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台湾另类教育相遇的书事
大约四年前的冬天,我在哥廷根大学办了休学,打算带着半岁大的女儿回国。那段日子,我对将来的计划感到很迷茫,博士读到一半,科研的道路漫长,这个时候一个小生命的意外降临,让我在手忙脚乱安排生活的同时,也有机会重新去思考自己这辈子最想做的是什么。
同住在“好房子大街”的台湾朋友摘文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我把两大箱子衣物塞在他们家的地下室,而他们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斯坦福的银色子弹》,我翻了翻,随手丢在了办公室的书架上,而另一本就是史英的《从森林小径到椰林大道》。
史英曾是台大数学系的教授,拉得一手极好的小提琴。摘文和他的学姐太太就是在台大的乐团里认识的,由音乐的缘分,也结识了学者史英。史英是人本教育基金会的代表人物,1990年与朱台翔等人一同创办了森林小学,这本书介绍了他实践人本教育的一些心得方法。
这是繁体竖排版的台版书,我读起来比较慢,难有朗朗上口的畅快淋漓,只得逐字逐句地去推敲,却也别有一番艰难的味道。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即目的,不是工具!” 怀有人本思想的人,难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中,知识的灌输、权威的树立、对个性的抹杀……种种有违“人性”的教条本能地厌恶和不满。然而要怎么做?如何去破除权威的迷信?如何将人类文明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承下去,又能不以文明知识束缚儿童的感官世界和创造力?
“森林小径”曲折婉转,让人很想去走一走。其中是否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椰林大道”?或者“森林小径”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每一个分岔处,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景。
------------------
回国半年,刚给孩子断奶的那一个月,我们和另一对朋友见面,女孩子正要去美国学教育,她把一箱子毛毛虫基金会的赠书转送给了我,这可以算是“森小”之后,我与台湾另类教育的第二次相遇了吧。
那是我首次接触“儿童哲学”这个领域,一箱子藏书中,尽管也有详尽的教师手册,我却总也没拿起来好好读过,繁体字的隔阂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主要还是孩子太小,自己尚缺乏经验感受。倒是其中有一本《叙事之美•故事妈妈的生命故事》,蛮触动我,也切合我的性情,也想去图书馆做一个故事妈妈。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享受和她聊天的时光,开始慢慢感受到“儿童哲学”的魅力。天真的孩子,脑子里没有一套标准答案,于是出其不意的,总会冒出很多可爱的话来。比如两岁多的时候,小鹅有一次喝水,喝着喝着,突然说:“水是咬不动的,一咬就掉下去了。”到了四岁,她总结道:“妈妈,水一直在流动,所以我们怎么抓也抓不住它。”
还有一次,小鹅在研究身体的细节,我和她讨论了半天鼻子的功用,最后随口问她:“那嘴巴有什么用啊?”小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嘴巴装牙齿,装舌头!没有嘴巴,牙齿放在哪里啊?舌头也没地方放了。”
---------------------
“去了解孩子为何这样看待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来得更有趣。”
“神奇的中文老师”李崇建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中讲了一个笑话:
在餐厅里,男生卡路里看到黑板上一行通知:“登雪山期间,女生请注意生理期”,就跑去问校长老胡子,什么是生理期。老胡子没有直接回答,先问卡路里:“你知道妇女生孩子是怎么回事?”
“就是妈妈躺在医院里面,‘啊!啊!啊!’地叫着,爸爸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卡路里做了一个妈妈生产的表情,天真的样子让人喷饭。老胡子也觉得有趣与无措,一时之间只是笑着,说不出话来。
卡路里再次催促着追问,这次老胡子单刀直入地问:“你知不知道女人尿尿的地方?”
“我知道啊!”卡路里的回答迅速且肯定,令人惊奇,“我想我应该有进去过啦……我想应该和男生尿尿的地方一样吧!”
“喔!怎么说呢?”
“应该也是一个马桶吧!”
----------------------
我很想做教育,期待着陪伴儿童一起成长,却有点不知道从何做起。什么样的学校,能够接纳我走近一群自由开放的孩子?
“这不是什么新的道路,只是看自己愿不愿意真的去走而已。”
毛毛虫学苑的创办人李雅卿在《种籽学苑教育手记》的末尾,如此淡定的说。李雅卿从参与创建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到和家长们一起为了办起毛毛虫学苑,另类教育的“种籽”终于长出了自己的样子。
在图书馆教育类的书架前来回找寻了多次之后,我看到李崇建描写全人中学的两本书《没有围墙的学校》和《移动的学校》。作家李崇建是讲故事的高手,而这些故事丰满的血肉是全人的孩子们活泼的形象,结实的骨架则来自全人学校的架构。
由此,我被台湾另类教育的实践深深吸引,于是在豆瓣建了自己的第一个豆列,关于开放教育的实践,从森林小学、毛毛虫学苑(后改名种籽学苑)、全人中学一路看过去,体会着作者不曾言说却可以想见的困难、动荡和坚持。
在《移动的学校》一书后记中,李崇建借用佛罗斯特的诗来形容体制外的全人中学:“黄树林里分岔两条路,我选择一条人迹较少的路。”
我能走上这样一条路吗?
