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日记>隐密圣地
(大二,2008.09.12,看完“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演唱会,回家迟迟不得入眠,坐在床头重温《莲花》)
重温《莲花》。又见安妮。她是这样的写作者。只有当作品问世的时候,她才从她的城堡中走出来。没有多余的言语解释她在小说里渴望表达的所有,因为每一篇文字从抵达读者的手里开始,就意味着她宣布彻底离开关于这些故事的所有记忆,而我们,看到她的莲花无声的怒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出发点产生的畅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感动与不同意义上的感激。这样是好的。
她是这样的一条鱼,长时间的潜伏在暗蓝的深海之下,兴之所致,于是欢欣雀跃,仰望穿越水面而下的阳光,终于出现在蓝天白云之间。鳞片七彩斑斓。
对于花朵,她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彼岸的绝望之花,开满蔷薇的梦幻岛屿,这一次,莲花采摘自遥远的青藏高原。更加的空灵,更加的神秘;更加的清新,更加的纯粹。
行走,行走。
她的世界里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故事,都是发生在随意的或者是刻意的路途上。行走,无论是茶余饭后的闲庭信步,还是破釜沉舟的远走高飞。行走是美的,江南小镇,落满樱花瓣的青石板小路,遍布善生与内河的步伐,逃离的心愿,已经暗中扎下了根,行走是为了探索这世间更美丽的瞬间,是一种与强大现实固执对峙的表现。
少年往事。
在善生前半生的回忆里慢慢展开。我相信,这回忆,是有气味的。那是一种惆怅的清香。青草与泥土在阳春三月里交融的气味,蔷薇于黎明破晓前在善生家后院开放的气味,香樟树在微风中摇曳的气味,东南沿海小村落里洋溢着的日夜吹拂的海风气味。这沁人心脾的知觉,从安妮日渐凝练的语言艺术和逐步圆熟的文字技巧自然而然的弥漫开来。
年岁渐长,对于往昔的细节就愈加的迷恋。凌晨时分的夜雨,伴随着睡眠中轻柔的呼吸与低沉的哭泣。黎明,天空蓝得耀眼,今天适合穿白色的裙子。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梧桐树叶上的阳光如同金色的水滴。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院子里的玉兰,樱花和蔷薇相继盛开了。深夜灯火阑珊处的车站上等待的少年。自行车行进链条的咯哒声。雨后的空气里有轻快的欢笑声音。那么多,那么多的少年往事。善生是我们,内河也是我们。
情。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长达二十三年的纠缠。而,它与爱情无关。内河与善生,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情感定义的一记耳光。他们没有相爱,相互牵挂,仅此而已。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并维持如此漫长的联系,没有血浓于水根脉来维系,他们长久的将对方作为另一个自己并与之交流,与之对峙,这样的情,也能坚不可摧。善生在内河那里,看到了一个“本我”,内河在善生那里,证实了“超我”存在的可能性。而他们的命运,依旧不可挽回的南辕北辙。
安妮对于简洁的迷恋,不只体现在了对故事的构思上,对语言的把握上,也更是波及到了情感倾向中间去。内河与善生之间的纠缠被最大可能的简洁化,简化得就像两具拥有具体形象的符号。性别在感情中间的意义被最大限度的弱化。他们是两个真实的,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生命,因为人性上的缺口与通道,以及缘分,彼此紧紧的相依。不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事无巨细的揭露他们二十三来的一切,他们的存在,根本目的是在于演示那朵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莲花是如何的绽放。内河与善生,被情所维系,成为一个人。
内河。
内河是一种与烟火人间格格不入的存在。安妮在内河的身上寄予了一种神秘的气质,它受到命运的支配。安妮把内河母亲在生下女儿之前的梦境描摹得相当唯美:“母亲看到的河,由高山顶上的雪水和雨水融化而成,平静宽阔,闪烁着宝石般璀璨的银亮光芒,跋涉过山峦平原,穿越村庄,漫过家里的门槛,当堂穿越而过,河面上绽放出一朵一朵的花,像粉红色的灯笼,漂浮着远行。大河就如蛇般缓缓滑行,出了后门,蜿蜒而去。”无疑是对内河一生经历暗示性的概括。精彩,丰满,多舛。
