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交流
当时是“lance”和“签名售猪(门牌)”哥俩在论坛对掐,一连两天,你来我往,笑坏了。一晃,十年了。。。
爱的捆绑,或者看电影的神话
By lancelost 2000年11月27日11:42:3
上个世纪初,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安群岛上研究土著的生活。通过他的名著《西太平洋上的淘金者》(或者《南海舡人》),特罗布里安人因为两件事而名扬世界:红薯和贝壳项链。特罗布里安群岛是“太平洋上璀璨的明珠”中的一颗,离另外一个以性生活开放而着称的岛屿--西萨摩亚,很近,再往东一点是葛优曾经准备空投过去的据说布满鸟粪的汤加共和国,再往东,是曾经住着得了梅毒的高更的大溪地。
种红薯是特罗布里安人一项奇怪的嗜好因为他们并不吃红薯因为岛上现成就有无数好吃又解饱的绿色食品奇珍异果。特罗布里安人把红薯堆在院子里炫耀,攀比谁的红薯堆大,然后储藏起来让它们烂掉。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并不收藏自己种的红薯。或者说种地的男人并不把自己种的红薯扛回自己的仓库,而是扛到姐夫的仓库。因为特罗布里安人是母系社会。
贝壳项链在列岛间作为贵重礼物被交换。戴在脖子上的以顺时针方向在岛屿之间传递,戴在脚上的逆时针传递。这叫kula ring,十几二十年循环一周。这是男爷们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后来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祖师涂尔干的外甥,同时又是结构主义的祖师列维-施特劳斯的舅舅莫斯根据这个写了本着名的《礼物》。在那里面你发现特罗布里安人送礼跟中国人请客送礼还有嫁妆彩礼之类没什么两样--这就叫结构主义啦。
60年后。女性主义者Annette Weiner来到岛上,发现了可疑的事情。在爷们儿们种红薯交换项链的同时,娘们儿们也在忙活着另一件事:她们一天到晚都在用香蕉树叶子编织着各种对象,门帘,地毯,裙子,扇子,筐子,篮子,或者干脆就是一整块一整块的毫无用处的“布”,因为那疙瘩天热,不用穿衣服。这件事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所有著作里只字未提。
Etsushi Toyokawa早晨醒来的时候,发现Tomoko Yamaguchi已经不见了,他自己被五花大绑。我的眼睛雪亮,只恨此事没有发生在对女权主义门清的我身上。准确地说,Etsushi只学会了捆绑,他要想搭救自己的女友,也许得先去学学毛线编织。
编织,它的同构意象包括:子宫,胞衣,(在包裹意义上的)阴道,(伍尔芙所说的)“一间自己的屋子”,(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概念,等等。织物,Weiner论述道,在父权社会(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父权社会)中属于“不可异化的产品”(inalienable product),因而无法进入交换和流通领域。
这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来解释最容易不过了:一种“包裹”的下意识。荣格心理学也没问题,织物和胞衣的同构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心理范式的原型(archetype)。格式塔心理学,如法炮制,心理完形(gestalt)对行为组织起决定作用。
Kenneth Frampton的一本书里曾经提到,绳文时代的日本建筑,表现为“编织模式”(woven pattern),换句话说就是有巢氏,就是鸟窝。同样明显表现为编织模式的还有比较“原始”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干阑式住宅。于是乎,突然间,恍然大悟。斗拱,那些什么“七踩三昂双抄双下昂斗拱明间补间铺作两攒”,那所谓中国建筑的灵魂,原来也是编织。爷们儿们光顾着研究斗拱的力学特性张拉剪压应变,光顾着赞美佛光寺“斗拱雄浑出檐深远”了,却忘了那其实是你妈给你织的毛衣。古建筑屋顶的起翘,官方话语,那叫“反宇承天”,说白了还是个窝的意象,子宫的意象。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城市形态,说这是walled culture。那层层迭迭的墙,从四合院编到紫禁城,原来还是编织。在那密密层层的毛线/墙的最深处,是:爱,或者它的物质形态:家,私处。
本雅明研究19世纪的巴黎,发现在现代主义来临之前的欧洲室内设计,本质上就是包裹encasingof space。层层迭迭的织物裹出一个靡烂沉睡的资产阶级世纪。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给出的解释会更多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Tomoko对现实的体验和她自我捆绑之间的因果关系。男友用乌龟来替代期望中的猫和狗,还有其它的失望,带来轻微的精神分裂,意指链由此产生的断裂需要有一个“负片”,一个镜中像,来弥补,一种消失的欲望需要有一种自我束缚的行动来平衡,一个在场的神话需要有一种在场的仪式来承诺,一种影响的焦虑或者一种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必然导致对影响或者对不在场的权力的下意识拒绝或反抗。
以上努力是对那些比较文学出身的影评人的一次模仿。现在试图回到电影本身。电影的现实性并不存在于这些解释之中。这些解释有它自身的现实性,即它们并不作为电影的副产品而存在。同样,电影也并不作为现实生活的副产品而存在。那,电影的现实性在哪儿?在那被风吹落的帽子和洁白的裙裾之间么。在那角落里的一两声叹息或者抽泣之中么。
当你下一次和女友接吻时,试图在她的齿间找寻金属或者烂菜叶的味道的时候,当你看到女友给你织围巾而想到Tomoko的时候,我想,你接触到了电影的现实性。当你说话的时候开始大量套用台词,当你的眼睛变成了杜可风的镜头的时候,你就不仅接触到了电影的现实性,还被商品拜物教卖给了电影的现实性,或者说,你被剥夺了更多的现实性。那时,电影对你来说,和电视就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边看边写(50):安德烈•泰西内的《野芦苇》
By 战龙在野linlin 2000年11月27日21:14:58
在60年代远离巴黎的这个法国村镇的这四名青年人身上,我们仍然可以辨认出一种沁人心脾的叫做法兰西的东西:稍长的21岁的亨利•马里尼是名从阿尔及利亚撤侨回国的法国人(与阿尔及利亚人结合)的后裔,从他全身心记挂着阿尔及利亚人排法斗争的消息和他那张紧绷着的脸、仇恨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68年“五月风暴”中在巴黎的街头巷尾筑起栅栏堡垒与警察对阵的要“砸烂一个旧世界”热血青年的群像的一个缩影,我们的大师特吕弗和戈达尔是当时阵中的旗手,这种革命解放意识在当代中国的青年学生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对于社会不公的满腔怒火似乎都发泄到“帝国时代”电子游戏里的攻城略地中去了,当然,人们说这都是“后现代”惹的祸;身体羸弱,与人为善,写得一手好文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烦恼不堪的法南,他使我们想象,纪德、萨德候爵、让•热内、罗兰•巴特、福柯……的少艾时光就是这么过来的吧;巴特罗是意大利来的佃农的儿子,他率直憨实;而女孩玛依,那是上苍施与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民族国度的惠泽,在那里,女人的漂亮还是让周边人感到如沐春风、给人的庸常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脱凡尘的媒质,她还是一个内里充沛的人,不像在我们这里在我们这个时代,漂亮几乎都成了筹码,几乎都成了一个物,女人通过傍一个有多少身家的男人给自己的漂亮明码标价,而男人通过投标竞中那一款的女人标签自己多有钱,对于别人来说,漂亮成了内里空空如也的一种压迫物。事实上,法国许多最美丽的女演员同时也是真正的艺术家,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有自己的见地和立场的社会活动家,她们不需要去炒买炒卖房地产、嫁烟草大王,给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投一亿元保险来寻求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为喜爱的女演员总是在法国的原因,卡特琳娜•凯瑟琳、艾曼妞•琵雅、伊莎贝拉•阿佳妮、苏菲•玛素……。
《野芦苇》是长在60年代的几名年青人成长当中几个重大的人生时刻的故事,同时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当代史上经历的一次阵痛的折射,成长是双重的,个人的和民族的。从个人的成长的层面上说,亨利•马里尼需要消退抗法反共的政治情绪回到懂得去爱一个人的现实中来;玛依的少女情怀终归要向某个男孩敞开;巴特罗也找到了他的人生道路,那就是娶哥哥的遗孀,生子种地;而法南呢,伙伴中虽然没有他的爱的归宿,但他得到了他们所有人的友情,而且在对付自己的同性恋问题上,他确认了自己的性取向,这至少比那个鞋店老板要勇敢,他有的是时间,未来他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就在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细枝末节的生活流里,我们几个年青的主人公的个体存在被呈现得异常真切、硬实,而成长中的变动、移位、落差也是那么深刻,就象我们每个人自己在十几二十岁这段岁月里经验过的苍白的脸孔的背后实际上内心正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一样。不许责怪说这里的法南、马里尼、巴特罗、玛依们的脸上挂着的似乎是与年龄不相称的黯然、忧郁、或者皱纹雀斑,在我眼中,他们要比“祖国花园里的花朵”和“红旗下的蛋”们要真实美好一万倍。一个国家民族坦然地把自己(大人们)正在经受的变革的痛感镂刻在下一辈的脸孔、烙在孩子们的成长经验里,这是那些真正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精神”的民族和人民才有的胸怀气魄。我们看到,四名青年个人的尴尬麻烦是一直隐隐约约地笼罩在如何去看待阿尔及利亚那边发生的争取独立的事件,如何接纳从殖民地撤来的非正统的法国侨民,以及事情对于民族心理产生了怎样的震动伤害的阴影下的。事实上,不体面地被从阿尔及利亚这块原本的法属殖民地上半是被赶走半是撤走,对于殖民地领主法国的自尊心来说打击沉重,事件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今天的繁荣昌盛是与当年从思想根子上解决好了从殖民地上撤退的问题密不可分的。影片片名“野芦苇”引自拉封丹著名的“橡树与芦苇”的寓言,我们意识到,野芦苇不仅仅是那位比马里尼的阿尔及利亚情结更为深厚更为坚韧的法文老师的自比(他甚至娶了一个阿尔及利亚土著),是我们年青的主人公们弱小的身躯正在经历着的成长的磨难的比喻,不仅仅于此,那杆在暴风雨中低下了头不骄不躁的芦苇顽强地活了下来,而那棵挺起胸膛摆出无畏姿势的橡树却被风雨摧毁折断,芦苇的这一意象更耐人寻味地是在比喻撤出阿尔及利亚的那个法兰西,是在为那个在世界近现代史(两次世界大战)上妥协摇摆名声不好的法兰西正名。
在联想和抵触之间(力争成为吃掉毒草的老奶牛)
By 门牌 2000年11月28日01:40:31
在鲁迅同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名即使在大陆也能手把红旗旗不湿的伟大旗手之后,他的各种遗志就变成了我们继承的对象。其中一个,就是他变性作奶牛的志愿: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古人说,言而无文,未之极也。意思是说,说话要是不走极端,那就没有文采了,所以我决定要把鲁迅先生的遗志推向极端,不仅要吃草挤奶变奶牛,而且要吃毒草,挤消毒奶,变成消毒奶牛。
