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答问书摘
12 .中国的插花起源于何时?它在古代是如何发展的
根据目前考证,关于中国插花起源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起源于六朝时期(公元200 ? 589 年)o 北周诗人庚信作《 杏花诗》 云:“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又“春余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柳腰细,新丰洒径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泉绕悦架,何处有凌波”。可见当时民间己有采折花枝涪花与荷花)入盘待客会友的习俗。公元5 世纪((南史• 晋安王子慰传》 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瞿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己明确证实,在这一时期己有插花水养,并作为佛前供花,距今己有1500 年历史。其二是认为中国插花起源当推汉朝。据考古发现,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的壁画上,画有一件陶质卷沿盆,内插等长、等距、同形的6 枝红花枝,酷似人为插作而成。说明早在1900 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原始插花的意念和雏形。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宫廷已广泛应用切花(当时称折枝花)装饰自身或馈赠亲友,传递感情。发展到东汉,将切花插贮水养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
我国古代插花,曾经有过昌盛发达时期和卓越灿烂的成就,至今在世界插花艺苑中仍具巨大的影响。追溯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六个时期:
( 1 )六朝以前(即公元220 年以前),为插花萌芽阶段。属于这个时期的现有资料,仅为春秋战国时期己有折枝花的应用,及东汉墓壁画上6 枝花插于陶盆的发现。因此,如果用以佐证该时期插花的发展状况的话,它充其量只是插花的原始意念,属插花萌芽阶段。
( 2 )六朝时期(即公元220 一581 年),为插花初级阶段。这时己经开始有简单的瓶插和盘插两种表现形式,而佛前供养插花则已经比较盛行了。
( 3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 ? 960 年),为插花普及、发展、兴旺阶段。
在这个时期,举国上下普遍出现了以花为友、寄情花木,陶冶情操的盛况。无论民间、寺庙或宫廷,皆盛行插花,尤以寺庙供养插花为盛,每次插千余枝,十分壮观。插花形式
插花艺术问答‘11 ' 不仅有瓶插、盘插,还有吊挂插花以及专门供插花朵硕大的牡丹、芍药等花卉的缸插。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插花的著作,如罗虫L 的《 花九锡》 ,详细记载了唐代皇宫中插作牡丹花的过程以及饮酒赏花的情景,此书印制极为考究,内容翔实,充分显示了这一时期宫廷插花的盛况和审美情趣。
( 4 )宋元时期(公元960 一1368 年),为插花繁荣昌盛阶段。
这时全国各地种花、卖花,买花,赏花盛况都超越了以往各代,插花之风盛极一时。
除宫廷、寺院、民间盛行插花用以陈设外,就连公共场所的饭店、茶馆、酒楼,甚至在游船上,都有插花布置,并以此作为广告,招引食客和游人。
每年春末,各大城市航州、开封、扬州、洛阳等)还举办不同规模的“万花会,' o 宋人张邦基在《 墨庄漫录》 中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做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屏障,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替花钉挂,举目皆花o ' ’另外,出自同一年代的《 苔溪渔隐丛话》 中记载:“蔡繁卿守扬州,春时作万花会,用花十万余枝o '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插花艺术的普及、规模及其发展盛况,绝不亚于当今世界盛行插花艺术国家的现状。
对于插花技艺的研究,当时也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受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影响,人们崇尚理学,注重内涵,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用以表达人生抱负、理想为主题。不同的花材和花型,用于不同的场合,如构图直立对称、花枝
或紧密繁茂嵘用于宫廷、家庭厅堂中插花),或清疏素雅、简洁明快常用于寺院及斋房中的插花)。
