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版权贸易个案“揭密”
魔戒》版权贸易个案“揭密”
袁楠 竺祖慈
2003-05-26 13:46:22 来源:
版权引进的过程中除了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更有出版社对作品内容及价值的把握、对作者的熟悉、对作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前景的估计,甚至要考虑诸如影视、动漫之类图书以外的相关因素可能发生的作用。
对于中国出版社来说,和世界文学界、娱乐业这样前瞻性的“合谋”意味着商品经济时代眼光的逐渐成熟和决策的逐渐理性,当这种“合谋”由少量变成多数,由偶然变成必然,也就成了出版社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2002年的《魔戒》是当年图书市场的热门话题,译林出版社购得独家中文版权后推出的精装本和平装本创下了2000多万码洋,各大平面媒体与网站上关于《魔戒》的报道和评论多不胜数。无疑,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热映是对小说有力的促销,然而超前的版权贸易却是《魔戒》制胜的前提。就版权贸易来看《魔戒》这一个案,或许更能剖析作为国内重要的翻译出版社的译林出版社之版贸运作的“秘密”。
《魔戒》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版,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逐渐享有盛誉,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文字,拥有数亿忠诚读者,不用说有关《魔戒》的研究和讨论从未有间断,著名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及诸多魔幻文学作家也把《魔戒》奉为自己的精神宝库。由它改编的电影《指环王》2002年在好莱坞举办首映式时唤起无数“《魔戒》迷”的回忆和想像,场面近乎狂热。作者托尔金凭此书轰动文坛,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然而这样一部魔幻文学的鼻祖对于中国图书界来说却是何其陌生,1999年译林社向海外求购《魔戒》的中文版权时,大多数中国读者及出版业同行对这部作品及作者托尔金都鲜有所闻,国内没有一家出版社与译林社争购这部百余万字巨著的中文版权,海外版权所有者和代理商也就根本无法抬价,对畅销书来说,当时的成交价在今天看来实在令人吃惊。拿到版权以后,译林社为寻找《魔戒》的译者费尽周折,台湾曾出过由大陆译者翻译的《魔戒》,但当译林社请这些译者重新修订译本时,他们均表示兴趣不大。现在的《魔戒》译本,是另外几位译者对《魔戒》的重新解读。尽管《魔戒》成为超级畅销书有后来美国大片的推波助澜及译林社本身的细致运作等诸多重要因素,但是,译林人独取人所不取的眼光以及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而舍得为有价值的选题投入的判断力、责任心是这次成功的版权贸易之核心“秘密”。
由经验和眼光开始
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0年来,译林出版社始终把版权引进当做取得出版资源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已出版的1000余种图书中,属于版权引进项目的有500多种,其中文学类的数量在国内同行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大量成功的实例提升了译林社在海外版权贸易方面的影响和信誉,鼓舞着译林人以更大的热情和代价投入版权贸易。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版贸实践培育了译林社对外国文学的良好感知、超前意识以及版权贸易中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实际运作能力。版权引进的过程中除了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更有出版社对作品内容及价值的把握、对作者的熟悉、对作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前景的估计,甚至要考虑诸如影视、动漫之类图书以外的相关因素可能发生的作用。译林社不仅在外国文学图书市场上打造出品牌,也树立了版贸市场上的优秀品牌形象。惟其如此,在竞争激烈、卖方报价高扬的情况下,译林社能抢得先机争夺国外畅销书的中文版权,欧美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谢尔顿、克莱顿、格里森姆等经由译林社进人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他们近年每一部新作的独家中文版权也几乎都被译林社购得,《午夜日记》、《蜘蛛侠》、《梦系廊桥》这样的热门畅销书版权竞购,译林社亦在拼争中胜出。更有意思的是如《魔戒》这样的个案,译林人的眼光与好莱坞、与诺贝尔奖的焦点经常实现奇妙的碰撞,这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巧合其实内蕴着深刻的必然性,不断证明着译林人的经验和眼光。好莱坞看中《魔戒》的价值尤其是商业价值,制作了投资巨大的大片,创造了有史以来少见的票房;译林社购买独家中文版权译介的《时时刻刻》被三大女星激情演绎后获金球奖,妮可·基德曼更荣膺200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2001年英国作家奈保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译林社早在两年前就买下了他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河湾》的独家版权。其余如《将军的女儿》、《神秘的球》、《沉默的羔羊》、《屋顶轻骑兵》、《汉尼拔》等等被改编的例证很多。对于中国出版社来说,和世界文学界、娱乐业这样前瞻性的“合谋”意味着商品经济时代眼光的逐渐成熟和决策的逐渐理性,当这种“合谋”由少量变成多数,由偶然变成必然,也就成了出版社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译林社正期望走向这样的目标,由经验的世界步入自由的王国。
