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哈苏 ZT
![]() |
1986年8月,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首次评选古典设计奖,范围是1900—1960年的所有工业产品,由37个国家的2000名专家投票选出5个奖,能榜上有名的难度可想而知,结果名列榜首的竟是瑞典生产的哈苏相机。
哈苏的准确写法是HASSELBLAD,是以发明者的家族名字命名的。发明哈苏相机的Victor Hasselblad 1906年出生在瑞典的西岸Goteborg市,祖祖辈辈都是经商的,但其父乃官场中人,出任过瑞典驻罗马尼亚大使。按中国人的习惯,哈苏应该是姓氏,Victor(维克多)才是名字,由于他发明的相机太有名了,人们只记住了他的姓氏,反而把他的名字淡忘了。有一年哈苏先生过海关,海关官员看了他的护照说:“您与一架相机同名。”哈苏先生说:“我就是那架相机。”
![]() |
哈苏先生是个鸟类研究“发烧友”,当年造相机,初衷只是想整一部轻便而素质超群的相机,能带着它很舒服的周漩列国,将他喜爱的鸟儿拍了下来。不想爱鸟及机,竟造出了一架半个世纪让摄影人梦寐以求的家伙。相机设计出后,哈苏先生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名字,他的工程师朋友建议说,不妨就以自己的家族命名,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摄影界就有了哈苏这个响亮的名字。哈苏第一部推向市场的相机型号是1600F,1948年10月6日在美国纽约上市。哈苏先生于1978年谢世,哈苏这个名字至今乃如日中天。
哈苏相机不光是一件摄影工具,它精美绝伦的设计与制作,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看哈苏相机,你联想到的是淑女、海豚……等一些线条优美的形象。
![]() |
哈苏是首部登上月球的相机。那张“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见证人类首次光顾月球表面的脚印,就是哈苏相机拍摄的。而所用哈苏相机并没有经过特别改装,只是太空人随便从休斯顿市附近的相机店中购得。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所有照片如同直接在太阳下拍摄,反差可想而知。月球表面温差极大,向阳面+100度,背阳面-100度,对器材的考验,几近摧残。这些哈苏相机都能从容应付,所摄影像清晰锐利、曝光准确、色彩丰富,让人过目不忘。
哈苏相机不光是被美国太空署选作执行太空拍摄任务最多的相机,也是地球上一流摄影家最爱用的相机,像美国的亚当斯,日本的前田真三,中国的陈复礼,……(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可写一长串)都是哈苏用家。哈苏所以能赢得这么多大师的爱戴,除精美小巧、可靠耐用外,还与其呈现的影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有关。有人形容为泼了一层油,而这正是艺术家最为看重的东西。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与哈苏“系统相机,永不费旧”的设计原则,精良的加工工艺,素质超群的镜头分不开。
哈苏相机的设计如同儿童搭积木,相身、片盒、镜头取影器,摇把都可以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转用不同胶卷不用调换相机,换片盒就行了。换用某一部件,就可以使相机升级,或者改变性能,绝少浪费。但制作材料,加工工艺要求高。哈苏的历次改进都控制在最低限度,今天的哈苏与早期的机型,外观上没什么大差别,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哈苏的东西,性能上也相去不远。
哈苏的镜头卡口和片盒连接的方式,从1957年推出500C至今,一直未变。40年前的镜头片盒用在现在的最新型号上,严丝合缝,操作自如,完全不用改进,这些都是哈苏相机经久不衰的秘诀。
今天的哈苏体系由6种机型构成:机械的C系列;电子的F系列;内置马达的E系列;超广角的S系列;可移轴的A系列,真正可拍宽银幕照片的爱斯潘135系列。