对于花材保养及保鲜方法,当时也有较多的研究。在这个时期的插花技艺中,己经有诸如烧灼法、沸汤法、封蜡法、涂沫药剂法等运用。涉及花材保鲜的书籍也很多,如《 格物粗谈》 、《 分门琐碎录》 、《 武林旧事》 、《 山家清供》 、《 洞天清录集》 等。这些方法及资料对当今的花材保鲜都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总结。
元代插花虽不及宋代兴盛,但由于受当时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逐渐摆脱理学思想的影响,多以借花浇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冥想,所以出现了“心象花”和“自由花,' , 表现出自由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简逸的风格。( 5 )明至清末时期讼元1368 一1911 年),为插花成熟、完善的鼎盛阶段。
在这个时期,插花技艺、花型创新及风格、艺术理论等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成就。花型多变而新颖,有理念花、院体花、新理念花、心象花、写景花等等。插花著作十分丰富,不仅有一般著作,如《 山斋清供笺》 、《 瓶史月表》 、《 考桑徐事》 、《 文具雅编》 、《 花史左编》 、《 浮生六记》 等,而且还有专门论述插花的专著,如《 瓶花三说》 、《 瓶花谱》 、《 瓶史》 等,标志着这个时期插花技艺的成熟及其理论体系的械与完氰
( 6 )清代以后为我国插花艺术的停滞衰退阶段。由于战祸连年,许多宝贵的插花图片和资料散失殆尽,各地不同风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响;又因国民经济的持续
插花艺术问答
衰落,必然影响到属于文化范畴的插花艺术,使之走向停滞和低潮。这种局面延续近百年,直至近十几年来才得以复苏。
13 .中国古代插花艺术都有哪些花型?中国古代插花的花型,多从主题思想表现和意境方面进行分类。主要花型有:
( l )理念花:盛行于宋朝和明朝初期,并为宋代插花的典型花型。
目的:视插花作品为教化的工具,以此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愿望、抱负,或阐述宇宙哲理、社会伦理道德等,借以发扬社会伦理精神,并具有祝福和庆贺之意。
形式:瓶花为主,亦有盘花、篮花,必用古铜、陶瓷等上乘容器和几架与之相配。
花材:多选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诸如梅、兰、竹、菊、桂花、山茶、水仙以及松、柏等。
造型:早期理念花的造型为直立对称的辐射状,直立向上,向四方伸展。以后的理念花,特别是隆盛理念花的造型,虽然也是辐射状,但十分重视线条的表现力,常使主枝屈曲扶疏向上,其他花枝交织有序地向四周伸展,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造型高大而优美。
特点与风格:借物喻意,含义深涵。花枝繁茂,结构紧密有力,极富豪华庄重典雅之美。
( 2 )心象花:盛行于元代和清初时期,属文人插花的一不中。
目的:借花抒情,以此表达作者主观的心态和情感,倾诉个人内心的冥想和心愿,不受理学影响而重感情的表现。形式:以瓶花为主。
花材:取材广泛,但以富有象征性,并极具“神态”的花材为主,如竹、莲、佛手、灵芝、如意、孔雀羽毛等。造型:因创作浪漫,无拘无束,所以造型丰富而无定型,亦较奇僻。
特点与风格:线条活泼,造型多变,瓶口丰满,寓意独特,具奇妙之趣。
( 3 )自由花:盛行于五代和元朝,属文人插花的一种。目的:借花表现作者返朴归真、与世无争的心理和胸怀,自由自在地抒发个人的特性和情趣。
形式:丰富多样,有瓶花、盘花、吊挂花、壁挂花等等。花材:在保持花材原有自然特点的情况下,广泛选用各种花材,既有格高意盛的梅、兰、竹、菊、百合、山茶之类栽培花卉,亦有野花杂草。
造型:自由多变,不拘泥一定形式,以简洁的不对称构图为主。
特点与风格:自然活泼,轻巧别致,富有雅趣和奔放潇洒之气。
( 4 )文人花:为流行于明朝中期的一种花型。目的:多借以遣兴,畅述幽情雅趣,体会自然纯洁之美。形式:瓶花为主,容器素雅。
花材:选材较少,常为1 种,多则2 一3 种,常选用梅、山茶、松等具有点、线表现力的木本花卉,并常以灵芝、如意作配件。
插花艺术问答• 巧• 特点与风格:不注重色彩表现,构图松散,具清秀、韵致、脱俗、俊逸之美。
( 5 )格花:流行于明朝晚期和清朝时期。
此花型与文人花有不少近似之处,如选用花材少,以1 ? 2 种为宜,不注重色彩,但极重品味,讲究花材品格、气质,更崇尚幽静、高雅之美。因此造型时极重视追求花材线条变化的形式美,而较忽视整体的变化,一般多为不等边二角形的构图。其特点是枝叶利索,线条流畅,简洁而具清新高雅之古趣。
( 6 )新古典花:流行于明朝晚期的一种型花。这种花型与文人花、格花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花材少、重品味、崇尚自然美等。不同之处是,它注重色彩表现,多选用花色明丽鲜艳、花枝屈曲小巧、花朵高雅宜人的花材。容器常用瓶或篮,造型简洁活泼,色彩调和典雅,具高古优雅之风格。
( 7 )写景花:盛行于清朝。
目的:崇尚自然美,常以写实手法重现大自然之美丽景观。
形式:以盘花为主,亦有瓶花。
花材:以富野趣的花材或直接采折野花进行插作。如选用荷花、香蒲、慈姑、竹、棕桐等,近旁有时亦配置奇石等物。
造型:多以直立自然式构图为主。
特点与风格:注重花材个体及组合后群体的自然美。要求枝叶舒展,花脚自然,以体现真实、清新的自然美景。
