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的征婚标准”有感一点
文中涉及两个主题:豆瓣的传播模式之一点体会;结婚标准
今天无意浏览豆瓣时看到友邻分享的这样一个吸引眼球的帖子:《80年前民国时期上海报刊上的征婚标准》。打开看了,感叹了一下,也分享了。过了一阵突然觉得自己的举动不负责任:我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分享了?
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们用什么模式在使用豆瓣。作为一个仅在历史意义上比较资深(3年)的用户我来说,我使用豆瓣主要有以下功能:
1)查阅书籍、电影、音乐资料。
可建立收藏列表(只要豆瓣不被封杀、服务器不坏掉,我就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网盘),并且可以查看评论(我会根据打分、评论作为一种依据去观看电影,阅读书籍,收听音乐)。
2)得到讯息。
当前的讯息是大多来自于友邻,因为豆瓣不断地改版,已经去掉了某种精英化的趋势。3年前,豆瓣首页上还有推荐的评论,我们会因为一篇被推荐的有趣、有深度的评论关注某个人,而这个人就会因为这样的渠道越发获得关注,越多的人推荐他或她,他或她便越能垄断首页的推荐,因为位居首页的依据是推荐的数量。如此往复地循环,和淘宝的钻石、皇冠店铺差不多同样道理。(这里有一个科学理论,关于网络——不是互联网的网——的科学理论,我忘记名字了。)
当然我并不觉得精英化有什么不好,如果是真的值得关注的人。
3)交友。
当然这个功能很虚,我在豆瓣的网络基本是个熟人网络,面对陌生人,一是自然的戒备心理,二是我对豆瓣的使用还没有深入到我能发现众多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陌生人,而且单向或者多元的交流模式并不足以建立牢固的友谊。
这个方面我希望听到更多人的意见。
4)无聊。
当我希望打发某这无聊,或者希望知道点新消息,我就会在豆瓣刷一次屏,如此类推的还有校内。
我最近刚刚意识到这个问题,原来在校内和豆瓣这样的漫无边际浏览会不知不觉流逝许多时间。于是现在我都远离电脑工作,不再没事刷屏没事瞎评论,效率提高非常。
5)展示/炫耀。
我一点不否认自己这个倾向,谁都有吧。
在绕了一大圈子之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是一个主要依靠友邻供给我信息的人,那我的友邻的品味决定了我的品味、我能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响应地也在影响我的友邻,当然,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地推荐东西。
我想,轻信的缘故,在于,不用动脑子,谁都有逃避苦力的倾向。其次,娱乐。不就推荐、分享、加上大呼小叫一下么。
我不怕人说我较真、莫名其妙。因为帖子背后的主题是“婚姻”。关于”婚姻“的价值观,和许多其他价值观一样,在当代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来自老罗——陷入各种混乱。而我是一个适婚年纪的青年,不管我最后能不能拥有婚姻、良性维系婚姻,提前思考这个问题都不为过。我不想莫名其妙地走入婚姻,更不想我对婚姻的观念是来自于不经大脑的轻信。我想这样,我能对自己,和未来的另一半负点责。
而这篇帖子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热捧。大家都像得了怀旧病,一方面看到征婚启事中如此清新如此异于今日的风貌而惊讶,一方面抨击当下以金钱以房子为标准的择偶观并抽身不得。
我很好奇这篇帖子里描写的美好是不是真有其事。在Google了一番后,发现搜索结果不外是各种转帖,甚至各门户网站。我太天真了,以为门户网站能够稍微做番研究,找到这两则当年的征婚启事。有说是来自于《重庆商报》的:
搜索《重庆商报》,结果如下:
也许是纸质媒体的报道?不得而知。
最后我找到了这样一篇帖子,也不是原作,和大家转载的版本不同,却在我看来,更我有趣: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5620244&extra=page%3D1###
”民国时期男女如此征婚:妓女黄雪花登报征夫
来源:华声论坛 参考文摘
最近,我从一大套《老新闻·民国旧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找资料,偶然翻到几则80年前的征婚广告,玩味一番,觉得其价值远未磨灭,若与今日各报夹缝里的征婚启事相互映照着读,竟能生出许多奇奇怪怪的趣味来。
先是载于1922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上的那则《堕坑妓女登报征夫》搅浑了一潭池水。当时的评论认为,世风日下,才生出如此怪现象。一位21 岁的香港妓女姓黄名雪花,真是个人如其名,不仅“雪肤花貌”,还“颇通词翰”,摆明了,是个不幸堕入火坑的“美女”加“才女”,只因厌弃烟花生涯,她才生出从良的意愿。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她的广告语写得够水平,要是风流侠客柳永在世,准定会感动得泪湿青衫,把最后一条裤衩都当掉,雷急火急地为这位黄雪花小姐赎身。以下便是绝妙好词:
自维陋质,少堕烟花。柳絮萍轻,长途浪遥。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孽缘已满,夙债堪偿。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好景无多,名花易谢。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可恨护花无方。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黄雪花一点也不藏掖,大大方方地登出了真实地址,有意者尽可以前往洽谈。在80多年前,这勇气并不算小。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尝见到哪位三陪小姐征婚,肯曝光自己的丑史?她们倒是极有可能会偷偷地去医院做个处女膜修补手术,然后再闪亮登场。读了黄雪花的那则征夫启事,老实说吧,谁也没有资格嘲笑她,作为镜子,倒是朗照出现实某一面的阴暗、虚伪和可笑来。
旱在70年前,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就登出了《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如今稍加理会,竟不免有隔世之感。当年的“标准”如下: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换在今日,男人在经济方面仅有“相当的独立”显然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自视甚高的上海姑娘早就在大众媒体上公开声明,非高薪者不嫁,非有车族与有房族不嫁,其他方面,诸如“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之类,倒是可以尽量“放水”。由此可见,70年前的上海女子对如意郎君的要求太低,也太琐细,远不如现如今的上海姑娘目标明确和立场坚定。
再看一则登于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上的征婚启事,其词有不可思议处: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岁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那个年代的特色竟从一则征婚广告中泄露出若干信息。征婚者刘海涛除了向女方提出能力、容貌和性格的要求外,还十分突兀地责成对方“富革命思想”。时至 21世纪初,纵然是跌伤了脑袋的男人,也断然不会征求这样的女将,以谋强强组合了。正因为时代的隔膜,便显现出令人发噱的诙谐意味。
自从“热爱文学”的这一条目早在数年前就从见怪不怪的征婚广告中蒸发之后,整个的拜金时代就只剩下一片坎坎伐钱的声音,今日的种种无趣和恶俗,在数十年后的子孙看来,很可能也是不大不小的笑料。“
今天无意浏览豆瓣时看到友邻分享的这样一个吸引眼球的帖子:《80年前民国时期上海报刊上的征婚标准》。打开看了,感叹了一下,也分享了。过了一阵突然觉得自己的举动不负责任:我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分享了?
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们用什么模式在使用豆瓣。作为一个仅在历史意义上比较资深(3年)的用户我来说,我使用豆瓣主要有以下功能:
1)查阅书籍、电影、音乐资料。
可建立收藏列表(只要豆瓣不被封杀、服务器不坏掉,我就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网盘),并且可以查看评论(我会根据打分、评论作为一种依据去观看电影,阅读书籍,收听音乐)。
2)得到讯息。
当前的讯息是大多来自于友邻,因为豆瓣不断地改版,已经去掉了某种精英化的趋势。3年前,豆瓣首页上还有推荐的评论,我们会因为一篇被推荐的有趣、有深度的评论关注某个人,而这个人就会因为这样的渠道越发获得关注,越多的人推荐他或她,他或她便越能垄断首页的推荐,因为位居首页的依据是推荐的数量。如此往复地循环,和淘宝的钻石、皇冠店铺差不多同样道理。(这里有一个科学理论,关于网络——不是互联网的网——的科学理论,我忘记名字了。)
当然我并不觉得精英化有什么不好,如果是真的值得关注的人。
3)交友。
当然这个功能很虚,我在豆瓣的网络基本是个熟人网络,面对陌生人,一是自然的戒备心理,二是我对豆瓣的使用还没有深入到我能发现众多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陌生人,而且单向或者多元的交流模式并不足以建立牢固的友谊。
这个方面我希望听到更多人的意见。
4)无聊。
当我希望打发某这无聊,或者希望知道点新消息,我就会在豆瓣刷一次屏,如此类推的还有校内。
我最近刚刚意识到这个问题,原来在校内和豆瓣这样的漫无边际浏览会不知不觉流逝许多时间。于是现在我都远离电脑工作,不再没事刷屏没事瞎评论,效率提高非常。
5)展示/炫耀。
我一点不否认自己这个倾向,谁都有吧。
在绕了一大圈子之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是一个主要依靠友邻供给我信息的人,那我的友邻的品味决定了我的品味、我能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响应地也在影响我的友邻,当然,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不能这么不负责任地推荐东西。
我想,轻信的缘故,在于,不用动脑子,谁都有逃避苦力的倾向。其次,娱乐。不就推荐、分享、加上大呼小叫一下么。
