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好久不見)
週末參加研究所同學馬哥”前進大英帝國EMBA進修之旅”歡送會,才聽到這首歌陳奕迅的【好久不見】,說來真是汗顏,自迷上電影【頤和園】裡黑豹在1987年唱的【Don’t Break My Heart】之後,便沒有繼續update新國語歌。
陳奕迅<好久不見>
談談這首陳奕迅(好久不見)mv吧。
對電影致敬式的mv在國外行之有年,但我能回想起的大概只有郎當六便士(sixpence None The Richer)三團員以重拍方式向楚浮的電影【夏日之戀(Jules et Jim)】致敬的歌曲MV【Kiss Me】。
若要回顧起mv出現的歷史,除了1980年代美國mtv台出現已外,最早可追回到1920年代(註一),但若是music video與電影(影像)交錯的歷史那可就更複雜,也不是我三言兩語就可以講的完(畢竟是偷懶大王)。
可惜我對國內mv看不多,並不知道為流行音樂做影像的導演,曾做過哪些其他影像的引用(但我相信或多或少一定是有的),目前大致上想到的有劉若英的【後來】曾放置並特寫了法國導演Leo Carax在80年代的【男孩遇見女孩Boy Meets Girl】海報一張(笑)。或者是數都數不完的日本逆光筱田昇岩井俊二式(這什麼鬼集合名詞阿)mv拍法,更別說對台灣電影所做的一些影像上的致敬或者是直接引用(當然,為電影音樂所製作的mv不算的話)。
回正題,這支MV是由一位16歲便赴笈英國唸書的香港導演VERNIE YEUNG的作品(也曾做過Faultline - < Biting Tongues >, Radiohead 的< Most Gigantic Lying Mouth >與kylie minogue的< I believe in you >)。
“導演聽完歌後,大膽地向他提出由他詮釋卓別林的特殊概念,陳奕迅相當喜歡,認為十分符合他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一拍即合。”(註二)
在MV裡我們可以看見陳奕迅所模仿的卓別林形象,是早期還未能發聲,不合身的髒亂衣著與大皮鞋流浪漢的形象,其中你可以看到陳奕迅對卓別林電影(像是早期的掏金記,有聲片時代不發聲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等)經典搞笑橋段動作的模倣。想起mv裡,畫面擬仿著默片因膠捲刮傷在畫面上所展現的線條,早期銀幕因老式放映機的震動造成的不穩定畫面,都帶給了觀眾一種懷舊感。
雖然我用了"懷舊"一詞,但我懷疑包含我在內,出生在電視與錄影帶世代的年輕人能有多少機會看那些晃動又真正有刮傷的膠捲被強光投射在銀幕上呢?)
好了屁話很多,我只想說我想要談"臉",一張同時是卓別林,卻超越了卓別林的臉。已不再被單一獨特所擁有,像臉譜一般可以被任何一雙眼睛所投射的,為大眾所定義,小丑式的,成為一種符指的臉。這個mv成功的打動我,或多或少是因為,我認同導演的選擇,也就是說,我們都允許陳奕迅戴上卓別林的臉,成為卓別林(事實上陳奕迅揣摩卓別林也相當的到位),並透過陳奕迅這首帶著濃濃陰鬱的歌曲造成一種(悲傷)的強化,在這種兩者反差的情況下,更強化了觀者所加諸於己身的淒涼感。在影像中我看到了不僅是導演(或者歌唱者)一種對卓別林默片形象的一種影迷式致敬,也能看到作者對於已成為精神記憶的一種”既定臉譜”所做的一種翻轉。而卓別林的影像經過陳奕迅的譯演,導演VERNIE YEUNG的創作…至此,也就從搞笑,一種無厘頭式的丑角表層形象轉而成為一張白色,能投射出任一位觀眾悲悽臉龐的面具。)