( 8 )造型花:流行于唐、宋宫廷及清代。
目的:美化环境,烘托气氛,以及单纯作为艺术造型用以欣赏等。
形式:瓶花、盘花等。
花材:选用广泛。除梅、竺、竹、菊、山茶、腊梅、百合、瑞香等具有象征性的花材外,一些水果蔬菜也被广为选用,如莲蓬、菱角、石榴、海棠果、桃等。
造型:分果蔬造型花与谐音造型花两类。前者常将各种瓜果、蔬菜巧妙堆置盘中,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构图;后者造型复杂多变,可有多种构图形式。
特点与风格:果蔬造型花旨在表现它们天然的色彩和芬芳气味,给人以浑厚充实的美感。谐音造型花则不严格要求花材本身的形态和象征意义,而注重利用花材名称的字音构思造型,以表现主题,赋予作品一定的含义和情趣。如选用柏树枝、万年青、荷花和百合组成“百年和合,, ;由铜钱、拂尘、万年青、李子组成“前程万里”;由朱柿和如意组成“诸事如意,,等等。
14 .哪些古书最早记载了中国插花的史料?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 楚辞》 中最早记载了中国原始礼仪插花的应用。如《 楚辞• 离骚》 中记载:“折琼枝以继佩”; “启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o 说明当时人们已有采折花枝、香草佩带身上的习俗。又如《 楚辞• 九歌》 中说:“盒将把兮琼芳”,表明当时人们曾将成把的鲜花束供奉于神座前。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一首诗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 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恐怕是最早以花作头饰的记载。北周诗人庚信《 杏花诗》 云:“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又云“春余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柳腰细,新丰洒径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泉绕悦架,何处有凌波。”采杏花入铜盘,摘荷花入新盘,这是最早用容器插花的记载。唐朝李延寿在《 南史• 晋安王子慰传》 中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瞿盛水夕渍其茎,欲华不萎。”这是中国最早用容器盛水插花的记载。
17 .中国最早出现人造花插花于何时?在唐朝时即己出现人造花插花。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娜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唐代人造绢花插花。
18 .中国古代如何鉴赏插花艺术?有何特色?
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的鉴赏独具特色,别有风趣。概括起来有二大特点:其一是讲究排场及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其二是追求多层次的美感享受;其三是注重插花作品的神韵意趣及意境美。上面概括的是历代插花作品鉴赏共有的特点,但各朝代又有其独自的审美情趣。
隋唐时期的插花,讲究在容器下置以精美的几座、几架,并在作品背后悬挂名人字画,形成花画合一的“图花”特色,其风格或清新高雅,或富丽华贵。欣赏时边饮美酒,边听音乐,还不时即兴咏诗、鼓曲,融插花、生活与娱乐于一体,达到多层次、多趣味的美的享受。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酒赏。 唐代诗人、插花艺术家罗虬所著的《 花九锡》 中记载:“重顶帷(障风)、金剪刀哺折)、甘泉恨)、玉缸爬)、雕文台座按置)、书画、翻曲、美醋喷)、新诗脉)' ' ,简要地描述了当时插作牡丹的程序过程、陈设摆放及鉴赏情况。到五代时期,则由“酒赏”发展成“香赏”,即把对插花作品的欣赏与焚香结合在一起。南唐进士韩熙载在《 五宜说》 中写道:“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裤宜龙脑,酚糜宜沉水,兰宜四绝,含笑宜庸,桐葡宜檀。’要求插作不同花材时选用不同香料焚燃,形成花香相和的“香花”风格。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香赏”,注重追求嗅觉之美。到明朝时,对插花的审美要求更高一层,将插花与品茗相结合,谓之“茗赏”。这与前代大异其趣,它注重品味,赏花花品茶兼得两者清香幽美之情趣和韵味;认为“酒赏,' . “香赏”均不如“茗赏”高雅。正如袁宏道在《 瓶史》 中所言:“昔韩熙载谓木裤宜龙脑、酷糜宜沉水• • ,一此无异笋中夹肉,官危排当所为,非雅士事也。”又云“茗赏者上也,香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
综上所述,无论是“酒赏”, “香赏”还是“茗赏”,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鉴赏独具特色,也十分文明、高雅。
59 .中国有哪些用花习俗?