出版人以责任与使命为后盾
译林社购买《魔戒》版权时版税成本虽然不高,但《魔戒》毕竟是百万字的巨著,在翻译、编辑、印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当大,尤其在国内读者对《魔戒》知之甚少,前景不甚明朗的情况下,译林社是在看好《魔戒》作为现当代外国文学名著的文学史价值之前提下,凭着出版人做文化积累、填补文化空白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勇于译介这一巨著的。
作为专业翻译出版社,译林社并不把出版畅销书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1997开始翻译出版的“外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丛书”是国家级重点图书,至今已出版近200种。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几乎全处于保护期内,译林社在中文版权购买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其中有些品种版权引进的渠道和线索十分难寻,但如果缺了它们这套名著丛书的完整性与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于是译林社在世界各地四处搜索,有时几乎是铁鞋踏破、费尽心血才购得中文版权。畅销书《魔戒》当初也是这套现当代文学名著中的重要选题。然而,像《魔戒》这样的超级畅销书,抑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第22条军规》、《雪国·古都·千只鹤》、《荆棘鸟》这样的长销作品都还太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读者面所限,外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中的大多数作品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同时,与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畅销书相比,现当代作品的译介在国内也曲高和寡、相当冷清。然而译林社一向认为,外国文学市场需要培育,读者是需要引导的,因为国内外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有诸多不同;做现当代外国文学图书不是赢利的手段,而是引进和积累世界优秀文化的事业,这是译林社的责任与使命,是译林社做版权贸易的“后盾”。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出版理念,正是这套丛书为译林社赢得了影响和声誉,也正是这种坚持做好书的使命感让《魔戒》的轰动成为必然,使译林社赢得了2001年英美权威报刊评出的20世纪100部优秀文学作品和30部最有影响的世界文学经典中大部分作品的中文版权。
广告画与《魔戒魅影》的助势
《魔戒》版权买下后,怎样做得“出彩”是它能不能由一部英国文学史上的巨著成为当下中国图书市场热门书的关键。得知《魔戒》一片在圣诞节前后首映,译林社做好《魔戒》的付印和上市时间安排,使之与好莱坞大片同步,并配合北京图书订货会等有利时机,在第一时间牢牢把握能促进巨著热销的信息和商机。除了这些,译林社还在图书形式上做文章。畅销书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封面与装帧设计。简单的图文拼接显然既不能显示这部巨著的分量,也不能在纷繁的图书海洋中引起读者关注。国外的电影海报富有冲击力,译林社便积极购买海报版权,将之作为精装本封面。那单手托起“魔戒”、富有神秘感和诱惑力的封面一上市便赢得了好评。而到了2002年3、4月,国内开始陆续上映《指环王》,译林社考虑到大片的受众将以青少年为主,便不失时机地以更为孩子们喜爱的封面、纸张和开本出版了《魔戒》平装本。平装本的封面既要迥异于精装本,又要明亮活泼、生动有趣,让《魔戒》成为独有的“这一个”。通过互联网,译林社寻找到Spiderwebart公司,两位兄弟艺术家已为《魔戒》画了很多意趣盎然的插图,制作了台历和画册。双方一拍即合,购买版权后,一本艺术气息浓厚、精美独特的画册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它们就是《魔戒》平装本那深受大小读者钟爱的封面的由来。
除了买下广告画和插图,译林社得知国外哈泼柯林斯公司出版的《魔戒魅影》以电影剧照、人物介绍和故事梗概为主,文字有趣而色彩鲜艳,随即果断决定买下《魔戒魅影》的中文版权,在最快的时间内翻译出版并上市销售,这不仅能为读者更好地导读《魔戒》这部不易理解的巨著,也使译林社的《魔戒》译本走向立体化。
在《魔戒》的版权贸易过程中,封面图画和《魔戒魅影》的版权购买都不仅仅是辅助之功,它们使卓尔不群的英国文学巨著中译本面世时真正富有原汁原味、淋漓尽致的异国情调,更在这个读图时代,帮助意义较为艰深复杂的《魔戒》以与大众共鸣的方式真正走进了中国读者心里。从此,《魔戒》不再只是高高悬挂于文学史上的经典,也不仅仅是轰动一时的热门畅销书,它留给今天的“《魔戒》迷”和以后读者的,是由生动的译本和美妙的图画构成的丰富而深刻的永恒记忆。
《魔戒》单单是译林出版社版权贸易运作的一个个案。在10年的版贸过程中,自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事后看来失准的教训。但无论如何,做有使命有志向的出版人是译林人的追求;不断熟悉游戏规则,不断接触新的课题,以越来越丰富的实践和理性融人世界出版市场,是译林社早于《魔戒》就开始的信念、愿望和旅程。