安妮在书的扉页里写上“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内河的短暂一生让我更加相信,人生存与生活,是为了死亡。内河不知自己何时要离开这世界,在每一个瞬时空间里,我们都有消失的可能性,她或许早就知晓了这亘古不变的规律,于是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索取感情,几乎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与善生长达一生的倾诉,和私奔情人纠缠一生的对峙。于是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游历世界,从东南沿海的故乡小镇,到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于是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探索真理,她崇拜自然,尊重灵魂,从二十三前一个求知欲望强烈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忍不拔的山区志愿女教师。内河是一种理想,她坚贞不渝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乱花迷眼的诱惑,不可屈服投降。终于如神话故事中的记载那样死亡。死得其所。
善生。
对于任何事情,他鲜少遭遇生活的逆境,而当繁华如锦的前程摊在他面前任凭他赏玩的时刻,他看起来都像是遭受了逆来顺受的命那样。内河说:“因为善生,你整个人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你不爱你自己。”善生的大半生,都背负着别人的夙愿与天长地久,颠沛流离。锦衣玉食,过眼云烟。唯有母亲和内河,是他唯一的真实拥有,当他终于决定相信内河已死的时候,他知道这唯一的真实拥有终于残缺了,而他浪费了他那么多的生命去行走别人的路途,这一次,去墨脱的路,是唯一的,也可能是最后的,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我不知道善生从墨脱回到拉萨与庆昭分别后是否还生活下去,我更希望善生的死只是庆昭自以为的一种合理的结局。如果善生活着,他必将和内河一样,倾听内心的强烈呐喊,渐行渐远。
庆昭。
我更愿意理解,庆昭是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出现的,她不是小说的主角。肯定不是。这个女人,因为疾病,逃离城市,逃离一份触手可及的感情,只身一人前往西藏,寂寂的等候死亡的降临。她形容落拓到邋遢,无所顾及。日玛旅馆里的307号房间里女房客,每天早上在走廊里熬煮中药,不发一言的古怪女子,身患疾病,不了了之,在拉萨无所事事的滞留。而安妮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看得到庆昭对生命执拗的热爱。她在夜晚倾听拉萨的神秘夜雨,她在去那木错的途中欣赏船夫的民歌,她一个人去桑耶观看寺庙里的壁画一直到入睡。她保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她研究中药。无可否认,她依旧执迷于生活的小细节。而与善生同去墨脱,对于庆昭,是一次新生的契机,一路走来,善生的漫长记忆,唤醒了庆昭沉睡已久的,属于写作者的敏感和好奇。而善生墨脱之行的真相,则坚定了庆昭破茧新生的决心。
庆昭离开西藏重新旅行的决定,是新生的开始,她在甘肃敦煌莫高窟里看到《妙法莲华经》的壁画,更加豁然开朗,她心灵深处的这朵莲花,还没有枯萎,她在绽放。
《莲花》是一本可以让心灵平静的书,白色封面隐忍沉静波澜不惊,睡前阅读有助安然入睡,期许在梦里见到浓雾弥漫的山中莲花。《莲花》是一声深情而悠远的咒语,引导你我鼓起勇气,倾听内心的强烈呐喊,寻找绽放在心灵深处的那朵莲花,它来这世界,只是提醒你我,及时留恋,生的日子。
PS:
看完继续宠爱哥哥的演唱会,再重温莲花,奇特的组合,混乱的情绪。关于安妮,关于莲花,想过很多,却从没想过以这种姿态写下来。打破了我长久以来奇怪的坚持。
一直在读安妮的书。从最初的《告别薇安》《彼岸花》《七月未央》到后来的《二三事》《清醒记》《莲花》。安妮的书大多迷失感比较严重。宛如张爱玲的笔触。后现代主义风格,神秘清冷的气质。安妮是个把玩文字的高手,但她却是个太过倔强的女人,太过倔强的一切和太不坚持的一切。安妮贪婪地堆砌着她选中的那些精致而孤僻的字眼,用绝望的冷酷的调调诠释着爱情和死亡。
在看莲花之前,一直认为安妮对某些情绪太过苛刻。安妮的短篇都有着一样的风格。主角很可能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自闭、孤独,但有着在大城市的一份好工作,就算是“贫穷”,也能在穷的同时去酒吧沉沦。一定要穿纯棉的白色T恤,如果穿鞋的话那一定是球鞋,并且不能穿袜子,听音乐一定是国外的,而且要古典,莫扎特或帕格尼尼之类,国内只有王菲能听。有点嗜血,不在乎甚至追求死亡,没有多少家庭的观念,爱上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就互相毁灭.......
