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
昨天在一个和设计有关的沙龙上谈到推荐系统的事,由于时间关系,感觉没说清楚,今天写下来,做个备忘。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当前互联网趋势的一些变化,一个是推荐系统在这个变化中能做些什么。写完了发现很长,先发第一部分。
先从Chris Anderson和Michael Wolff写的这篇文章谈起,web is dead. 其实我更推荐看这篇:The Web is Dead? A Debate. 这里面有Chris Anderson, Tim O'Reilly, 和John Battelle三人关于这篇文章中一些观点的争论。
Chris Anderson认为web的流量逐年下降,并表达了web将死的担忧。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 web并不是internet,我们在中文语言环境中经常混淆二者,internet里还有很多web之外的服务,比如ftp, email, newsgroup, video, applications, Chris Anderson所说的web已死,是说video和applications抢走了web的流量,并不是说互联网已死,所以文章的标题是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我喜欢这个透着机灵的修辞手法。
Tim O'Reilly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把互联网的应用分成front-end和back-end两层,front-end是web, app这些表示和逻辑层的东西,back-end是数据(包括用户关系),他的观点是front-end怎么变不重要,关键是back-end,也就是数据在什么地方;也就是web死不死不重要,关键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已经深入人心,这个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有些似曾相识,七八十年代兴起的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这套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这些,早些时候我在做咨询和案例的时候也是有机会就向客户强调:It is the data, not processes, that define your business. 当然在企业里,流程的变动就意味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没那么容易。
Tim O'Reilly的意思是web死就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但Chris Anderson所担心的问题的背后,却更值得思考,也就是随着app store/market, Facebook, twitter的兴起,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正在逐渐走向私有与封闭,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要讨论这个问题,先得说一点互联网的历史。
虽然我们大多数同学接触个人电脑要早于互联网(至少是我这个年纪的国人),但实际上互联网的历史要远早于商用的个人电脑。六七十年代的互联网,是黑客的帝国,是真正开放、自由的环境,是精神上的乌托邦。所有有悖于自由与开放的价值观的行为,都是受到唾弃的。我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大概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小孩愤怒地在邮件列表里抱怨说,你们用了我写的软件,应该向我付钱。大家纷纷嘲笑他,因为大家都是自由共享自己的软件,包括源码,没人要钱,这小孩怕是想借此成为百万富翁吧。后来这小孩不是百万富翁,是亿万富翁,他叫Bill Gates. 软件的封闭和私有化成就了巨大的市场,以及若干商业帝国。
web的兴起伴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迅速膨胀,对于我们当今的互联网用户,很幸运的是web继承了早期互联网自由与开放的传统,而不是当时软件行业私有与封闭的市场规则,因此我们才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早期的web是以信息的展示和共享为基础的,由于网络聚集的效应,很快web就成为了信息的海洋,如何有效的整理这些信息,就成了当时web服务的第一要务。Yahoo!的门户和分类目录是一种尝试,Yahoo!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可惜它没有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是Google,Google的DNA里有早期互联网的黑客基因,可以不夸张的说,Google是这一自由开放精神的集大成者。Google说要整合全球信息,我们来看看它这样做的基础。它的魔力公式PageRank是超链接分析,这要求你的系统是开放的,这样它才能找到你,它要求信息自由流动,越自由越好,因此你不能附加条件,比如收费。因此,整个Google的生态体系就是构筑在自由与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说,任何对这一基础的影响都将从根本上动摇Google这一体系的根基。
越来越多的站点仅对注册用户开放,信息变成私有,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最近一段时间Google和facebook的摩擦无不是围绕着能否自由获得信息这一焦点进行的。并且,即便这些信息是开放的,由于SNS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文本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公共空间(自由开放的web)不尽相同,在公共空间非常成功的超链接分析在这里未必有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短期内看不到能够有效整理这部分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app store/market根本就不是以信息和超链接的形式存在的,这里是全新的战场。
先从Chris Anderson和Michael Wolff写的这篇文章谈起,web is dead. 其实我更推荐看这篇:The Web is Dead? A Debate. 这里面有Chris Anderson, Tim O'Reilly, 和John Battelle三人关于这篇文章中一些观点的争论。
Chris Anderson认为web的流量逐年下降,并表达了web将死的担忧。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 web并不是internet,我们在中文语言环境中经常混淆二者,internet里还有很多web之外的服务,比如ftp, email, newsgroup, video, applications, Chris Anderson所说的web已死,是说video和applications抢走了web的流量,并不是说互联网已死,所以文章的标题是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我喜欢这个透着机灵的修辞手法。
Tim O'Reilly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把互联网的应用分成front-end和back-end两层,front-end是web, app这些表示和逻辑层的东西,back-end是数据(包括用户关系),他的观点是front-end怎么变不重要,关键是back-end,也就是数据在什么地方;也就是web死不死不重要,关键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已经深入人心,这个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有些似曾相识,七八十年代兴起的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这套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这些,早些时候我在做咨询和案例的时候也是有机会就向客户强调:It is the data, not processes, that define your business. 当然在企业里,流程的变动就意味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没那么容易。
