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山寨机为何兴起(文不对题,却令人唏嘘)
山寨机为何兴起
报社的小保安,生于1990年,稚气的脸庞让我不禁怀疑,他是不是为出来干活而托人早办了身份证偷改了年龄?他也买了手机,是那种用最为廉价的价格实现最多功能的“山寨机”。我想,在他们那里,一部手机拥有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功能可能会比真正的通信功能更加重要。我没看见他们真的拿着手机长篇大论的通话和发短信,大概这样的机会也并不多见,他们的通讯录里,有的大概也只是同来的伙伴,间或有几个好不容易弄来的异性的号码。更多的时候,手机是被他们用来放歌听,因为夜晚的时光难以打发,太难的书籍看不懂也不想看,他们也许并不都想福特卡内基松下幸之助一样的拥有不断向上爬的心机和努力的欲望与能力。那么,手机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玩伴了。花样越多,自然越好。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山寨机的销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了。因为它们拥有“中国式顾客”,那些特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我为他下过一次歌曲,因为报社的电脑他们无权动用,而他们也真的很尊重这些秩序。只为这一次小小的帮忙,他开始叫我大哥。而我也开始逐渐习惯,他放的那些简单媚俗的歌声,那些他已经听了千百遍,似乎还没听厌烦的歌声。我轻轻的关上门,不想打扰他的有限的娱乐。
报社另一个小保安,平时我们总会在一起打球,昨天说提不起精神,因为他玩网络游戏,结果他辛苦培养的十几个兵被人一下子都给杀死了。我不忍告诉他这之后的逻辑是什么。那些整个游戏产业链上的利益格局,他即使是知道了又能够怎么样呢?他们以及没有办法来花钱购买那些装备,他们依旧只能给趁休息的时候,才能够简单的参与一下,那些吸引人的虚拟世界。
报社社庆,报社搞观察家年会,他们总是无缘参与。说到这些事情,他们的神情总会黯淡一下。他们的宿舍,一天不断的放着电视节目,除此,找不到更好玩的东西。
我住的隔壁曾经接待过朋友,声音穿墙而来,他说他的月薪有一千块,管吃管住,他的意思是,这其实是不少的。除了自己吃顿早饭和买烟以外,就是上上网什么的,按说能够攒下些钱来。而且他每周二还可以卖些这一周积攒下来的废纸盒子,这一下子也有二三十块。他很满足了。我不知道他的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大概他会拥有一夜致富的梦想,但他却缺乏实现这梦想的可能方式。是的,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景象之下,在他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在这个城市合理幸福的立足的时候,你如何给他指出一条现实的出路?这些年轻人最为可能的娱乐,也许只是上一下网,看着自己的QQ号升级成为太阳,因为他们能够免费上网的机会太少,看着自己的级别升高大概是件很容易而且廉价可以承担的起的幸福之路。所以,每次隔壁再传出即使是将电视声音开到最大也抵挡不住的那些最原始的娱乐的声音,我说不出的酸楚,最为私密的隐私情景,其实并不应该有我这样的旁听者。这一切,应该发生在一种更加健康的情形下。但无奈,他们还能够有多少的娱乐呢?
华夏本期有篇小专栏写到,有些博客,即使是每天只有一二十的浏览量,也弄得跟那么回事儿似的,每天必发帖回帖,遇到有事儿不写还得发预告向读者请假,这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呢?但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法真的那么就一切都不在乎,没法就每天上演那么多生命中的精彩,别人故事里的新鲜动人的情节总是和你的生活无关,借用报社后勤头目时大哥对许知远的评价,这孩子,有水儿。这位青年思想家,对于现实的一个判断是,现在的年轻人,假如不能够出人头地的话,他们只能够更加无奈,因为借助电视,他们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有多么精彩,可是这精彩永远和他们无关。假如他们来到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手里并不丰厚的学历换来的是他们并不丰厚的收入,这样他们的撕裂感会更加强盛。我也住地下室,可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我生命中很简短的一段,它们将来甚至会成为自己的一种故事而已,就像我去年暑假选择去做劳动力趁着中午最热的时候送水,我知道这可以选择,我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经历,我可以将之改变。仅此而已。而对于更多的其他人来说,他们见识了这个城市最为精彩的一面,可惜只能够隔着玻璃窗往里看,后海的酒吧街上从不缺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要么站在街上大声的叫喊着“酒水便宜,演出精彩”,不断的为自家酒吧招揽生意,要么选择在酒吧外面徜徉散布,选择坐在外面的石凳之上聊天。不远之处,就是一堆坐在艳红色沙发上的外国人,男的优雅,女的美丽而又性感,那生活仿佛是电影中的叙事。我至今总要想象,这些孩子们在见识了那么多东西之后,这个社会最严酷的现实法则,究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种下什么样的现实感和对于世界的认识?他们在年龄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不得不离开这个他们注定留下的机会微乎其微的城市之后,当他们回到依旧落后的乡下小城的时候,这中间的生活,究竟如何过渡?他们还能够面对村里那些不得不与之结婚的姑娘吗?她们要么无法进城,要么进城之后又不得不返乡。因为她们要么没有学历,要么长相并不漂亮。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太少了。那次在天坛东门的地铁站买票,看到一个衣着入时长相姣好的女子,可惜一口依旧的东北口音泄漏了可能的旧时身份。那么,就像这样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长相留在这个城市的女孩子,最终的结局是残酷的时候,她们的出路在哪里?当廉价的化妆品也无力支持那曾经年轻美丽的面庞的时候,她们,应该怎么办?