安妮的世界,有那么多的残酷,那样激烈叛逆,读来总是疼痛。我一边在她书中行走,一边抑制自己不去触碰。以至我从不写关于安妮的文字。不过《莲花》是特别的,我想于她于我皆是。
重温《莲花》。又见安妮。她是这样的写作者。只有当作品问世的时候,她才从她的城堡中走出来。没有多余的言语解释她在小说里渴望表达的所有,因为每一篇文字从抵达读者的手里开始,就意味着她宣布彻底离开关于这些故事的所有记忆,而我们,看到她的莲花无声的怒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出发点产生的畅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感动与不同意义上的感激。这样是好的。
她是这样的一条鱼,长时间的潜伏在暗蓝的深海之下,兴之所致,于是欢欣雀跃,仰望穿越水面而下的阳光,终于出现在蓝天白云之间。鳞片七彩斑斓。
对于花朵,她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彼岸的绝望之花,开满蔷薇的梦幻岛屿,这一次,莲花采摘自遥远的青藏高原。更加的空灵,更加的神秘;更加的清新,更加的纯粹。
行走,行走。
她的世界里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故事,都是发生在随意的或者是刻意的路途上。行走,无论是茶余饭后的闲庭信步,还是破釜沉舟的远走高飞。行走是美的,江南小镇,落满樱花瓣的青石板小路,遍布善生与内河的步伐,逃离的心愿,已经暗中扎下了根,行走是为了探索这世间更美丽的瞬间,是一种与强大现实固执对峙的表现。
少年往事。
在善生前半生的回忆里慢慢展开。我相信,这回忆,是有气味的。那是一种惆怅的清香。青草与泥土在阳春三月里交融的气味,蔷薇于黎明破晓前在善生家后院开放的气味,香樟树在微风中摇曳的气味,东南沿海小村落里洋溢着的日夜吹拂的海风气味。这沁人心脾的知觉,从安妮日渐凝练的语言艺术和逐步圆熟的文字技巧自然而然的弥漫开来。
年岁渐长,对于往昔的细节就愈加的迷恋。凌晨时分的夜雨,伴随着睡眠中轻柔的呼吸与低沉的哭泣。黎明,天空蓝得耀眼,今天适合穿白色的裙子。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梧桐树叶上的阳光如同金色的水滴。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院子里的玉兰,樱花和蔷薇相继盛开了。深夜灯火阑珊处的车站上等待的少年。自行车行进链条的咯哒声。雨后的空气里有轻快的欢笑声音。那么多,那么多的少年往事。善生是我们,内河也是我们。
情。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长达二十三年的纠缠。而,它与爱情无关。内河与善生,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情感定义的一记耳光。他们没有相爱,相互牵挂,仅此而已。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并维持如此漫长的联系,没有血浓于水根脉来维系,他们长久的将对方作为另一个自己并与之交流,与之对峙,这样的情,也能坚不可摧。善生在内河那里,看到了一个“本我”,内河在善生那里,证实了“超我”存在的可能性。而他们的命运,依旧不可挽回的南辕北辙。
安妮对于简洁的迷恋,不只体现在了对故事的构思上,对语言的把握上,也更是波及到了情感倾向中间去。内河与善生之间的纠缠被最大可能的简洁化,简化得就像两具拥有具体形象的符号。性别在感情中间的意义被最大限度的弱化。他们是两个真实的,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生命,因为人性上的缺口与通道,以及缘分,彼此紧紧的相依。不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事无巨细的揭露他们二十三来的一切,他们的存在,根本目的是在于演示那朵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莲花是如何的绽放。内河与善生,被情所维系,成为一个人。
内河。
内河是一种与烟火人间格格不入的存在。安妮在内河的身上寄予了一种神秘的气质,它受到命运的支配。安妮把内河母亲在生下女儿之前的梦境描摹得相当唯美:“母亲看到的河,由高山顶上的雪水和雨水融化而成,平静宽阔,闪烁着宝石般璀璨的银亮光芒,跋涉过山峦平原,穿越村庄,漫过家里的门槛,当堂穿越而过,河面上绽放出一朵一朵的花,像粉红色的灯笼,漂浮着远行。大河就如蛇般缓缓滑行,出了后门,蜿蜒而去。”无疑是对内河一生经历暗示性的概括。精彩,丰满,多舛。