同住在“好房子大街”的台湾朋友摘文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我把两大箱子衣物塞在他们家的地下室,而他们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斯坦福的银色子弹》,我翻了翻,随手丢在了办公室的书架上,而另一本就是史英的《从森林小径到椰林大道》。
史英曾是台大数学系的教授,拉得一手极好的小提琴。摘文和他的学姐太太就是在台大的乐团里认识的,由音乐的缘分,也结识了学者史英。史英是人本教育基金会的代表人物,1990年与朱台翔等人一同创办了森林小学,这本书介绍了他实践人本教育的一些心得方法。
这是繁体竖排版的台版书,我读起来比较慢,难有朗朗上口的畅快淋漓,只得逐字逐句地去推敲,却也别有一番艰难的味道。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即目的,不是工具!” 怀有人本思想的人,难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中,知识的灌输、权威的树立、对个性的抹杀……种种有违“人性”的教条本能地厌恶和不满。然而要怎么做?如何去破除权威的迷信?如何将人类文明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承下去,又能不以文明知识束缚儿童的感官世界和创造力?
“森林小径”曲折婉转,让人很想去走一走。其中是否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椰林大道”?或者“森林小径”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每一个分岔处,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景。
------------------
回国半年,刚给孩子断奶的那一个月,我们和另一对朋友见面,女孩子正要去美国学教育,她把一箱子毛毛虫基金会的赠书转送给了我,这可以算是“森小”之后,我与台湾另类教育的第二次相遇了吧。
那是我首次接触“儿童哲学”这个领域,一箱子藏书中,尽管也有详尽的教师手册,我却总也没拿起来好好读过,繁体字的隔阂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主要还是孩子太小,自己尚缺乏经验感受。倒是其中有一本《叙事之美•故事妈妈的生命故事》,蛮触动我,也切合我的性情,也想去图书馆做一个故事妈妈。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享受和她聊天的时光,开始慢慢感受到“儿童哲学”的魅力。天真的孩子,脑子里没有一套标准答案,于是出其不意的,总会冒出很多可爱的话来。比如两岁多的时候,小鹅有一次喝水,喝着喝着,突然说:“水是咬不动的,一咬就掉下去了。”到了四岁,她总结道:“妈妈,水一直在流动,所以我们怎么抓也抓不住它。”
还有一次,小鹅在研究身体的细节,我和她讨论了半天鼻子的功用,最后随口问她:“那嘴巴有什么用啊?”小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嘴巴装牙齿,装舌头!没有嘴巴,牙齿放在哪里啊?舌头也没地方放了。”
---------------------
“去了解孩子为何这样看待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来得更有趣。”
“神奇的中文老师”李崇建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中讲了一个笑话:
在餐厅里,男生卡路里看到黑板上一行通知:“登雪山期间,女生请注意生理期”,就跑去问校长老胡子,什么是生理期。老胡子没有直接回答,先问卡路里:“你知道妇女生孩子是怎么回事?”
“就是妈妈躺在医院里面,‘啊!啊!啊!’地叫着,爸爸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卡路里做了一个妈妈生产的表情,天真的样子让人喷饭。老胡子也觉得有趣与无措,一时之间只是笑着,说不出话来。
卡路里再次催促着追问,这次老胡子单刀直入地问:“你知不知道女人尿尿的地方?”
“我知道啊!”卡路里的回答迅速且肯定,令人惊奇,“我想我应该有进去过啦……我想应该和男生尿尿的地方一样吧!”
“喔!怎么说呢?”
“应该也是一个马桶吧!”
----------------------
我很想做教育,期待着陪伴儿童一起成长,却有点不知道从何做起。什么样的学校,能够接纳我走近一群自由开放的孩子?
“这不是什么新的道路,只是看自己愿不愿意真的去走而已。”
毛毛虫学苑的创办人李雅卿在《种籽学苑教育手记》的末尾,如此淡定的说。李雅卿从参与创建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到和家长们一起为了办起毛毛虫学苑,另类教育的“种籽”终于长出了自己的样子。
在图书馆教育类的书架前来回找寻了多次之后,我看到李崇建描写全人中学的两本书《没有围墙的学校》和《移动的学校》。作家李崇建是讲故事的高手,而这些故事丰满的血肉是全人的孩子们活泼的形象,结实的骨架则来自全人学校的架构。
由此,我被台湾另类教育的实践深深吸引,于是在豆瓣建了自己的第一个豆列,关于开放教育的实践,从森林小学、毛毛虫学苑(后改名种籽学苑)、全人中学一路看过去,体会着作者不曾言说却可以想见的困难、动荡和坚持。
在《移动的学校》一书后记中,李崇建借用佛罗斯特的诗来形容体制外的全人中学:“黄树林里分岔两条路,我选择一条人迹较少的路。”
我能走上这样一条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