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无力摘下套在他脖子上的“纸枷锁”
曾子航的这篇评写的真得劲,超给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ab30100mzar.html 原文出处
看完《赵氏孤儿》我最大的感受,陈凯歌还是无力摘下套在他脖子上的“纸枷锁”,跟《梅兰芳》一样,他犯了同样的两个错误:一是剧情设置虎头蛇尾,二是主要人物苍白无力。
《赵氏孤儿》看的我很纠结,开篇赵家灭门惨案拍得惊心动魄,撼人心扉,像奥斯卡获奖影片《角斗士》,像黑泽明的巅峰之作《乱》,有古希腊悲剧的味道,尤其看到雷电交加的夜晚,程婴独自灯下绘图描述赵家血案,银幕上的程婴悲愤莫名,影院里的我热泪盈眶。
然而,随着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做门客始,叙事风格陡然一转,成了一部亲子教育片,围绕一个叫程勃(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个赵氏孤儿一直叫“程勃“,而到影片结束也没改回名叫“赵武“)的男孩的成长问题,三个大男人开始争论不休起来,复仇的紧张感没了,只剩下男孩“成长的烦恼”,难怪网友戏谑,后半段更像一部好莱坞喜剧《三个奶爸一个娃》,我倒觉得后半段更一个电视争锋节目《一虎一席谈》,争论的是孩子是应该放养还是圈养,是对“干爹”报恩还是报仇的问题?
总之,前半部很给力,后半部却很无力,整部影片感觉像两个导演合拍的。就像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前半段的小品式恶搞和后半段的惊悚追击明显是“两张皮”,后来看媒体报道才知道,恶搞那段出自《武林外传》尚敬之手,难怪!
影片情节上的漏洞不少,直接导致主要人物的行为依据不足。在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受赵家恩惠颇多,在“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忠义观念的影响下,程婴换子救孤的行为完全成立。在陈凯歌的改编后,程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妇科大夫,除了给庄姬接生,跟赵家并无太多瓜葛,他的救孤只不过是被残酷命运捉弄下的无奈之举,人物似乎走下了英雄的圣殿,但悲剧的崇高感也就消解了,鲁迅对悲剧有个很著名的评价:“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程婴救孤只不过是机缘巧合,他后面的抚孤,复仇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程婴这个经典的舍生取义的传统悲剧英雄也就成了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了。
屠岸贾这个大反派更像“人格分裂”:前半段他无端地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他弑君嫁祸赵家,害怕赵家百余口惨遭灭门,为了赵家一个遗孤不惜裹胁全城婴儿,摔子那一刻更是十恶不赦,可是到了后半部,屠岸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了一个善解人意、通情达理、通晓亲子教育的“好爸爸”,这简直跟前半部分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判若两人”,不错,恶人不全是“兽性”,也有“人性”,但这种“人”不是从天而降突如其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涌现出来的,由于影片前半部分对屠岸贾这方面的心理刻画不足,让人很难相信这个大反派什么时候“良心发现”(包括他虽然嫉恨赵家的权势,但他非要把赵家斩草除根这种心理动机也刻画不足,如果前面铺垫一下,当年他的父母或亲人死于赵家,似乎他的报复才更为合理,也为后面赵氏孤儿的冤冤相报提供更为深刻的思索)
还有一点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屠岸贾这么老谋深算的大奸雄,当着程婴的面杀了他的妻子,之后程婴带着儿子(当然屠岸贾并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程勃,而是赵氏孤儿)前来投靠,他居然毫不怀疑欣然应允,到后面还认程婴的儿子做义子?也是剧情推展过程中的一大漏洞,如果再加几场戏,屠岸贾设下几个圈套试探程婴的“忠心”,程婴靠九死一生靠机智过人最终“骗取”屠岸贾的信任似乎才算“圆满”。
严格来说,葛优王学圻范冰冰黄晓明的表演都还出色,只可惜剧本的很多先天不足没能让他们的表演更加大放异彩。就像《梅兰芳》,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争角儿”的戏很精彩,到后面梅兰芳功成名就了,反倒无戏可看了;《梅兰芳》配角个个出彩,反倒作为京剧大师的主角,却没立起来。《赵氏孤儿》也是这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ab30100mzar.html 原文出处
