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之三:好孩子坏孩子
“这样做,就是好孩子”,“你这个样子,就不是好孩子(或者干脆说是个坏孩子)”,甚而“你这样子就成坏孩子了,我们就不亲(爱)你了”,等等。
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来教育孩子。其实,家长所说的“要这样”、“不要这样”,往往是针对穿衣服磨蹭、或者吃饭的时候玩耍等等一些具体的行为。因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就告诉孩子说,你是好孩子或者坏孩子,难免会给孩子一种判断是非好坏的简单化倾向。
如果发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当,完全可以就事论事的给予指正,而不必上升到好与坏的层次上来说事,更不能因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就上升到家长会爱或者不爱孩子了这种威胁性的语言。因为一句话、一个行为,家长就会不爱他了,这在孩子来说是不能理解,并会很伤心的事情。
好与坏,爱与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对的。培养对任何事情的客观看法,避免绝对化、偏执化,是我们和孩子都应当学习的。
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来教育孩子。其实,家长所说的“要这样”、“不要这样”,往往是针对穿衣服磨蹭、或者吃饭的时候玩耍等等一些具体的行为。因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就告诉孩子说,你是好孩子或者坏孩子,难免会给孩子一种判断是非好坏的简单化倾向。
如果发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当,完全可以就事论事的给予指正,而不必上升到好与坏的层次上来说事,更不能因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就上升到家长会爱或者不爱孩子了这种威胁性的语言。因为一句话、一个行为,家长就会不爱他了,这在孩子来说是不能理解,并会很伤心的事情。
好与坏,爱与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对的。培养对任何事情的客观看法,避免绝对化、偏执化,是我们和孩子都应当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