我觉得LANCELOST同学今天的帖子就是一根毒草,油油的发着绿光,暗暗地召唤我的天地人神四重大胃去消化它,而另外的一个毒草,则是战龙在野林林同学贴的关于《野芦苇》的帖子。这是一根小毒草,我呆会再吃。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凡是毒草,都是别有用心的草。所谓别有用心的草,就是说话不直接说而是绕弯子说(参见英明伟大的版主旺财DD的言论汇总第57页B栏)的草。所谓别有用心的草,就是不把事实全部说出而只列举对自己有利的事实的草。所谓别有用心的草,就是别有用心的草。LANCELOST同学的帖子就是这样一根别有用心的草。他在帖子的前半部分列举了狠多我和其它人民都不知道的事情,试图将我和人民的脑子炸成一盘晕菜,但是却漏掉了一个人民群众和我都知道的解释方法,就是用虐恋来解释捆绑。
大家都知道,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实际上是在讲山口智子同学之感觉被疏忽。山口智子是我党日本支部所培养一名年轻而优秀的女性,身材性感却和其男性伴侣没有充分的互动方式。牙箍的故事充分的说明或者充分的暗示出,这位女性感觉到,一旦不能在那个什么方面让其男性伴侣满意,两人之间的交流就完全中断了。而事实上,这里出现了某种形势判断上的错位。该女性认为极端重要的事情该男性认为一点也不重要。正是在这个时候,捆绑出现了。
最具洞察力的先知也有说胡话的时候。同理,我啊,也曾经迷惘过的呢。我曾经以为捆绑首先是作为牙箍的替代物出现的。但是,这样不能解释最后捆绑冲动的逆转,为什么山口智子同学要让丰川悦司同学来捆她呢?要知道,形式上可以逆转的欲望其力比多来源是同源的。显然不能认为山口同学想让丰川同学也戴上牙箍。所以,必须从另一条线索上去解释捆绑问题。这里就出现了“紧”还是不“紧”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这个电影有高潮的话,那么这个高潮就出现在结尾丰川同学一次又一次地应山口同学的要求将她“紧捆”而总是不能让后者满意的段落中。这里有两个因素,第一,山口同学总是不满意,第二,丰川同学总是不能让山口同学满意。第一个因素标志出山口的欲望所在,而第二个因素则标志出丰川同学的能力障碍。
丰川的障碍在什么地方呢?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身体伤害的忌惮。事实上,从一开始,丰川同学就误会了山口同学的要求。山口同学要求“紧捆”,而丰川同学的理解显然是奔着“固定”去的。后来的多次尝试只是更好的将山口同学身上那些通向NOWHERE的网线固定在某个地方,但是对于山口同学身体的勒紧,却显然没有什么质量上的改善。而这恰恰是山口同学不能满意的地方。没有痛感,就没有亲密感,就没有爱情的感觉。
这正是我们引用虐恋活动的心理基础的地方。
事实上,这个解释应该说是明显的,而且其实是烂俗的。我不准备花更多的能量在阐述这一心理机制的具体运转上。我想说的,是LANCELOST同学对这一解释的忽视所造成的实际后果。
LANCELOST同学的帖子的一开始把我吓了一跳。我记得,我当时心中大叫一声,不好了,论坛又出现了一个联想狂!(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有战龙在野林林同学在前。)看到后来,正在我准备鼓掌的时候,LANCELOST同学说,他是在模仿比较什么文学的理论狂。然后他就忽然把脸一抹,深情款款锋芒毕露地讨论起真实来了。同学们,同胞们,我的感情实在是接受不了呀。他这样作,实际是把理论和真实对立起来了呀同胞们,你们千万不要上他的当啊。他这样作,等于就是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那些当下的抵触,这些抵触跟跟现成的“理论故事”无关,只跟现实这根老头乐以及个人的腰眼有关。可是,他这样作,就等于说真实与理解无关,而只跟场景中的反应有关。而他那别有用心的阐述方式的用心所在就是,所有由理论给出的故事(无论是织物-子宫,织物-交换,还是意在场/空缺-仪式的故事,还有好多俺都记不住的故事)都是无关的。
可是,同胞们,理论并不只给出故事啊。只有那些比较文学专业的同学才有这样的倾向。对于其它不那么文学的同学来说,理论提供的是人物活动的动力来源的可能性。如果这种动力来源是真实的,那么电影也就是真实的。如果电影是活动的展示而不是符号层面上的编织(事实上,说到织物,我最先想起的就是文本。在这个意义上,整个电影其实是可以看作是关于文本的寓言。而这个寓言的寓意,倒是可以用LANCELOST同学的用心来解释:编织出来的文本好象总是不能足够紧的捆住“读者”),那么理论也不是在“象征”层面的重建构而是对人物“动-机”或者“机动性”的理解。而且,动力的来源并不一定是“心理”的,它也可能是社会性的算计,甚至是理想性的激情。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对这种动力的理解都需要某种理论,需要某种不局限于当下场景-反应的语言物。当然,首先这种理论本身需要是真实的:事实上,这种能够作动力学解释(而不仅仅是提供“解释性叙事”)的理论,也总是从真实中获得的。但是这种真实却不是场景中的即景式的由纯粹“抵触”给出的真实(这种抵触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共鸣),而是由更为复杂的“思虑”给出的真实。这种思虑本身就在语言之中,它本身就是由语言构成的“驱动器”。
这就是说,这些能够形成真实解释的语言物,其作用不是为联想提供路径(事实上,“理论故事”是通过联想而成为电影的解释的),也不仅仅是给出一付度数合适的眼镜让我们能看到场景的逼近,而是要激荡起某种思虑,甚至产生新的思虑。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就是生活。
总之,LANCE同学的毒草之毒,在于他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电影这位倒霉孩子只有两种同样悲惨的命运:要不就是被联想狂们变成同一个理论故事的不同版本,要不就是被伤感主义者变成自助感动库。而我的消毒奶(你们坏啦,是指液体不是指器官啦)则是要说,理论还存在着一条与真实生活中的思虑有关的“活路”。
下面说说战龙同学在他关于《野芦苇》的帖子中犯的错误。大家总是说我强奸电影,其实我最多只是诱奸,真正强奸电影的是战龙在野林林ABC!他为了把《野芦苇》说成是“同时是关于个人和民族的”,为了说明这部电影说明了法国这个民族的坚强不屈,竟然将电影中出现的拉封丹的寓言篡改成了“芦苇却屹立不倒”。同胞们,这真是天大的谎言啊。人家拉MM明明是说,大风刮倒了橡树,大水冲走了芦苇嘛。
其实,这个电影跟“法国”,“法国民族”或者任何超出个人层次之上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就象一块坛子肉不折射一只猪以及各种调料一样。
橡树和芦苇的寓言的寓意其实狠明显,对应关系也非常明确。首先要看到,橡树以为自己能保护芦苇,而芦苇则以为自己能应付,这个嘛,当时是在说成年人和正在成年的人了。但是,当考验真正来临的时候,谁都没能按照自己原来的设想行事,或者全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说橡树和芦苇这两种东西都是自以为是的东西,而其实生活的残酷性远比你想象得要难以承受的多。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关于生活的事先的“应付之道”,那些都TMD是胡扯。
女教师的道德感阻止让她反感那个想借助她的帮助逃脱战争的学生,但同样的道德感却让她无法相信自己的作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学生死于战争。同样,那个娶了阿尔及利亚老婆的老师,根本就是在困惑中完全丧失了进行判断、选择立场的能力。事实上,正是成年人的困惑造成了芦苇们必须自生自灭的情况。而他们的先入之见也没什么好下场。左翼分子爱上了保守派,原来想要给他嫂子幸福的人现在又改了主意,以为自己喜欢老师的女儿后来却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男同学多一些,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主题,那么主题就是“被生活成长”,如果允许我这么肆无忌惮的使用汉语的话。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是看成某种带有自嘲口吻的回忆录。它因此是在纯个人的层面上展开并且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在这里面当然会充斥着那种了关于青春的回忆所特有的骄傲和被回忆激活的冲动,但是,最主要的,就是说,当回忆需要下某种结论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总会是某种羞愧和欣慰兼而有之的状态。而这正是橡树和芦苇的寓言所要提点的东西。
消毒奶能消毒是因为它本身有毒
By lancelost 2000年11月28日07:17:45
别有用心不好么。绕腕子说不好么。我这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么。复杂才有格调嘛,没有文化怎么能九进九出十分快活呢。
只列举对自己有利的事实那更是所有人民共同拥有的优点。门牌同学好象也没有端了一盆对自己不利的shishi糊自己脑门子上嘛。这个事情严肃地说是酱紫地:事实的“全部”是有限无穷地(用鸟语说就是not infinite but indefinite),因而选择性地运用事实是必然地,而“选择性地运用”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只能是缺心眼。更加上纲上线地说就是,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表述(no representation is innocent)。注意了啦:重点是“表述”二字。
后面的争论主要是这两疙瘩:
1. 捆绑的动力学分析(而不是解释性叙事)应该落实在虐恋还是gender ideology上面。
2. 动力学分析是否可以存在。
先说1。我动用的理论故事主要是两块。一块用来解释编织行为的心理原型(女性主义),一块用来解释编织行为和情感受挫之间的动力/因果关系(精神分裂)。后一块说的正是虐恋。你的表述是“形式上可以逆转的欲望其力比多来源是同源的”,我的说法是“意指链由此产生的断裂需要有一个负片,一个镜中像,来弥补”,这中间的区别是有的,但跟此处的问题关系不大,实际是精神分析和后精神分析理论或推而广之一切“后”学与它们的前身之间的区别。你强调“同源”,我强调“逆转”。由此可见,我并未忽略虐恋。
不过还有进一步的问题。你说,“没有痛感,就没有亲密感,就没有爱情的感觉”。但虐恋并不是“紧”还是“不紧”的问题,“虐”的现象学本质是分裂而不是肉体的痛感,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吃屎等等其它S/M活动。而且,这样一来,你也无法解释电影里面的所有其它细节:Tomoko对书,对乌龟,对苹果,对自己的捆绑(其实是编织,不是简单的捆绑),还有,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场面:Etsushi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捆绑之间的本质区别。所以我说他应该去学习一下毛线编织。
对了,你其实可以用移情(empathy)来解释Tomoko缠绑书和乌龟,但是这里面仍然不涉及痛感,这样你就面临一个如何统一“移情”和“虐”这两种心理机制的问题。
疙瘩2。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那些当下的抵触。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对我来说,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酱紫:电影的真实性只能体现在抵触的发生过程之中。这其实很简单,不过表达起来很累赘。先分分层次,这里主要涉及的三个东西:1现实生活,2关于现实生活的电影,3关于电影的解释。后面两个东西都是表述,但,正如福柯的亲密战友Paul Rabinow指出的:表述就是社会事实。因此有必要对这三种事实作一限定。
在这之前,先来看门牌同学的argument:存在着某种区别于解释性叙事的动力学解释,它是真实的(因为其动力来源是真实的,是“思虑”),是由思虑给出的真实,因而它就是它所解释的对象的真实本身。
好象有点粗糙液。首先关于真实性你一直在做循环论证:X是真实的因为X的来源Y是真实的,Y是真实的因为Y的来源Z是真实的。。。其次我也没有看出你是如果证到动力学解释的真实如何便成了对象的真实。好象你在这里使用的又是移情机制液,可惜它在逻辑上无效,它只能用于宗教,仪式,艺术,催眠,吸毒等等场合。
