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和一些事儿(七)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陈继芝和谭素琴夫妇是1956年经人介绍认识并结婚的,丈夫是村里的果树技术员,每天忙忙碌碌。婚后谭素琴担负起了公婆一家的所有重担。那时候谭素琴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公婆,还要帮着照顾两个小姑和两个身患天生软骨病的大伯哥。
同期声:陈继芝:她姐姐介绍(认识的),她姐姐过去在果树队,在那干活,咱看挺好的,完了给我介绍,咱结婚她姐姐在咱后面住。结完婚后咱们的感情好,从来咱没争吵过,没骂过,73岁了,她没骂过我一句,我也没骂过她一句,最大劲就是你太不像话了,再也不许这样做了就得了。
记者:这是最严重的?
陈继芝:这是最严重的,姑娘都在这儿呢,什么时候都没争吵过,咱家还有两个哥哥,原先有老人,还有什么,一点儿没争吵过,还有两个妹妹。谭素琴:老爷子也是像他儿子似的,也不行,老太太还气管炎,还不弄,就得你伺候。
记者:那时候你也年轻,家里所有的活都你干。
谭素琴:那时候不有生产队吗,还得上生产队干。记者:生产队忙不完还得忙活家里。谭素琴:忙家,紧忙回来忙家,烧火吃得了还得走(去生产队)。陈继芝:她累,就像现在冬天了,生产队没有活了,还得上山拾柴禾去,就上那东山,要不这腿怎么(骨质增生)呢,(因为)累的,一袋袋往家挑,那怎么办?能不烧吗,捡回来了我就给垛上,一垛一垛地,我那时候没有时间,我在果树队,你得去剪树去,白天去剪树,一早上也没有时间去捡柴禾,就她去的,那你能不烧吗,她比我累,我在果树队说实在的就是剪剪枝,伺候点果树,我是果树技术员。记者:家里老人也得她伺候。陈继芝:家里这些活什么的,你看到秋天的时候,咱就更忙了,选果送果,乱七八糟,就更顾不了家了,全家就她能干。
配音:因为当时的鞍钢招人,为了能多赚些钱,丈夫陈继芝便从家乡去了鞍山工作,在那里无论是工资还是待遇都非常的好,但看到一家老小只能靠妻子一个人赚公分儿而实在无力支撑的时候,陈继芝还是选择了回乡务农。
同期声:陈继芝:58年的时候,我在鞍钢第二薄板厂,国家招工的时候去的,去完了在那呆了二年吧,呆了二年我一看家不行了,那时候不是低消量嘛,低消量的时候回来的,以分代粮,咱家没有人挣分,就她(谭素琴)挣分,还有一个老妹妹,哥哥不在一起就分开了,出去过了,我怎么商量也不好使,不好使我就回来得了,那怎么办,后来厂里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让别人来找我找多少次,我说我家就这个情况,你看看吧,他一来看确实没办法了,不干就不干了吧。以分代粮,那时候哪儿的东西吃啊,你不挣分就没有东西吃的,你说老的、小的,还有两个妹妹,还有两个老的,两个哥哥,我得二妹妹也是个残疾人,就这些人就指着她(谭素琴)自己挣分好使吗,我就回来了,还回果树队,还是不错的,不管怎么地,在那个情况下,哪个也没饿倒,哪个也没干嘛,这我就依足了。
配音:年轻时,因为有公婆在,所以在照顾两个大伯子的事儿上,谭素琴只是帮帮忙,搭把手儿。可八十年代,公婆相继去世后,照顾两个大伯子就成了一件让人挠头的事。
同期声:陈继芝:小初子他爸活着的时候,那不是神井子大队村长吗,他那阵要往敬老院给送,他哥俩不干,老哭,后来关玉福(当时村长)就找到我了,四哥你看怎么办,三哥、二哥老哭,我说我也没找你啊,你给送去了,他说这个负担太重了,我说重就重呗,什么时候也不找你大队,也不找你政府,我说咱挣到什么咱吃什么,就是这么多年来,咱没去大队找过,你去办事处民政打听打听,咱没找过。
配音:因为大哥已经搬出去单过,一直未娶的二哥和三哥也毫无劳动能力,需要有人照顾,和妻子相处几十年的陈继芝了解善良的妻子,便自作主张的做出了一个决定。
