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关于张艺谋
MSN记录,2008.5.26,16:52
小波 说:
昨天看了顾长卫的《立春》,感受到一种朴实的力量,电影的风格正如顾长卫本文一样,没有浮华的东西,这样的电影到现在仍然在我脑中冲撞,渐渐地,感慨张艺谋等人如此的天分却浪费在了商业炒作上。
海裔-饮风 说: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没有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就没有中国的票房。
海裔-饮风 说:
先得撑着电影院啊
小波 说:
你的观点很好,这就是一个多元论,正如贾樟柯所说的,需要商业片,也需要艺术片,各取所需,我是文艺片爱好者,自然更偏重这个了
海裔-饮风 说:
我还是觉得,无论张艺谋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电影的,舞台的,乡土的,人本的,抑或是浮华的,肤浅的,他都在进行多元的尝试,这就是前进。老谋子倚着他的声名去做各种大手笔的尝试,这是他的幸运,也得益于他前面付出的努力,并且我相信,给予各种尝试,老谋子会有根多发现,更多体悟,艺术本就是融会贯通的,谁说电影导演只能拍电影,谁说这就是不务正业,更何况,老谋子做一件事,就做成一件事,这太天才了。不过,也得说,这个视觉时代造就了张艺谋。
小波 说:
这里面的争论我觉得目前定论为时尚早,因为无论从电影亦或是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张艺谋用视觉化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现所作的努力,这样的成功究竟是艺术至上的胜利还是幕后营销的胜利?我并不反对艺术多元,艺术家的兴趣从来不应该被限制,只是,这里面,艺术水准有没有认真研究过,能让大众都称赞吗,事实上他的电影水准在下降,精力确实在舞台剧和实景演出上消耗了,这样的人是天才,也确实是时代造就了他,但他粗浅的运用了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他懂得技巧,并幸运地生在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在一片空白的年代急剧地造就个人的神话,但我们需要开始研究他的不足,并以此改进,推进中国的艺术事业,也就是说,开疆拓土的时代已经完成,我们需要内涵建设
海裔-饮风 说:
他的电影水准是下降的,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再是与陈凯歌两人担大旗的时代了,如果我是张艺谋,我就会更注重什么才是自己现在最想要的,如果电影已经无法满足,那些为了得奖、为了出名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后,在这样一个年龄,我会舍弃其他去做我想做的事,也许电影就只是一个副业,尤其在这个中国电影大环境始终没有显著改变,同时又有像贾樟柯、顾长卫这样在国际影坛展露头角的中国影人开始挑起大梁、多元发展,那么我更愿意在一些别人还没有注意、还没有涉足、至少还没有成功的领域去尝试、去发掘自己还有多大的潜力,商业的成功也是成功,要是老谋子狂起来,他完全可以说,我救活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我让普通人都知道了刘三姐,我让普通人都有去戏院看舞台剧看戏的渴望,这点对于中国多么重要,然后,那些文化精英、评论家再来说这个那个有多烂,可是,转念想想,倘不是张艺谋,他们能籍此出名么。你说的也是对的,可我还是主张宽容开阔多元的发展,并且我相信,每一步,老谋子都已经筹划充分,他早已不是莽撞的毛头小伙怀揣梦想,他保持着好奇与敏锐,乐于尝试发现,而不是躺在故纸堆,并且当然,自我欣赏与陶醉。
小波 说:
我们的讨论应该记录下来,我觉得很重要,我要复制下来保存,我忽然间又想到,其实,这里面都有各自利益的博弈,似乎批评张艺谋的人在靠张艺谋活着,张艺谋的努力对于中国更是一种前进,但我所感知的或许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当局的管制政策,电影的审查制度,等等,变换的角色或许也有这个成分,他精明的注意到了中国对于国际的妥协,因此注重国际的意见,并成功的保护了自己。
海裔-饮风 说:
嗯,不管怎么样,老谋子的智慧,不知道后世有几个人能学到。
小波 说:
贾樟柯对于张艺谋的炮轰我觉得是对第五代掌控电影市场的一种抗议,他用“自由”的电影市场观念来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做辩护,他的炮轰更象是宣言书,宣告“我”的到来,要在你张艺谋的地盘上获得一块田地,并意味着,今后,还有更多的人来分你的田地,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是一种进步,多元化的市场,自由的创作观念都很重要的。