电影就是生活。同意。但需要给它作规定。电影是一种生活。它的存在论本质是一种作为表述的生活。
电影作为表述,指涉了另外一个生活,因此,将电影仅仅理解为表述的时候就容易把它混同于它所指涉的生活;反过来说,将电影的生活等同于它的表述所指涉的生活时,就是把电影仅仅理解为一种表述而不是一种生活。
关于电影的解释(即理论)和电影的关系同上。因此,解释并非不真实,解释的真实性蕴含在它的能指而不是所指之中。也就是说,解释必须在抵触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其真实性。很同意门牌同学的说法:理论还存在着一条与真实生活中的思虑有关的活路,而我要强调的则是:这条活路之所以活,不在于它和真实生活之间具有真实的“动力关系”,而在于它和真实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权力结构有共谋关系。唉,我怎么又把福柯拽出来了。好丢人液。
连毒草都说有毒,那就是没毒嘛
By 门牌 2000年11月28日18:38:09
[1] 虐恋:“具体”和“具-体”
对于我来说,吃屎显然不能算作是虐恋的一种实践形式。它的更为准确的名称是恋物癖(festishism)。这里相关的,当然仅仅不是命名是否准确的问题。因为,抛开其中明显的肛门期因素(虐恋中则没有明显的性欲“未成熟”的动因)之外,恋物癖和虐恋之间有一个关键性的差别在于,(施-受)虐恋的必要元素是两个人(允许施虐一方存在于受虐方的想象中),这是一个二元的“人际”关系。而物恋事实上被理解成这种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subjective)的反动:退出。
不错,在萨德侯爵的文本中出现了吃大便的段落。但是研究指出,萨德本人的书写实践也许不应该被归结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施虐”,而应该归结于“亵渎”。事实上,S/M的主导因素是痛感和屈辱,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是通向亲密关系的方法(人际屈从-(屈辱)-怨恨是某种比“平等”更为紧密的结合方式(就象著名的主奴关系一样)。仔细分析虐恋中的仪式性因素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事实上,S/M的根本特征在于,其仪式性必须借助施虐者的在场才能最终完成。在关于虐恋的报导中经常会看到具有受虐倾向的人抱怨说“合格的”施虐者太少了。这说明,虽然虐恋中的屈从性因素其“实质”既可以是指具体的人际(在那些有固定关系的COUPLE之间),也可以是指受虐者对某种意义上的“一般的人(someone)”的屈从(在那些通过雇一些妓女或者专业人士充当施虐方的活动中),但其性因素或者说快感因素却一定要通过某种“具-体”(embodied)的人才能实现。这说明,从快感的角度来讲,虐恋倾向的快感来源一定是处身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事实上,这里有我所谓场景复现中的“同构性”的因素在内。就是说,如果受虐冲动是某种形式的补偿冲动,那么受虐场景一定是和需要补偿的“创伤”所发生的场景具有同构关系。如此看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出现具体(this-one)的人际关系而只出现具-体(someone)的人际关系,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创伤发生的场景是某种具体的人际关系。这里有一个我相信的前提,即实际生活中要么出现纯粹的“符号关系”,要么出现具体的人际关系,但是不可能出现某种只是具-体却不具体的人际关系,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出现的实际上就是符号关系。换句话说,出现的要么是具体的“这个人”,要么就是作为符号物的“某个人”、“别人”、“大家”或者“常人”(das Man)。而虐恋倾向要归属在前者。
所以,在我看来,当你提出意指链的断裂以及镜象弥补的时候,你还没有涉及到虐恋活动。因为“分裂”不是具体的人际关系,而只是想象在符号界中的挣扎而已。事实上,如果仍然沿用创伤-补偿的框架,我们的区别可以这么表述:对于你来说,创伤是在符号界中发生的,补偿也是在符号界中发生的,而对于我来说,创伤是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发生的,补偿则是既可以在具体的关系中发生,也可以只在具-体的关系中发生,后一支的情况看上去是某种符号活动(仪式性因素),但实际上却是对创伤场景的同构性复现(还有比同构性更强的复现)。
[所以我不觉得咱两的区别跟后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的区别有关。倒是跟分析指向的活动领域有关:具体的人际关系还是纯粹的符号领域?]
[2]“分裂”和“变形”
事实上,不仅虐恋不能进入你的分析,甚至连因果-动力学分析也是通过某种逻辑诡计达到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提问:山口为什么没有同样的冲动?
事实上,如果说LACAN是在提供一种本体论,我想应该不是过分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其理论所提供的叙事总包含有一种“向来已经”的成分在内。自我的分裂从MIRROR STAGE(STAGE的双重含义)开始,就一直延续,而且遍布所有个体。那么,如果分裂也是,比如,丰川同学的心理事实,为什么捆绑冲动只发生在山口同学的身上?在这一点上,“分裂”还根本没构成解释。其实,当分裂能够作为解释存在的时候,它必须是已经从本体论层次上滑落到经验层次上:成为在某一时刻具体发生的“事件”。但是,如果失去其普遍有效性的假设,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这里使用这一解释框架呢?我们靠什么事实辨别出这里发生了这一“分裂”事件(不是任何一种分裂,而是特定的那种发生在镜象内部的预期-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分裂)?事实上,这一提问对所有运用理论叙事进行解释的策略都成立。在本体论层次上获得有效性假定,然后依赖这种假定下滑到经验层次上作为事件的解释者,我觉得,这种解释策略应该被称为一种“诡计”。
反过来,对于力比多解释而言,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它有个非常方便的说法可以解决“统一性”的问题。事实上我可以把编织和对物的捆绑统统看成是山口同学对丰川同学的捆绑活动的“序曲”。关于为什么要有序曲,可以有两种同样方便的说法,一种是说“力比多”也需要自我理解的过程,另一种则是说力比多的流动在开始的时候受到了压抑,因此发生了转移:这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互相补充的说法。
可以看到,这里力比多解释的策略是使用“变形”。力比多本身是无形式的能量。而“原始”创伤是力比多的形式(作为目的因的形式因)。压抑造成变形,压抑的释放造成某种“恢复原形”的过程(朝向目的的运动)。而原始创伤显然是可识别的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力比多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能量本体论。换句话说,“本体论”层次上实际上是无形式的。形式性的因素都在经验层次上。这样它就避开了形式性因素又要普适有要对特殊事件有解释力的困境。(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力比多理论,“力比多”其实有一个形式,“性力”。或者还不如说是“活力”。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而且,事实上,“统一性”并非动力学分析要必须接受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可以不采用移情的解释方法。见下
[3]抵触-动力学分析
细节分析真烦人。我现在准备把剩下的东西一锅烩了。在我看来,当你说某种真实蕴涵在“能指”中的时候,这就已经是某种不真实了。确实,符号系统是有限但不确定的(俺就把INDEFINITE理解成不确定/不固定的),但是,它仍然具有某种系统性,或者说,秩序。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性叙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所发生的事件整理进入一个秩序(按照福柯的说法[没办法,给逼到这儿了:)],一个建筑)之中,而在这种整理活动中,损失的,恰恰是某种链状的“继起”关系。而我觉得这种继起关系更象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结构,因为它是时间结构。
事实上,在这一继起关系中,我们并不需要同一个动因,需要的恰恰是能量转移的可能性,一种能量可能开始采取某种形式,然后采取另外的形式,最后采取第三种形式,其中虐恋可以是“目的性的”,但是也完全可以只被看作是在能量转移中的某个阶段所出现的冲动形式。当然,按照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文本中的时间性本质上是一种结构,但是,这其实只是在一个封闭(这依赖于阅读时采用的框架)文本中才是这样的,在一个尾端开放的文本中,由于目的/终点缺失,事实上最好的解释方法就是逐段分析其行为的动机。然后,如果可能,分析其能量转移的“外因”。而且,每个阶段的事件和外因都是可识别的:仍然不需要借助上面说的那种逻辑诡计。
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说的活路,其实就是对那条继起链中的每一个事件作冲动分析,以及分析这些冲动通过外因之间而联接起来的转换过程,以及我们在这个转换过程发现的“经验规律”(最后一点最为重要)。至于,这条活路和权力的共谋关系?如果你不是在单指机构性的权力或者压制性的权力,我就把它当成是中性词。:)
不过,说理论性叙事不真实,除了丧失了这种时间性(我不觉得德里达的解构实践以及所有与之有关的符号的嬉戏能够给出这种结构)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时间性,恰恰是片段化而不是秩序/建筑/建构的可能性),最主要其实还是刚才已经提到过的事情,理论性叙事不能提供一种经验可证实的冲动分析,它要依赖于某种逻辑诡计。
当然,所谓自从费耶阿本德(还有好多别人)在那儿狂喊了一阵子“理论渗透经验之后”,“经验可证实”就变成了一条比秦祥林还要失败的猴子,人见人笑。不过,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说,无论你用那一种理论框架去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由于该事件是作为事件发生的,而不是作为符号体系内的某次“撼动”而发生的,它就是经验可证实的:除非你认为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符号体系的撼动。
这样就说到电影-现实-电影分析之间的三元关系。现实是表述吗?不是,现实是事件的集合体。至于事件和表述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述和表述框架(本体论理论,符号体系)之间关系,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要你认为事件不能被归约成关于框架的事件就成了。(所谓“关于框架的事件”就是在能指层次上发生的事件)
电影呢?电影是表述吗?是。但是是什么的表述呢?是事件之表述还是符号之表述呢?就是说,电影是符号,还是符号之符号(神话)?我取前者,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把电影看成是神话,那生活无可避免的会变成符号:事件消失了。
有趣的是电影分析。电影分析是什么?如果电影是符号,那么电影分析是否是符号之分析?不对,符号是不可分析的:只有神话可以分析(只有能指可以分析)。所以电影分析实际上有两种可能性,一,动力学分析(我假设我已经说清楚了:)),二电影分析本身可以成为神话(成为某种可以按照神话来阅读的东西)。但这是我不喜欢的,因为,神话学其实是对神话的拒绝。(special sorry to roland barthes?)