由于受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形成了许多用花的习俗,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有各自特有的习俗。下面仅以汉族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 1 )用花颜色的习俗。
人们喜用红色花表示喜庆,如常选红色的牡丹、红色的月季、红色的蜀葵、香石竹等,用于婚礼、生日和庆典的场合;白色花表示哀悼,如选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送葬,扫墓;黄色花被视为皇家和佛教的色彩,如将黄色牡丹、黄色月季、黄色芍药、黄色菊花等,用于宫廷插花中。( 2 )不同节气的用花习俗。
中国民间有很多节气,在不同节气用花有所不同。如清明节常采折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五月初五端午节,常采折带有香味的营蒲和艾篙等草药,扎在一起挂在门上,驱虫避邪;九月九重阳节,以赏菊、饮菊酒表示庆贺。另外,民间还常用柏枝来插花,以象征冬至的到来。
60 .中国传统插花中的12 个花神是谁?12 个月分别以什么花来代表?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代表的花名 梅花 杏花 桃花 蔷薇 石榴花 荷花
代表的花神 柳梦梅 杨玉环 杨延昭 张丽华 钟馗 西施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代表的花名 凤仙花 桂花 菊花 芙蓉花 山茶花 梅花
代表的花神 石崇 绿珠 陶渊明 谢素秋 白乐天 老令婆
根据目前考证,关于中国插花起源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起源于六朝时期(公元200 ? 589 年)o 北周诗人庚信作《 杏花诗》 云:“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又“春余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柳腰细,新丰洒径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泉绕悦架,何处有凌波”。可见当时民间己有采折花枝涪花与荷花)入盘待客会友的习俗。公元5 世纪((南史• 晋安王子慰传》 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瞿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己明确证实,在这一时期己有插花水养,并作为佛前供花,距今己有1500 年历史。其二是认为中国插花起源当推汉朝。据考古发现,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的壁画上,画有一件陶质卷沿盆,内插等长、等距、同形的6 枝红花枝,酷似人为插作而成。说明早在1900 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经有了原始插花的意念和雏形。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宫廷已广泛应用切花(当时称折枝花)装饰自身或馈赠亲友,传递感情。发展到东汉,将切花插贮水养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
我国古代插花,曾经有过昌盛发达时期和卓越灿烂的成就,至今在世界插花艺苑中仍具巨大的影响。追溯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六个时期:
( 1 )六朝以前(即公元220 年以前),为插花萌芽阶段。属于这个时期的现有资料,仅为春秋战国时期己有折枝花的应用,及东汉墓壁画上6 枝花插于陶盆的发现。因此,如果用以佐证该时期插花的发展状况的话,它充其量只是插花的原始意念,属插花萌芽阶段。
( 2 )六朝时期(即公元220 一581 年),为插花初级阶段。这时己经开始有简单的瓶插和盘插两种表现形式,而佛前供养插花则已经比较盛行了。
( 3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 ? 960 年),为插花普及、发展、兴旺阶段。
在这个时期,举国上下普遍出现了以花为友、寄情花木,陶冶情操的盛况。无论民间、寺庙或宫廷,皆盛行插花,尤以寺庙供养插花为盛,每次插千余枝,十分壮观。插花形式
插花艺术问答‘11 ' 不仅有瓶插、盘插,还有吊挂插花以及专门供插花朵硕大的牡丹、芍药等花卉的缸插。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插花的著作,如罗虫L 的《 花九锡》 ,详细记载了唐代皇宫中插作牡丹花的过程以及饮酒赏花的情景,此书印制极为考究,内容翔实,充分显示了这一时期宫廷插花的盛况和审美情趣。
( 4 )宋元时期(公元960 一1368 年),为插花繁荣昌盛阶段。