我不怕人说我较真、莫名其妙。因为帖子背后的主题是“婚姻”。关于”婚姻“的价值观,和许多其他价值观一样,在当代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来自老罗——陷入各种混乱。而我是一个适婚年纪的青年,不管我最后能不能拥有婚姻、良性维系婚姻,提前思考这个问题都不为过。我不想莫名其妙地走入婚姻,更不想我对婚姻的观念是来自于不经大脑的轻信。我想这样,我能对自己,和未来的另一半负点责。
而这篇帖子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热捧。大家都像得了怀旧病,一方面看到征婚启事中如此清新如此异于今日的风貌而惊讶,一方面抨击当下以金钱以房子为标准的择偶观并抽身不得。
我很好奇这篇帖子里描写的美好是不是真有其事。在Google了一番后,发现搜索结果不外是各种转帖,甚至各门户网站。我太天真了,以为门户网站能够稍微做番研究,找到这两则当年的征婚启事。有说是来自于《重庆商报》的:
搜索《重庆商报》,结果如下:
也许是纸质媒体的报道?不得而知。
最后我找到了这样一篇帖子,也不是原作,和大家转载的版本不同,却在我看来,更我有趣: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5620244&extra=page%3D1###
”民国时期男女如此征婚:妓女黄雪花登报征夫
来源:华声论坛 参考文摘
最近,我从一大套《老新闻·民国旧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找资料,偶然翻到几则80年前的征婚广告,玩味一番,觉得其价值远未磨灭,若与今日各报夹缝里的征婚启事相互映照着读,竟能生出许多奇奇怪怪的趣味来。
先是载于1922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上的那则《堕坑妓女登报征夫》搅浑了一潭池水。当时的评论认为,世风日下,才生出如此怪现象。一位21 岁的香港妓女姓黄名雪花,真是个人如其名,不仅“雪肤花貌”,还“颇通词翰”,摆明了,是个不幸堕入火坑的“美女”加“才女”,只因厌弃烟花生涯,她才生出从良的意愿。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她的广告语写得够水平,要是风流侠客柳永在世,准定会感动得泪湿青衫,把最后一条裤衩都当掉,雷急火急地为这位黄雪花小姐赎身。以下便是绝妙好词:
自维陋质,少堕烟花。柳絮萍轻,长途浪遥。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孽缘已满,夙债堪偿。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好景无多,名花易谢。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可恨护花无方。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黄雪花一点也不藏掖,大大方方地登出了真实地址,有意者尽可以前往洽谈。在80多年前,这勇气并不算小。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尝见到哪位三陪小姐征婚,肯曝光自己的丑史?她们倒是极有可能会偷偷地去医院做个处女膜修补手术,然后再闪亮登场。读了黄雪花的那则征夫启事,老实说吧,谁也没有资格嘲笑她,作为镜子,倒是朗照出现实某一面的阴暗、虚伪和可笑来。
旱在70年前,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就登出了《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如今稍加理会,竟不免有隔世之感。当年的“标准”如下: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换在今日,男人在经济方面仅有“相当的独立”显然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自视甚高的上海姑娘早就在大众媒体上公开声明,非高薪者不嫁,非有车族与有房族不嫁,其他方面,诸如“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之类,倒是可以尽量“放水”。由此可见,70年前的上海女子对如意郎君的要求太低,也太琐细,远不如现如今的上海姑娘目标明确和立场坚定。
再看一则登于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上的征婚启事,其词有不可思议处: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岁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那个年代的特色竟从一则征婚广告中泄露出若干信息。征婚者刘海涛除了向女方提出能力、容貌和性格的要求外,还十分突兀地责成对方“富革命思想”。时至 21世纪初,纵然是跌伤了脑袋的男人,也断然不会征求这样的女将,以谋强强组合了。正因为时代的隔膜,便显现出令人发噱的诙谐意味。
自从“热爱文学”的这一条目早在数年前就从见怪不怪的征婚广告中蒸发之后,整个的拜金时代就只剩下一片坎坎伐钱的声音,今日的种种无趣和恶俗,在数十年后的子孙看来,很可能也是不大不小的笑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