最后,两个纯逻辑的COMMENTS:
[A]唯一不进行循环论证的方式就把论证的有效性归结于推论前提的有效性。而这要么会导致无穷倒退,要么会导致某种武断性。事实上,我所进行的并非“论证”,而更象是一个解释活动,或者更准确的说,一种展示活动。这种活动在语言中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工作,原因是在于展示出来的结构中的各元素是相互(!)划分/界定的,所以这是唯一可能的方式。
[B]“别有用心”的表述并不是因为有辜的视角而造成的,而是说你其实并未忠实于你的视角。因为你没有把这个视角内全部可能的作法遍历就作出对该视角的判断。不过,这只是一个逻辑上讨论。我现在觉得你不能看到我所看到的“虐恋”解释,其实是有原因的。俺把这个收回啦,下次再用到别人身上。耶!
毒草说你有毒,所以毒草无毒
By lancelost 2000年11月29日04:24:52
现在的局面对我很不公平。读你的长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你的兴奋状态,你的力比多前后奔突不断拓展着新的战场,害得我总要停下来揣摩你的术语们在此处的上下文中是如何具-体的。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样一来你便占了先手,我只能选择,或者进入你的新开发区,或者我也去开展圈地运动。后者显然会造成两个二傻子自说自话的局面,前者则使我处于被动,因为在我发言之前先得总结半天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1]如果我接受你对虐恋和恋物癖的区分,就必须忽视很多同学对恋物癖本身所做的分析。最著名的分析之一当然是马克思同学的分析,在马同学那里,物恋显然不是人际关系的反动和退出,而是掩盖或者异化,或者用你下文的术语来说:“变形”(可能接下来还要分析,这变形是anamorphism还是metamorphism)。不过我必须承认,这之间的分别确实是解释上的而不是论证出的。但这已经足以反驳你所声称的虐恋和恋物癖之间的“事实”区别。
对于你接下来分析的S/M的根本特征,即虐恋必须是发生在主体际的关系,这种分析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处于他者位置上的分析(etic perspective)。从他者的角度来看,主体际关系和人-物关系的确是有区别的,但是从主体的角度(emic perspective)来看,主体际关系和人-物甚至人-符号关系都是主-客体关系。指出这一点虽然不能否定你的分析,但确足以说明你的分析是不完备的,不足以确定S/M行为的边界,或者说它确定的边界是可以轻易超越的。而它之所以不完备,正是由于你后文提到的整理活动损失了“继起”关系。
由此,咱俩的区别还是精神分析和其后学的区别:后学质疑(注意了拉,是质疑不是否定)的便是这种人际/符号际的二分。
[2]这里你的大部分判断我都同意,包括最重要的判断:用理论叙事进行解释的策略是一种逻辑诡计,因为毕竟存在着本体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之间的区分。本体论层次的理论叙事无论如何都应当被看作理想型。
不过,对于失去普遍有效性的本体论假设(此处即拉康的精神分裂说)是否便丧失了运用于“解释”的功能,似乎还得说说。一种本体论假设的普遍有效性首先应该决定于对“本体”的规定吧。你此处的质疑事实上是假设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普遍一致的本体论。因此你才会提问“为什么捆绑冲动只发生在山口同学的身上?”我的解释框架里面引进了gender ideology正是因为它规定不同的社会性别具有本体论上的差异。
我觉得你的力比多解释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想象性的成分太多。或者更严肃的说法是:目的论的缺陷。可供参考的自然是波普尔同学的《历史主义的贫困》。事实上这也是弗洛伊德同学和马同学,还有其它很多很多启蒙理性一脉传承的持目的论历史观的同学共享的一个缺陷。也就是说,你先验地规定了力比多的流动方向,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对物的捆绑看成对丰川同学的捆绑的“序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物的捆绑可以(至少是粗糙地)被纳入物恋的范畴。这样,你就必须解释,这种物恋(因为它是和虐恋相区分的)是如何转化为虐恋的。力比多的“自我理解”,你难道不觉得过分文学了么,至少我觉得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者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构造可以被看作另外一种宗教信仰形式:animatism,它恰好是恋物癖或者拜物教的一种对应形式。它是一种无形式的能量,相当于“气”,或者印度教里面的shakti。唯一不同的是你没有赋予它太多超“自然”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你实际上还是在运用移情机制,尽管你试图否认。
[3]同样,这里我对你的长篇大论基本同意,不同意的却是结论。“在一个尾端开放的文本中,由于目的/终点缺失,事实上最好的解释方法就是逐段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我不是怀疑这种分析的可能性,而是它的合法性(legitimacy)。你已经同意符号系统是有限不确定的,但由于你持符号/事件二分的观念,因而你似乎认为事件是可以确定的,可以被分离,被固定的。这个问题我就不绕舌了,简单地说我完全不同意这种二分,但是要讨论它则要变成完全不搭界的另一个问题了吧。
因此,“每个阶段的事件和外因都是可识别的:仍然不需要借助上面说的那种逻辑诡计”在我看来根本不能成立。不仅事件不能分离,它的外阴也不能分离。经验主义者的说法是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不过我不同意。
权力是一种附加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物体,因而它永远是压制性的,因而我不把它当中性词。
在我的设想中,电影既是符号又是符号之符号,因为它具有某种经验-超验的双重构造(empirico-transcendental doublet)。所以我才说,电影的现实性必须借助某种过程(或者就用你说的“人-物际关系”来表示)来实现,否则,事件就会消失。
假设我对你说的动力学分析理解正确,那么我认为神话分析是唯一可能的分析(我打一开始就这么说的液)。
因为是毒草说我有毒,所以我没毒(让我们交换日记吧)
By 门牌 2000年11月29日20:12:25
好啦,标题已经露出来啦,俺现在开始反省自己。之前先说两句无关的。我其实不是兴奋(其实当然是),主要还是抓不到那个想说的东西的CATCH-WORD。所以必须“就近取譬”东拉西扯才能大概表达出来。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鞠躬)。
所以我准备向你学习向你开炮。耶!
我想把虐恋-恋物的分析放在后面。因为,本来我是希望对具体例子的分析能阐明咱两的区别,不过看来颇为失败。
[1]我觉得你误解了我提出“丰川问题”的背景。我并不是在假设了不同个体在本体层次上的齐一性之后,才提出丰川为啥不冲动的问题的。我的问题其实是,任何一个本体层次上的描述,都不能给出对具体行为的充分解释。因为本体层次上的描述其实只是一个“机制性”描述,真正的动因还没有给出。事实上,即使你用GENDER IDEOLOGY规定出山口和丰川在本体层次上的差异,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别的女的没有捆绑冲动呢?为什么开始山口没有捆绑冲动呢?事实上,分析中必须要加入一个“事件”性的因素(某事发生了),才能解释某一冲动为什么会在此时发生,因为本体层次上的描述是“向来已经如此(always-already-being)”,它不能构成对在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的充分解释。
[2]关于力比多解释。我想说,我提供的第一个分析只是某种逻辑演练,是类似于“应战”性的东西,它不构成我的想法的有机部分。•••我是说,目的论的批评我接受啦。不过这里有一点保留,因为考虑到我们这里毕竟是在分析一个电影,而且又是一个那么明显的有开端-演进-高潮-尾声结构的电影,我觉得目的论分析并非大过:因为这个“目的”是由电影的结构给予的目的。这跟历史分析不同的,除非历史也是一场具有古典结构的戏剧。
[3]关于力比多解释的第二点,就是我提供的第二种分析,你说我有“ANIMISM”倾向。我想我还是不能承认。因为我的分析其实只限制在人身上。这个不能说是ANIMISM,最多只能说是“活力论”(VITALISM)。所以,我想在这里我并没有使用移情。何况,即使是ANIMISM,那也不是与问题相关的移情。与问题相关的移情,是(作为分析对象的)个体身上的现象,而ANIMISM的“移情”,应该是分析者自己的移情现象。这个,区别还是挺大的。
恩,还有,“力比多的自我理解”确实是文学性的说法:不过那是属于第一种分析的。并非我的PROPER THOUGHTS。
在我的第二种分析中(就叫活力论分析吧),物恋(对物的捆绑)和虐恋之间是没有你所设想的“统一性”的。它更象是这样:你走在街上,想要去商店买东西(物恋),然后忽然被一个漂亮MM叫住了,你就又想七想八的(虐恋),把去商店的事情(“暂时”?)扔在了脑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的,就是一个活力(suppose u survived that fantasy:)),但是这个活力只是空洞的保证你“有所活动”,而所有的具有的“作何活动”的转折,都是由外因引起的(我是在说引起,至于为什么是虐恋,为什么是物恋,又需要其它的解释性因素)。
我觉得这里我可以完全摆脱移情的嫌疑。
[4]然后是我的分析模式的合法性问题,以及事件/符号,人际/符号的划分问题。其实,我倒是觉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我说你是大毒草,其实主要就是觉得你大概是受了LACAN的毒害,用符号吸收事件,最后把“真实”逼到了符号的外面。非得借用“抵触”不可。
不过,我刚才痛写了一段发现说不清楚。现在只能含混的说,你要觉得有意思,咱两MIAL联系成不(mpmode@sina.com)?(你不还得考试呢嘛,嘿嘿)
我的基本意思是区分两种符号活动。一种是“直接的”符号活动,比如理论性的叙事,以及用这种叙事来进行解释。一种是“本体论”层次上的符号活动,它是建构性的。后者是普适的:所有的活动/事件都被符号建构。而前者则只是活动的一种,一方面它也受第二种符号活动的“支配”,另一方面,它又对第二种符号活动产生作用。
从这方面来说,我的意思只不过是,在那种直接的符号活动中呈现的意义(也许更好的说法是意识形态/神话?),并非活动的全部意义。但如何不是,我现在实在是说不清楚。而这个剩余意义,就是我说的“动力分析”所指向的东西。
好啦,下面说说虐恋和物恋的事情。
你说了两点。第一,你说我的分析忽视了马同学以及其它同学所指出的物恋作为人际关系的掩盖或者异化的方面。第二,你说我的分析采取了外在的分析视角。
但是,问题恰恰是在于,即然是掩盖和异化,既然获得了不同的形式,那么需要解释的,恰恰是在不同形式下的动因(什么造成了形式的不同,在不同形式下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果用“掩盖和异化”来掩盖这一区别,那岂不是有点“本质主义”的嫌疑吗?