这时全国各地种花、卖花,买花,赏花盛况都超越了以往各代,插花之风盛极一时。
除宫廷、寺院、民间盛行插花用以陈设外,就连公共场所的饭店、茶馆、酒楼,甚至在游船上,都有插花布置,并以此作为广告,招引食客和游人。
每年春末,各大城市航州、开封、扬州、洛阳等)还举办不同规模的“万花会,' o 宋人张邦基在《 墨庄漫录》 中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做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屏障,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替花钉挂,举目皆花o ' ’另外,出自同一年代的《 苔溪渔隐丛话》 中记载:“蔡繁卿守扬州,春时作万花会,用花十万余枝o '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插花艺术的普及、规模及其发展盛况,绝不亚于当今世界盛行插花艺术国家的现状。
对于插花技艺的研究,当时也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受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影响,人们崇尚理学,注重内涵,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用以表达人生抱负、理想为主题。不同的花材和花型,用于不同的场合,如构图直立对称、花枝
或紧密繁茂嵘用于宫廷、家庭厅堂中插花),或清疏素雅、简洁明快常用于寺院及斋房中的插花)。
对于花材保养及保鲜方法,当时也有较多的研究。在这个时期的插花技艺中,己经有诸如烧灼法、沸汤法、封蜡法、涂沫药剂法等运用。涉及花材保鲜的书籍也很多,如《 格物粗谈》 、《 分门琐碎录》 、《 武林旧事》 、《 山家清供》 、《 洞天清录集》 等。这些方法及资料对当今的花材保鲜都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总结。
元代插花虽不及宋代兴盛,但由于受当时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逐渐摆脱理学思想的影响,多以借花浇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冥想,所以出现了“心象花”和“自由花,' , 表现出自由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简逸的风格。( 5 )明至清末时期讼元1368 一1911 年),为插花成熟、完善的鼎盛阶段。
在这个时期,插花技艺、花型创新及风格、艺术理论等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成就。花型多变而新颖,有理念花、院体花、新理念花、心象花、写景花等等。插花著作十分丰富,不仅有一般著作,如《 山斋清供笺》 、《 瓶史月表》 、《 考桑徐事》 、《 文具雅编》 、《 花史左编》 、《 浮生六记》 等,而且还有专门论述插花的专著,如《 瓶花三说》 、《 瓶花谱》 、《 瓶史》 等,标志着这个时期插花技艺的成熟及其理论体系的械与完氰
( 6 )清代以后为我国插花艺术的停滞衰退阶段。由于战祸连年,许多宝贵的插花图片和资料散失殆尽,各地不同风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响;又因国民经济的持续
插花艺术问答
衰落,必然影响到属于文化范畴的插花艺术,使之走向停滞和低潮。这种局面延续近百年,直至近十几年来才得以复苏。
13 .中国古代插花艺术都有哪些花型?中国古代插花的花型,多从主题思想表现和意境方面进行分类。主要花型有:
( l )理念花:盛行于宋朝和明朝初期,并为宋代插花的典型花型。
目的:视插花作品为教化的工具,以此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愿望、抱负,或阐述宇宙哲理、社会伦理道德等,借以发扬社会伦理精神,并具有祝福和庆贺之意。
形式:瓶花为主,亦有盘花、篮花,必用古铜、陶瓷等上乘容器和几架与之相配。
花材:多选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诸如梅、兰、竹、菊、桂花、山茶、水仙以及松、柏等。
造型:早期理念花的造型为直立对称的辐射状,直立向上,向四方伸展。以后的理念花,特别是隆盛理念花的造型,虽然也是辐射状,但十分重视线条的表现力,常使主枝屈曲扶疏向上,其他花枝交织有序地向四周伸展,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造型高大而优美。
特点与风格:借物喻意,含义深涵。花枝繁茂,结构紧密有力,极富豪华庄重典雅之美。
( 2 )心象花:盛行于元代和清初时期,属文人插花的一不中。
目的:借花抒情,以此表达作者主观的心态和情感,倾诉个人内心的冥想和心愿,不受理学影响而重感情的表现。形式:以瓶花为主。
花材:取材广泛,但以富有象征性,并极具“神态”的花材为主,如竹、莲、佛手、灵芝、如意、孔雀羽毛等。造型:因创作浪漫,无拘无束,所以造型丰富而无定型,亦较奇僻。