海裔-饮风 说:
是的,贾樟柯走着从国际包围中国的道路,他的电影不"好看",所以他要分一杯羹是需要时间的,还有一点就是,我在电影院的体会是,那些人普遍没有小人物意识,注重试听效果、要有明星效应,这与贾樟柯的电影主题是有冲突的。如果说他的早期电影如《小武》、《站台》带给人一种生存的感动,那么,后期,是不是一下子套了太大的社会背景了呢,反而淡化了前景的人物,他的摄像机移动着移动着,我们看到了“世界”里的群生像,看到了“三峡”里的群生像,我们就是没有记住这个或者那个主角。我没有仔细去研究过他的电影,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可是我喜欢小武。讽刺的是,我看过了贾樟柯出名后的各色电影,唯独没有看过《小武》,可是印象如此之深,虽然仅仅出于别人的描述。那个时候,我才和德好说过一句话,他在电影院前讲《小武》,讲每一个细节,讲声音,讲画面,仿佛我曾经看过一样,仿佛我现在就看到了一样,并且,也和他一样激动起来,一部没有视听语言就能打动一个一无所知的人,这是何等的力量;并且,我记住了关于主角的一切,他如此生灵活现,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生活里……这就是力量。
小波 说:
我看得第一部关于贾樟柯的电影就是《世界》,之前的电影我准备补看,世界我就感觉他要讲很多东西,很宏大,很悲惨,有关人物的印象我却不深,我记住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和现实的残酷,这种残酷在有意渲染,我觉得这是一种悲悯,导演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贾之后的电影仍然走的类似于《世界》的线路,只不过场景在变换,换成了三峡,24城之类,目的都是在关注一群生活无力的人群,他痴迷于这样的人群,或许跟他早年生活有关,亦或许是他内心的一种阴暗面的呈现,这样的电影并不能赢得广大中国人的共鸣,小众,我的理解就是电影本身就是小众人的故事,贾樟柯误以为农民,活着是生活无力的人是中国的主流,但是他错了,电影的观众是城里人,农村很少有人看电影,就算要看,他们也更愿意看娱乐并轻松的电影,因为他们的生活太艰辛了,戏剧在中国从来就是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说教者,中国社会日常的生活本来就是严肃的,因而,中国电影需要是的宣泄人们日常工作的烦闷
小波 说:
就如同我们设立一个全国哀悼日去宣泄一个民族的哀伤一样。
小波 说:
今天就到这里吧……
小波 说:
昨天看了顾长卫的《立春》,感受到一种朴实的力量,电影的风格正如顾长卫本文一样,没有浮华的东西,这样的电影到现在仍然在我脑中冲撞,渐渐地,感慨张艺谋等人如此的天分却浪费在了商业炒作上。
海裔-饮风 说: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没有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就没有中国的票房。
海裔-饮风 说:
先得撑着电影院啊
小波 说:
你的观点很好,这就是一个多元论,正如贾樟柯所说的,需要商业片,也需要艺术片,各取所需,我是文艺片爱好者,自然更偏重这个了
海裔-饮风 说:
我还是觉得,无论张艺谋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电影的,舞台的,乡土的,人本的,抑或是浮华的,肤浅的,他都在进行多元的尝试,这就是前进。老谋子倚着他的声名去做各种大手笔的尝试,这是他的幸运,也得益于他前面付出的努力,并且我相信,给予各种尝试,老谋子会有根多发现,更多体悟,艺术本就是融会贯通的,谁说电影导演只能拍电影,谁说这就是不务正业,更何况,老谋子做一件事,就做成一件事,这太天才了。不过,也得说,这个视觉时代造就了张艺谋。
小波 说:
这里面的争论我觉得目前定论为时尚早,因为无论从电影亦或是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张艺谋用视觉化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现所作的努力,这样的成功究竟是艺术至上的胜利还是幕后营销的胜利?我并不反对艺术多元,艺术家的兴趣从来不应该被限制,只是,这里面,艺术水准有没有认真研究过,能让大众都称赞吗,事实上他的电影水准在下降,精力确实在舞台剧和实景演出上消耗了,这样的人是天才,也确实是时代造就了他,但他粗浅的运用了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他懂得技巧,并幸运地生在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在一片空白的年代急剧地造就个人的神话,但我们需要开始研究他的不足,并以此改进,推进中国的艺术事业,也就是说,开疆拓土的时代已经完成,我们需要内涵建设
海裔-饮风 说:
他的电影水准是下降的,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再是与陈凯歌两人担大旗的时代了,如果我是张艺谋,我就会更注重什么才是自己现在最想要的,如果电影已经无法满足,那些为了得奖、为了出名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后,在这样一个年龄,我会舍弃其他去做我想做的事,也许电影就只是一个副业,尤其在这个中国电影大环境始终没有显著改变,同时又有像贾樟柯、顾长卫这样在国际影坛展露头角的中国影人开始挑起大梁、多元发展,那么我更愿意在一些别人还没有注意、还没有涉足、至少还没有成功的领域去尝试、去发掘自己还有多大的潜力,商业的成功也是成功,要是老谋子狂起来,他完全可以说,我救活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我让普通人都知道了刘三姐,我让普通人都有去戏院看舞台剧看戏的渴望,这点对于中国多么重要,然后,那些文化精英、评论家再来说这个那个有多烂,可是,转念想想,倘不是张艺谋,他们能籍此出名么。你说的也是对的,可我还是主张宽容开阔多元的发展,并且我相信,每一步,老谋子都已经筹划充分,他早已不是莽撞的毛头小伙怀揣梦想,他保持着好奇与敏锐,乐于尝试发现,而不是躺在故纸堆,并且当然,自我欣赏与陶醉。
小波 说:
我们的讨论应该记录下来,我觉得很重要,我要复制下来保存,我忽然间又想到,其实,这里面都有各自利益的博弈,似乎批评张艺谋的人在靠张艺谋活着,张艺谋的努力对于中国更是一种前进,但我所感知的或许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当局的管制政策,电影的审查制度,等等,变换的角色或许也有这个成分,他精明的注意到了中国对于国际的妥协,因此注重国际的意见,并成功的保护了自己。
海裔-饮风 说:
嗯,不管怎么样,老谋子的智慧,不知道后世有几个人能学到。
小波 说:
贾樟柯对于张艺谋的炮轰我觉得是对第五代掌控电影市场的一种抗议,他用“自由”的电影市场观念来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做辩护,他的炮轰更象是宣言书,宣告“我”的到来,要在你张艺谋的地盘上获得一块田地,并意味着,今后,还有更多的人来分你的田地,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是一种进步,多元化的市场,自由的创作观念都很重要的。
海裔-饮风 说:
是的,贾樟柯走着从国际包围中国的道路,他的电影不"好看",所以他要分一杯羹是需要时间的,还有一点就是,我在电影院的体会是,那些人普遍没有小人物意识,注重试听效果、要有明星效应,这与贾樟柯的电影主题是有冲突的。如果说他的早期电影如《小武》、《站台》带给人一种生存的感动,那么,后期,是不是一下子套了太大的社会背景了呢,反而淡化了前景的人物,他的摄像机移动着移动着,我们看到了“世界”里的群生像,看到了“三峡”里的群生像,我们就是没有记住这个或者那个主角。我没有仔细去研究过他的电影,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可是我喜欢小武。讽刺的是,我看过了贾樟柯出名后的各色电影,唯独没有看过《小武》,可是印象如此之深,虽然仅仅出于别人的描述。那个时候,我才和德好说过一句话,他在电影院前讲《小武》,讲每一个细节,讲声音,讲画面,仿佛我曾经看过一样,仿佛我现在就看到了一样,并且,也和他一样激动起来,一部没有视听语言就能打动一个一无所知的人,这是何等的力量;并且,我记住了关于主角的一切,他如此生灵活现,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生活里……这就是力量。
小波 说:
我看得第一部关于贾樟柯的电影就是《世界》,之前的电影我准备补看,世界我就感觉他要讲很多东西,很宏大,很悲惨,有关人物的印象我却不深,我记住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和现实的残酷,这种残酷在有意渲染,我觉得这是一种悲悯,导演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贾之后的电影仍然走的类似于《世界》的线路,只不过场景在变换,换成了三峡,24城之类,目的都是在关注一群生活无力的人群,他痴迷于这样的人群,或许跟他早年生活有关,亦或许是他内心的一种阴暗面的呈现,这样的电影并不能赢得广大中国人的共鸣,小众,我的理解就是电影本身就是小众人的故事,贾樟柯误以为农民,活着是生活无力的人是中国的主流,但是他错了,电影的观众是城里人,农村很少有人看电影,就算要看,他们也更愿意看娱乐并轻松的电影,因为他们的生活太艰辛了,戏剧在中国从来就是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说教者,中国社会日常的生活本来就是严肃的,因而,中国电影需要是的宣泄人们日常工作的烦闷
小波 说:
就如同我们设立一个全国哀悼日去宣泄一个民族的哀伤一样。
小波 说:
今天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