爱斯潘由日本富士制造,哈苏的主要贡献是镜头设计,应该属定牌产品。这种介与120和135之间的桥梁相机,有两者的长处,也有两者的不足。爱斯潘的机身只比来卡约大,快门极宁静,几乎没有震动。爱斯潘配有30mm,45mm和90mm3支镜头,用135胶卷可以拍标准的135画幅和24×65mm的宽银幕画面,拍摄中途可随时转变画幅。有意思的是这3支镜头,可发挥6支镜头的威力。30mm拍135标准画幅是广角镜头,而拍宽银幕画幅时则成了有98度视角的超广角镜头,相当于135画幅的18mm镜头,最迷人的是这么广的角度不变形。45mm拍135画幅是标准镜头,而拍宽银幕画幅时则成了相当135相机25mm的广角镜头。90mm在135画幅是中焦镜头,而宽银幕时则成了有别于45mm透视感的标准头。Xpan机身比来卡M6大不了多少,3支镜头也极为小巧,用135机身和胶卷方便地拍出有135和真正宽银幕画幅的照片,并具有120相机素质,是Xpan的长处,它的尴尬是镜头光圈太小,30mm镜头的最大光圈只有F5.6,另两支也只有F4,因为影像圈必须涵盖相当120相机6×7的画幅;光圈不能做得太大,不然,镜头会粗得挡住取景器而无法使用。F4、F5.6的光圈拍新闻显然勉强;而只有3支镜头,拍风光和商业片,也无法与120单反相机抗衡。这是一部另类相机,它的宽幅画面大大拓展了人的视野,它不是部全能机,但它的长处又是其它相机无法愈越的。
A系列是哈苏推出的具有4×5技术相机功能的移轴相机,爱斯波是它的最新型号,其前身是富斯波,两者都可作±15度移轴,机身还可以作28mm的上下调校,因为是正方形,上下移轴可等同左右移轴。它们的区别是富斯波可以用原哈苏系列的蔡斯镜头,只是原装镜头的影像圈是按6×6画幅设计,移轴之后,画面质量难以保证。富斯波改用专为大底机生产镜头的罗敦斯德镜头,有35mm、45mm、75mm三支大影像圈镜头,移轴已不成问题。这一系列相机可以共用大部分原有副件,如后背、取景器等,无疑是一部省钱的技术相机。爱斯波如果也能结合原哈苏镜头,应用范围会更广,该—系列在建筑、风光、广告领域,是不错的选择。 S系列1954年推出,今天的型号叫905SWC是一部性能卓越的超广角相机,38mm的镜头永久固定在特制机身上,视角90度,相当于135相机的21mm镜头。影象可媲美4×5大底机的广角头,提供角对角的锐利图象,绝无变形,可以用于图形翻拍。至于风光和建筑摄影,就更是一把好手。由于机身极薄,镜头体积又小,加在一起也只重970克,比哈苏40mmC头1377克头还轻,与改进后的40mmCFE头相当,而40mm头的滤镜口径,C头是104mm,CFE头是93mm,滤镜需要另置。38mm镜头口径是60mm。可与CF50—250mm,CFI60—250mm镜头共用滤镜。所以38mm头虽然比40mm头贵出1万元人民币,如果算上哈苏原厂滤镜,两者价格相去不远。
E系列为内置马达相机,于1965年推出500EL,最新型号是555ELD,实际上是C系列相机加了个连体卷片马达,每秒过片1.2张,比手卷快不了多少。不过当年在120相机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一直是美国宇航局的首选相机。主要是它很适合戴着肥厚手套的太空人在太空中操作。而今C系列也可以加装电动转片手柄,所以此系列的优势已不明显。
F系列是哈苏的焦平快门相机,实际上哈苏于1948年10月6日推出的首台相机1600F就是一台焦平快门相机。因为它用闪光灯时快门同步速度太低,只有1/30秒,1/1600秒的速度又不够准确,于1957年改用镜间快门。为适应电子化潮流。1977年,哈苏再次启用焦平快门的设计,造出了一部快门速度高达1/2000秒的2000FC,其精度与性能,当年的1600F已不可相提并论。它的顶级型号205TCC,快门速度范围由32—1/2000秒。有内置测光和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自动曝光功能,其先进性可与目前最好的135一叫高下。以愚之见,它的好处是有一套大口径的F系镜头,还可以用CF和CFI、CFE镜间快门镜头,有内置测光、自动曝光和宽泛的快门速度。而它的不好是:过于复杂,已不是当初那个简洁实用的器物了。一部C系机械哈苏,400多个零件,按钮简单,很好维修。而F系有近1500个零件,很多按钮冗件原机身放不下,不得不在机身左边挂个仓,线路复杂,维修困难,价钱也高出了一倍。电子相机多是些娇气货,耐不得粗用,对冷热的反应敏感,太冷太热都难以保持性能。没有电池无法工作,而且电池也专爱捡关键时刻失效。F系的有些功能,广告效果多过实用,比如被视为205TCC最大买点的区域模式,宣称是按亚当斯的分区曝光法设计,但你不要以为一按快门就有了亚当斯的摄影水平,扔开艺术修养不说,就是在影调上实践这一功能也不是调一下旋钮,按一下快门就大功告成的事。它还必须配合冲洗时间,光这一条就难死不少人,亚当斯当年是用4×5单张页片调整冲洗时间实现这一理想的。一卷120卷拍12张,可能要面对不同景物与反差,你如何将它们分开冲洗获得不同反差系数?