看完《赵氏孤儿》我最大的感受,陈凯歌还是无力摘下套在他脖子上的“纸枷锁”,跟《梅兰芳》一样,他犯了同样的两个错误:一是剧情设置虎头蛇尾,二是主要人物苍白无力。
《赵氏孤儿》看的我很纠结,开篇赵家灭门惨案拍得惊心动魄,撼人心扉,像奥斯卡获奖影片《角斗士》,像黑泽明的巅峰之作《乱》,有古希腊悲剧的味道,尤其看到雷电交加的夜晚,程婴独自灯下绘图描述赵家血案,银幕上的程婴悲愤莫名,影院里的我热泪盈眶。
然而,随着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做门客始,叙事风格陡然一转,成了一部亲子教育片,围绕一个叫程勃(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个赵氏孤儿一直叫“程勃“,而到影片结束也没改回名叫“赵武“)的男孩的成长问题,三个大男人开始争论不休起来,复仇的紧张感没了,只剩下男孩“成长的烦恼”,难怪网友戏谑,后半段更像一部好莱坞喜剧《三个奶爸一个娃》,我倒觉得后半段更一个电视争锋节目《一虎一席谈》,争论的是孩子是应该放养还是圈养,是对“干爹”报恩还是报仇的问题?
总之,前半部很给力,后半部却很无力,整部影片感觉像两个导演合拍的。就像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前半段的小品式恶搞和后半段的惊悚追击明显是“两张皮”,后来看媒体报道才知道,恶搞那段出自《武林外传》尚敬之手,难怪!
影片情节上的漏洞不少,直接导致主要人物的行为依据不足。在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受赵家恩惠颇多,在“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忠义观念的影响下,程婴换子救孤的行为完全成立。在陈凯歌的改编后,程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妇科大夫,除了给庄姬接生,跟赵家并无太多瓜葛,他的救孤只不过是被残酷命运捉弄下的无奈之举,人物似乎走下了英雄的圣殿,但悲剧的崇高感也就消解了,鲁迅对悲剧有个很著名的评价:“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程婴救孤只不过是机缘巧合,他后面的抚孤,复仇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程婴这个经典的舍生取义的传统悲剧英雄也就成了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了。
屠岸贾这个大反派更像“人格分裂”:前半段他无端地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他弑君嫁祸赵家,害怕赵家百余口惨遭灭门,为了赵家一个遗孤不惜裹胁全城婴儿,摔子那一刻更是十恶不赦,可是到了后半部,屠岸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了一个善解人意、通情达理、通晓亲子教育的“好爸爸”,这简直跟前半部分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判若两人”,不错,恶人不全是“兽性”,也有“人性”,但这种“人”不是从天而降突如其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涌现出来的,由于影片前半部分对屠岸贾这方面的心理刻画不足,让人很难相信这个大反派什么时候“良心发现”(包括他虽然嫉恨赵家的权势,但他非要把赵家斩草除根这种心理动机也刻画不足,如果前面铺垫一下,当年他的父母或亲人死于赵家,似乎他的报复才更为合理,也为后面赵氏孤儿的冤冤相报提供更为深刻的思索)
还有一点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屠岸贾这么老谋深算的大奸雄,当着程婴的面杀了他的妻子,之后程婴带着儿子(当然屠岸贾并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程勃,而是赵氏孤儿)前来投靠,他居然毫不怀疑欣然应允,到后面还认程婴的儿子做义子?也是剧情推展过程中的一大漏洞,如果再加几场戏,屠岸贾设下几个圈套试探程婴的“忠心”,程婴靠九死一生靠机智过人最终“骗取”屠岸贾的信任似乎才算“圆满”。
严格来说,葛优王学圻范冰冰黄晓明的表演都还出色,只可惜剧本的很多先天不足没能让他们的表演更加大放异彩。就像《梅兰芳》,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争角儿”的戏很精彩,到后面梅兰芳功成名就了,反倒无戏可看了;《梅兰芳》配角个个出彩,反倒作为京剧大师的主角,却没立起来。《赵氏孤儿》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