另外,我觉得狠难说我的分析视角是外在的,因为在我看来,人-物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恰恰是处于这一关系中的主体所意识到的区别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发主体不同的行为模式。倒是“主-客”关系看起来象是某种通过外在视角而达成的概括性结论。
最后,关于权力。我觉得权力不是附加关系,而应该简单的理解成“驱动者”:并且要把“维持”同样看成是权力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权力确实是中性的,因为不存在权力缺席的状态。
爱的捆绑,或者看电影的神话
By lancelost 2000年11月27日11:42:3
上个世纪初,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安群岛上研究土著的生活。通过他的名著《西太平洋上的淘金者》(或者《南海舡人》),特罗布里安人因为两件事而名扬世界:红薯和贝壳项链。特罗布里安群岛是“太平洋上璀璨的明珠”中的一颗,离另外一个以性生活开放而着称的岛屿--西萨摩亚,很近,再往东一点是葛优曾经准备空投过去的据说布满鸟粪的汤加共和国,再往东,是曾经住着得了梅毒的高更的大溪地。
种红薯是特罗布里安人一项奇怪的嗜好因为他们并不吃红薯因为岛上现成就有无数好吃又解饱的绿色食品奇珍异果。特罗布里安人把红薯堆在院子里炫耀,攀比谁的红薯堆大,然后储藏起来让它们烂掉。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并不收藏自己种的红薯。或者说种地的男人并不把自己种的红薯扛回自己的仓库,而是扛到姐夫的仓库。因为特罗布里安人是母系社会。
贝壳项链在列岛间作为贵重礼物被交换。戴在脖子上的以顺时针方向在岛屿之间传递,戴在脚上的逆时针传递。这叫kula ring,十几二十年循环一周。这是男爷们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后来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祖师涂尔干的外甥,同时又是结构主义的祖师列维-施特劳斯的舅舅莫斯根据这个写了本着名的《礼物》。在那里面你发现特罗布里安人送礼跟中国人请客送礼还有嫁妆彩礼之类没什么两样--这就叫结构主义啦。
60年后。女性主义者Annette Weiner来到岛上,发现了可疑的事情。在爷们儿们种红薯交换项链的同时,娘们儿们也在忙活着另一件事:她们一天到晚都在用香蕉树叶子编织着各种对象,门帘,地毯,裙子,扇子,筐子,篮子,或者干脆就是一整块一整块的毫无用处的“布”,因为那疙瘩天热,不用穿衣服。这件事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所有著作里只字未提。
Etsushi Toyokawa早晨醒来的时候,发现Tomoko Yamaguchi已经不见了,他自己被五花大绑。我的眼睛雪亮,只恨此事没有发生在对女权主义门清的我身上。准确地说,Etsushi只学会了捆绑,他要想搭救自己的女友,也许得先去学学毛线编织。
编织,它的同构意象包括:子宫,胞衣,(在包裹意义上的)阴道,(伍尔芙所说的)“一间自己的屋子”,(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概念,等等。织物,Weiner论述道,在父权社会(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父权社会)中属于“不可异化的产品”(inalienable product),因而无法进入交换和流通领域。
这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来解释最容易不过了:一种“包裹”的下意识。荣格心理学也没问题,织物和胞衣的同构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心理范式的原型(archetype)。格式塔心理学,如法炮制,心理完形(gestalt)对行为组织起决定作用。
Kenneth Frampton的一本书里曾经提到,绳文时代的日本建筑,表现为“编织模式”(woven pattern),换句话说就是有巢氏,就是鸟窝。同样明显表现为编织模式的还有比较“原始”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干阑式住宅。于是乎,突然间,恍然大悟。斗拱,那些什么“七踩三昂双抄双下昂斗拱明间补间铺作两攒”,那所谓中国建筑的灵魂,原来也是编织。爷们儿们光顾着研究斗拱的力学特性张拉剪压应变,光顾着赞美佛光寺“斗拱雄浑出檐深远”了,却忘了那其实是你妈给你织的毛衣。古建筑屋顶的起翘,官方话语,那叫“反宇承天”,说白了还是个窝的意象,子宫的意象。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城市形态,说这是walled culture。那层层迭迭的墙,从四合院编到紫禁城,原来还是编织。在那密密层层的毛线/墙的最深处,是:爱,或者它的物质形态:家,私处。
本雅明研究19世纪的巴黎,发现在现代主义来临之前的欧洲室内设计,本质上就是包裹encasingof space。层层迭迭的织物裹出一个靡烂沉睡的资产阶级世纪。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给出的解释会更多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Tomoko对现实的体验和她自我捆绑之间的因果关系。男友用乌龟来替代期望中的猫和狗,还有其它的失望,带来轻微的精神分裂,意指链由此产生的断裂需要有一个“负片”,一个镜中像,来弥补,一种消失的欲望需要有一种自我束缚的行动来平衡,一个在场的神话需要有一种在场的仪式来承诺,一种影响的焦虑或者一种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必然导致对影响或者对不在场的权力的下意识拒绝或反抗。
以上努力是对那些比较文学出身的影评人的一次模仿。现在试图回到电影本身。电影的现实性并不存在于这些解释之中。这些解释有它自身的现实性,即它们并不作为电影的副产品而存在。同样,电影也并不作为现实生活的副产品而存在。那,电影的现实性在哪儿?在那被风吹落的帽子和洁白的裙裾之间么。在那角落里的一两声叹息或者抽泣之中么。
当你下一次和女友接吻时,试图在她的齿间找寻金属或者烂菜叶的味道的时候,当你看到女友给你织围巾而想到Tomoko的时候,我想,你接触到了电影的现实性。当你说话的时候开始大量套用台词,当你的眼睛变成了杜可风的镜头的时候,你就不仅接触到了电影的现实性,还被商品拜物教卖给了电影的现实性,或者说,你被剥夺了更多的现实性。那时,电影对你来说,和电视就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边看边写(50):安德烈•泰西内的《野芦苇》
By 战龙在野linlin 2000年11月27日21:14:58
在60年代远离巴黎的这个法国村镇的这四名青年人身上,我们仍然可以辨认出一种沁人心脾的叫做法兰西的东西:稍长的21岁的亨利•马里尼是名从阿尔及利亚撤侨回国的法国人(与阿尔及利亚人结合)的后裔,从他全身心记挂着阿尔及利亚人排法斗争的消息和他那张紧绷着的脸、仇恨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68年“五月风暴”中在巴黎的街头巷尾筑起栅栏堡垒与警察对阵的要“砸烂一个旧世界”热血青年的群像的一个缩影,我们的大师特吕弗和戈达尔是当时阵中的旗手,这种革命解放意识在当代中国的青年学生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对于社会不公的满腔怒火似乎都发泄到“帝国时代”电子游戏里的攻城略地中去了,当然,人们说这都是“后现代”惹的祸;身体羸弱,与人为善,写得一手好文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烦恼不堪的法南,他使我们想象,纪德、萨德候爵、让•热内、罗兰•巴特、福柯……的少艾时光就是这么过来的吧;巴特罗是意大利来的佃农的儿子,他率直憨实;而女孩玛依,那是上苍施与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民族国度的惠泽,在那里,女人的漂亮还是让周边人感到如沐春风、给人的庸常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脱凡尘的媒质,她还是一个内里充沛的人,不像在我们这里在我们这个时代,漂亮几乎都成了筹码,几乎都成了一个物,女人通过傍一个有多少身家的男人给自己的漂亮明码标价,而男人通过投标竞中那一款的女人标签自己多有钱,对于别人来说,漂亮成了内里空空如也的一种压迫物。事实上,法国许多最美丽的女演员同时也是真正的艺术家,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有自己的见地和立场的社会活动家,她们不需要去炒买炒卖房地产、嫁烟草大王,给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投一亿元保险来寻求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为喜爱的女演员总是在法国的原因,卡特琳娜•凯瑟琳、艾曼妞•琵雅、伊莎贝拉•阿佳妮、苏菲•玛素……。
《野芦苇》是长在60年代的几名年青人成长当中几个重大的人生时刻的故事,同时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当代史上经历的一次阵痛的折射,成长是双重的,个人的和民族的。从个人的成长的层面上说,亨利•马里尼需要消退抗法反共的政治情绪回到懂得去爱一个人的现实中来;玛依的少女情怀终归要向某个男孩敞开;巴特罗也找到了他的人生道路,那就是娶哥哥的遗孀,生子种地;而法南呢,伙伴中虽然没有他的爱的归宿,但他得到了他们所有人的友情,而且在对付自己的同性恋问题上,他确认了自己的性取向,这至少比那个鞋店老板要勇敢,他有的是时间,未来他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就在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细枝末节的生活流里,我们几个年青的主人公的个体存在被呈现得异常真切、硬实,而成长中的变动、移位、落差也是那么深刻,就象我们每个人自己在十几二十岁这段岁月里经验过的苍白的脸孔的背后实际上内心正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一样。不许责怪说这里的法南、马里尼、巴特罗、玛依们的脸上挂着的似乎是与年龄不相称的黯然、忧郁、或者皱纹雀斑,在我眼中,他们要比“祖国花园里的花朵”和“红旗下的蛋”们要真实美好一万倍。一个国家民族坦然地把自己(大人们)正在经受的变革的痛感镂刻在下一辈的脸孔、烙在孩子们的成长经验里,这是那些真正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精神”的民族和人民才有的胸怀气魄。我们看到,四名青年个人的尴尬麻烦是一直隐隐约约地笼罩在如何去看待阿尔及利亚那边发生的争取独立的事件,如何接纳从殖民地撤来的非正统的法国侨民,以及事情对于民族心理产生了怎样的震动伤害的阴影下的。事实上,不体面地被从阿尔及利亚这块原本的法属殖民地上半是被赶走半是撤走,对于殖民地领主法国的自尊心来说打击沉重,事件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今天的繁荣昌盛是与当年从思想根子上解决好了从殖民地上撤退的问题密不可分的。影片片名“野芦苇”引自拉封丹著名的“橡树与芦苇”的寓言,我们意识到,野芦苇不仅仅是那位比马里尼的阿尔及利亚情结更为深厚更为坚韧的法文老师的自比(他甚至娶了一个阿尔及利亚土著),是我们年青的主人公们弱小的身躯正在经历着的成长的磨难的比喻,不仅仅于此,那杆在暴风雨中低下了头不骄不躁的芦苇顽强地活了下来,而那棵挺起胸膛摆出无畏姿势的橡树却被风雨摧毁折断,芦苇的这一意象更耐人寻味地是在比喻撤出阿尔及利亚的那个法兰西,是在为那个在世界近现代史(两次世界大战)上妥协摇摆名声不好的法兰西正名。
在联想和抵触之间(力争成为吃掉毒草的老奶牛)
By 门牌 2000年11月28日01:40:31
在鲁迅同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名即使在大陆也能手把红旗旗不湿的伟大旗手之后,他的各种遗志就变成了我们继承的对象。其中一个,就是他变性作奶牛的志愿: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古人说,言而无文,未之极也。意思是说,说话要是不走极端,那就没有文采了,所以我决定要把鲁迅先生的遗志推向极端,不仅要吃草挤奶变奶牛,而且要吃毒草,挤消毒奶,变成消毒奶牛。