120相机基本上是一件从容不迫的操作工具,看重的是6×6片幅比135大3.5倍的面积,那种精致耐看的素质与品味。用大底相机的摄影师追求的是全程控制的乐趣,而不是自动相机举手就得的便捷。如今再快捷的120相机,也无法与135相机相比,1.2张的过片速度,在120相机已是很不错了,而135动则6张、8张,最快的达14张,还有自动对焦功能,120望尘莫及。别说120达不到这一水准,就是达到了,又有几个人用得起?那可是比买135卷放大了3.5倍的钞票。
![]() |
C系列是哈苏的经典型款,从1957年推出500C至今变化不大。1970年推出500CM型,只是将取景屏改为可换式。此型共生产了近20年,是哈苏最长寿销量最大的型号。如今这一型号的最新款是501CM。1997年一推出,就被评为世界十部物超所值的相机之一(香港摄影艺术杂志1997年7月号载)。一部相机,从1957年推出至今,40多年基本保持不变,久销不衰,必有超常的过人之处。
C系列是从1000F改型过来,主要是将当时不太准的高速快门改为1/500秒,使全程可以与闪光同步。表面看降低快门速度是一种退步,不过从可靠性和120的特点看,哈苏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无疑是明智的。120相机一般是放在三角架上的活计,看重中、低速,1/500秒以上的速度很少用到,那一领域也不是120相机的长项。目前,这一型号除501CM外,还有一款503CW,它们俩最大的差别是,503CW有内置闪光功能。广告是这样描写的:“503CW更配备内置镜后菲林焦平测准闪灯系统。”如不仔细判读,你会以为相机可以对闪光摄影进行测光,实则是误导。503CW并不能对普通闪光摄影测光,对艺术创作,广告摄影的多灯闪光摄影也无能为力。它只有配用德国的美斯专用闪光灯才能实现单灯曝光控制,实际上是将专用闪光灯的电眼移到了机身内,这种单灯大平光的闪光功能对补光和新闻摄影比较有用,但现如今谁还会拿120相机去抓新闻?为了这一多数时候闲置不用的功能,相机干净的左壁多了两个“补钉”,你还得多花5000元钱,这还不包括价格昂贵的美斯闪光灯。501CM只用花2000元左右就可买一个自带电眼的高档闪光灯,达到不相上下的闪光效果。不过503CW的电动转片器则是一件不错的利器,设计优美,即合手型又与机身溶为一体。可实现自动转片,多次曝光,遥控摄影。这一部件完全可移置到501CM机身上,不知哈苏为何不做?
