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区惟一的民营人文书店——“百草园”下周退市
![]() |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锡城曾涌现出“无锡三联”“学人”“开明”“汉源”等一批文化类的私人书店。十多年后,不少书店已淡出爱书人的视线,有的则在改头换面中消磨了旧时气质。如今,市区惟一的民营人文书店———百草园,在苦苦支撑12年后,将于21日退市。很多书迷发出“救救百草园”的呼声。
店主:“我也不忍心关店”
昨天,记者来到南禅寺附近的百草园书店时,只见工作人员正忙着将架上的书籍整理打包。他们说有的书要退回出版社,有的书将搬到妙光苑的仓库内,这样会员以后还能去买书。
店主刘征宇,一米八的大高个,说话声低低的,总带着微笑。即使面对这么一个无奈的结局,他还是淡然地笑说:“实在太难了,这两年物价飞涨,经营图书的利润更是微薄,曾有过20多名店员,现在只留了两个,而且为了节约开支,我自己顶班,每天从上午8点30分坐到晚上七八点。其实我也不忍心关啊。”
采访中,刘征宇不时接到书迷的来电,望着眼前渐空的书架,他说,有书迷建议他选择新的生存方式,即为购书者提供一个阅读与交流、休闲并存的场合,“以咖啡或茶养书”,也可以举办文化沙龙、文化讲座等,因为“文化要有商业脑筋”。他表示,还会寻找机会继续开书店。
书迷:依依不舍来作别
面对“百草园”的抉择,不少书迷十分惊讶,有的急急赶来购书(见图)以示支持,有的提议组织会员捐款,保住这个人文书店。
“百草园”作为一家私营书店,它的退场凭什么在文化圈里引起哗然?
书迷们告知,作为市区惟一的民营人文书店,“百草园”与锡城读者相伴了12年,期间当“汉源”“上书房”等私营书店先后关闭,“百草园”却一直坚持着。虽然店堂只有七八十平方米,但常年图书品种上万种,加上文化品位高,店主注意与书迷的沟通,“百草园”已成为无锡文化圈里最知名的人文书店,拥有会员逾万人。
26岁的吴春晓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上班,结缘百草园有七八年,算是老会员了。他说,新华书店环境不错,但面积太大,找书较难,而且几乎享受不到折扣;南禅寺书城的书籍太杂乱;网上购书少了在实体店挑书的乐趣。“百草园不但交通便利,书的品种多文化品位高,对老会员八折优惠,而且人情味很浓。在这个平台上,我还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
本地知名作家高鸣闻讯也前来与“百草园”作别。他表示,“百草园”一关,无锡的文人就少了个精神乐园。“百草园一路走来写满艰辛,他们坚持经营高品位人文图书,并设立与江南文化相关的图书专柜,为读书人守护着一个亲近书香的园地。不过,现在看来,文人不能过分清高。文人要变成有钱人,有钱人要有文化,这样才能良性循环。”高鸣还把人文书店的举步维艰归咎于应试教育:“现在的人们太功利,孩子们只能选择应试书籍看,对人文图书则漠然了。”
有书迷表示,诺大的无锡城,今后除了新华书店,就没有一家知名的私营人文书店了,这显然与文化名城的形象不匹配。
新华书店:“能坚持12年不容易”
“能坚持12年很不容易!‘百草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它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强,注意与读者沟通。百草园为读者所做的,我们也想做好,希望与读者走得更近,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能与我们新华书店的‘伯渎港’成为朋友。”市新华书店管理层对于“百草园”的最终选择表示遗憾与惋惜,相关负责人黄茗馨表示,与上海、苏州、南京相比,无锡大学少,人文书店的受众面窄,市场相对就小了,人文书店经营确实很难。“但毕竟也有部分读者需要,毕竟这里出了钱钟书等文化巨匠,所以说底蕴是深厚的。所以,尽管社科人文类经营难,但新华书店仍在南长街开设‘伯渎港’社科人文书店,为的就是坚持社会效益、满足各个方面读者的要求,给无锡营造书香氛围。”
针对读者所说的挑书累,黄总解释,市图书中心常年有约15万种图书,挑一本书的确费事,所以,特别设置了人文社科书店,而且精心布置环境。据悉,明年新华书店将在“伯渎港”人文书店引进茶、咖啡等服务,希望让更多读者成为会员并享受相应折扣。(转自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