我觉得LANCELOST同学今天的帖子就是一根毒草,油油的发着绿光,暗暗地召唤我的天地人神四重大胃去消化它,而另外的一个毒草,则是战龙在野林林同学贴的关于《野芦苇》的帖子。这是一根小毒草,我呆会再吃。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凡是毒草,都是别有用心的草。所谓别有用心的草,就是说话不直接说而是绕弯子说(参见英明伟大的版主旺财DD的言论汇总第57页B栏)的草。所谓别有用心的草,就是不把事实全部说出而只列举对自己有利的事实的草。所谓别有用心的草,就是别有用心的草。LANCELOST同学的帖子就是这样一根别有用心的草。他在帖子的前半部分列举了狠多我和其它人民都不知道的事情,试图将我和人民的脑子炸成一盘晕菜,但是却漏掉了一个人民群众和我都知道的解释方法,就是用虐恋来解释捆绑。
大家都知道,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实际上是在讲山口智子同学之感觉被疏忽。山口智子是我党日本支部所培养一名年轻而优秀的女性,身材性感却和其男性伴侣没有充分的互动方式。牙箍的故事充分的说明或者充分的暗示出,这位女性感觉到,一旦不能在那个什么方面让其男性伴侣满意,两人之间的交流就完全中断了。而事实上,这里出现了某种形势判断上的错位。该女性认为极端重要的事情该男性认为一点也不重要。正是在这个时候,捆绑出现了。
最具洞察力的先知也有说胡话的时候。同理,我啊,也曾经迷惘过的呢。我曾经以为捆绑首先是作为牙箍的替代物出现的。但是,这样不能解释最后捆绑冲动的逆转,为什么山口智子同学要让丰川悦司同学来捆她呢?要知道,形式上可以逆转的欲望其力比多来源是同源的。显然不能认为山口同学想让丰川同学也戴上牙箍。所以,必须从另一条线索上去解释捆绑问题。这里就出现了“紧”还是不“紧”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这个电影有高潮的话,那么这个高潮就出现在结尾丰川同学一次又一次地应山口同学的要求将她“紧捆”而总是不能让后者满意的段落中。这里有两个因素,第一,山口同学总是不满意,第二,丰川同学总是不能让山口同学满意。第一个因素标志出山口的欲望所在,而第二个因素则标志出丰川同学的能力障碍。
丰川的障碍在什么地方呢?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身体伤害的忌惮。事实上,从一开始,丰川同学就误会了山口同学的要求。山口同学要求“紧捆”,而丰川同学的理解显然是奔着“固定”去的。后来的多次尝试只是更好的将山口同学身上那些通向NOWHERE的网线固定在某个地方,但是对于山口同学身体的勒紧,却显然没有什么质量上的改善。而这恰恰是山口同学不能满意的地方。没有痛感,就没有亲密感,就没有爱情的感觉。
这正是我们引用虐恋活动的心理基础的地方。
事实上,这个解释应该说是明显的,而且其实是烂俗的。我不准备花更多的能量在阐述这一心理机制的具体运转上。我想说的,是LANCELOST同学对这一解释的忽视所造成的实际后果。
LANCELOST同学的帖子的一开始把我吓了一跳。我记得,我当时心中大叫一声,不好了,论坛又出现了一个联想狂!(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有战龙在野林林同学在前。)看到后来,正在我准备鼓掌的时候,LANCELOST同学说,他是在模仿比较什么文学的理论狂。然后他就忽然把脸一抹,深情款款锋芒毕露地讨论起真实来了。同学们,同胞们,我的感情实在是接受不了呀。他这样作,实际是把理论和真实对立起来了呀同胞们,你们千万不要上他的当啊。他这样作,等于就是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那些当下的抵触,这些抵触跟跟现成的“理论故事”无关,只跟现实这根老头乐以及个人的腰眼有关。可是,他这样作,就等于说真实与理解无关,而只跟场景中的反应有关。而他那别有用心的阐述方式的用心所在就是,所有由理论给出的故事(无论是织物-子宫,织物-交换,还是意在场/空缺-仪式的故事,还有好多俺都记不住的故事)都是无关的。
可是,同胞们,理论并不只给出故事啊。只有那些比较文学专业的同学才有这样的倾向。对于其它不那么文学的同学来说,理论提供的是人物活动的动力来源的可能性。如果这种动力来源是真实的,那么电影也就是真实的。如果电影是活动的展示而不是符号层面上的编织(事实上,说到织物,我最先想起的就是文本。在这个意义上,整个电影其实是可以看作是关于文本的寓言。而这个寓言的寓意,倒是可以用LANCELOST同学的用心来解释:编织出来的文本好象总是不能足够紧的捆住“读者”),那么理论也不是在“象征”层面的重建构而是对人物“动-机”或者“机动性”的理解。而且,动力的来源并不一定是“心理”的,它也可能是社会性的算计,甚至是理想性的激情。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对这种动力的理解都需要某种理论,需要某种不局限于当下场景-反应的语言物。当然,首先这种理论本身需要是真实的:事实上,这种能够作动力学解释(而不仅仅是提供“解释性叙事”)的理论,也总是从真实中获得的。但是这种真实却不是场景中的即景式的由纯粹“抵触”给出的真实(这种抵触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共鸣),而是由更为复杂的“思虑”给出的真实。这种思虑本身就在语言之中,它本身就是由语言构成的“驱动器”。
这就是说,这些能够形成真实解释的语言物,其作用不是为联想提供路径(事实上,“理论故事”是通过联想而成为电影的解释的),也不仅仅是给出一付度数合适的眼镜让我们能看到场景的逼近,而是要激荡起某种思虑,甚至产生新的思虑。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就是生活。
总之,LANCE同学的毒草之毒,在于他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电影这位倒霉孩子只有两种同样悲惨的命运:要不就是被联想狂们变成同一个理论故事的不同版本,要不就是被伤感主义者变成自助感动库。而我的消毒奶(你们坏啦,是指液体不是指器官啦)则是要说,理论还存在着一条与真实生活中的思虑有关的“活路”。
下面说说战龙同学在他关于《野芦苇》的帖子中犯的错误。大家总是说我强奸电影,其实我最多只是诱奸,真正强奸电影的是战龙在野林林ABC!他为了把《野芦苇》说成是“同时是关于个人和民族的”,为了说明这部电影说明了法国这个民族的坚强不屈,竟然将电影中出现的拉封丹的寓言篡改成了“芦苇却屹立不倒”。同胞们,这真是天大的谎言啊。人家拉MM明明是说,大风刮倒了橡树,大水冲走了芦苇嘛。
其实,这个电影跟“法国”,“法国民族”或者任何超出个人层次之上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就象一块坛子肉不折射一只猪以及各种调料一样。
橡树和芦苇的寓言的寓意其实狠明显,对应关系也非常明确。首先要看到,橡树以为自己能保护芦苇,而芦苇则以为自己能应付,这个嘛,当时是在说成年人和正在成年的人了。但是,当考验真正来临的时候,谁都没能按照自己原来的设想行事,或者全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说橡树和芦苇这两种东西都是自以为是的东西,而其实生活的残酷性远比你想象得要难以承受的多。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关于生活的事先的“应付之道”,那些都TMD是胡扯。
女教师的道德感阻止让她反感那个想借助她的帮助逃脱战争的学生,但同样的道德感却让她无法相信自己的作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学生死于战争。同样,那个娶了阿尔及利亚老婆的老师,根本就是在困惑中完全丧失了进行判断、选择立场的能力。事实上,正是成年人的困惑造成了芦苇们必须自生自灭的情况。而他们的先入之见也没什么好下场。左翼分子爱上了保守派,原来想要给他嫂子幸福的人现在又改了主意,以为自己喜欢老师的女儿后来却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男同学多一些,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主题,那么主题就是“被生活成长”,如果允许我这么肆无忌惮的使用汉语的话。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是看成某种带有自嘲口吻的回忆录。它因此是在纯个人的层面上展开并且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在这里面当然会充斥着那种了关于青春的回忆所特有的骄傲和被回忆激活的冲动,但是,最主要的,就是说,当回忆需要下某种结论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总会是某种羞愧和欣慰兼而有之的状态。而这正是橡树和芦苇的寓言所要提点的东西。
消毒奶能消毒是因为它本身有毒
By lancelost 2000年11月28日07:17:45
别有用心不好么。绕腕子说不好么。我这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么。复杂才有格调嘛,没有文化怎么能九进九出十分快活呢。
只列举对自己有利的事实那更是所有人民共同拥有的优点。门牌同学好象也没有端了一盆对自己不利的shishi糊自己脑门子上嘛。这个事情严肃地说是酱紫地:事实的“全部”是有限无穷地(用鸟语说就是not infinite but indefinite),因而选择性地运用事实是必然地,而“选择性地运用”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只能是缺心眼。更加上纲上线地说就是,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表述(no representation is innocent)。注意了啦:重点是“表述”二字。
后面的争论主要是这两疙瘩:
1. 捆绑的动力学分析(而不是解释性叙事)应该落实在虐恋还是gender ideology上面。
2. 动力学分析是否可以存在。
先说1。我动用的理论故事主要是两块。一块用来解释编织行为的心理原型(女性主义),一块用来解释编织行为和情感受挫之间的动力/因果关系(精神分裂)。后一块说的正是虐恋。你的表述是“形式上可以逆转的欲望其力比多来源是同源的”,我的说法是“意指链由此产生的断裂需要有一个负片,一个镜中像,来弥补”,这中间的区别是有的,但跟此处的问题关系不大,实际是精神分析和后精神分析理论或推而广之一切“后”学与它们的前身之间的区别。你强调“同源”,我强调“逆转”。由此可见,我并未忽略虐恋。
不过还有进一步的问题。你说,“没有痛感,就没有亲密感,就没有爱情的感觉”。但虐恋并不是“紧”还是“不紧”的问题,“虐”的现象学本质是分裂而不是肉体的痛感,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吃屎等等其它S/M活动。而且,这样一来,你也无法解释电影里面的所有其它细节:Tomoko对书,对乌龟,对苹果,对自己的捆绑(其实是编织,不是简单的捆绑),还有,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场面:Etsushi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捆绑之间的本质区别。所以我说他应该去学习一下毛线编织。
对了,你其实可以用移情(empathy)来解释Tomoko缠绑书和乌龟,但是这里面仍然不涉及痛感,这样你就面临一个如何统一“移情”和“虐”这两种心理机制的问题。
疙瘩2。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那些当下的抵触。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对我来说,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酱紫:电影的真实性只能体现在抵触的发生过程之中。这其实很简单,不过表达起来很累赘。先分分层次,这里主要涉及的三个东西:1现实生活,2关于现实生活的电影,3关于电影的解释。后面两个东西都是表述,但,正如福柯的亲密战友Paul Rabinow指出的:表述就是社会事实。因此有必要对这三种事实作一限定。
在这之前,先来看门牌同学的argument:存在着某种区别于解释性叙事的动力学解释,它是真实的(因为其动力来源是真实的,是“思虑”),是由思虑给出的真实,因而它就是它所解释的对象的真实本身。
好象有点粗糙液。首先关于真实性你一直在做循环论证:X是真实的因为X的来源Y是真实的,Y是真实的因为Y的来源Z是真实的。。。其次我也没有看出你是如果证到动力学解释的真实如何便成了对象的真实。好象你在这里使用的又是移情机制液,可惜它在逻辑上无效,它只能用于宗教,仪式,艺术,催眠,吸毒等等场合。
