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极乐乃法乐的资料篇[上]
一
X^n
X的n次方。
它表示:无限次幂。
下面来看看八十卷本《华严经》卷六十五第十一页到第十二页。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书、数、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我亦能知菩萨算法,所谓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广说乃至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祗,僧祗僧祗为一趣,趣趣为一喻,喻喻为一无数,无数无数为一无数转。”
注:一百洛叉为10万,一俱胝为千万或亿,依次类推。此中涉及到的有大数和无限次幂。
二
数学:0无大小。
佛说:佛无大小。
因此无穷佛乃一佛,万即一。一佛的无穷相乃一相,万即一。众生一体,佛一体,万即一。
只有0能做到整合所有数量为一个形态。
因此成佛的涵义就是归为零态。就是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零态。
(以我的脑力心识,目前只能悟到这。)
三
O3
臭氧。
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就会发生臭味。但任何一个O原子都是无色无味的,但它们的组合产生了臭的现象。
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也不从中间出,但从因缘和合而生。
四
六离合释
定名的六种法则:
1、持业释,2、依主释,3、有财释, 4、相违释,5、邻近释,6、带数释
放在这里的原因是我没准儿要做大量翻译工作在日后。翻译家都应该将这六法好好学习下。
‘译经的工作,从鸠摩罗什法师起到玄奘、义净等法师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有主译、译语、润文……等等的职别。一部经的译成,是经过好多次考订,不但在义理上要求和梵本如形影相象,就是一些发音的细小处也辨别得非常清楚。......“摩诃衍”,“般若波罗密多”,“阿弥陀佛”,“僧伽”等名,和现在英文的译名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现代语音有些差别罢了。例如“南无”在唐时就读作“曩谟”。........请想一想,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面从巴利语译成梵文,再从梵文译成英文,中间经过几度的转变,而华英对照,仍如形影不异,那不是奇迹吗?......... 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精神,非但在译文方面是这样,就是抄写、印刷、圈点也没有一点放松的。佛经校对的精细,圈点的正确,都是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
五
X≠-X
X=-X
《金刚经》中的最著名的句型是::“所谓X者,即非X,是名X。”。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就是著名的空假中三观。
我还得再悟一下再得结论,目前只能拿空色不两异来解。
正像爱因斯坦所言: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我是一个很懒的学人,我是笃信‘巨人肩膀’说的学人。
因此研究佛经对我搞学术来说,是不二法门。
X^n
X的n次方。
它表示:无限次幂。
下面来看看八十卷本《华严经》卷六十五第十一页到第十二页。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书、数、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我亦能知菩萨算法,所谓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广说乃至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祗,僧祗僧祗为一趣,趣趣为一喻,喻喻为一无数,无数无数为一无数转。”
注:一百洛叉为10万,一俱胝为千万或亿,依次类推。此中涉及到的有大数和无限次幂。
二
数学:0无大小。
佛说:佛无大小。
因此无穷佛乃一佛,万即一。一佛的无穷相乃一相,万即一。众生一体,佛一体,万即一。
只有0能做到整合所有数量为一个形态。
因此成佛的涵义就是归为零态。就是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零态。
(以我的脑力心识,目前只能悟到这。)
三
O3
臭氧。
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就会发生臭味。但任何一个O原子都是无色无味的,但它们的组合产生了臭的现象。
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也不从中间出,但从因缘和合而生。
四
六离合释
定名的六种法则:
1、持业释,2、依主释,3、有财释, 4、相违释,5、邻近释,6、带数释
放在这里的原因是我没准儿要做大量翻译工作在日后。翻译家都应该将这六法好好学习下。
‘译经的工作,从鸠摩罗什法师起到玄奘、义净等法师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有主译、译语、润文……等等的职别。一部经的译成,是经过好多次考订,不但在义理上要求和梵本如形影相象,就是一些发音的细小处也辨别得非常清楚。......“摩诃衍”,“般若波罗密多”,“阿弥陀佛”,“僧伽”等名,和现在英文的译名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现代语音有些差别罢了。例如“南无”在唐时就读作“曩谟”。........请想一想,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面从巴利语译成梵文,再从梵文译成英文,中间经过几度的转变,而华英对照,仍如形影不异,那不是奇迹吗?......... 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精神,非但在译文方面是这样,就是抄写、印刷、圈点也没有一点放松的。佛经校对的精细,圈点的正确,都是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
五
X≠-X
X=-X
《金刚经》中的最著名的句型是::“所谓X者,即非X,是名X。”。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就是著名的空假中三观。
我还得再悟一下再得结论,目前只能拿空色不两异来解。
正像爱因斯坦所言: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我是一个很懒的学人,我是笃信‘巨人肩膀’说的学人。
因此研究佛经对我搞学术来说,是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