上大半的时间,并准备好信纸、信封和邮票,让他们不好意思再拒绝。在一个语言文字泛滥却缺少理解与沟通的时代,这是难得的渠道,它为成长留下物证,为光阴刻下痕迹。有的父母亲看着孩子写的只言片语竟感动得泪水盈眶,为何有如此的心灵冲击?手机短信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效果?这样的种种细节一直让我自己觉得做教师的时光就是处于抒情状态,呵呵。去年回到家乡时,我提议家长们给孩子写信,征得一位家长同意我把她写给孩子的信公开给全班同学,让妻子帮忙配音,不是为了像“春晚”一样煽情,而是让孩子们从父母的生活细节描述与期望里知道尊重与感恩。我打保票说,这一封书信远胜于一箩筐的语言。所以,我总是和当教师的好友建议在特定的时机来写写信,也建议家长用书信和长大了孩子来谈心,想想看,作为人而言,无功利之用的东西是心灵最需要的……
还要提一下的是,恋爱时的飞鸿往来,情书三百,培育了责任与观念,那细细数过来的日子,又有谁能轻易割舍?爱情有千千万万种解读,爱情里最不可信的是那些宣言和格言,不要感动于别人的故事,她需要自己精心书写……那些,将来作为女儿的成人礼吧。
还有那等待到达和接收的时光,恨不得分担一些幸福给邮差,让他/她也加快了脚步。
时代就变了,变得人心也复杂起来。但是,那些亲笔写下来的东西,日记也好书信也罢,总是让你看到内在的自己,总是有一个更大的内在空间清澈明亮,所谓出世入世,要身心灵平衡,知晓来路,这个世界这么疯这么二,俺不跟也罢。
唠了这么多,却口欲言而不能概括之。这一话题,和张俊明兄曾交流过,竟是同声相应,英雄所见略同焉!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会傻傻地问问身边的年轻人:给爹妈写过信吗?给男(女)朋友写过信吗?给未来的你自己写过信吗……
还得勉强概括一下吧:电子时代,我们的大脑电波已经被外在磁场严重干扰,听不到自己的心灵的声音,已经不会用大脑思考了,怎么办?那就改用双手和双脚来思考吧!如何用双手和双脚来思考呢,给自己做文字档案(日记、书信),这就是用双手来指挥大脑。腿勤一点,不行万里路,也得跑跑步吧,这是践行。
再加个尾巴,虽不能一概而论,但你也没必要非得拿着手机、电脑和我争吧,你行你素,我行我素,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