电影就是生活。同意。但需要给它作规定。电影是一种生活。它的存在论本质是一种作为表述的生活。
电影作为表述,指涉了另外一个生活,因此,将电影仅仅理解为表述的时候就容易把它混同于它所指涉的生活;反过来说,将电影的生活等同于它的表述所指涉的生活时,就是把电影仅仅理解为一种表述而不是一种生活。
关于电影的解释(即理论)和电影的关系同上。因此,解释并非不真实,解释的真实性蕴含在它的能指而不是所指之中。也就是说,解释必须在抵触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其真实性。很同意门牌同学的说法:理论还存在着一条与真实生活中的思虑有关的活路,而我要强调的则是:这条活路之所以活,不在于它和真实生活之间具有真实的“动力关系”,而在于它和真实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权力结构有共谋关系。唉,我怎么又把福柯拽出来了。好丢人液。
连毒草都说有毒,那就是没毒嘛
By 门牌 2000年11月28日18:38:09
[1] 虐恋:“具体”和“具-体”
对于我来说,吃屎显然不能算作是虐恋的一种实践形式。它的更为准确的名称是恋物癖(festishism)。这里相关的,当然仅仅不是命名是否准确的问题。因为,抛开其中明显的肛门期因素(虐恋中则没有明显的性欲“未成熟”的动因)之外,恋物癖和虐恋之间有一个关键性的差别在于,(施-受)虐恋的必要元素是两个人(允许施虐一方存在于受虐方的想象中),这是一个二元的“人际”关系。而物恋事实上被理解成这种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subjective)的反动:退出。
不错,在萨德侯爵的文本中出现了吃大便的段落。但是研究指出,萨德本人的书写实践也许不应该被归结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施虐”,而应该归结于“亵渎”。事实上,S/M的主导因素是痛感和屈辱,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是通向亲密关系的方法(人际屈从-(屈辱)-怨恨是某种比“平等”更为紧密的结合方式(就象著名的主奴关系一样)。仔细分析虐恋中的仪式性因素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事实上,S/M的根本特征在于,其仪式性必须借助施虐者的在场才能最终完成。在关于虐恋的报导中经常会看到具有受虐倾向的人抱怨说“合格的”施虐者太少了。这说明,虽然虐恋中的屈从性因素其“实质”既可以是指具体的人际(在那些有固定关系的COUPLE之间),也可以是指受虐者对某种意义上的“一般的人(someone)”的屈从(在那些通过雇一些妓女或者专业人士充当施虐方的活动中),但其性因素或者说快感因素却一定要通过某种“具-体”(embodied)的人才能实现。这说明,从快感的角度来讲,虐恋倾向的快感来源一定是处身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事实上,这里有我所谓场景复现中的“同构性”的因素在内。就是说,如果受虐冲动是某种形式的补偿冲动,那么受虐场景一定是和需要补偿的“创伤”所发生的场景具有同构关系。如此看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出现具体(this-one)的人际关系而只出现具-体(someone)的人际关系,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创伤发生的场景是某种具体的人际关系。这里有一个我相信的前提,即实际生活中要么出现纯粹的“符号关系”,要么出现具体的人际关系,但是不可能出现某种只是具-体却不具体的人际关系,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出现的实际上就是符号关系。换句话说,出现的要么是具体的“这个人”,要么就是作为符号物的“某个人”、“别人”、“大家”或者“常人”(das Man)。而虐恋倾向要归属在前者。
所以,在我看来,当你提出意指链的断裂以及镜象弥补的时候,你还没有涉及到虐恋活动。因为“分裂”不是具体的人际关系,而只是想象在符号界中的挣扎而已。事实上,如果仍然沿用创伤-补偿的框架,我们的区别可以这么表述:对于你来说,创伤是在符号界中发生的,补偿也是在符号界中发生的,而对于我来说,创伤是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发生的,补偿则是既可以在具体的关系中发生,也可以只在具-体的关系中发生,后一支的情况看上去是某种符号活动(仪式性因素),但实际上却是对创伤场景的同构性复现(还有比同构性更强的复现)。
[所以我不觉得咱两的区别跟后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的区别有关。倒是跟分析指向的活动领域有关:具体的人际关系还是纯粹的符号领域?]
[2]“分裂”和“变形”
事实上,不仅虐恋不能进入你的分析,甚至连因果-动力学分析也是通过某种逻辑诡计达到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提问:山口为什么没有同样的冲动?
事实上,如果说LACAN是在提供一种本体论,我想应该不是过分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其理论所提供的叙事总包含有一种“向来已经”的成分在内。自我的分裂从MIRROR STAGE(STAGE的双重含义)开始,就一直延续,而且遍布所有个体。那么,如果分裂也是,比如,丰川同学的心理事实,为什么捆绑冲动只发生在山口同学的身上?在这一点上,“分裂”还根本没构成解释。其实,当分裂能够作为解释存在的时候,它必须是已经从本体论层次上滑落到经验层次上:成为在某一时刻具体发生的“事件”。但是,如果失去其普遍有效性的假设,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这里使用这一解释框架呢?我们靠什么事实辨别出这里发生了这一“分裂”事件(不是任何一种分裂,而是特定的那种发生在镜象内部的预期-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分裂)?事实上,这一提问对所有运用理论叙事进行解释的策略都成立。在本体论层次上获得有效性假定,然后依赖这种假定下滑到经验层次上作为事件的解释者,我觉得,这种解释策略应该被称为一种“诡计”。
反过来,对于力比多解释而言,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它有个非常方便的说法可以解决“统一性”的问题。事实上我可以把编织和对物的捆绑统统看成是山口同学对丰川同学的捆绑活动的“序曲”。关于为什么要有序曲,可以有两种同样方便的说法,一种是说“力比多”也需要自我理解的过程,另一种则是说力比多的流动在开始的时候受到了压抑,因此发生了转移:这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互相补充的说法。
可以看到,这里力比多解释的策略是使用“变形”。力比多本身是无形式的能量。而“原始”创伤是力比多的形式(作为目的因的形式因)。压抑造成变形,压抑的释放造成某种“恢复原形”的过程(朝向目的的运动)。而原始创伤显然是可识别的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力比多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能量本体论。换句话说,“本体论”层次上实际上是无形式的。形式性的因素都在经验层次上。这样它就避开了形式性因素又要普适有要对特殊事件有解释力的困境。(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力比多理论,“力比多”其实有一个形式,“性力”。或者还不如说是“活力”。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而且,事实上,“统一性”并非动力学分析要必须接受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可以不采用移情的解释方法。见下
[3]抵触-动力学分析
细节分析真烦人。我现在准备把剩下的东西一锅烩了。在我看来,当你说某种真实蕴涵在“能指”中的时候,这就已经是某种不真实了。确实,符号系统是有限但不确定的(俺就把INDEFINITE理解成不确定/不固定的),但是,它仍然具有某种系统性,或者说,秩序。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性叙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所发生的事件整理进入一个秩序(按照福柯的说法[没办法,给逼到这儿了:)],一个建筑)之中,而在这种整理活动中,损失的,恰恰是某种链状的“继起”关系。而我觉得这种继起关系更象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结构,因为它是时间结构。
事实上,在这一继起关系中,我们并不需要同一个动因,需要的恰恰是能量转移的可能性,一种能量可能开始采取某种形式,然后采取另外的形式,最后采取第三种形式,其中虐恋可以是“目的性的”,但是也完全可以只被看作是在能量转移中的某个阶段所出现的冲动形式。当然,按照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文本中的时间性本质上是一种结构,但是,这其实只是在一个封闭(这依赖于阅读时采用的框架)文本中才是这样的,在一个尾端开放的文本中,由于目的/终点缺失,事实上最好的解释方法就是逐段分析其行为的动机。然后,如果可能,分析其能量转移的“外因”。而且,每个阶段的事件和外因都是可识别的:仍然不需要借助上面说的那种逻辑诡计。
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说的活路,其实就是对那条继起链中的每一个事件作冲动分析,以及分析这些冲动通过外因之间而联接起来的转换过程,以及我们在这个转换过程发现的“经验规律”(最后一点最为重要)。至于,这条活路和权力的共谋关系?如果你不是在单指机构性的权力或者压制性的权力,我就把它当成是中性词。:)
不过,说理论性叙事不真实,除了丧失了这种时间性(我不觉得德里达的解构实践以及所有与之有关的符号的嬉戏能够给出这种结构)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时间性,恰恰是片段化而不是秩序/建筑/建构的可能性),最主要其实还是刚才已经提到过的事情,理论性叙事不能提供一种经验可证实的冲动分析,它要依赖于某种逻辑诡计。
当然,所谓自从费耶阿本德(还有好多别人)在那儿狂喊了一阵子“理论渗透经验之后”,“经验可证实”就变成了一条比秦祥林还要失败的猴子,人见人笑。不过,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说,无论你用那一种理论框架去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由于该事件是作为事件发生的,而不是作为符号体系内的某次“撼动”而发生的,它就是经验可证实的:除非你认为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符号体系的撼动。
这样就说到电影-现实-电影分析之间的三元关系。现实是表述吗?不是,现实是事件的集合体。至于事件和表述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述和表述框架(本体论理论,符号体系)之间关系,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要你认为事件不能被归约成关于框架的事件就成了。(所谓“关于框架的事件”就是在能指层次上发生的事件)
电影呢?电影是表述吗?是。但是是什么的表述呢?是事件之表述还是符号之表述呢?就是说,电影是符号,还是符号之符号(神话)?我取前者,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把电影看成是神话,那生活无可避免的会变成符号:事件消失了。
有趣的是电影分析。电影分析是什么?如果电影是符号,那么电影分析是否是符号之分析?不对,符号是不可分析的:只有神话可以分析(只有能指可以分析)。所以电影分析实际上有两种可能性,一,动力学分析(我假设我已经说清楚了:)),二电影分析本身可以成为神话(成为某种可以按照神话来阅读的东西)。但这是我不喜欢的,因为,神话学其实是对神话的拒绝。(special sorry to roland barthes?)
