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魂索》片想
![]() |
当史努比露出那个堪称经典的无动机表情时,我们无法精准把握到他内心此刻的电光火石;但是我们可以察觉到照射在他脸上的光线在微微的、不停的改变着色调。如果光线属实,那么光线的变幻自然指喻了内心的瞬息万变,这是一个有力的视觉化表现手法。如果光线为虚,那么无动机的表情结合画外音以及前因后果,还是足以达成同样的表达,但缺少前者的直观性以及某些讽喻效果。那么,光线到底是实是虚呢?起初我们见过窗外有个“S”形的霓虹灯,但色调是单一的,那么此刻的色调变化代表了霓虹灯的光线变化,只是在没有明确的霓虹灯镜头前,这始终是存疑的。由此,光线与色调就隐性的触发了悬念——一个视觉化神秘手法所达成悬念,其张力足以维持到霓虹灯镜头再次进入画面之中。
碍于技术条件以及环境所限,《夺魂索》以“一个长镜头”表现整个故事时,它最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缺少剪辑所能体现的空间调度,一种自如在空间内转换的空间调度。《夺魂索》的场景内部包含了三个房间,但除了通过门(内部景框)来局部表现另外的两个房间(深度空间)外,摄影机极少越界。当摄影机跟踪、表现某一个或几个角色时,在保持镜头连贯运动的同时,又受制于运动所需的简洁和时长之间的平衡,还受限于摄影臂的视点与视角钳制。由此人物与摄影机的运动将形成完整的互动关系,此时在选择机位、角度等方面必然无法达成最有力、最合理的表现。当摄影机选择人物、排除人物,就形成了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画外音、镜头内人物的反应都足以达成空间拓展,这是有力的一面。另一面,被排除的事物无法以更直接的视觉形象出现,从悬念的角度上说,这部分达成了神秘的效果;但一如我们此前所分析的,以直观的视觉形象出现时,例如画面直接表现两个人物在一个远的距离上谈话时(希区柯克常用的神秘化技巧),其效果比暗示性的神秘要更丰富一些。人物有所想,则意味着有所知,两者的结合将反讽、神秘、悬念多重元素混合,从而达成了更丰富多喻的表达。所以在这一时刻里,剪辑(通常是主客观视点的剪辑)通过缝合达成了实际的长镜头效果,而长镜头则以切割空间变成了事实上的剪辑——它必须借助观众的主观判断(进入)来加以缝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所有关于长镜头与剪辑何者优越的观点都是伪命题,其间始终只存在对的时间、地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