许多人对哈苏的501CM不感兴趣,认为它不够专业。我认为这与哈苏的宣传有关,哈苏在广告中将501CM描绘成最佳的入门机,而503CW才是基石。哈苏哪一部都不便宜,但没有先买个入门机用熟了再去买一部基石的,此其一:哈苏相机一般用个二三十年不在话下,等用烂了再去换基石显然不现实,此其二:如果说基石我以为501CM最有资格,如前所述,503CW已经有了花巧的功能,开始有抢钱之嫌,此其三;所以世界十部最佳相机给了501CM而不给503CW是有道理的。哈苏如此宣传,多半与销售策略有关,从性价比看、503CW更有赚头。
501CM与哈苏名声最响的500CM可谓一脉相承,最能体现哈苏轻、薄、短、小,决无多余按钮和额外功能的特色。世上的高性能器物都有这一特点,像一级方程式赛车、探索宇宙的飞船,都是除去不必要的垫片,可有可无的功能,仅保留最基本装备。毕竟多余的冗体、额外的设备,只意味着重量的增加和操作的复杂化,反而影响成绩的表现。
501CM与500CM虽只一字之差,改进的地方仍不少。与500CM相比,501CM有更好的快门触感,500CM的快门是有点扎手的;取消了不常用的T门,这点好像不应该,一般T门是好用过B门的,B门必须使用有锁定装置的快门线操作,而T门不用快门线同样可以完成长时间曝光。500CM有个不能容忍的缺点,就是用250mm以上的镜头或增距镜接环时,因反光镜短,导致取景屏上影像少了一截,影响取景;501CM改成滑动式反光镜,无论使用什么镜头,都可以看到全副影像,而且配用了更为明亮的取景屏;501CM的对焦罩也改为开合更方便的折合式。过去折合对焦置要4个动作,现在只用两个就可以搞定。
M是英语MODIFY的缩写,意为改良,501CM虽有了多项改良,但仍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不能使用503CW那样的电动转片器,要实现多次曝光必须将片盒卸下来;上弦后再安上,操作麻烦,还易移位,如果像F系列那样在机身转片手柄上安一实现多次曝光的按钮应该不难。C系列的挡光板在机身的焦平处,分上下两片,用1/4秒以下的速度必须长时间按着快门,松手稍快就会曝光不准;取下片盒时,极易被硬物碰伤;用久了还常常不能完全翻上,挡去画面一部分;有时上下片关合顺序颠倒,造成漏光。如果将挡光板改在反光镜下,玛米亚就是这么做的,性能会更好,而且工艺还简单些。哈苏机身与镜头连接全靠一细金属杆,用久了,有时镜头卸下时快门会自锁,再用时必须重新拧开快门,不小心就会划伤镜片。上镜头时必须到位,听到当的一声响。如果不到位就按下了快门,镜头会锁死在机身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这是哈苏相机的设计缺陷。因为涉及到镜头接合,改造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加一防锁死的安全装置,如镜头不到位是按不下快门的,就好了。在此之前大家只好小心使用为妙。哈苏的片盒没有防重拍装置,靠右侧下面的小圆窗显示拍过没有,要歪着头看,如果卸片盒时没过片,而再换上时,机身又上了弦,这时就会造成重拍,用哈苏的人都有过这种忙中出错的痛苦。这样就成了你想重拍时,很麻烦,而平是你不想重拍时,又极易重拍。如其造一个那么复杂的显示窗,不如做一个防重拍装置算了。哈苏片盒卸下来,插片是可以抽出的,不小心就走光,这也不如它的仿制相机。同为使用蔡斯镜头的禄来600型,其镜间快门是1/1000秒哈苏C型乃是1/500秒,不无遗憾。
![]() |
镜头是一个相机的灵魂,无论机身多么优秀,胶卷多么好;画面质量最终都无法超越镜头所能演绎的影调效果。哈苏配用的是德国蔡斯镜头,是公认的用金钱能买到的最好镜头。很多人对哈苏配用的CF头颇多微词,认为它的素质不如原来的C头,不少人以收藏C头为荣。 平心而论,CF头比C头无论在操作性,还是光学表现,都有改进。过去的C头,快门是要经常热身的,就是每一、二个月就要拿出来运动一下,不然低速就会失准。CF头则没有这一憋病,而且快门寿命延长了2-3倍。今天高科技控制的镀膜技术,应该比过去的高出一筹。电子辅助设计的180mm镜头,是哈斯镜头中光学表现最佳者就是例证。新改良的40mm,50mm广角镜头,体积更小,浮动镜片的加入,使近摄影像素质更佳。350mm、500mm望远镜头改用APO消色差设计、像质更锐、色彩更艳、反差更高。C头的调焦环过窄,齿纹扎手,短焦头的调集环靠机身太近,调整不方便。CF头的调焦环离机身较远,也更宽,贴有菠萝纹的橡胶,手感更好,调焦更容易。C头的光圈和快门是联动的,单独调整时必须先脱开;景深按钮设计欠佳,查看景深后光圈无法及时复位,要重新开大光圈。CF头快门平常处于单独调整状态,需要联动时,一按按钮就可实现;景深杆可随时复位,察看景深是一种享受了。