特点与风格:线条活泼,造型多变,瓶口丰满,寓意独特,具奇妙之趣。
( 3 )自由花:盛行于五代和元朝,属文人插花的一种。目的:借花表现作者返朴归真、与世无争的心理和胸怀,自由自在地抒发个人的特性和情趣。
形式:丰富多样,有瓶花、盘花、吊挂花、壁挂花等等。花材:在保持花材原有自然特点的情况下,广泛选用各种花材,既有格高意盛的梅、兰、竹、菊、百合、山茶之类栽培花卉,亦有野花杂草。
造型:自由多变,不拘泥一定形式,以简洁的不对称构图为主。
特点与风格:自然活泼,轻巧别致,富有雅趣和奔放潇洒之气。
( 4 )文人花:为流行于明朝中期的一种花型。目的:多借以遣兴,畅述幽情雅趣,体会自然纯洁之美。形式:瓶花为主,容器素雅。
花材:选材较少,常为1 种,多则2 一3 种,常选用梅、山茶、松等具有点、线表现力的木本花卉,并常以灵芝、如意作配件。
插花艺术问答• 巧• 特点与风格:不注重色彩表现,构图松散,具清秀、韵致、脱俗、俊逸之美。
( 5 )格花:流行于明朝晚期和清朝时期。
此花型与文人花有不少近似之处,如选用花材少,以1 ? 2 种为宜,不注重色彩,但极重品味,讲究花材品格、气质,更崇尚幽静、高雅之美。因此造型时极重视追求花材线条变化的形式美,而较忽视整体的变化,一般多为不等边二角形的构图。其特点是枝叶利索,线条流畅,简洁而具清新高雅之古趣。
( 6 )新古典花:流行于明朝晚期的一种型花。这种花型与文人花、格花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花材少、重品味、崇尚自然美等。不同之处是,它注重色彩表现,多选用花色明丽鲜艳、花枝屈曲小巧、花朵高雅宜人的花材。容器常用瓶或篮,造型简洁活泼,色彩调和典雅,具高古优雅之风格。
( 7 )写景花:盛行于清朝。
目的:崇尚自然美,常以写实手法重现大自然之美丽景观。
形式:以盘花为主,亦有瓶花。
花材:以富野趣的花材或直接采折野花进行插作。如选用荷花、香蒲、慈姑、竹、棕桐等,近旁有时亦配置奇石等物。
造型:多以直立自然式构图为主。
特点与风格:注重花材个体及组合后群体的自然美。要求枝叶舒展,花脚自然,以体现真实、清新的自然美景。
( 8 )造型花:流行于唐、宋宫廷及清代。
目的:美化环境,烘托气氛,以及单纯作为艺术造型用以欣赏等。
形式:瓶花、盘花等。
花材:选用广泛。除梅、竺、竹、菊、山茶、腊梅、百合、瑞香等具有象征性的花材外,一些水果蔬菜也被广为选用,如莲蓬、菱角、石榴、海棠果、桃等。
造型:分果蔬造型花与谐音造型花两类。前者常将各种瓜果、蔬菜巧妙堆置盘中,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构图;后者造型复杂多变,可有多种构图形式。
特点与风格:果蔬造型花旨在表现它们天然的色彩和芬芳气味,给人以浑厚充实的美感。谐音造型花则不严格要求花材本身的形态和象征意义,而注重利用花材名称的字音构思造型,以表现主题,赋予作品一定的含义和情趣。如选用柏树枝、万年青、荷花和百合组成“百年和合,, ;由铜钱、拂尘、万年青、李子组成“前程万里”;由朱柿和如意组成“诸事如意,,等等。
14 .哪些古书最早记载了中国插花的史料?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 楚辞》 中最早记载了中国原始礼仪插花的应用。如《 楚辞• 离骚》 中记载:“折琼枝以继佩”; “启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o 说明当时人们已有采折花枝、香草佩带身上的习俗。又如《 楚辞• 九歌》 中说:“盒将把兮琼芳”,表明当时人们曾将成把的鲜花束供奉于神座前。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一首诗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 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恐怕是最早以花作头饰的记载。北周诗人庚信《 杏花诗》 云:“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又云“春余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柳腰细,新丰洒径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泉绕悦架,何处有凌波。”采杏花入铜盘,摘荷花入新盘,这是最早用容器插花的记载。唐朝李延寿在《 南史• 晋安王子慰传》 中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瞿盛水夕渍其茎,欲华不萎。”这是中国最早用容器盛水插花的记载。
17 .中国最早出现人造花插花于何时?在唐朝时即己出现人造花插花。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娜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唐代人造绢花插花。
18 .中国古代如何鉴赏插花艺术?有何特色?