同期声:陈继芝:关玉福找到我去的时候就问到能不能做工作,让他俩去(敬老院)那时候敬老院在大董屯,当时他俩老哭怎么去啊,关玉福也说,那你怎么办,我说那就来一起过得了呗。
配音:就这样,夫妻二人带着两儿两女和两个哥哥艰难度日。随着儿女的成家,渐渐的这个家就剩下陈继芝、谭素琴夫妇和两个哥哥,陈继芝主要负责照顾他们赖以生存的果树,谭素琴则主要照料两个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的大伯哥。
同期声:记者:忙的时候,你和老爷子还得伺候果树去,伺候地,然后这边还得照顾大伯子。
谭素琴:还得时常来家看看,说掉地上就掉地上。记者:出去干活心里总惦记。谭素琴:惦惦,不行,你干一气就得跑家来,我跟你说孩子,我当初还逗他乐,逗他,逗他笑,他那样我就得逗他,人家说你怎么那么爱逗他。
记者:就是想让他乐。
谭素琴:我让他乐呵,街上要是放礼花,我就把他抬起来让他看看。记者:尽可能地让他的生活稍微丰富一点。
谭素琴:对。记者:别太那么单调,
太那么枯燥。谭素琴:嗯,(他)真是太辛苦了。
配音:虽然生活清贫,但无论吃穿,谭素琴都先可着两个大伯哥,自己则永远的被遗忘。
同期声:陈继芝:原先我姐没死的时候,我姐常来看,我妹妹也在这堡子住,现在还在这儿了,他们都来看看,对这哥俩怎么样啊,是不是,要是有一点不好的话就急了,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说,说咱哥俩,我三哥我二哥那时候还喝酒呢,我姐就不让。我妹妹来也说,别喝了,本来腿上就不好,如果摔坏了,她怎么伺候咱。就这么伺候你还不行啊,还喝酒。我那哥俩说不喝了,然后就不喝了。
记者: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先紧着他们吃。
谭素琴:先可他们吃。怎么说呢,他腿那样出门就能差点,吃东西什么的他们能亏嘴,像咱出去还能吃点东西,他管什么都吃不着,就先可他们,要有点肉我也挑给他们。
配音:多年后,陈继芝的二哥身体每况愈下,瘫痪在床,不能自理。谭素琴则每天洗洗涮涮,毫无怨言的伺候左右。
同期声:记者:炕上吃炕上拉是不是?那时老二吧?嫌乎不嫌乎?
谭素琴:不嫌乎,要嫌乎我能这么伺候他吗?又揩又干嘛的,还得洗,再说洗那些屎尿裤子,我跟我三哥俩,我洗我三哥给我舀水,你得洗好几次。一天一遍一天一遍,什么人也扛不住。
记者:你有没有跟丈夫抱怨过?
谭素琴:没有,叫他自己说,我没抱怨过,我没说你哥怎么怎么样,我从来不说那些事儿。
记者:你是不是把他当做自己家人一样,就当自己哥哥了,反正我什么玩意儿也不嫌乎。他瘫在炕上了我也不嫌乎,我不吃饭先把他喂饱。
陈继芝的三哥(76岁):不容易啊,拉了尿了什么的,我兄弟瘫痪怎么忙还得回到家,又翻身又什么的,又揩又什么的,怎地也都得伺候,怎么累也不说累。
配音:有时邻居看在眼里,也好心劝谭素琴,让二哥少吃点,以减轻她的负担。
同期声:谭素琴:老二不是炕吃炕拉吗,一顿就得吃这一碗饭,大伙说你不好少给他点吗,我说别的,于心不忍,他要吃不饱怎么办,我就给,拉就拉了呗,那你怎么办,拉就洗呗。
配音:陈继芝和谭素琴夫妇生养了两儿两女四个孩子,虽然生活都不算富裕,但受到和睦大家庭的影响,自己的小家也都过的其乐融融,可是2004年一场灾难却降临到了谭素琴大儿子身上。
同期声:谭素琴的大儿子:在港集装箱车队开车,上班的时候撞的,两腿从这开始压折了。
记者:那现在怎么样,恢复的。谭素琴的大儿子:现在就是走上厕所这么远还行,上街上就得歇着了,得歇两气,走到街上,腿疼抗不了,一道冷天腿就冰凉的,哪儿也不能动弹,就在炕上坐着。
谭素琴:哎呀我的妈呀,能不能受到了?你们说能不能受得了?特别当妈的。就是旁人也受不了,这你说重活不能干。
记者:那时候你还得去照顾你大儿子?