鋃鐺六便士-kiss me 向楚浮的<<夏日之戀>>致敬所重拍的mv
最後會出現楚浮的墳墓,據說是偷偷跑進去拍的,還被守墓的人給趕了出來。
鋃鐺六便士
陳奕迅<好久不見>
談談這首陳奕迅(好久不見)mv吧。
對電影致敬式的mv在國外行之有年,但我能回想起的大概只有郎當六便士(sixpence None The Richer)三團員以重拍方式向楚浮的電影【夏日之戀(Jules et Jim)】致敬的歌曲MV【Kiss Me】。
若要回顧起mv出現的歷史,除了1980年代美國mtv台出現已外,最早可追回到1920年代(註一),但若是music video與電影(影像)交錯的歷史那可就更複雜,也不是我三言兩語就可以講的完(畢竟是偷懶大王)。
可惜我對國內mv看不多,並不知道為流行音樂做影像的導演,曾做過哪些其他影像的引用(但我相信或多或少一定是有的),目前大致上想到的有劉若英的【後來】曾放置並特寫了法國導演Leo Carax在80年代的【男孩遇見女孩Boy Meets Girl】海報一張(笑)。或者是數都數不完的日本逆光筱田昇岩井俊二式(這什麼鬼集合名詞阿)mv拍法,更別說對台灣電影所做的一些影像上的致敬或者是直接引用(當然,為電影音樂所製作的mv不算的話)。
回正題,這支MV是由一位16歲便赴笈英國唸書的香港導演VERNIE YEUNG的作品(也曾做過Faultline - < Biting Tongues >, Radiohead 的< Most Gigantic Lying Mouth >與kylie minogue的< I believe in you >)。
“導演聽完歌後,大膽地向他提出由他詮釋卓別林的特殊概念,陳奕迅相當喜歡,認為十分符合他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一拍即合。”(註二)
在MV裡我們可以看見陳奕迅所模仿的卓別林形象,是早期還未能發聲,不合身的髒亂衣著與大皮鞋流浪漢的形象,其中你可以看到陳奕迅對卓別林電影(像是早期的掏金記,有聲片時代不發聲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等)經典搞笑橋段動作的模倣。想起mv裡,畫面擬仿著默片因膠捲刮傷在畫面上所展現的線條,早期銀幕因老式放映機的震動造成的不穩定畫面,都帶給了觀眾一種懷舊感。
雖然我用了"懷舊"一詞,但我懷疑包含我在內,出生在電視與錄影帶世代的年輕人能有多少機會看那些晃動又真正有刮傷的膠捲被強光投射在銀幕上呢?)
好了屁話很多,我只想說我想要談"臉",一張同時是卓別林,卻超越了卓別林的臉。已不再被單一獨特所擁有,像臉譜一般可以被任何一雙眼睛所投射的,為大眾所定義,小丑式的,成為一種符指的臉。這個mv成功的打動我,或多或少是因為,我認同導演的選擇,也就是說,我們都允許陳奕迅戴上卓別林的臉,成為卓別林(事實上陳奕迅揣摩卓別林也相當的到位),並透過陳奕迅這首帶著濃濃陰鬱的歌曲造成一種(悲傷)的強化,在這種兩者反差的情況下,更強化了觀者所加諸於己身的淒涼感。在影像中我看到了不僅是導演(或者歌唱者)一種對卓別林默片形象的一種影迷式致敬,也能看到作者對於已成為精神記憶的一種”既定臉譜”所做的一種翻轉。而卓別林的影像經過陳奕迅的譯演,導演VERNIE YEUNG的創作…至此,也就從搞笑,一種無厘頭式的丑角表層形象轉而成為一張白色,能投射出任一位觀眾悲悽臉龐的面具。)
鋃鐺六便士-kiss me 向楚浮的<<夏日之戀>>致敬所重拍的mv
最後會出現楚浮的墳墓,據說是偷偷跑進去拍的,還被守墓的人給趕了出來。
鋃鐺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