我不买功能复杂的手机,那玩意儿对于我来说根本没用,我见过的不少人,也依旧不沉迷于这些高科技的东西,用着最简单的手机。我也从不玩那些网络游戏,因为我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值得做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我可以选择。而他们呢?一些人眼里很有意思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总觉得有些异样,这些人抱有同情之理解还好,假如缺乏,这些不一样,简直会成为一种异端的来源。我希望这些人也清楚,他们只是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而已。你即使不必像奥威尔一样亲身去体会这些人的生活,也请抱有一些“同情之理解”。虽然这可能只是个人想当然的理解了。
在这个报社,我可以称那些决策者们为老师,心里并不诚惶诚恐而只是尊敬,也可以和这些工作于最基层的保安们一起打球和聊天。我尽量努力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我见证了在白天,他们是角落里站的笔直的警卫,为你开门,为你搬东西,为你送水上楼。在晚上,这些人成为报社的管理者,他们可以轻松的躺在沙发上聊天,打闹。他们的白天和黑夜,整个报社的白天和黑夜,承载的是不同的现实逻辑。这两种逻辑交替出现,不可更改。而这也是这一代进城的年轻人们不可避免的生活叙事,这其实是很值得仔细关注和把握的现实景象。因为他们数量庞大,因为他们将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力量。当他们不再年轻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将如何继续下去?现实的个人层面之外,整个社会,要为迎接这样的一些特定的群体,做些什么样的努力?
这一切现实的基础逻辑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建设,依旧不是能够让所有的进城人在城市里起码无忧的生活下来的。这个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我们还无法拥有更加健康的,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可以拥有的实现梦想的现实。
而且,似乎离这目标,越离越远了。
报社的小保安,生于1990年,稚气的脸庞让我不禁怀疑,他是不是为出来干活而托人早办了身份证偷改了年龄?他也买了手机,是那种用最为廉价的价格实现最多功能的“山寨机”。我想,在他们那里,一部手机拥有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功能可能会比真正的通信功能更加重要。我没看见他们真的拿着手机长篇大论的通话和发短信,大概这样的机会也并不多见,他们的通讯录里,有的大概也只是同来的伙伴,间或有几个好不容易弄来的异性的号码。更多的时候,手机是被他们用来放歌听,因为夜晚的时光难以打发,太难的书籍看不懂也不想看,他们也许并不都想福特卡内基松下幸之助一样的拥有不断向上爬的心机和努力的欲望与能力。那么,手机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玩伴了。花样越多,自然越好。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山寨机的销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了。因为它们拥有“中国式顾客”,那些特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我为他下过一次歌曲,因为报社的电脑他们无权动用,而他们也真的很尊重这些秩序。只为这一次小小的帮忙,他开始叫我大哥。而我也开始逐渐习惯,他放的那些简单媚俗的歌声,那些他已经听了千百遍,似乎还没听厌烦的歌声。我轻轻的关上门,不想打扰他的有限的娱乐。
报社另一个小保安,平时我们总会在一起打球,昨天说提不起精神,因为他玩网络游戏,结果他辛苦培养的十几个兵被人一下子都给杀死了。我不忍告诉他这之后的逻辑是什么。那些整个游戏产业链上的利益格局,他即使是知道了又能够怎么样呢?他们以及没有办法来花钱购买那些装备,他们依旧只能给趁休息的时候,才能够简单的参与一下,那些吸引人的虚拟世界。
报社社庆,报社搞观察家年会,他们总是无缘参与。说到这些事情,他们的神情总会黯淡一下。他们的宿舍,一天不断的放着电视节目,除此,找不到更好玩的东西。
我住的隔壁曾经接待过朋友,声音穿墙而来,他说他的月薪有一千块,管吃管住,他的意思是,这其实是不少的。除了自己吃顿早饭和买烟以外,就是上上网什么的,按说能够攒下些钱来。而且他每周二还可以卖些这一周积攒下来的废纸盒子,这一下子也有二三十块。他很满足了。我不知道他的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大概他会拥有一夜致富的梦想,但他却缺乏实现这梦想的可能方式。是的,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景象之下,在他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在这个城市合理幸福的立足的时候,你如何给他指出一条现实的出路?这些年轻人最为可能的娱乐,也许只是上一下网,看着自己的QQ号升级成为太阳,因为他们能够免费上网的机会太少,看着自己的级别升高大概是件很容易而且廉价可以承担的起的幸福之路。所以,每次隔壁再传出即使是将电视声音开到最大也抵挡不住的那些最原始的娱乐的声音,我说不出的酸楚,最为私密的隐私情景,其实并不应该有我这样的旁听者。这一切,应该发生在一种更加健康的情形下。但无奈,他们还能够有多少的娱乐呢?