摘自:《出版广角》2003年第5期
袁楠 竺祖慈
2003-05-26 13:46:22 来源:
版权引进的过程中除了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更有出版社对作品内容及价值的把握、对作者的熟悉、对作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前景的估计,甚至要考虑诸如影视、动漫之类图书以外的相关因素可能发生的作用。
对于中国出版社来说,和世界文学界、娱乐业这样前瞻性的“合谋”意味着商品经济时代眼光的逐渐成熟和决策的逐渐理性,当这种“合谋”由少量变成多数,由偶然变成必然,也就成了出版社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2002年的《魔戒》是当年图书市场的热门话题,译林出版社购得独家中文版权后推出的精装本和平装本创下了2000多万码洋,各大平面媒体与网站上关于《魔戒》的报道和评论多不胜数。无疑,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热映是对小说有力的促销,然而超前的版权贸易却是《魔戒》制胜的前提。就版权贸易来看《魔戒》这一个案,或许更能剖析作为国内重要的翻译出版社的译林出版社之版贸运作的“秘密”。
《魔戒》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版,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逐渐享有盛誉,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文字,拥有数亿忠诚读者,不用说有关《魔戒》的研究和讨论从未有间断,著名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及诸多魔幻文学作家也把《魔戒》奉为自己的精神宝库。由它改编的电影《指环王》2002年在好莱坞举办首映式时唤起无数“《魔戒》迷”的回忆和想像,场面近乎狂热。作者托尔金凭此书轰动文坛,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然而这样一部魔幻文学的鼻祖对于中国图书界来说却是何其陌生,1999年译林社向海外求购《魔戒》的中文版权时,大多数中国读者及出版业同行对这部作品及作者托尔金都鲜有所闻,国内没有一家出版社与译林社争购这部百余万字巨著的中文版权,海外版权所有者和代理商也就根本无法抬价,对畅销书来说,当时的成交价在今天看来实在令人吃惊。拿到版权以后,译林社为寻找《魔戒》的译者费尽周折,台湾曾出过由大陆译者翻译的《魔戒》,但当译林社请这些译者重新修订译本时,他们均表示兴趣不大。现在的《魔戒》译本,是另外几位译者对《魔戒》的重新解读。尽管《魔戒》成为超级畅销书有后来美国大片的推波助澜及译林社本身的细致运作等诸多重要因素,但是,译林人独取人所不取的眼光以及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而舍得为有价值的选题投入的判断力、责任心是这次成功的版权贸易之核心“秘密”。
由经验和眼光开始
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0年来,译林出版社始终把版权引进当做取得出版资源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已出版的1000余种图书中,属于版权引进项目的有500多种,其中文学类的数量在国内同行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大量成功的实例提升了译林社在海外版权贸易方面的影响和信誉,鼓舞着译林人以更大的热情和代价投入版权贸易。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版贸实践培育了译林社对外国文学的良好感知、超前意识以及版权贸易中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实际运作能力。版权引进的过程中除了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更有出版社对作品内容及价值的把握、对作者的熟悉、对作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前景的估计,甚至要考虑诸如影视、动漫之类图书以外的相关因素可能发生的作用。译林社不仅在外国文学图书市场上打造出品牌,也树立了版贸市场上的优秀品牌形象。惟其如此,在竞争激烈、卖方报价高扬的情况下,译林社能抢得先机争夺国外畅销书的中文版权,欧美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谢尔顿、克莱顿、格里森姆等经由译林社进人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他们近年每一部新作的独家中文版权也几乎都被译林社购得,《午夜日记》、《蜘蛛侠》、《梦系廊桥》这样的热门畅销书版权竞购,译林社亦在拼争中胜出。更有意思的是如《魔戒》这样的个案,译林人的眼光与好莱坞、与诺贝尔奖的焦点经常实现奇妙的碰撞,这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巧合其实内蕴着深刻的必然性,不断证明着译林人的经验和眼光。好莱坞看中《魔戒》的价值尤其是商业价值,制作了投资巨大的大片,创造了有史以来少见的票房;译林社购买独家中文版权译介的《时时刻刻》被三大女星激情演绎后获金球奖,妮可·基德曼更荣膺200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2001年英国作家奈保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译林社早在两年前就买下了他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河湾》的独家版权。其余如《将军的女儿》、《神秘的球》、《沉默的羔羊》、《屋顶轻骑兵》、《汉尼拔》等等被改编的例证很多。对于中国出版社来说,和世界文学界、娱乐业这样前瞻性的“合谋”意味着商品经济时代眼光的逐渐成熟和决策的逐渐理性,当这种“合谋”由少量变成多数,由偶然变成必然,也就成了出版社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译林社正期望走向这样的目标,由经验的世界步入自由的王国。