谭素琴:他媳妇(照顾),我能走出去吗?我家那个在炕上倒的,这个不小心就摔了,你说我能走了么,哪我也不能去,像我娘家我那些侄女接我,我哪儿也不能去。
配音:因照顾两个大伯哥而无法分身的谭素琴,只能把悲痛藏在心底。看到自己的侄子遭遇如此不幸,他们的母亲无法去照顾儿子而是要照顾一个卧床一个稍有行动能力的病人时,陈家哥俩难过极了。
同期声:陈继芝的三哥(76岁):咱哥俩闲着没有事儿就唠嗑,你看你这么大岁数,还得人伺候,你看人多不容易,人家忙了什么的还得伺候咱。我碰见我兄弟和兄弟媳妇照顾咱,照顾地挺好,要没有他们照顾咱……晚上能不合计么,能不深合计么,人活这一辈子不容易。
配音: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谭素琴依然坚强。如今已经73岁的她每天拖着被生活劳累折磨的病痛的双腿无怨无悔的伺候着她这两位哥哥。
同期声:谭素琴:(他们)吃喝什么我不挑,你是酸臭什么的我也不吱声,你是饭热凉我不吱声,你说(如果)他们再挑我吃我穿的,这不体疼了么,没有那个事儿,咱俩大伯子没有这事。
记者:其实他们也特别理解你。
谭素琴:理解,老三说哭就哭了,看我腿一瘸一瘸的,一说什么就哭了。
记者:心疼你。
谭素琴:(他)说我这样还得兄弟媳妇伺候。陈继芝的三哥(76岁):他们家养活咱,要不咱早就去世了。我兄弟媳妇骨刺增生,还得伺候咱,伺候咱说没有一天争争吵吵地,都和和气气地伺候咱,咱姊妹在一起过没红过脸,就呆这些年。
配音:在谭素琴看来,被病痛折磨的两个大伯哥才是最痛苦的,她更觉得他们是最善良的。
同期声:谭素琴:一句话也不说,一句话也不哼哼,一点不哼哼。
记者:他就怕说他自己难受给你压力是不是?
谭素琴:嗯,一点动静没有。
记者:其实也是个坚强的人。
谭素琴:坚强,一点不像别人,挤眉弄眼那样,没那个事,能不疼么,咱这么说能不疼么,咱家媳妇就给买尿不湿,大的,铺上,尿一回换一回,不知道买多少包了,什么是少,(卧床)三四年了。
配音:因为全家的经济来源只有那一点点果树,一年也只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海星办事处神井子社区了解到他们的情况,不仅主动的为陈继芝的两个哥哥办理了低保,还经常性的去看望一家人,因为他们要让陈家这种和谐的家风传遍社区各个角落。
同期声:海星办事处神井子社区 书记 关兴初:可以说陈继芝作为四弟弟和四兄弟媳妇,能赡养这两个大伯子,已经赡养了三四十年了,就是一般的家庭做不到这点,再一个从来不找神井子社区,有什么困难不找社区。
配音:2009年9月,陈继芝的二哥在谭素琴的精心照料下走完了他77岁的人生。在我们看来,谭素琴似乎可以轻松一些了。
同期声:谭素琴:老二真的挺干嘛的,真的挺能活的,能活。
配音:也许是受了父母互敬互爱及整个家庭和谐氛围的影响,谭素琴的儿女们都非常孝顺、懂事,因为伟大的母亲是他们永远需要学习的榜样。
同期声:谭素琴的老邻居:她二十多岁来到老陈家来,生活好坏啊,怎么困难,就她自己认着苦。
谭素琴的大儿子:我非常敬佩我母亲,照顾我大爷这么多年,还有两个爷爷和奶奶,我打小时候她就开始照顾。
谭素琴的大儿媳:老太太腿不好,一瘸一瘸的,老太太都做出榜样了,咱当小的应该做的,(我)一点干活的怨言都没有,老太太腿都什么样了,都佝偻一堆去了。
配音:如今,陈继芝和谭素琴夫妇精心的照料着他们的三哥,没事遛遛弯儿、打打扑克,一家人其乐融融。
同期声:记者:谁赢的次数多?
谭素琴:老爷子赢的次数多。
记者:谁输的次数多?
谭素琴:他见分就红眼睛,也不管能不能出去。
记者:你觉得你这辈子亏不亏?谭素琴:不亏。他不闹病不摔坏,我心就亮堂儿,你说他要是摔了怎么的,你得不得伺候他。
记者:后不后悔?
谭素琴:不后悔,后什么悔?
记者:如果再次让你选择,你还选择伺候他们吗?
谭素琴:我还是伺候,那个样你能扔了?是不是?扔不了。
-
三无人员白轮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23 15: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