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方言初探
又突发奇想地,想探寻一下家乡话的规律。琢磨了有段时间了,才有了下面这些发现和总结。方言是代代相传并受环境影响逐渐变化着的某一地居民的生活语言,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遗传(个人之见),很难三言两语就能说尽,我所做的也只是浅显的尝试,有待补充和完善。
亳州方言诸乡镇之间也有区别,但大同小异,突出的特点是:
1. 如果韵母是u以及前有u的双韵母,如ui、uo、un, a以及前有a的双韵母,如ai、an、ang时,声母sh大部分会被说成f,如:
说叫佛、顺叫奋、树叫负、书叫福、水叫匪、摔叫fai、双叫方、拴叫翻……
2. 声调:一声说成三声,二、三、四声不变。
3. 声母b后一声和二声的ai音要变成二声的ei,三声和四声的不变,如:
白菜叫贝菜、伯伯叫北北、掰叫杯……(拜仍叫拜,板仍叫板)
4. 浓重的儿化音,如:
小孩儿,豆瓣儿,玩儿,本儿,碗儿,盘儿……
5. 个别的ao音变成ue音,如:
钥匙叫月匙、药叫月、脚叫厥……
6. 部分名词后面带“子”:
面条叫面条子、袖头叫袖头子、豆角叫豆决子……
7. 特有词汇:
高兴叫鬼类哟、收拾叫摆置、漂洗叫摆摆、扔掉叫板喽、甩甩叫河造、呕吐叫哕、可以/行叫管谈、老鼠叫老住、裤衩叫裤头子,对联叫门对子、勺子叫佛子、做梦叫组(四声)梦,做饭叫组(四声)饭、蝙蝠叫夜灭呼子、乌鸦叫老过、麻雀叫小小冲、T恤叫褂札子、馒头叫馍、玉米叫棒子、肥皂叫逸子、笤帚叫条住、拖鞋叫鞋踏(拉)子、腮叫腮帮子、嘴唇叫嘴裙子、下巴叫嘴坝子、脖子叫各绷子(或脖更子)、腋窝叫各老肢、肋骨叫肋莽叉子、膝盖叫各老拜子、脚踝叫厥罗古子子、脚掌叫厥底板子、脚趾叫厥戈拉子、乳房叫眉眉、指甲叫手指盖子、刘海叫汗绫子、大拇指叫大门手指头(剩下的依次类推,从二门手指头到小门手指头)、睫毛叫眼指毛、眼屎叫眼指毛乎、前天叫前儿个、昨天叫夜儿个、今天叫今儿个、明天叫明儿个、早晨叫清起来、中午叫晌午、下午叫讧上、傍晚叫挨黑、夜里叫夜黑喽、小男孩叫破小子,再大一点叫小半决儿、小女孩叫小闺女儿、缺心眼叫半调子……
(待续)
亳州方言诸乡镇之间也有区别,但大同小异,突出的特点是:
1. 如果韵母是u以及前有u的双韵母,如ui、uo、un, a以及前有a的双韵母,如ai、an、ang时,声母sh大部分会被说成f,如:
说叫佛、顺叫奋、树叫负、书叫福、水叫匪、摔叫fai、双叫方、拴叫翻……
2. 声调:一声说成三声,二、三、四声不变。
3. 声母b后一声和二声的ai音要变成二声的ei,三声和四声的不变,如:
白菜叫贝菜、伯伯叫北北、掰叫杯……(拜仍叫拜,板仍叫板)
4. 浓重的儿化音,如:
小孩儿,豆瓣儿,玩儿,本儿,碗儿,盘儿……
5. 个别的ao音变成ue音,如:
钥匙叫月匙、药叫月、脚叫厥……
6. 部分名词后面带“子”:
面条叫面条子、袖头叫袖头子、豆角叫豆决子……
7. 特有词汇:
高兴叫鬼类哟、收拾叫摆置、漂洗叫摆摆、扔掉叫板喽、甩甩叫河造、呕吐叫哕、可以/行叫管谈、老鼠叫老住、裤衩叫裤头子,对联叫门对子、勺子叫佛子、做梦叫组(四声)梦,做饭叫组(四声)饭、蝙蝠叫夜灭呼子、乌鸦叫老过、麻雀叫小小冲、T恤叫褂札子、馒头叫馍、玉米叫棒子、肥皂叫逸子、笤帚叫条住、拖鞋叫鞋踏(拉)子、腮叫腮帮子、嘴唇叫嘴裙子、下巴叫嘴坝子、脖子叫各绷子(或脖更子)、腋窝叫各老肢、肋骨叫肋莽叉子、膝盖叫各老拜子、脚踝叫厥罗古子子、脚掌叫厥底板子、脚趾叫厥戈拉子、乳房叫眉眉、指甲叫手指盖子、刘海叫汗绫子、大拇指叫大门手指头(剩下的依次类推,从二门手指头到小门手指头)、睫毛叫眼指毛、眼屎叫眼指毛乎、前天叫前儿个、昨天叫夜儿个、今天叫今儿个、明天叫明儿个、早晨叫清起来、中午叫晌午、下午叫讧上、傍晚叫挨黑、夜里叫夜黑喽、小男孩叫破小子,再大一点叫小半决儿、小女孩叫小闺女儿、缺心眼叫半调子……
(待续)
-
露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29 21: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