过去的C头口径不统一,要配好几套滤色镜。CF头将38、50-250mm镜头的口径都统一在60mm,常用头只需一套色滤就够了。C头的闪光灯插座是外露的,CF头改成凹陷式,连接更保险。
人们之所以对CF头看法较多,我认为主要是造型上的,就是样子不如原来的C头。很多人说CF头像日本头,橡胶感重。确实,日本头基本上清一色的这模样。
哈苏C头在1948年生产第一架哈苏1600F时已有了雏型。1957年推出C头时定型,至1984年改型一直未变,处处透着个性。哈苏C头如同哈苏机身一样,不论同什么器材放在一起,你一眼就可以认出,那就是哈苏,那就是高级、精美。CF头放弃这几十年在人们心目中积淀起来的印象,实非明智之举。试想,如果哈苏把机身的形象也改变了,那还成为哈苏吗?外部特征是区别产品的主要标志,就像区别一个人叫什么名字,主要是看他的长像一样,要从满街跑的汽车区别奔驰、宝马,不用看别的,只要看看它们的“鼻子”就够了。
C头可以说是不惜功本的倾力之作,处处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最高境界。线条跌宕起伏,金属味十足。不光是工具也是工艺品。而CF头可以说是毫无美感的“水桶仔”,仅仅只是一件好用的工具而已。好看与好用,往往不得不有所妥协。美是要付出代价的。哈苏既然是极品的象征,当然不光要求用得,还要看得。再则CF头确实在用料和加工上,不如C头。我用几款20年前的C头,至今严丝合缝,操作顺畅。CF头的字是丝印的,白惨惨的,极刺目。C头的字是蚀刻和局印,分银色和红色,既耐用又泾渭分明。C头的景深指示杆,与光圈连动,加工精致,极为直观。这在所有镜头中都是独一无二的。CF头改成丝印,看景深要认真查找,多有不便,只是省了成本。C头全部金属制作,CF头有了不少塑料件,耐用性肯定要打折扣。人们花了极品的价钱,当然希望有极品的制作,所以对CF头瞪眼睛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哈苏放弃几十年确立的镜头形象,实在让人费解。实际上哈苏完全可以保持原有造型,只有将调焦环设计得离机身远点,将扎手的齿口磨圆点,再将现在CF头的一些优点用上,就皆大欢喜了。CF头于1998年起大部分停产,现仍在生产的只有500mm长焦,135mm徽距、38mm广角、140-280mm变焦头,估计也不会维持太长时间。取而代这的是CFI和CFE头。
i是improve的缩写,表示改进,E则是Electron的缩写,表示电子,新系列镜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外观有些恢复C头的样子,将菠萝纹的橡胶环改成仿C头的齿纹,各调整纽也制作得更圆润,手感更佳。镜头与相机的联接座改成了不锈钢的,银光闪闪,感觉更牢实耐用。滤镜和遮光罩接口用碳素纤维制作,更耐磨和防撞。内部最突出的改动是使用了一种最新涂层,在控制眩光和提高图片反差上,比老头更胜一筹。新系列的快门弹簧使用了一种叫Nivaro
x的材料,使镜间快门的寿命由CF的35000次,提高到5000次。闪光灯联接孔内置了安全锁,更牢靠。
CFE头只是在CFI头上增设了传递光圈资料的电子线路,可以充分发挥200机身的原有功能(只有202FA例外,在使用CFE镜头时只能使用机身的电子快门,而不能使用镜间快门,因此闪光同步只有1/90秒)。
哈苏在1998年还推出了一款价格相对低廉的CB头,大概是为了满足那些既想用名牌又囊中羞涩的人士,CB头可视为CFI的简化版,实际CB头是在CFI头之前推出的,应该是新镜头上市前投石问路的产品。与CFI头比,CB头省去了“F”门的设置,光学结构也作了简化,在大光圈时影像素质略低于CFI头,目前CB头有60mm、80mm、120mm、160mm4支。C头从1957年到1984年共生产了28年,是哈苏系列最长寿的镜头,至今乃是收藏者的至爱。CF头从1984年至1998年共生产了15年,年头也不短,从诞生到寿终正寝,没断过非议,可以说一直生活在C头的阴影里。C头实在太耀眼了,新系列的CF、CFE头能否取得C头一样的骄绩,还有很多路要走。
综上所述,哈苏机身是中看又中用,而且越改越好用;哈苏镜头也是越改越好用,只是有点中用不中看了。此乃一家之言,而且怀旧,未必正确,仅以此求教于同行。
原文地址:评说哈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