安妮在书的扉页里写上“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内河的短暂一生让我更加相信,人生存与生活,是为了死亡。内河不知自己何时要离开这世界,在每一个瞬时空间里,我们都有消失的可能性,她或许早就知晓了这亘古不变的规律,于是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索取感情,几乎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与善生长达一生的倾诉,和私奔情人纠缠一生的对峙。于是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游历世界,从东南沿海的故乡小镇,到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于是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探索真理,她崇拜自然,尊重灵魂,从二十三前一个求知欲望强烈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忍不拔的山区志愿女教师。内河是一种理想,她坚贞不渝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乱花迷眼的诱惑,不可屈服投降。终于如神话故事中的记载那样死亡。死得其所。
善生。
对于任何事情,他鲜少遭遇生活的逆境,而当繁华如锦的前程摊在他面前任凭他赏玩的时刻,他看起来都像是遭受了逆来顺受的命那样。内河说:“因为善生,你整个人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你不爱你自己。”善生的大半生,都背负着别人的夙愿与天长地久,颠沛流离。锦衣玉食,过眼云烟。唯有母亲和内河,是他唯一的真实拥有,当他终于决定相信内河已死的时候,他知道这唯一的真实拥有终于残缺了,而他浪费了他那么多的生命去行走别人的路途,这一次,去墨脱的路,是唯一的,也可能是最后的,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我不知道善生从墨脱回到拉萨与庆昭分别后是否还生活下去,我更希望善生的死只是庆昭自以为的一种合理的结局。如果善生活着,他必将和内河一样,倾听内心的强烈呐喊,渐行渐远。
庆昭。
我更愿意理解,庆昭是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出现的,她不是小说的主角。肯定不是。这个女人,因为疾病,逃离城市,逃离一份触手可及的感情,只身一人前往西藏,寂寂的等候死亡的降临。她形容落拓到邋遢,无所顾及。日玛旅馆里的307号房间里女房客,每天早上在走廊里熬煮中药,不发一言的古怪女子,身患疾病,不了了之,在拉萨无所事事的滞留。而安妮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看得到庆昭对生命执拗的热爱。她在夜晚倾听拉萨的神秘夜雨,她在去那木错的途中欣赏船夫的民歌,她一个人去桑耶观看寺庙里的壁画一直到入睡。她保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她研究中药。无可否认,她依旧执迷于生活的小细节。而与善生同去墨脱,对于庆昭,是一次新生的契机,一路走来,善生的漫长记忆,唤醒了庆昭沉睡已久的,属于写作者的敏感和好奇。而善生墨脱之行的真相,则坚定了庆昭破茧新生的决心。
庆昭离开西藏重新旅行的决定,是新生的开始,她在甘肃敦煌莫高窟里看到《妙法莲华经》的壁画,更加豁然开朗,她心灵深处的这朵莲花,还没有枯萎,她在绽放。
《莲花》是一本可以让心灵平静的书,白色封面隐忍沉静波澜不惊,睡前阅读有助安然入睡,期许在梦里见到浓雾弥漫的山中莲花。《莲花》是一声深情而悠远的咒语,引导你我鼓起勇气,倾听内心的强烈呐喊,寻找绽放在心灵深处的那朵莲花,它来这世界,只是提醒你我,及时留恋,生的日子。
PS:
看完继续宠爱哥哥的演唱会,再重温莲花,奇特的组合,混乱的情绪。关于安妮,关于莲花,想过很多,却从没想过以这种姿态写下来。打破了我长久以来奇怪的坚持。
一直在读安妮的书。从最初的《告别薇安》《彼岸花》《七月未央》到后来的《二三事》《清醒记》《莲花》。安妮的书大多迷失感比较严重。宛如张爱玲的笔触。后现代主义风格,神秘清冷的气质。安妮是个把玩文字的高手,但她却是个太过倔强的女人,太过倔强的一切和太不坚持的一切。安妮贪婪地堆砌着她选中的那些精致而孤僻的字眼,用绝望的冷酷的调调诠释着爱情和死亡。
在看莲花之前,一直认为安妮对某些情绪太过苛刻。安妮的短篇都有着一样的风格。主角很可能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自闭、孤独,但有着在大城市的一份好工作,就算是“贫穷”,也能在穷的同时去酒吧沉沦。一定要穿纯棉的白色T恤,如果穿鞋的话那一定是球鞋,并且不能穿袜子,听音乐一定是国外的,而且要古典,莫扎特或帕格尼尼之类,国内只有王菲能听。有点嗜血,不在乎甚至追求死亡,没有多少家庭的观念,爱上了就在一起,不爱了,就互相毁灭.......
安妮的世界,有那么多的残酷,那样激烈叛逆,读来总是疼痛。我一边在她书中行走,一边抑制自己不去触碰。以至我从不写关于安妮的文字。不过《莲花》是特别的,我想于她于我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