华夏本期有篇小专栏写到,有些博客,即使是每天只有一二十的浏览量,也弄得跟那么回事儿似的,每天必发帖回帖,遇到有事儿不写还得发预告向读者请假,这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呢?但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法真的那么就一切都不在乎,没法就每天上演那么多生命中的精彩,别人故事里的新鲜动人的情节总是和你的生活无关,借用报社后勤头目时大哥对许知远的评价,这孩子,有水儿。这位青年思想家,对于现实的一个判断是,现在的年轻人,假如不能够出人头地的话,他们只能够更加无奈,因为借助电视,他们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有多么精彩,可是这精彩永远和他们无关。假如他们来到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手里并不丰厚的学历换来的是他们并不丰厚的收入,这样他们的撕裂感会更加强盛。我也住地下室,可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我生命中很简短的一段,它们将来甚至会成为自己的一种故事而已,就像我去年暑假选择去做劳动力趁着中午最热的时候送水,我知道这可以选择,我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经历,我可以将之改变。仅此而已。而对于更多的其他人来说,他们见识了这个城市最为精彩的一面,可惜只能够隔着玻璃窗往里看,后海的酒吧街上从不缺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要么站在街上大声的叫喊着“酒水便宜,演出精彩”,不断的为自家酒吧招揽生意,要么选择在酒吧外面徜徉散布,选择坐在外面的石凳之上聊天。不远之处,就是一堆坐在艳红色沙发上的外国人,男的优雅,女的美丽而又性感,那生活仿佛是电影中的叙事。我至今总要想象,这些孩子们在见识了那么多东西之后,这个社会最严酷的现实法则,究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种下什么样的现实感和对于世界的认识?他们在年龄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不得不离开这个他们注定留下的机会微乎其微的城市之后,当他们回到依旧落后的乡下小城的时候,这中间的生活,究竟如何过渡?他们还能够面对村里那些不得不与之结婚的姑娘吗?她们要么无法进城,要么进城之后又不得不返乡。因为她们要么没有学历,要么长相并不漂亮。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太少了。那次在天坛东门的地铁站买票,看到一个衣着入时长相姣好的女子,可惜一口依旧的东北口音泄漏了可能的旧时身份。那么,就像这样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长相留在这个城市的女孩子,最终的结局是残酷的时候,她们的出路在哪里?当廉价的化妆品也无力支持那曾经年轻美丽的面庞的时候,她们,应该怎么办?
我不买功能复杂的手机,那玩意儿对于我来说根本没用,我见过的不少人,也依旧不沉迷于这些高科技的东西,用着最简单的手机。我也从不玩那些网络游戏,因为我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值得做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我可以选择。而他们呢?一些人眼里很有意思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总觉得有些异样,这些人抱有同情之理解还好,假如缺乏,这些不一样,简直会成为一种异端的来源。我希望这些人也清楚,他们只是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而已。你即使不必像奥威尔一样亲身去体会这些人的生活,也请抱有一些“同情之理解”。虽然这可能只是个人想当然的理解了。
在这个报社,我可以称那些决策者们为老师,心里并不诚惶诚恐而只是尊敬,也可以和这些工作于最基层的保安们一起打球和聊天。我尽量努力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我见证了在白天,他们是角落里站的笔直的警卫,为你开门,为你搬东西,为你送水上楼。在晚上,这些人成为报社的管理者,他们可以轻松的躺在沙发上聊天,打闹。他们的白天和黑夜,整个报社的白天和黑夜,承载的是不同的现实逻辑。这两种逻辑交替出现,不可更改。而这也是这一代进城的年轻人们不可避免的生活叙事,这其实是很值得仔细关注和把握的现实景象。因为他们数量庞大,因为他们将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力量。当他们不再年轻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将如何继续下去?现实的个人层面之外,整个社会,要为迎接这样的一些特定的群体,做些什么样的努力?
这一切现实的基础逻辑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建设,依旧不是能够让所有的进城人在城市里起码无忧的生活下来的。这个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我们还无法拥有更加健康的,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可以拥有的实现梦想的现实。
而且,似乎离这目标,越离越远了。