最后,两个纯逻辑的COMMENTS:
[A]唯一不进行循环论证的方式就把论证的有效性归结于推论前提的有效性。而这要么会导致无穷倒退,要么会导致某种武断性。事实上,我所进行的并非“论证”,而更象是一个解释活动,或者更准确的说,一种展示活动。这种活动在语言中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工作,原因是在于展示出来的结构中的各元素是相互(!)划分/界定的,所以这是唯一可能的方式。
[B]“别有用心”的表述并不是因为有辜的视角而造成的,而是说你其实并未忠实于你的视角。因为你没有把这个视角内全部可能的作法遍历就作出对该视角的判断。不过,这只是一个逻辑上讨论。我现在觉得你不能看到我所看到的“虐恋”解释,其实是有原因的。俺把这个收回啦,下次再用到别人身上。耶!
毒草说你有毒,所以毒草无毒
By lancelost 2000年11月29日04:24:52
现在的局面对我很不公平。读你的长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你的兴奋状态,你的力比多前后奔突不断拓展着新的战场,害得我总要停下来揣摩你的术语们在此处的上下文中是如何具-体的。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样一来你便占了先手,我只能选择,或者进入你的新开发区,或者我也去开展圈地运动。后者显然会造成两个二傻子自说自话的局面,前者则使我处于被动,因为在我发言之前先得总结半天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1]如果我接受你对虐恋和恋物癖的区分,就必须忽视很多同学对恋物癖本身所做的分析。最著名的分析之一当然是马克思同学的分析,在马同学那里,物恋显然不是人际关系的反动和退出,而是掩盖或者异化,或者用你下文的术语来说:“变形”(可能接下来还要分析,这变形是anamorphism还是metamorphism)。不过我必须承认,这之间的分别确实是解释上的而不是论证出的。但这已经足以反驳你所声称的虐恋和恋物癖之间的“事实”区别。
对于你接下来分析的S/M的根本特征,即虐恋必须是发生在主体际的关系,这种分析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处于他者位置上的分析(etic perspective)。从他者的角度来看,主体际关系和人-物关系的确是有区别的,但是从主体的角度(emic perspective)来看,主体际关系和人-物甚至人-符号关系都是主-客体关系。指出这一点虽然不能否定你的分析,但确足以说明你的分析是不完备的,不足以确定S/M行为的边界,或者说它确定的边界是可以轻易超越的。而它之所以不完备,正是由于你后文提到的整理活动损失了“继起”关系。
由此,咱俩的区别还是精神分析和其后学的区别:后学质疑(注意了拉,是质疑不是否定)的便是这种人际/符号际的二分。
[2]这里你的大部分判断我都同意,包括最重要的判断:用理论叙事进行解释的策略是一种逻辑诡计,因为毕竟存在着本体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之间的区分。本体论层次的理论叙事无论如何都应当被看作理想型。
不过,对于失去普遍有效性的本体论假设(此处即拉康的精神分裂说)是否便丧失了运用于“解释”的功能,似乎还得说说。一种本体论假设的普遍有效性首先应该决定于对“本体”的规定吧。你此处的质疑事实上是假设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普遍一致的本体论。因此你才会提问“为什么捆绑冲动只发生在山口同学的身上?”我的解释框架里面引进了gender ideology正是因为它规定不同的社会性别具有本体论上的差异。
我觉得你的力比多解释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想象性的成分太多。或者更严肃的说法是:目的论的缺陷。可供参考的自然是波普尔同学的《历史主义的贫困》。事实上这也是弗洛伊德同学和马同学,还有其它很多很多启蒙理性一脉传承的持目的论历史观的同学共享的一个缺陷。也就是说,你先验地规定了力比多的流动方向,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对物的捆绑看成对丰川同学的捆绑的“序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物的捆绑可以(至少是粗糙地)被纳入物恋的范畴。这样,你就必须解释,这种物恋(因为它是和虐恋相区分的)是如何转化为虐恋的。力比多的“自我理解”,你难道不觉得过分文学了么,至少我觉得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者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构造可以被看作另外一种宗教信仰形式:animatism,它恰好是恋物癖或者拜物教的一种对应形式。它是一种无形式的能量,相当于“气”,或者印度教里面的shakti。唯一不同的是你没有赋予它太多超“自然”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你实际上还是在运用移情机制,尽管你试图否认。
[3]同样,这里我对你的长篇大论基本同意,不同意的却是结论。“在一个尾端开放的文本中,由于目的/终点缺失,事实上最好的解释方法就是逐段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我不是怀疑这种分析的可能性,而是它的合法性(legitimacy)。你已经同意符号系统是有限不确定的,但由于你持符号/事件二分的观念,因而你似乎认为事件是可以确定的,可以被分离,被固定的。这个问题我就不绕舌了,简单地说我完全不同意这种二分,但是要讨论它则要变成完全不搭界的另一个问题了吧。
因此,“每个阶段的事件和外因都是可识别的:仍然不需要借助上面说的那种逻辑诡计”在我看来根本不能成立。不仅事件不能分离,它的外阴也不能分离。经验主义者的说法是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不过我不同意。
权力是一种附加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物体,因而它永远是压制性的,因而我不把它当中性词。
在我的设想中,电影既是符号又是符号之符号,因为它具有某种经验-超验的双重构造(empirico-transcendental doublet)。所以我才说,电影的现实性必须借助某种过程(或者就用你说的“人-物际关系”来表示)来实现,否则,事件就会消失。
假设我对你说的动力学分析理解正确,那么我认为神话分析是唯一可能的分析(我打一开始就这么说的液)。
因为是毒草说我有毒,所以我没毒(让我们交换日记吧)
By 门牌 2000年11月29日20:12:25
好啦,标题已经露出来啦,俺现在开始反省自己。之前先说两句无关的。我其实不是兴奋(其实当然是),主要还是抓不到那个想说的东西的CATCH-WORD。所以必须“就近取譬”东拉西扯才能大概表达出来。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鞠躬)。
所以我准备向你学习向你开炮。耶!
我想把虐恋-恋物的分析放在后面。因为,本来我是希望对具体例子的分析能阐明咱两的区别,不过看来颇为失败。
[1]我觉得你误解了我提出“丰川问题”的背景。我并不是在假设了不同个体在本体层次上的齐一性之后,才提出丰川为啥不冲动的问题的。我的问题其实是,任何一个本体层次上的描述,都不能给出对具体行为的充分解释。因为本体层次上的描述其实只是一个“机制性”描述,真正的动因还没有给出。事实上,即使你用GENDER IDEOLOGY规定出山口和丰川在本体层次上的差异,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别的女的没有捆绑冲动呢?为什么开始山口没有捆绑冲动呢?事实上,分析中必须要加入一个“事件”性的因素(某事发生了),才能解释某一冲动为什么会在此时发生,因为本体层次上的描述是“向来已经如此(always-already-being)”,它不能构成对在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的充分解释。
[2]关于力比多解释。我想说,我提供的第一个分析只是某种逻辑演练,是类似于“应战”性的东西,它不构成我的想法的有机部分。•••我是说,目的论的批评我接受啦。不过这里有一点保留,因为考虑到我们这里毕竟是在分析一个电影,而且又是一个那么明显的有开端-演进-高潮-尾声结构的电影,我觉得目的论分析并非大过:因为这个“目的”是由电影的结构给予的目的。这跟历史分析不同的,除非历史也是一场具有古典结构的戏剧。
[3]关于力比多解释的第二点,就是我提供的第二种分析,你说我有“ANIMISM”倾向。我想我还是不能承认。因为我的分析其实只限制在人身上。这个不能说是ANIMISM,最多只能说是“活力论”(VITALISM)。所以,我想在这里我并没有使用移情。何况,即使是ANIMISM,那也不是与问题相关的移情。与问题相关的移情,是(作为分析对象的)个体身上的现象,而ANIMISM的“移情”,应该是分析者自己的移情现象。这个,区别还是挺大的。
恩,还有,“力比多的自我理解”确实是文学性的说法:不过那是属于第一种分析的。并非我的PROPER THOUGHTS。
在我的第二种分析中(就叫活力论分析吧),物恋(对物的捆绑)和虐恋之间是没有你所设想的“统一性”的。它更象是这样:你走在街上,想要去商店买东西(物恋),然后忽然被一个漂亮MM叫住了,你就又想七想八的(虐恋),把去商店的事情(“暂时”?)扔在了脑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的,就是一个活力(suppose u survived that fantasy:)),但是这个活力只是空洞的保证你“有所活动”,而所有的具有的“作何活动”的转折,都是由外因引起的(我是在说引起,至于为什么是虐恋,为什么是物恋,又需要其它的解释性因素)。
我觉得这里我可以完全摆脱移情的嫌疑。
[4]然后是我的分析模式的合法性问题,以及事件/符号,人际/符号的划分问题。其实,我倒是觉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我说你是大毒草,其实主要就是觉得你大概是受了LACAN的毒害,用符号吸收事件,最后把“真实”逼到了符号的外面。非得借用“抵触”不可。
不过,我刚才痛写了一段发现说不清楚。现在只能含混的说,你要觉得有意思,咱两MIAL联系成不(mpmode@sina.com)?(你不还得考试呢嘛,嘿嘿)
我的基本意思是区分两种符号活动。一种是“直接的”符号活动,比如理论性的叙事,以及用这种叙事来进行解释。一种是“本体论”层次上的符号活动,它是建构性的。后者是普适的:所有的活动/事件都被符号建构。而前者则只是活动的一种,一方面它也受第二种符号活动的“支配”,另一方面,它又对第二种符号活动产生作用。
从这方面来说,我的意思只不过是,在那种直接的符号活动中呈现的意义(也许更好的说法是意识形态/神话?),并非活动的全部意义。但如何不是,我现在实在是说不清楚。而这个剩余意义,就是我说的“动力分析”所指向的东西。
好啦,下面说说虐恋和物恋的事情。
你说了两点。第一,你说我的分析忽视了马同学以及其它同学所指出的物恋作为人际关系的掩盖或者异化的方面。第二,你说我的分析采取了外在的分析视角。
但是,问题恰恰是在于,即然是掩盖和异化,既然获得了不同的形式,那么需要解释的,恰恰是在不同形式下的动因(什么造成了形式的不同,在不同形式下会有什么样的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果用“掩盖和异化”来掩盖这一区别,那岂不是有点“本质主义”的嫌疑吗?
另外,我觉得狠难说我的分析视角是外在的,因为在我看来,人-物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恰恰是处于这一关系中的主体所意识到的区别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发主体不同的行为模式。倒是“主-客”关系看起来象是某种通过外在视角而达成的概括性结论。
最后,关于权力。我觉得权力不是附加关系,而应该简单的理解成“驱动者”:并且要把“维持”同样看成是权力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权力确实是中性的,因为不存在权力缺席的状态。
-
Perelandr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7-17 23: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