Tim O'Reilly的意思是web死就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但Chris Anderson所担心的问题的背后,却更值得思考,也就是随着app store/market, Facebook, twitter的兴起,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正在逐渐走向私有与封闭,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要讨论这个问题,先得说一点互联网的历史。
虽然我们大多数同学接触个人电脑要早于互联网(至少是我这个年纪的国人),但实际上互联网的历史要远早于商用的个人电脑。六七十年代的互联网,是黑客的帝国,是真正开放、自由的环境,是精神上的乌托邦。所有有悖于自由与开放的价值观的行为,都是受到唾弃的。我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大概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小孩愤怒地在邮件列表里抱怨说,你们用了我写的软件,应该向我付钱。大家纷纷嘲笑他,因为大家都是自由共享自己的软件,包括源码,没人要钱,这小孩怕是想借此成为百万富翁吧。后来这小孩不是百万富翁,是亿万富翁,他叫Bill Gates. 软件的封闭和私有化成就了巨大的市场,以及若干商业帝国。
web的兴起伴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迅速膨胀,对于我们当今的互联网用户,很幸运的是web继承了早期互联网自由与开放的传统,而不是当时软件行业私有与封闭的市场规则,因此我们才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早期的web是以信息的展示和共享为基础的,由于网络聚集的效应,很快web就成为了信息的海洋,如何有效的整理这些信息,就成了当时web服务的第一要务。Yahoo!的门户和分类目录是一种尝试,Yahoo!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可惜它没有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是Google,Google的DNA里有早期互联网的黑客基因,可以不夸张的说,Google是这一自由开放精神的集大成者。Google说要整合全球信息,我们来看看它这样做的基础。它的魔力公式PageRank是超链接分析,这要求你的系统是开放的,这样它才能找到你,它要求信息自由流动,越自由越好,因此你不能附加条件,比如收费。因此,整个Google的生态体系就是构筑在自由与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说,任何对这一基础的影响都将从根本上动摇Google这一体系的根基。
越来越多的站点仅对注册用户开放,信息变成私有,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最近一段时间Google和facebook的摩擦无不是围绕着能否自由获得信息这一焦点进行的。并且,即便这些信息是开放的,由于SNS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文本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公共空间(自由开放的web)不尽相同,在公共空间非常成功的超链接分析在这里未必有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短期内看不到能够有效整理这部分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app store/market根本就不是以信息和超链接的形式存在的,这里是全新的战场。
-
甜方糖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0 11:04:07
-
山水之间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4 16:22:35
-
xiaoh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06 14:22:41
-
求阙斋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12 21:26:49
-
hai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08 15:55:43
-
秋天的老酸奶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5 20:35:06
-
士为心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17 13:59:07
-
yany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4 23:36:56
-
玛玛玛法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2-16 10:53:58
-
往事如梦战拖延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13 14:21:03
-
高岩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12 10:14:11
-
笑笑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11 13:39:20
-
三年前的咖啡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9 13:10:45
-
德福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2 01:31:49
-
goool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1 13:58:16
-
落旧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22:30:19
-
飞翔的小神勇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22:08:23
-
ja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3:15:44
-
eddyzhou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2:44:45
-
流来游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2:33:53
-
圆藕藕藕藕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2:25:10
-
I/O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2:06:56
-
lay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2:06:35
-
gag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59:21
-
hongq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55:13
-
卢十四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50:14
-
刘莉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46:50
-
愔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45:30
-
nono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41:16
-
yobalco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35:13
-
Ja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34:20
-
liuh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31:34
-
uito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24:03
-
菜大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20:2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17:04
-
摇滚小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12:33
-
待清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0 11: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