出版人以责任与使命为后盾
译林社购买《魔戒》版权时版税成本虽然不高,但《魔戒》毕竟是百万字的巨著,在翻译、编辑、印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当大,尤其在国内读者对《魔戒》知之甚少,前景不甚明朗的情况下,译林社是在看好《魔戒》作为现当代外国文学名著的文学史价值之前提下,凭着出版人做文化积累、填补文化空白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勇于译介这一巨著的。
作为专业翻译出版社,译林社并不把出版畅销书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1997开始翻译出版的“外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丛书”是国家级重点图书,至今已出版近200种。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几乎全处于保护期内,译林社在中文版权购买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其中有些品种版权引进的渠道和线索十分难寻,但如果缺了它们这套名著丛书的完整性与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于是译林社在世界各地四处搜索,有时几乎是铁鞋踏破、费尽心血才购得中文版权。畅销书《魔戒》当初也是这套现当代文学名著中的重要选题。然而,像《魔戒》这样的超级畅销书,抑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第22条军规》、《雪国·古都·千只鹤》、《荆棘鸟》这样的长销作品都还太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读者面所限,外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中的大多数作品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同时,与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畅销书相比,现当代作品的译介在国内也曲高和寡、相当冷清。然而译林社一向认为,外国文学市场需要培育,读者是需要引导的,因为国内外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有诸多不同;做现当代外国文学图书不是赢利的手段,而是引进和积累世界优秀文化的事业,这是译林社的责任与使命,是译林社做版权贸易的“后盾”。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出版理念,正是这套丛书为译林社赢得了影响和声誉,也正是这种坚持做好书的使命感让《魔戒》的轰动成为必然,使译林社赢得了2001年英美权威报刊评出的20世纪100部优秀文学作品和30部最有影响的世界文学经典中大部分作品的中文版权。
广告画与《魔戒魅影》的助势
《魔戒》版权买下后,怎样做得“出彩”是它能不能由一部英国文学史上的巨著成为当下中国图书市场热门书的关键。得知《魔戒》一片在圣诞节前后首映,译林社做好《魔戒》的付印和上市时间安排,使之与好莱坞大片同步,并配合北京图书订货会等有利时机,在第一时间牢牢把握能促进巨著热销的信息和商机。除了这些,译林社还在图书形式上做文章。畅销书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封面与装帧设计。简单的图文拼接显然既不能显示这部巨著的分量,也不能在纷繁的图书海洋中引起读者关注。国外的电影海报富有冲击力,译林社便积极购买海报版权,将之作为精装本封面。那单手托起“魔戒”、富有神秘感和诱惑力的封面一上市便赢得了好评。而到了2002年3、4月,国内开始陆续上映《指环王》,译林社考虑到大片的受众将以青少年为主,便不失时机地以更为孩子们喜爱的封面、纸张和开本出版了《魔戒》平装本。平装本的封面既要迥异于精装本,又要明亮活泼、生动有趣,让《魔戒》成为独有的“这一个”。通过互联网,译林社寻找到Spiderwebart公司,两位兄弟艺术家已为《魔戒》画了很多意趣盎然的插图,制作了台历和画册。双方一拍即合,购买版权后,一本艺术气息浓厚、精美独特的画册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它们就是《魔戒》平装本那深受大小读者钟爱的封面的由来。
除了买下广告画和插图,译林社得知国外哈泼柯林斯公司出版的《魔戒魅影》以电影剧照、人物介绍和故事梗概为主,文字有趣而色彩鲜艳,随即果断决定买下《魔戒魅影》的中文版权,在最快的时间内翻译出版并上市销售,这不仅能为读者更好地导读《魔戒》这部不易理解的巨著,也使译林社的《魔戒》译本走向立体化。
在《魔戒》的版权贸易过程中,封面图画和《魔戒魅影》的版权购买都不仅仅是辅助之功,它们使卓尔不群的英国文学巨著中译本面世时真正富有原汁原味、淋漓尽致的异国情调,更在这个读图时代,帮助意义较为艰深复杂的《魔戒》以与大众共鸣的方式真正走进了中国读者心里。从此,《魔戒》不再只是高高悬挂于文学史上的经典,也不仅仅是轰动一时的热门畅销书,它留给今天的“《魔戒》迷”和以后读者的,是由生动的译本和美妙的图画构成的丰富而深刻的永恒记忆。
《魔戒》单单是译林出版社版权贸易运作的一个个案。在10年的版贸过程中,自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事后看来失准的教训。但无论如何,做有使命有志向的出版人是译林人的追求;不断熟悉游戏规则,不断接触新的课题,以越来越丰富的实践和理性融人世界出版市场,是译林社早于《魔戒》就开始的信念、愿望和旅程。
摘自:《出版广角》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