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的鉴赏独具特色,别有风趣。概括起来有二大特点:其一是讲究排场及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其二是追求多层次的美感享受;其三是注重插花作品的神韵意趣及意境美。上面概括的是历代插花作品鉴赏共有的特点,但各朝代又有其独自的审美情趣。
隋唐时期的插花,讲究在容器下置以精美的几座、几架,并在作品背后悬挂名人字画,形成花画合一的“图花”特色,其风格或清新高雅,或富丽华贵。欣赏时边饮美酒,边听音乐,还不时即兴咏诗、鼓曲,融插花、生活与娱乐于一体,达到多层次、多趣味的美的享受。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酒赏。 唐代诗人、插花艺术家罗虬所著的《 花九锡》 中记载:“重顶帷(障风)、金剪刀哺折)、甘泉恨)、玉缸爬)、雕文台座按置)、书画、翻曲、美醋喷)、新诗脉)' ' ,简要地描述了当时插作牡丹的程序过程、陈设摆放及鉴赏情况。到五代时期,则由“酒赏”发展成“香赏”,即把对插花作品的欣赏与焚香结合在一起。南唐进士韩熙载在《 五宜说》 中写道:“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裤宜龙脑,酚糜宜沉水,兰宜四绝,含笑宜庸,桐葡宜檀。’要求插作不同花材时选用不同香料焚燃,形成花香相和的“香花”风格。这种鉴赏方式称为“香赏”,注重追求嗅觉之美。到明朝时,对插花的审美要求更高一层,将插花与品茗相结合,谓之“茗赏”。这与前代大异其趣,它注重品味,赏花花品茶兼得两者清香幽美之情趣和韵味;认为“酒赏,' . “香赏”均不如“茗赏”高雅。正如袁宏道在《 瓶史》 中所言:“昔韩熙载谓木裤宜龙脑、酷糜宜沉水• • ,一此无异笋中夹肉,官危排当所为,非雅士事也。”又云“茗赏者上也,香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
综上所述,无论是“酒赏”, “香赏”还是“茗赏”,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对插花艺术鉴赏独具特色,也十分文明、高雅。
59 .中国有哪些用花习俗?
由于受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形成了许多用花的习俗,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有各自特有的习俗。下面仅以汉族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 1 )用花颜色的习俗。
人们喜用红色花表示喜庆,如常选红色的牡丹、红色的月季、红色的蜀葵、香石竹等,用于婚礼、生日和庆典的场合;白色花表示哀悼,如选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送葬,扫墓;黄色花被视为皇家和佛教的色彩,如将黄色牡丹、黄色月季、黄色芍药、黄色菊花等,用于宫廷插花中。( 2 )不同节气的用花习俗。
中国民间有很多节气,在不同节气用花有所不同。如清明节常采折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五月初五端午节,常采折带有香味的营蒲和艾篙等草药,扎在一起挂在门上,驱虫避邪;九月九重阳节,以赏菊、饮菊酒表示庆贺。另外,民间还常用柏枝来插花,以象征冬至的到来。
60 .中国传统插花中的12 个花神是谁?12 个月分别以什么花来代表?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代表的花名 梅花 杏花 桃花 蔷薇 石榴花 荷花
代表的花神 柳梦梅 杨玉环 杨延昭 张丽华 钟馗 西施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代表的花名 凤仙花 桂花 菊花 芙蓉花 山茶花 梅花
代表的花神 石崇 绿珠 陶渊明 谢素秋 白乐天 老令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