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 设计课的点滴记录(1):第一课
201009906下午,本学期第一堂设计课。
一学生问,“色弱能否读好建筑学?”
老赵老师回答,“色弱只是医学的判定,但也许你就此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黑白辨识能力。”
我后来引申了一下,问众学生,“医学是什么?”,很多人回答,“科学”,我再问,“科学是什么?”,全场无声,我说,“科学,只是某一种特定认识而已,你怎么可以被某一种特定认识束缚住自己的无限可能呢?”。
有些话没展开,这里补充一下。我以为,正如科学只是一种认识,宗教也只是一种认识,我们的课程安排,其实,也只是一种认识……很多事情,换个认识视角,感受就会大不一样。
很多种不同种认识,告诉你的结果是不是“终极正确真理”,可能不需要费太大劲儿去争,也很难争清楚,尤其事关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当然,在特定情形下,某一种认识会比其它种认识,更合理、更正当,但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基础及小心的辨析论证。重要的是,在年轻的时候,应抱着开放心态,尽可能多去接触不同种认识,然后,努力尝试着去弄清楚,哪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专业的视角,会比较说服你?你在多大程度上会理解、相信那个视角?在不同年龄段,你理解的状态又有什么不一样?
不要太过盲从,要时刻保持对某种认识的怀疑;也不必太过着急,非将自己早早认作某一认识的信徒以求心安(太早心安、踏实,对高IQ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件好事儿)。这个反反复复慢慢确认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成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引一句约翰·密尔说的话:“一个只知道一面之辞的人,其实是一无所知。”
另一个同学,问到了如何创新?
每个老师的回答不一样。
我没什么答案,只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行字:为什么要创新?
现在中国,上上下下似乎都患上了“创新焦虑症”。可对于“什么是创新?什么事情需要创新?为什么非要创新?有哪几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新和守旧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死对头吗?中国如此广泛地提创新,跟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传承关系吗?五四在这个层面上的优劣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一系列前提,都缺乏足够的思考与认识,再加上管理制度、教育体制与文化心理等多重原因,创新,恐怕只是在自说自话,自寻烦恼,自我YY吧。
也许同学把他的问题缩小、精准一下,自己或许就能找到答案——“在交大09级二年级第一个范例分析作业中,我们用什么方法,做到什么程度,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创新?”
一学生问,“色弱能否读好建筑学?”
老赵老师回答,“色弱只是医学的判定,但也许你就此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黑白辨识能力。”
我后来引申了一下,问众学生,“医学是什么?”,很多人回答,“科学”,我再问,“科学是什么?”,全场无声,我说,“科学,只是某一种特定认识而已,你怎么可以被某一种特定认识束缚住自己的无限可能呢?”。
有些话没展开,这里补充一下。我以为,正如科学只是一种认识,宗教也只是一种认识,我们的课程安排,其实,也只是一种认识……很多事情,换个认识视角,感受就会大不一样。
很多种不同种认识,告诉你的结果是不是“终极正确真理”,可能不需要费太大劲儿去争,也很难争清楚,尤其事关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当然,在特定情形下,某一种认识会比其它种认识,更合理、更正当,但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基础及小心的辨析论证。重要的是,在年轻的时候,应抱着开放心态,尽可能多去接触不同种认识,然后,努力尝试着去弄清楚,哪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专业的视角,会比较说服你?你在多大程度上会理解、相信那个视角?在不同年龄段,你理解的状态又有什么不一样?
不要太过盲从,要时刻保持对某种认识的怀疑;也不必太过着急,非将自己早早认作某一认识的信徒以求心安(太早心安、踏实,对高IQ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件好事儿)。这个反反复复慢慢确认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成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引一句约翰·密尔说的话:“一个只知道一面之辞的人,其实是一无所知。”
另一个同学,问到了如何创新?
每个老师的回答不一样。
我没什么答案,只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行字:为什么要创新?
现在中国,上上下下似乎都患上了“创新焦虑症”。可对于“什么是创新?什么事情需要创新?为什么非要创新?有哪几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新和守旧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死对头吗?中国如此广泛地提创新,跟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传承关系吗?五四在这个层面上的优劣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一系列前提,都缺乏足够的思考与认识,再加上管理制度、教育体制与文化心理等多重原因,创新,恐怕只是在自说自话,自寻烦恼,自我YY吧。
也许同学把他的问题缩小、精准一下,自己或许就能找到答案——“在交大09级二年级第一个范例分析作业中,我们用什么方法,做到什么程度,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